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訪問: Vanyssa- 美國 MBA、矽谷 Fintech、台灣創業經驗分享
之前 7 月回台灣, 想要和大學以來的好朋友 Vanyssa 有個直播, 但後來因為我們彼此有空的時間一直喬不攏,最後只好取消, 因為她金融業、MBA、及創業的經驗很特別, 我特別請她用文字的方式來和大家分享她的學經歷。
Vanyssa 大學雙主修人類學系及經濟, 畢業後在台灣金融業工作多年,再申請到美國唸 MBA,MBA 在學期間有到矽谷 Fintech 實習。 她後來因緣際會回台灣創業,這篇文章特別詢問她讀 MBA 的動機、美國求學的轉變、以及回台灣創業的點滴。 文章最後還有她特別給我的讀者優惠的活動,歡迎在台北的朋友們有機會利用一下!
-------------------------------------------------------------
Brian: 為什麼你想要唸 MBA? 在讀之前你覺得 MBA 可以帶給你什麼? Johns Hopkins MBA 的教育對妳有什麼啟發? 你讀完後覺得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Vanyssa:【MBA的動機與經驗】
之前在外商工作,看到如果 2 個同事業績各方面條件伯仲之間的話,有海外經歷,以及英文口語能力強人的似乎都比較容易被公司看到,也比較能表現自己,進而增加升遷機會,於是就決定要把自己丟到美國二年,看看自己可以有什麽進步與改變。我很確定自己不想走學術路綫,也決定好給自己流浪 2 年的時間,所以排除了英國的課程。當時在職場裏又看見公司的高階經理人都是留美的 MBA 回來的,加上自己確定不走學術,就自然而然的把美國的 MBA 當成第一選擇。
以前常常讀到旅居在外的人會經歷 Culture Shock,在出國前就很期待不知道自己會經歷什麽樣的文化衝擊。Johns Hopkins (JHU) 的 GMBA有 2 個比較特別的課程:Innovation for Humanity (I4H), 學生可以選擇一個國家,去到當地進行企業顧問的短期計劃,我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們到了伊索比亞一起推行了改善企業經營效率的計劃: Discovery to Market (D2M),我們與NASA,Johns Hopkins Hospital 合作,為政府單位以及醫院找出他們擁有專利技術的市場價值。這兩個計劃讓我學會了如何評估一個市場的市值,如何評估一個計劃的可行性,以及如何發現企業問題,改善企業經營的效率。再加上我暑期在矽谷的 Fintech 工作,接觸到公司募資,孵化器,不同輪融資,公司上市,如何對外尋求資源,壯大公司等等的議題,讓我對於實際商業世界運作的視野大開。
【Post-MBA的改變】
我認爲在美國念書與工作帶給我最大的改變是我變得勇於做自己,不再害怕做選擇,不再害怕展現出自我,不再害怕去做夢追夢,做想做的事。到了美國脫離了熟悉的家人,朋友,食物,責任,生活圈,以及早已習以爲常的社會規範,沒有人會告訴你該怎麽做,或是怎麽做會比較 “好”,有很多時間可以與自己的内心對話,發現了很多過去忽略的内心的聲音。西方社會相對來説比較注重 individualism,個人的角色與意見被放得比較大,例如我和 MBA 同學一起開珍珠奶茶店這件事來説,在東方最常遇到的思維是 「開飲料店不需要國外 MBA 學歷啊?」(我又不是爲了開珍珠奶茶店才去念 MBA 的),「如果要開飲料店當初幹嘛去念MBA?」(我當初怎麽知道我會開飲料店?),西方通常當下的回應是「Oh…..that’s a great idea.」,「I like bubble tea. That’s so exotic.」,雖然感覺回應有點客套,但是基本的思維是對方覺得那是你的人生,那是你的決定,他沒有什麽資格去評論好壞對錯。深刻體認這樣的思維後,遇到很多事情我都會先問問自己「Does it matter? 這很重要嗎?」如果想一想不是很重要的話,就不用太往心裏去,決定要做什麽就去做。
另外還有一個改變就是,我變得比較不怕冒風險。過去我習慣按照計劃做事,上好學校,進大公司,都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選擇“安全”的路去走。在美國念書期間,有美國同學邀請我一起參加在克里夫蘭舉辦的銀行的全國 MBA 的商業競賽,就是由企業(銀行)提出問題,不同學校的MBA學生提出解決辦法的一個競賽。當初參加是想説我曾經有金融業工作的背景,或許可以對團隊提供一點貢獻,結果那年出的題目是跟 Cybersecurity 有關,我對於資訊安全沒有什麽涉獵,只是勉强做了一個針對風險保障的財務模型,用 Excel 和 R 結合來估算銀行在不同情況下的風險溢酬,以及可以應對的策略,結果沒想到這個模型建構的邏輯得到評審的青睞,最後我們團隊不僅進入了前五名的決賽,我個人還在所有各國參賽MBA裏面得到了個人獎。這個經驗讓我知道,就算以爲是經驗裏“安全”的路,也可能會有出人意料的風景;就算是遇到了完全陌生的挑戰,也不用害怕困難,盡力去做就對了。
Brian: 你在台灣金融業做過什麼? 你在美國 Fintech 做的是什麼內容? 台灣金融及美國 Fintech 對妳的職涯有什麼影響?
Vanyssa:【職涯的轉變】
我過去在銀行與投顧業待過,都是與投資市場與業務相關,我在矽谷的 Fintech 加入的公司跟我過去的背景也沒有什麽關聯,頂多勉强有”銀行是客戶“的相似點而已,所以對我來説,也是一個新的學習。這個新創公司在做的東西是利用 Machine Learning 來增進企業金流營運的效率。簡單來說,廠商在生產產品的同時會產生進貨發票,過去都是依賴公司經驗豐富的採購經理人預估一段期間的備料要進貨多少來準備最佳進貨量。Fintech則是利用廠商過去累積 1 年到 5 年的進貨發票來訓練一個平臺模型,這個模型會預估一個最佳的進貨量,並利用新的發票,持續優化模型本身的預測能力。更進一步來說,企業融資相關的銀行或是貸款公司,也可以利用這個模型,以及背後累積的大數據,來預估公司的還債能力,以設定貸款利率,或是提前得到違約可能性的警示。我的工作主要是跟 CEO 合作尋找資源和商機,例如申請世界各地的孵化器(例如新加坡在美國宣傳得很積極,我們後來有成功的被美國的 500 Startups 錄取),參加各種不同的 workshops 與 pitchings,出席許多 PE (private equity)與 VC (venture capital) 會出現的聚會,把我們在做的事介紹給投資人知道,積極把我們可以提供的業務讓客戶知道,尋找潛在客戶名單並與他們聯繫,安排 CEO 與有經驗的創業家聚會,瞭解新創公司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等等。
在這段期間認識了很多公司得到不同輪融資的企業家,還有不少”連續創業者“(創立好幾次公司都被大公司收購),也有拿到世界各地國家贊助的新創公司到矽谷交流,以及數不清的創投基金,大家都在矽谷”淘金“,希望投資到下一個獨角獸。大家都努力的在挖掘問題,並企圖提供可行的 business models 來解決痛點,有好的想法和執行力,資金就群聚過來,只要你敢想敢做,全世界龐大的資金與人才就在那裏等著你,真的是讓人眼界大開。MBA的課程到了尾聲,我也必須在,留在新創公司,加入創投基金,與回到原本熟悉的產業做出選擇,在機緣之下,我選擇了自行創業重新出發。
Brian: 你為什麼決定做珍珠奶茶? 珍奶市場在台灣感覺已經超級飽和,你當初評估什麼因素讓你決定開始? 創業步驟大概是什麼樣? 你們如何做到差異化? 台灣對創業有什麼補助或是資源?
Vanyssa:【誤打誤撞一路走來】
當初我和MBA同學以及一個上市公司的小老闆,還有一個美國咖啡連鎖店的老闆想要一起進軍美國的珍珠奶茶市場,因為我們臺灣人的文化與背景,使我們很容易取得這個產業鏈,新產品,與物料的 knowhow,對美國人來説,珍奶的做法比咖啡難太多了,客群一開始也大多是華人,所以美國比較有名氣,規模比較大的珍奶店,都是華人開的,我明顯的感受到,原來珍珠奶茶產業對於西方人來説是有entry barriers 的,這個合作的團隊或許會有機會成功。我們在美國的期間,剛好美國人對於珍珠奶茶的接受度又明顯的持續提升,校園附近又沒有很好的珍珠奶茶店,所以還沒畢業之前,初始團隊就開始做了很多的評估與調查。
事情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很難的,沒技術,沒客群,沒資金,沒人力,沒地點,沒產品,沒經驗,沒品牌,這當中有些事情進行的很順利,有些則一直延宕,無法成型,大家意見不會完全一樣,事業的進展像是鬼打墻。我們就邊做邊修改,往能進行的方向進行。一直到最後,我們已經有能力可以自己創立品牌並串起產業鏈開發新產品之後,在美國還是遲遲找不到合適的落脚地點,我們就決定先把店開在臺北。但是臺灣的手搖飲料店實在是太多太競爭了,一開始的確很辛苦,但是市場永遠沒有飽和,只有重分配。天下哪有那種不競爭的利潤呢?既然決定要做,努力去做就是了,其他就交給老天爺吧!就這樣 PinCha 品茶 很順利的生存到了今天。
【瞄準客群推動第三波茶飲革命】
在美國的時候我們看到咖啡產業經歷了” The Third Wave of Coffee” ,從過去到現在,人們喝咖啡是越來越講究,現在更是重視咖啡豆的產區品種,以及咖啡的做法,追求更高品質的產品。例如 Blue Bottle Coffee 的成功,以及星巴克開始推廣店中店 Starbucks Reserve 都是這個趨勢的例子。PinCha 認爲茶飲應該也會有類似的趨勢和進展:最早只求方便有得喝,可以解渴,之後慢慢進展到著重包裝行銷,第三波的革命除了包含便利性與話題性之外,還會注重原料的產地品種的透明度以及做法,更高品質的”產品“將會是重點。
喝茶是東方人血液中的天性,但是我們知道喝的茶是從哪裏來的嗎?茶的發酵程度有多高?茶有烘焙過的焙火味嗎?青茶和烏龍茶有什麽不一樣?珍珠奶茶的發源地是臺灣,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由臺灣開始帶動起茶飲界的第三波革命?由我們來找世界各地的好茶,融入傳統珍珠奶茶的做法,但是減少加工,去掉不合格的色素,把高品質的茶飲帶給更多的人。PinCha 很受到上班族下午茶團購的歡迎,例如我們的錫蘭盧哈娜鮮奶茶,選用斯里蘭卡盧哈娜產區,手採第二葉到第四葉的全葉茶,是經過斯里蘭卡政府獅子標誌的認證,會產生”冷後渾“的好茶,再配上常常賣到缺貨的手工珍珠,許多客戶一試成主顧。PinCha 的臺灣茶,都是選用自 5 星茶厰(在臺灣 321 家製茶廠中,評選出衛生安全達最高標準的 5 星級只有 26 家,約佔全部茶厰的8%而已),不僅製茶的風味手藝出色,茶厰的衛生安全也都是高品質的等級。
【創業就是要善用所有能動用的資源】
創業除了要有 Minimum Viable Product 和出色的團隊以外,一開始最需要的就是各式各樣的補助與便宜的貸款,來持續推動事情前進。這些資源都可以分 2 個方向去找:全國型的,以及公司設立地點型的。全國型的常常是針對國家要推廣的產業來補助,例如醫療或是科技,珍珠奶茶算是餐飲服務業,所以我們是利用市政府(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的資源,有分成產業融資與產業獎勵補助,害怕不知道如何寫申請專案嗎?不用擔心,政府還會派顧問免費指導創業家怎麽寫專案哦!
另外,在創業的過程中,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挑戰與困難,我也曾經在市政府的創業輔導中心,聼到一組年輕創業家,鋪貨到香港的 1000 個通路賣,遇到一些合作的問題,與資深的創業家以及企業顧問,進行經驗的承傳並討論有什麽可行的解決方案。另外,台北也有創業小聚,還有 AAMA 台北搖籃計劃,同業公會的課程等等,這些資源都是可以利用來壯大創業家能力經驗人脈的活動,可以多思考多討論,並踏實的執行,慢慢就會走出一條路。如果大家有需要這些資訊的話,都可以直接用 Facebook 跟我聯絡 (Brian 補充, 可能在文章留言詢問)。
Brian: 你希望品茶達到什麼目標?你個人在這過程中有什麼目標?
Vanyssa:【目標的設立】
過去常常會為自己的人生設立目標,創業之後,發現很多東西跟原本想的都不一樣,要可以協調團隊持續走下去。尤其創業初期,就是要想盡方法利用有限的資源在市場上存活下去,所以要靈活。接下來得到市場的認同之後,要開始把制度和標準流程固定下來,持續累積客群與口碑,形成品牌特色。我希望可以讓 PinCha品茶 持續壯大,照顧到不同 stakeholders 的利益。
Brian: 你有什麼推薦的人事物? 或是特別給予讀者的優惠嗎?
Vanyssa:
很高興可以在半路出家工程師在矽谷的粉專與大家結緣,許多我們的茶葉以及手工珍珠資訊都可以在 PinCha 官網找到。在這裏,我們團隊決定要給粉絲團的朋友特別的優惠: 只要在 ”PinCha 品茶“ FB 打卡 check in,内文並寫上“矽谷工程師來 PinCha”,我們就會贈送一次 9 折的優惠!(無論是自己來買一杯,還是辦公室下午茶團購都可以使用哦!)
-------------------------------------------------------------
你有什麼問題想要詢問 Vanyssa 嗎? 歡迎留言詢問。
https://brianhsublog.blogspot.com/2019/09/vanyssa-mba-fintech.html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大創 進貨 時間 在 資策會 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區塊鏈能減少食物浪費,IBM揭五大改變世界的創新科技
全球人口將在5年內突破80億大關,IBM混合雲資深副總裁Arvind Krishna認為:「受到氣候變遷、有限水資源的影響,我們的食物供給,只會面臨越來越多的考驗,」他說:「要能夠面對這樣未來,我們會需要新的科技、科學、設備上的突破。」
正因為如此,每年IBM研究院都會針對全球的趨勢、市場走向,提出未來五年五大創新科技預測報告「5 in 5」,今年(2019)的重點,聚焦在食品安全,以及減少汙染及浪費上。
數位身分模擬,讓農民用更少資源養活更多人口
IBM指出,本世紀結束時,世界人口將增加45%,同時種植食物的土地也會減少20%,農夫必須用更少的資源,養活更多的人口。
因此,可以透過數位化紀錄作物的品質、土壤狀況、市場上的售價,以及物流的狀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意思是把物理世界跟數位世界連接在一起,透過感測器做出真實物件的模型,再搭配AI、機器學習、軟體分析,做出只存在於虛擬空間中數位生產模型,這些模型就像是一個虛擬的雙胞胎,可以用來幫助設備預防性維護、設計生產流程等等。
區塊鏈結合AI,減少蔬果浪費
根據統計,農民種植的蔬果,有高達45%是被浪費掉的。IBM認為,從農民到食品供應商,供應鏈中的每個參與者,都必須清楚知道需要種植、訂購以及出貨的數量。
IBM認為,當區塊鏈、物聯網(IoT)、AI演算法整合在一起,便能解決這類問題。簡單來說,IoT裝置可以追蹤蔬果從採收到販賣的過程,AI演算法透過數據分析,幫零售商找出消費者的飲食消費習慣,以便在對的時間下訂對的蔬果,避免進貨過多浪費,消費者買到的蔬果也是相對新鮮。
食品安全監督將更有效率
食品安全也是一大重點,以美國來說,受汙染的食品每年會產生90億美元的醫療費用,以及750億美元的食品銷毀損失,更導致3,000多人因此死亡。
塑膠變成可再利用
無法回收的塑膠容器,成為地球生態的一大負擔。IBM認為,五年內可以大幅改變垃圾處理的方式,提出一種叫做Volcat的技術。
Volcat可以將聚酯纖維,轉變成可再生資源,目標是把這些聚酯廢料,轉化成新的可再生材料,也就是說從牛奶盒、餅乾容器、塑膠袋都變得可以回收,企業也能用這些再生資源,重新製造新的產品,來減少塑膠用品的數量。
#區塊鏈 #減少食物浪費 #資策會 #服創所
大創 進貨 時間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區塊鏈能減少食物浪費,IBM揭五大改變世界的創新科技
2019.02.12 by 高敬原
每年IBM研究院都會針對全球的趨勢、市場走向,提出未來五年五大創新科技預測報告「5 in 5」,2019的重點,聚焦在食品安全,以及減少汙染及浪費上。
全球人口將在5年內突破80億大關,IBM混合雲資深副總裁Arvind Krishna認為:「受到氣候變遷、有限水資源的影響,我們的食物供給,只會面臨越來越多的考驗,」他說:「要能夠面對這樣未來,我們會需要新的科技、科學、設備上的突破。」
正因為如此,每年IBM研究院都會針對全球的趨勢、市場走向,提出未來五年五大創新科技預測報告「5 in 5」,今年(2019)的重點,聚焦在食品安全,以及減少汙染及浪費上。
數位身分模擬,讓農民用更少資源養活更多人口
IBM指出,本世紀結束時,世界人口將增加45%,同時種植食物的土地也會減少20%,農夫必須用更少的資源,養活更多的人口。
因此,可以透過數位化紀錄作物的品質、土壤狀況、市場上的售價,以及物流的狀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意思是把物理世界跟數位世界連接在一起,透過感測器做出真實物件的模型,再搭配AI、機器學習、軟體分析,做出只存在於虛擬空間中數位生產模型,這些模型就像是一個虛擬的雙胞胎,可以用來幫助設備預防性維護、設計生產流程等等。
透過數位身分(Digital twins),能幫助農夫利用所蒐集到的數據,更有效率地預測農作物產量,在有限的資源下,擴大生產的規模,同時這些系統模擬真實情況,也能變成提供銀行借貸所需的資料,讓農民更有能力拓展自己的事業。
區塊鏈結合AI,減少蔬果浪費
根據統計,農民種植的蔬果,有高達45%是被浪費掉的。IBM認為,從農民到食品供應商,供應鏈中的每個參與者,都必須清楚知道需要種植、訂購以及出貨的數量。
IBM認為,當區塊鏈、物聯網(IoT)、AI演算法整合在一起,便能解決這類問題。簡單來說,IoT裝置可以追蹤蔬果從採收到販賣的過程,AI演算法透過數據分析,幫零售商找出消費者的飲食消費習慣,以便在對的時間下訂對的蔬果,避免進貨過多浪費,消費者買到的蔬果也是相對新鮮。
食品安全監督將更有效率
食品安全也是一大重點,以美國來說,受汙染的食品每年會產生90億美元的醫療費用,以及750億美元的食品銷毀損失,更導致3,000多人因此死亡。
IBM認為,未來五年全球的食品安全檢測人員,將能透過微生物來保護我們所吃的食物。事實上,有些微生物對人體是有益的,有些則是有害的,研究人員會從DNA以及RNA(核糖核酸)中,找到微生物組,透過核酸定序技術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以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組成,可以提早發現病原菌生長,讓食品安全變得具有預測性。
人人都能自己把關食物安全
當然,如果可以靠手機驗出食物中的汙染物質,對所有人來說將更便利,IBM正在研發一款可攜帶的AI感測器,可以偵測出比人類頭髮還要小75倍的細菌。
除了手機,未來這款感測器也可能裝在流理台、沾板,甚至是叉子上,可以在食物吃進嘴巴前,分析食品中是否有汙染物質;在工業應用端,也能將這類微型感測器裝在工廠的輸送帶中。一旦這技術成真,細菌感測器技術可提升病原體檢測的速度,從幾天縮短到幾秒鐘的時間,讓人們自己就能檢測食物是否含有大腸桿菌或沙門氏桿菌。
塑膠變成可再利用
無法回收的塑膠容器,成為地球生態的一大負擔。IBM認為,五年內可以大幅改變垃圾處理的方式,提出一種叫做Volcat的技術。
Volcat可以將聚酯纖維,轉變成可再生資源,目標是把這些聚酯廢料,轉化成新的可再生材料,也就是說從牛奶盒、餅乾容器、塑膠袋都變得可以回收,企業也能用這些再生資源,重新製造新的產品,來減少塑膠用品的數量。
附圖:IBM
透過數位身分(Digital twins),能幫助農夫利用所蒐集到的數據,更有效率地預測農作物產量,就能在有限的資源下,擴大生產的規模。
IBM
透過分散式帳本,記錄下整個蔬果供應鏈的狀態,當資訊安全、透明後,能減少生產端、銷售端的資訊落差,以降低蔬果浪費。
IBM
上下游資訊的串接,靠的是區塊鏈技術,透過分散式帳本,記錄整個蔬果供應鏈的狀態,資訊安全、透明後,能減少生產端、銷售端的資訊落差,以降低蔬果浪費。
IBM
以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組成,可以提早發現病原菌生長,讓食品安全變得具有預測性。
IBM
細菌感測器技術可提升病原體檢測的速度,從幾天縮短到幾秒鐘的時間。
IBM
Volcat可以將聚酯纖維,轉變成可再生資源,目標是把這些聚酯廢料,轉化成新的可再生材料。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2212/ibm-5-in-5-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