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在情感遇到這樣的狀況嗎:
1.你總是比較積極,對方卻似乎沒那麼愛你?
2.好想脫單,但要不就是對方感覺還不想定下來,要不就是你也仍不確定關係到哪、還是很不安?
曾有位女性讀者L 經常和粿分享她的感情經驗,L條件很好,身邊不乏異性朋友,但每當她說自己已經30歲了,不曾和誰真正在一起、過情侶生活時,多數人都會驚訝不已、不相信她。
L的確有過多段處於曖昧的關係,但有時她覺得對方長期表現下來,好像沒這麼愛她、一直是她比較積極主動;有時是她自己到了要確定關係的時刻,她又會隱約察覺,對方好像不是她想一起過日子的人,這樣的狀態讓她又迷茫、又疲憊、又困惑,最後甚至開始自責,覺得自己是不是根本不會談戀愛。
今天粿想跟大家分享被廣泛用來探討愛情、個別由心理學家領導做過實驗而提出的三大效應,或許能協助你去釐清自己、為什麼常有怦然心動的感覺,卻總是卡在曖昧階段,無法擁有一段真實的愛情關係?
►吊橋效應: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Donald Dutton,以及紐約石溪大學教授Arthur Aron,這兩位在1974年做了名為「吊橋效應」的實驗。
他們請一位女子站在搖搖晃晃的吊橋中間,當有單獨的男性路人同樣要過橋、經過女子身邊時,女子會向男性路人說,「最近我在做一項研究,希望你可以協助我,如果你願意,可以打電話給我。」接著女子便將寫有電話號碼的紙條交給對方便離去。
實驗最後,共計有18名男性路人經過女子、拿到紙條,其中有9人(50%)真的打給了女子。
另一次的對照實驗,他們把場景換到一個不會搖晃的穩固橋上,但經過女子的16名男性路人中,只有2人(12.5%)後來聯繫了女子。
Donald和Arthur因此提出,在搖搖晃晃的吊橋上時,男性路人出於害怕、心跳加速了,但他們可能 把加快的心跳誤解成「對女子的心動」,把恐懼和性吸引力混淆了,因此可能以為自己對女子有好感、進而聯繫她。
更進一步地說,當我們處於不安、緊張、害怕…等等類似的「心思脆弱」時刻,我們可能 更容易搞不清或誤解自己的心意,以為自己對當下眼前、前來互動的人有喜歡之意。
好比說電影裡不也常有這樣的情節嗎:當主角面臨人生為難處境,感到特別無助害怕時,真愛似乎總會在那樣的時候出現。
►曝光效應(又稱為熟悉定律):
來自美國的心理學家Robert B. Zajonc做過一項實驗,他讓受測的大學生閱覽多張不相關、不認識的人物臉孔,有些讓他們看20多次,有些只讓他們看1、2次,結果顯示,曝光頻率、被看見較多次的人物臉孔,獲得大學生較大的興趣。
然而,他們也有可能 是把習慣、熟悉感誤判為喜歡、有好感。
換言之,當我們常常和某個人見面、互動,的確是會感到熟悉,自然也有比較多連結或話題可以聊,我們可能也習慣和對方相處;但那不一定代表他/她就一定是命中註定要在一起談戀愛的人。
►黑暗效應(Autokinetic effect):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對此有相關研究,他們找來兩組受測者,一組人員處於燈光明亮的房間,另一組人員處於燈光昏暗的房間,接著讓兩組人員同時觀看一部影片,影片中,主角因為上班遲到情緒煩躁,「猶豫」是否做出攻擊性的行為。
結果顯示,處於燈光明亮房間的受測人員,大多主觀認定,影片主角就是會採取攻擊行為、認為主角是危險人物。
因此他們提出,燈光明亮的環境會強化人們的敏感性、防備心、更難信任彼此;但較昏暗的場所,在看不清楚的條件下,戒備更少、更容易產生信任感。
這項研究結果和我們印象中,認為「黑暗使人提升戒慎之心」是完全相反的。
社會心理學家對這個結果延伸解釋,認為在明亮、正式的場合,我們在面對還不了解、但必須去認識的人時,一方面就會強化戒備、花更多心力去維持外在堅強,另一方面會藏起脆弱的一面,因此與人其實是更難深度交心和暢聊的;
但在黑暗的環境,彼此視覺感官受阻後,我們會相對認為可以不用再高度戒備、再偽裝,自然就會更敢於敞開心房、自我流露,也因此容易有更大的機率去信任眼前的人。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偶像劇橋段中,在昏暗的電影院裡或是在看夜景時,原本還只是朋友關係的主角,會很快地從朋友關係迅速昇華成戀人的原因。
– – –
綜談以上三種效應,我們可以得知,原來在上述的環境、條件之下,我們會容易信任他人、有心思混亂的感覺,對自己的心意更感到模糊;
👉然而你是否也發現了,其實這些模糊的心意、更貼近的感覺,並不一定代表你與他/她之間,已經有「以交往為前提的喜歡」,也不一定代表那就是你要的愛情。
倘若你剛好此刻也摸不清自己對某人或是對愛情的種種感受和感覺,
希望今天此篇,能協助你解惑。
其實,自古以來的愛情模式或許千篇一律,最首要的條件,莫過於「釐清自己的當下感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兩大關鍵。
#談愛之前先釐清自我
#戀愛心理學
✍️粿的IG:https://instagram.com/healingquei
成為 療心社友,你的心情或許也是社友們想學習的課題👉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087808847930309/?ref=share
大學 情侶 見面 頻率 在 柚子甜剝心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男友的興趣是打羽球,晚上吃飯的時候,他忽然問我:「欸,你想不想要穿羽球情侶裝?」
交往三年我也不是白認識他的,馬上明白此話不單純:「你才不是想穿情侶裝,是因為買兩件有打折吧!?」
「吼喔~幹嘛講這麼白啦!但的確是這樣才有打折沒錯啦!>//////<」他坦白招認。
看,我太了解金牛男友了,交往三年沒買過任何一次情侶系列的東西,沒生日沒過節的忽然說要買情侶裝,鐵定跟浪漫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人生貴在看破,我反而比他更務實的笑答:「什麼情侶裝,有吸濕排汗嗎?沒有我不要喔!」
***
事後仔細回想,其實我過去並不是這麼豁達的人,伴侶問我要不要情侶裝,我一定想都不想就拼命點頭說「好啊好啊!」,滿腦子樂飄飄地想「就知道他還是愛我的~♥️」
那時候我非常信仰「情侶系」產品,大學時期談戀愛,見面不是打招呼,而是瞄對方脖子一眼,如果空空如也,馬上就會興師問罪:「你為什麼沒戴我們的情侶對鍊?」
很執著要有一個「一起擁有」的象徵物,不管是戒指、項鍊、衣服、抱枕,好像對方肯用那個東西,就能證明他愛我。
跟現任男友剛在一起的時候,我也有做一個礦石的對鍊給他,但一年後連我自己都不太戴了;也慢慢從一定要抓著伴侶過節過生日,不斷想要證明自己被愛的焦慮型依戀者,變成七夕前一天才發現「蛤?明天情人節喔?」的神經大條女人。
(金牛男友更誇張,他是看到情人節外送打折才發現的。)
***
我突然想到,在做心靈諮詢的時候,很多在感情中非常不安全的女生會問我:「我是不是太在意這些小事了?」
對方只是不肯戴對鍊,我是不是不要想這麼多?
對方只是不重視過節,我是不是不要這麼在意?
對方只是比較重朋友,我是不是不要跟他的異性朋友爭寵?
那些問題可大可小,有些人就像案主一樣在意的要死,但確實有些人毫不在意,但我認為,真正的盲點不在於「這件事到底大還是小」
而是「我在感情中不安的程度,讓這件事變得很大。」
因為平常並沒有感覺到充足的愛,不肯戴對鍊就讓人感到很不安;
因為平常並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過節時沒有好好表示就讓人很在意;
因為平常沒有建立充足的信任感,跟異性朋友要好就讓人感到焦慮。
***
這時候,與其耗費極大的心靈力量在焦慮「我這樣是不是小題大作?」「他這樣是不是很過分?」
不如問自己:「為什麼我在感情中沒有安全感?」
這個問題很有趣,而且答案可能不只一個──可是每一個答案,都是解套的真正機會。
有可能是,對方的態度一直忽冷忽熱,一副不想定下來的浪子貌,但我卻不敢要求他給承諾,怕一講開緣分就散了,所以我才這麼不安。
有可能是,彼此對異性友人該避嫌的程度,從來沒有好好溝通過,但我又不想被當成沒風度的女人,心裡才這麼不安。
有可能是,我以前交往經驗都被劈腿,從此不再相信男人的真心了,所以我感到很不安。
有可能是,我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不相信他這麼好的人會愛我,所以我才覺得很不安。
原因有可能在對方、也有可能在自己、有可能是原生家庭的陰影、也有可能只是缺乏溝通。有多少個不安的靈魂,就有多少種不安的可能。
但如果一味地想用「很多人都能接受,我也要勉強自己接受」來壓住不安的騷動,那這些不安的傷口,就沒有獲得修復的可能。
***
在跟現任男友交往初期,我也還是有焦慮依戀的影子,白天的時候堅強而獨立,但睡覺的時候心智脆弱,有幾次他翻身背對我,我還會用哀怨的拉著他衣服:「你不要背對我睡嘛,這樣我覺得好孤單。」
我的不安全感也有多方原因,過去感情的傷痕、從小到大的自卑、童年成長環境、悲觀敏感的天性都有一定份量,但差別在於,我沒有把這些丟到伴侶身上,幻想有個「白馬王子」可以滿足我所有的坑洞;
相反的,我慢慢把坑洞找出來,一個一個耐心地修復;而對方同樣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願意付出大量的陪伴與理解,從來沒有斥責我的焦慮依戀。他一直是能給多少就給,不能給的也不會勉強自己,很有能力、也很有底線的人。
慢慢的,我從過去會斥責伴侶「對鍊呢?為什麼沒戴?你是怕誰看到?」「情人節那天你怎麼沒有留給我!?你是跟誰約?男的女的?他不知道你有女朋友嗎?為什麼不推掉?」
到現在可以直接忘記情人節,聽到情侶裝還能毫無顧忌地笑對方「什麼情侶裝,你根本只是要湊打折吧!」,在感情的依附關係中,變成一個內心厚實安全的人。
一切都不是巧合。每一個愛情終將被修復的人背後,都有一顆願意面對自己的心;
而這顆心會吸引來同頻率的人,陪你走上最後一哩路。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柚子甜剝心事
臉書:YS Tian
IG:柚子甜
=============
大學 情侶 見面 頻率 在 柚子甜剝心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男友的興趣是打羽球,晚上吃飯的時候,他忽然問我:「欸,你想不想要穿羽球情侶裝?」
交往三年我也不是白認識他的,馬上明白此話不單純:「你才不是想穿情侶裝,是因為買兩件有打折吧!?」
「吼喔~幹嘛講這麼白啦!但的確是這樣才有打折沒錯啦!>//////<」他坦白招認。
看,我太了解金牛男友了,交往三年沒買過任何一次情侶系列的東西,沒生日沒過節的忽然說要買情侶裝,鐵定跟浪漫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人生貴在看破,我反而比他更務實的笑答:「什麼情侶裝,有吸濕排汗嗎?沒有我不要喔!」
***
事後仔細回想,其實我過去並不是這麼豁達的人,伴侶問我要不要情侶裝,我一定想都不想就拼命點頭說「好啊好啊!」,滿腦子樂飄飄地想「就知道他還是愛我的~♥️」
那時候我非常信仰「情侶系」產品,大學時期談戀愛,見面不是打招呼,而是瞄對方脖子一眼,如果空空如也,馬上就會興師問罪:「你為什麼沒戴我們的情侶對鍊?」
很執著要有一個「一起擁有」的象徵物,不管是戒指、項鍊、衣服、抱枕,好像對方肯用那個東西,就能證明他愛我。
跟現任男友剛在一起的時候,我也有做一個礦石的對鍊給他,但一年後連我自己都不太戴了;也慢慢從一定要抓著伴侶過節過生日,不斷想要證明自己被愛的焦慮型依戀者,變成七夕前一天才發現「蛤?明天情人節喔?」的神經大條女人。
(金牛男友更誇張,他是看到情人節外送打折才發現的。)
***
我突然想到,在做心靈諮詢的時候,很多在感情中非常不安全的女生會問我:「我是不是太在意這些小事了?」
對方只是不肯戴對鍊,我是不是不要想這麼多?
對方只是不重視過節,我是不是不要這麼在意?
對方只是比較重朋友,我是不是不要跟他的異性朋友爭寵?
那些問題可大可小,有些人就像案主一樣在意的要死,但確實有些人毫不在意,但我認為,真正的盲點不在於「這件事到底大還是小」
而是「我在感情中不安的程度,讓這件事變得很大。」
因為平常並沒有感覺到充足的愛,不肯戴對鍊就讓人感到很不安;
因為平常並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過節時沒有好好表示就讓人很在意;
因為平常沒有建立充足的信任感,跟異性朋友要好就讓人感到焦慮。
***
這時候,與其耗費極大的心靈力量在焦慮「我這樣是不是小題大作?」「他這樣是不是很過分?」
不如問自己:「為什麼我在感情中沒有安全感?」
這個問題很有趣,而且答案可能不只一個──可是每一個答案,都是解套的真正機會。
有可能是,對方的態度一直忽冷忽熱,一副不想定下來的浪子貌,但我卻不敢要求他給承諾,怕一講開緣分就散了,所以我才這麼不安。
有可能是,彼此對異性友人該避嫌的程度,從來沒有好好溝通過,但我又不想被當成沒風度的女人,心裡才這麼不安。
有可能是,我以前交往經驗都被劈腿,從此不再相信男人的真心了,所以我感到很不安。
有可能是,我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不相信他這麼好的人會愛我,所以我才覺得很不安。
原因有可能在對方、也有可能在自己、有可能是原生家庭的陰影、也有可能只是缺乏溝通。有多少個不安的靈魂,就有多少種不安的可能。
但如果一味地想用「很多人都能接受,我也要勉強自己接受」來壓住不安的騷動,那這些不安的傷口,就沒有獲得修復的可能。
***
在跟現任男友交往初期,我也還是有焦慮依戀的影子,白天的時候堅強而獨立,但睡覺的時候心智脆弱,有幾次他翻身背對我,我還會用哀怨的拉著他衣服:「你不要背對我睡嘛,這樣我覺得好孤單。」
我的不安全感也有多方原因,過去感情的傷痕、從小到大的自卑、童年成長環境、悲觀敏感的天性都有一定份量,但差別在於,我沒有把這些丟到伴侶身上,幻想有個「白馬王子」可以滿足我所有的坑洞;
相反的,我慢慢把坑洞找出來,一個一個耐心地修復;而對方同樣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願意付出大量的陪伴與理解,從來沒有斥責我的焦慮依戀。他一直是能給多少就給,不能給的也不會勉強自己,很有能力、也很有底線的人。
慢慢的,我從過去會斥責伴侶「對鍊呢?為什麼沒戴?你是怕誰看到?」「情人節那天你怎麼沒有留給我!?你是跟誰約?男的女的?他不知道你有女朋友嗎?為什麼不推掉?」
到現在可以直接忘記情人節,聽到情侶裝還能毫無顧忌地笑對方「什麼情侶裝,你根本只是要湊打折吧!」,在感情的依附關係中,變成一個內心厚實安全的人。
一切都不是巧合。每一個愛情終將被修復的人背後,都有一顆願意面對自己的心;
而這顆心會吸引來同頻率的人,陪你走上最後一哩路。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柚子甜剝心事
臉書:YS Tian
IG:柚子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