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到底包含哪裡呢?
《貢丸湯》Vol.25「新竹的日本,日本的新竹」即將上市!新刊裡有篇「好大的新竹!新竹州與臺灣行政區劃變遷」,正好可以提供這幾天大家都在討論的「合併升格」議題一些參考資料,讓我們來用系列圖片告訴大家,「新竹」區域範圍的消長!
📍清領時期
「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探險家郁永河在《裨海紀遊》一文中,將這裡描述為一個「#非人類所宜至也」的鳥地方,當時是康熙36(1697)年,這是現今可考最早出現「#竹塹」一詞的文獻。雍正元(1723)年設淡水廳,雍正11(1733)年,淡水海防廳從彰化縣城正式移到竹塹,竹塹城成了北臺灣第一個有漢人系統性開發的城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淡水廳」管轄範圍廣泛——自大甲溪以北到宜蘭,皆是「淡水廳」的管轄範疇。光緒元(1875)年,於臺北艋舺設置臺北府,下設淡水縣與新竹縣,史稱「#淡新分治」。此時的新竹縣,管轄頭重溪以南、大甲溪以北的區域。後期隨著人口發展,又以中港溪為界,將中港溪以南劃為「苗栗縣」。
📍日治前期
1895年,甲午戰爭,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治前期,大致沿用清領後期發展完成之行政區劃。
📍日治後期
1920年前後,日本在臺灣的統治基礎已相對穩固。在此年代前後陸續興築了許多公有建築。1920年日本政府在臺灣規劃了「#五州三廳」,其中新竹州管轄範圍包含了今日的桃園市、新竹縣市已及苗栗縣,下設包含新竹、中壢、桃園、竹南等七個郡。在同一州之中,可見其對於不同區域的目標設定,例如在新竹州中,新竹郡為重要軍事、研發基地,設有機場、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及天然瓦斯研究所等機構;桃園郡則以農業發展為主,於1928年完成興築桃園大圳,相當程度地改變北部地表景觀,讓水資源得以穩定利用、控制。
📍中華民國政府來臺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初期沿用日本時代的五州三廳制。1950年,在眾多討論後,實行「小縣制」,將全臺灣劃分為16個縣和五個省轄市。此時,僅有「新竹縣」。當時,討論一度因這裡常常風很大要將這區域定名為「#長風縣」(有夠謎,當時的雲林地區因為有很長的濁水溪而一度要稱為 #長溪縣);1982年,縣、市分家,原因包含族群與預算認知上的歧異,目前區劃沿用至今。
不難看出,區域的劃分牽涉許多層面:有些可能因統治基礎不足,所以劃分相對簡略;有些利用 #自然疆界 為界,依據不同區域特性設立不同治理單位;有些以 #資源利用 為導向,會設定目標、確立整體規劃;有些考慮 #人口因素;有些則有 #族群 上的考量。不同的時空條件下,會有截然不同的區域治理模式。你支持合併嗎?留言告訴我們!
大甲溪在哪個縣市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ⅼ 政策智庫台中諮詢會議,談天談水談城市
台中已是全台第二大都市,有許多民眾都相當關心台中的議題,昨天由虹安主持的「#政策智庫諮詢會議—— #台中都市想像與環境保護」,邀請大肚山改善空汙協會理事長魏嘉慶、環境醫師張豐年、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李謁政、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蘇睿弼,針對不同主題分享。張其祿 委員、蔡壁如 委員,以及蔡炳坤 副市長也都共同參與。
透過專家意見,大家更了解台中在城市治理上,有哪些可以改善的空間。透過與會交流,也讓虹安更了解文化、治理、環境等議題上的宏觀看法,在立法院可以更全面監督。
魏嘉慶醫師提到,「#無媒台灣-#永續健康」、「#綠能矽島」、「#燃氣換燃煤」等重要議題的倡議。這個議題不分藍綠的民眾都積極關心,我們必需面對空污,才能認識空污,並解決空污。虹安過去在衛環委員會,就曾針對空氣盒子質詢過,政府在推動空汙改善政策時,需要以科學化方式去評估,才能讓台中空氣更好!
張豐年環境醫師則提到,水利問題很難解決。過往的河川或河流,在河堤的施作,或者河川周邊整治,以違反自然運作的方式,建構花俏的節水裝置,或以假植栽及塑膠套住設施,不利環境的方式。雖然可供民眾觀賞,但在下大雨或者維護管理上面,就可能會出現大問題。還有閘門抽水站的設置與使用,如何防止倒灌或逆流,都需要專業知識來解決。如果只是「近水不能親水」,水質就很難改善。
虹安去年8月,在和平區考察大甲溪電廠周邊環境時,也發現這個問題。並且在會勘完後,馬上要求河川局需要與各受補助機關,共同研商公益支出經費分配,儘量以社區福利、排水、社區道路與生活環境改善為優先,而非以花而不實的活動消耗預算。
李謁政老師提到,需要觀察台中未來城市發展,到底是緊縮還是擴張,需要考量自然人口的增加,或社會人口移入的成長,才能完善推動城市的公民社會。現在國土計畫法修法的推動,各縣市只在乎城鄉發展比例,不注重自然保育就很可惜。如果治理層次拉高,就會有城市治理遠景。治理模式若缺乏宏觀的管控,沒有以「全像圖」方式掌握各方面資訊,政策自然難以完善。
蔡壁如委員也分享,台中捷運蓋了16年,就是因為政策不連續,國家需要事務官去把關。如果沒人反對錯誤問題,就無法把政策做對,如果推動參與式預算,可以聽民眾心聲。蔡炳坤副市長表示,台中市經歷過縣市合併的過程原台中市資源被稀釋,原台中縣覺得被邊緣,後來預算是「只增不減,逐年拉平」,讓原台中縣廁所、教室等教育部補助被拉上來,才能達成平衡。
蘇睿弼老師則表示,台中市推動許多副都心,都市計畫發展過度依賴汽車,這是「粗放式的城市治理」。目前台中共3500公頃重劃區,存在地域失衡、開發與保存的兩難,但仍有許多在地文創,陸續發展中,像是瓦庫燒肉、植光花園酒店、全安堂太陽餅博物館…等建築,都是老屋創生的新表現。未來政府應該要推動「活化、綠化、法制化」的城市治理,尤其是推動「高齡及少子化適合的步行距離」友善城市。並且推動民間創生的節慶活動,像是 #中城文化協會推動「#鈴蘭通散步納涼會」,都是民眾自發性的活動,透過社群串聯,讓台中市區更加活化。
過去虹安曾多次質詢天外天古蹟一案,就是文化資產保存及私人財產自主使用的兩難。當時天外天劇場被列為暫定古蹟,後來延長過一次,但是沒想到期限還沒到,就在今年1月被拆除了…實在相當可惜。這種開發保留難兩全的困境,蘇老師表示,未來可以推動「公私協力的文資保存」,做為政府可以思考的配套。因為文化資產屬於公共財,但是像天外天這樣的建物,又屬於私人財產。文化資產保存,如果可以透過募資或集資的金融手段,或者透過政府擔保方式,讓有心保存的民眾取得資金;或透過都市計畫手段,以專家來進行修復及輔導,都是另一種方式。
大甲溪在哪個縣市 在 蔡成圭 蔡圭服務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08年5月29日 #蔡圭 進議會
和建設局 陳局長 進行 #業務質詢
有關 #東豐快速道路 的問題。🚘
蔡圭:
質詢只有15分鐘,蔡圭知道要提東豐快速道路的問題,時間絕對是不夠的,但還是要將一些的來龍去脈和局長討論。
在縣市合併沒多久,#山城地區 就出現"行政院已通過,國道4號沿伸到東勢"的文宣,在東勢開說明會時,有公開三個方案,但只採用隧道方案,當時現任立委是徐中雄。
石岡地區的民眾反彈,因為隧道方案對石岡居民不利, 隧道方案是從現在的國4終點處,炸山洞做隧道從石忠宮;金星面出,經九房里、萬興里、梅子里,再穿大甲溪,再接到東豐快速道路東勢段的路橋。地方人士反應,為何需要繞一大段路呢?,使用河堤共構方案就沒有這個問題。
蔡圭依稀記得,為了這件事,兩度請 胡市長及 徐中雄副市長針對國道4號進行質詢,當時的說法是走河堤共構方案有斷層帶的疑慮,但隧道方案在金星面,也應該有斷層帶的疑慮吧?因為九二一大地震也重創著石岡地區不是嗎?
隨著工程技術的進步,應該可以使用新的工法,克服河提共構在斷層帶的問題,像穿越南北的高鐵鐵路、高速公路遇到斷層帶就無法施作,還不是照常施作,而不是一延在延。
隧道方案石岡民眾無法接受,所以蔡圭帶他們向胡市長陳情,一共坐滿30台遊覽車,沒多久就在要選舉之前,傳出"已通過環評的消息",並在大甲溪旁辦開工典禮,施作現今東勢段的路橋這一段,只是為何需要繞一大段呢?
到今天還是石岡民眾的疑慮。
這條路許多議員都在關心,蔡圭和前 蘇議員慶雲是最瞭解的,從一開始參與到現在,後來因為選舉的問題,當時才通過第一階段台中市內部的環評,就對外發佈環評全部通過 現在可以施工了 ,就做到一直到今日。
請問局長環評被法院退回是什麼原因?
陳局長:
在最高行政法院提到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在討論的過程中間程序不完備。
蔡圭:
是就是這樣,是不是因為當初環評根本就沒通過呢?
陳局長:
這次是針對在林市政時代所通過的,整個環評進入第二階段這個時候,對這個決議裡面,對這個環評委員會所做的裁決。
蔡圭:
正是因為在胡市府通過環評才有辦法施作東勢段的路橋不是嗎?
陳局長:
林市長上任一月份時,訴願委員會就已經把撤消了,重新再審查。
蔡圭:
林市長根本就沒有決議什麼案,哪有什麼環評程序不合法的問題?
據蔡圭所知,林市長上任後說過,雖然不希望採用隧道方案,但也不會
將隧道方案給作廢,照樣將三種方案送到中央委員會。
陳局長:
蔡議員完整的描述整個過程,在103年九月時通過了環評大會,接下來去開工,做了第四標工程,104年林市長上任接受了環評委員們的意見,在一月份時召開訴願委員會,訴願委員會撤消了原來的結論,然後重啟環評,才有多路線方案研議,將原有的隧道方案,加上大甲溪南岸方案,東豐自行車廊方案等等許多方案,這些方案裡面在環評委員會裡面提到,原通過的四標、五標有在施工,所以確認全部的環評,當時是不是有通過?
所以委員會再次審查之後,通過了環評但是當時有提出來,四標五標自願進入第二階環評所以後面又啟動這件事情,但是同樣又有環團去提出"環評無效",所以又繼續行政訴訟。
蔡圭:
蔡圭覺得不合理的是,都已經施工了,怎麼又變成環評無效,
這個要怎麼處理?
陳局長:
因為在最高行政法院在去年十二月已經判決定讞,所以一切又回到原點,要環評通過才能依法施工,目前建設局重新啟動環評,積極的採購招標順利的也有廠商,目前初步也做了兩次審查。
蔡圭:
到底我們台中市環評委員會通過有算數嗎?還是需要再送到中央?
現在地方民眾的疑慮在此,當時胡市長所說環評通過!只是經台中市的環評委員會通過而已。
陳局長:
依照環評法生活圈道路,經台中市環評委員會即可審查,不用環保送環保署。
蔡圭:
那為什麼在最高行政法院會程序不完備?
陳局長:
中間有一個是提到在專案小組審查時,結論到大會的時候時很快的通過,加上委員們在支持或不表示意見等統計數量上,法院認為有些疑意。
蔡圭:
局長您請坐,全國東西向道路中就這條路真的是好事多磿,從蔡圭尚未當議員時,從 徐中雄前立委、林豐喜前立委、郭俊銘前立委,等等都是立委級的,每當選舉都喊著國道4號到東勢,選上後沒消沒息一直到現在已經不止15年了,怎麼會弄成這樣。
道路名稱也從國道4號,變成國道4號連絡道,最後變成台中市生活圈東豐快速道路,等級連降兩級,為了石岡居民的問題,蔡圭帶民眾特地北上找了許多立委,也包括林佳龍前市長,當時他是立法委員,也找高工局,但後來變成中央不想解決,乾脆道路降級給地方政府處理。
大家都知道豐勢路塞車的問題,縣市合併後已經第三屆了,依然是遙遙無期
盧市長希望環評兩年內通過,請問一定會通過嗎?萬一又出現程序不完備,那是不是等到在坐的都老了,還有為什麼道路等級會連降兩級?
如果是國道等級的道路經費比較多;品質也比較好,為什麼會降成快速道路,局長請問這方面您瞭解嗎?
陳局長:
感謝議員有兩個方面回答您,地方期盼已久,市府也將其視為救災道路,所以還是會儘快定案、儘快開闢。
蔡圭:
不好意思 陳局長,蔡圭的質詢時間要到了,我們等總質詢再和市長一起好好的討論,這條路已經拖太久了,請市府認真快點來完成,謝謝。
#感謝台中市府建設局 陳局長
#台中市議會 #第3屆 #第一次定期會
#東勢快速道路
#蔡成圭 #蔡圭服務讚
#不管您的大事小事 都是蔡圭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