#努力後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寧
大腸癌末的90歲阿公腫瘤移除術後,再次復發,並造成轉移。家屬放棄積極治療,改以居家安寧緩和治療,期待讓阿公可以善終。
初次接觸到阿公的時候,他已經臥床兩個月了。還認得人,也可以簡單交談幾句。特護很用心的在照顧,平常時還會用輪椅帶阿公出門溜達。只是在家以及在床上的時間還是居多。特護和家屬發現阿公的體力有越來越差。阿公希望可以再回去上班,家屬則希望阿公可以在家休養即可。
即使家屬與阿公的目標不一致,但共通點就是希望能夠阿公可以在家走路。其實走路的訓練非常艱辛,初期若是可以做到減少臥床,讓體力不至於退化太快,減少臥床併發症像是:皮膚壓傷、肌力衰退。接下來才有進一步接受站立訓練的可能。
因為特護有四個人在輪班,即使同一個老師指導,每個人的照顧與訓練方式都不太一樣。家屬間的意見也難以整合。有時特護訓練阿公,家屬又覺得太累太辛苦。
又過了兩三個月,家裡輔具一堆,起床任務卻是執行的二二六六。每去一次,我都覺得阿公狀況更差。阿公越來越嗜睡,白天拼命躺著睡、晚上拼命躺在床上吵,結果好不容易移除的鼻胃管結果又裝回去,而且肢體越來越僵硬,站起來變得越來越吃力,需要非常非常多的支撐。本來可以簡單地溝通,後來只會發出啊啊的聲音。阿公的肚子跟手腳都腫起來,需要靠利尿劑才能排尿。血氧量低、血壓也常常高到140-160。家屬看到阿公狀況越來越差,也心急了。
也許有照顧過高齡癌末病人經驗的人,對於病患以上的變化,應該都很熟悉,而且認為是必經之途。應該要順其自然,別再讓阿公承受訓練的痛苦。
幾度,我內心也相當掙扎。阿公幾乎都是靠著我的支撐,勉強坐起、站起。站起過程中,也常發出驚恐的聲音。關節活動度、肌力耐力要維持,臥床的時間,一天不能超過一半:12小時。但坐起對一個虛弱的癌末老人來說,又是何其的辛苦。尤其大腸癌末腫瘤已造成肛門口上方潰爛,目前還需要頻繁的使用止痛藥物才得以舒緩。
經歷了兩三個月長時間的臥床,我每週去指導活動時間相較平日臥床時間,根本杯水車薪,可以說是毫無效果。
就在一次特護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她不忍心看著家屬對於阿公承受臥病折磨感到失落無助。她特別安排了連續九天班,希望我們再一次的扭轉退化的頹勢。
「先拉長坐起時間吧!」我說。「開始先一天至少8小時,再慢慢加到12小時」。原來的站立也要確實的執行一天累計三小時。
「阿公有時白天睡得很沉,晚上已經睡不著了,白天再不讓他睡,那他睡眠太少,疼痛也不容易控制,會容易吵鬧」特護說。
「那他半夜睡不著時,躺在床上做什麼?」我問
「⋯⋯⋯⋯吵⋯鬧,有時吵著要下床⋯」特護說
「那就讓他下床坐著啊,累了再上床睡就好了」我建議。
就這樣,慢慢拉長坐起時間的阿公,身體從僵硬又變的柔軟起來,協助穿脫衣服、翻身、轉移位時,比較不容易因為疼痛而大叫。血氧濃度在不依賴氧氣的前提下,可以維持在98以上,意識狀況比較清楚,可以回答簡單的問題,咳嗽也較有力氣。一天特護也很開心的告訴我,阿公不吃利尿劑已經可以順利排尿累計1300cc,手腳水腫狀況改善許多,血壓也能維持在100-120間。
靠著特護與家屬的努力,非常嚴謹的執行起床計畫,阿公各項逐漸失控的指數,算是漸漸穩定下來。
但我卻很困惑。
如果我、我們不那麼積極,也許阿公時日不多,很快就可以解脫。家屬已放棄積極治療腫瘤,我們卻積極的避免他臥床,反而讓他拖延太久,這真的是對阿公來說最好的決定嗎?
密集訓練期過後,阿公總算是穩定下來,輕輕扶著可以自己站個十幾分鐘。我問阿公:
「阿公,你很喜歡站吼!」
阿公微笑點點頭!
「是不是站起來屁股(的腫瘤)不會壓到,比較舒服?」
阿公用力點點頭!
「是不是我陪你這樣站著,你的身體比較有力氣,你也比較不會痠痛?」
阿公微笑點點頭!
「那可以的話,我們站久一點,站不住的時候我扶你,你忍耐一下好不好」
阿公微笑點點頭!
有一次,特護告訴我,阿公迷迷糊糊半夢半醒時問他:「老師是不是今天會來?我要站給老師看!」家屬也希望我多點時間來陪阿公。似乎我代表的「訓練」角色,跟止痛藥物一樣,成了阿公的依賴。
我此時更加確定,坐站的訓練,對阿公來說不是折磨,而是可以減緩疼痛、並且減輕臥床併發症帶來的痛苦。
上一個月,阿公因為感染緊急住院了,家屬透過特護告知先暫停職能治療。三週後我向特護關心阿公狀況,得知阿公再也無力坐起,氧氣依賴,也必須使用更強的止痛藥物「類嗎啡」,這一次,大家做好心理準備,阿公大概是回不了家了⋯⋯
「醫生有特別交代不能坐起嗎?」我問
「醫生沒這樣說,但阿公也無法完全平躺,他會不舒服。現在身體整個硬邦邦,連替他翻身都不容易」特護敘述阿公目前的狀況。
「還是儘量讓阿公坐高坐起吧!」我建議。「還記得我們一開始在床上坐起的方法嗎?」
「記得啊~」特護有信心的回答
「那先坐起,看怎樣我們保持聯絡」我說
「好!」特護答應。
過了幾天,又收到家屬通知,希望我去協助指導一些被動關節活動。我到的時候,阿公已經開始一天坐起3個小時,本來靠氧氣都勉強維持96,現在又漸漸恢復到98-99。
今天去了第四次,阿公已經每天又坐起超過10小時,還嘗試靠床站起。原本住院後整天嗜睡,對外界毫無反應的阿公,站起時我在耳邊問他:
「阿公,你很喜歡站吼!」
阿公微笑點點頭!
「醫生說,我們這星期五可以出院了!」特護開心的告訴我好消息。
「我今天推輪椅帶阿公去逛地下街,買了星巴克上來」
「醫生說,我們真的很厲害!哈!」
可以回家。真好
大腸癌 術 後 不能 提 重 物 在 林宛蓉加油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改變,我們攜手向前
#建立健康均衡飲食觀念
#長期推廣食育維護市民健康
#後疫情時代照顧在地農民
宛蓉9日進行市政總質詢,一開始先呼應高雄更名一百年,邁邁市長在臉書期許高雄的一段話;「高雄正在改變,一百天是一個起點,是一個逗點,我們不會停下腳步,就像高雄不會停止進步」,宛蓉認為値得高雄人引以為傲,首創全台縣市成立「每周一蔬食日納入環境維護自治條例」呼應聯合國環境永續發展目標,與世界接軌不能停滯不前,宛容邀邁邁市長一起為高雄寫下新的歷史與故事。
宛蓉十幾年來一直力推健康蔬食飲食觀念,如何翻轉健康飲食思維,康健雜誌2020年城市調查,高雄市總排名第三(台北市第一、台中市第二),根據衛福部統計,高雄市男性十大常見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為大腸癌,十五歲以上的市民有三高症狀的比例也很高,宛蓉認為瓶瓶罐罐還不如健康飲食習慣。要預防大腸癌有很多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餐都要吃蔬果,每天至少七種不同顏色蔬果,另外特別要關心大林蒲居民健康,當地有很多民眾砷濃度太高影響健康,衛生局長表示目前沒有針對砷濃度過高的民眾實施藥物治療。宛蓉曾多次要求多吃健康的蔬果來代謝掉身體的毒素,這些食育觀念衛生局是否有在做宣導?為了鄉親身體健康遷村期程應盡速完成不能再拖延。
宛蓉建議市府,如果要把健康城市排名由第三往上提升,就必須針對健康城市調查的六項缺失進行改善,市府應有專責單位辦理,並由研考會考核。這部份邁邁市長也答應宛蓉會擔任召集人並組織各局處結合產、官、學、民間組織機構等多方面協作,建立共同夥伴關係來落實10項健康蔬食專案。
宛蓉所提案的每周一蔬食日也已修訂擴大範圍把在高雄市的機關學校、國營事業及工業園區等全納入,但問題是自治條例立意良善,但五年來一直停留宣導階段,也沒有進入落實階段,宛蓉建議要有獎勵辦法表揚優良成效單位。另外垃圾回收車的政令宣導不妨改播「周一蔬食健康日,邀請市民作伙來,節能減碳顧地球」,還有公務人員誤餐應採蔬食低碳餐來供應,市府應起帶頭作用,至於各級學校及公營事業、各工業園區也應該給予表揚。
宛蓉也推舉國外的例子:英國知名主廚奥利佛於2005年發起「給我好食」,希望喚起家長,政府與社會學校飲食嚴重偏差的重視;英國首相強生為了促進國民健康也投入約台幣730億元進行宣導蔬食的重要性,芬蘭規定士兵每周吃二餐的蔬食,義大利也打造蔬食校園,聯合國去年在氣候變化委員會報告中也提醒大家少吃肉,多蔬食是可以減緩並因應氣候變遷的主要環保方法之一,蔬果攝取不足也容易造成疾病的發生。
宛蓉要求,地瓜葉應該成為高雄市「市菜」,在香港它是長壽菜,日本保健食品,在美國它是航天食品;宛蓉發現學校的營養午餐廚餘過多,並非學生不愛吃,而是食物沒有吸引力,市府應該辦理營養師及工廚藝研習,以提高學生的食慾。宛蓉同時建議市府善用退休公教人員投入志工服務,運用既有志工服務、獎勵辦法、時間銀行、發揮效能的志工服務推動政策。
另外後疫情時代高雄市政府對策如何?宛蓉要求拼轉型創新飲食拓展,永續食農、促進蔬食產業轉型含加工與製造的蔬食餐飲服務至轄內公務機關、國營事業、工業園區,為當地農產食品公司提供技術指導,以協助其加速調適後疫情時代的情勢照顧在地農民。
#改變,我們攜手向前
#翻轉高雄建立健康均衡飲食觀念
#長期推廣食育維護市民健康
#後疫情時代照顧在地農民
大腸癌 術 後 不能 提 重 物 在 吳家揚的樂透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總統,我還是常穿破牛仔褲,然後就會想你。
記得你好多好多話
好多好多小貼心的事
你會關心記者們有沒有吃飽
你會問講的東西有沒有聽懂
你會叮嚀要多寫一點地方的需要
你到育幼院探視孩子會心疼他們
你訪視地方會去找問題的根源
你不是走馬看花而是會考倒大家
開心的時候你笑的眼睛都瞇了起來
感傷的時候你哽咽到說不出話來
你總是直接不矯情不做作更不擺態
曾經你因為批評馬英九被謾罵
你問我,我有講錯嗎?罵我的人很多嗎?
我說,才沒有講錯,你講的超讚
然後你又是呵呵大笑的說「哇謀工恩丟啊」
其實我以前不喜歡你
但因為要跑你所以重讀你的書
重新認識你佩服你感謝你
然後就這樣紀錄著你這近十年的點滴
前二年開始覺得你體力大不如前
每一次公開場合都像拖著身子的勉強
問過你 累嗎?
你說,怎麼會不累,但剩沒幾年了
要趕快做啊,趁還有力氣多做一點
這就是你啊 阿輝伯
前幾年你環島下鄉的紀錄集結成冊出版
書裡的照片超過八成是我拍的
那是在記錄你,也是在記錄我自己
最遺憾的大概是沒能讓你在書上簽名吧
終究,你還是離開了
捨不得也是要接受
未來的日子
我會慢慢的 細細的
去回憶曾經追著你跑的日子
那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
謝謝你讓我認識你
謝謝你所有的所有
我會穿著破牛仔褲去看你
然後跟你說
總統 你還沒幫我買牛仔褲...
這篇被丟掉的稿子我一直留著我不會丟
從觀景窗看李登輝
2012年4月18日李登輝展開他的環島生命之旅,歷經一年半共十趟的旅程,對一個新聞工作(記錄)者而言,全程參與這趟生命之旅,記錄的不只是李登輝個人,而是一位卸任元首心繫台灣的心路歷程。那一張張採訪證的價值無可比擬,對我而言,是榮幸、是鼓勵、也是驕傲!
舉起手喊著「總統,看這邊!」快門按下時卻常拍到阿輝伯沒看鏡頭的畫面,阿輝伯對鏡頭的敏感度有別於一般政治人物,即使看到相機舉起喊了他,他也不會刻意站好好,對著鏡頭制式微笑的讓你拍(除了排排站的大合照),他關心的永遠是他周邊的人、事、物,你要怎麼拍他不在意,他想看的、想說的、想關注的才重要,要捕捉到好畫面通常得靠運氣,他從不在意鏡頭下的自己,搔搔頭、捏捏鼻子、開懷大笑、眼眶泛淚....卻也因此讓我拍到很多不一樣的李登輝。
一年半的環島下鄉,有人稱之「李登輝的生命之旅」,對一個九十二歲高齡的老先生來說不是簡單旅程,而且這不是單純的旅行,作為一個卸任的國家元首,李登輝大可好好享受他的卸任禮遇,偶而談談時政、偶而見見客人,之所以要花這麼多時間、消耗體力(期間還因為手術中斷)全台灣走一趟,為的只是對台灣地方放不下的那份情感與擔憂,看到台灣現今的困境,知道不能只是坐著想,必須要實際去看才能找到解決之道。
你以為李登輝下鄉是走馬看花嗎?記得第一趟的高屏,他來到因為88風災遭到滅村的小林村原址(現為甲仙小林紀念公園),那是他念茲在茲的地方,風災過後一直都有跟陳菊市長聯絡,關心小林村後續的建設與居民的安置。陳菊透露,小林紀念公園的設計,有一部分的理念是來自於李前總統的指示,李登輝聽著倖存者說明風災當時狀況,頻頻詢問各種安置問題。那當下,在一旁記錄的我一度以為他是現任總統,對整個風災發生的原因及後續該處理的方式,比現任總統還清楚。看到高雄市政府對紀念公園的建設,李登輝說,民主社會照顧老百姓就該如此做到程度,這就是台灣政府應該做的地方。
每一次下鄉多數是三天兩夜,儘管顧及到阿輝伯的身體狀況,行程不敢排的太緊湊,但舟車勞頓對一個九十二歲的長者來說也很不容易,很多時候在座談會上聽取簡報時,會看到阿輝伯閉著眼睛,貌似休息打盹,但往往會發現錯了,他其實是在思考,這騙不了人,因為當他聽完開口提問時,常常把對方問倒。比方說他來到屏東縣來義鄉的二峰圳,可以侃侃而談台灣水的問題,他認為將來可能比油的問題更為嚴重。他指出,台灣許多河流其實地面上都沒有水,反而是以伏流水在地底流動,1920年代日本人就有這個經驗,現在更應該好好研究這個問題。 如果他在打盹,聽的出問題在哪裡嗎?說的出解決之道嗎?當然不!
但不是每個行程都這麼硬梆梆,李登輝下鄉不管到哪個縣市,都有個一定要走的行程『探視孩童』。他對孩童的關愛、心疼與不捨完全顯露在臉上,看到重症的病童總是眉頭深鎖,握著在病床上的孩童常常說不出話來,而對於院方收留照顧病童這樣的精神也令他相當感動。在台中育嬰院他眼眶泛淚哽咽的說『人的生命中都有活著的意義,但這些孩子一出生身體就帶著疾病,院方用疼惜的心來照顧孩子,這是非常了不起,換做是他的話,他是沒辦法做到的。』阿輝伯專注的看著這些被遺棄的孩子們唱著『感恩的心』 ,把一位小女孩抱在懷裡,儘管他面帶微笑的聆聽,卻隱藏不住內心的激動。 那一刻,我的快門按的遲疑,觀景窗後的我跟著流淚。
阿輝伯其實很愛出門,每一次下鄉都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興奮,心情特別好、話特別多,帶著一群孫字輩的媒體浩浩蕩蕩,話匣子一開無所不談,開心到連假牙都可以拿下來給你看。但常常忽然話鋒一轉對著大家說「這些事情(地方建設、百姓生活等)你們媒體要好好寫,要多寫一點讓政府知道,這樣政府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要怎麼改善。」這就是阿輝伯,心繫的永遠是這個國家的前途、百姓的未來。
對於自己的生命,李登輝看的相當淡然,他從不避諱談死,尤其是在歷經大腸癌手術之後,對於死他看的更透徹,認為自己可能活不過五年,他總是說都這個年紀了,明天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趁現在還能走、能說,要盡量去做。下鄉之旅的最後一站在宜蘭,與媒體座談時被問到還有哪些地方沒去想去? 他頓了一下,緩緩的說「很遺憾的是沒爬過玉山,不過現在身體狀況不可以爬玉山,過去沒去過,死了以後把遺體燒了以後丟在玉山,死了以後再去,過去沒有去過,死了以後再去。」
接獲邀稿時在想該怎麼寫李登輝,感覺好像很容易,把鏡頭下的他說說而已,下筆後才發現很難,難的不是描述他這個人,難的是如何真實的敘述一位卸任國家元首對台灣的愛。我必須承認在還未近身採訪李登輝之前,對他,我是有質疑的。直到開始全程記錄這趟生命之旅,我重新再去閱讀關於他的書,去理解他的思維,我對自己說,可以不喜歡這個人,卻不能否認他曾經做過對的事,他對台灣的付出在某些部分或許你覺得不夠,但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他做了該做、能做的事,而現在他仍然將百姓看的比自己還重,這就是李登輝,也是我們的阿輝伯。
大腸癌 術 後 不能 提 重 物 在 大腸直腸術後照護 的推薦與評價
手術後 的傷口疼痛是無法避免的,一. 般會持續5-7 天。由於疼痛可能會干擾您. 的 ... 3. 手術後六個月內應避免腹壓上升之動作,如:. 抱小孩、便秘、提重物、仰臥起坐或劇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