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也做賊:剃頭梳髻的明朝倭寇多半是中國人|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亂了一百多年的日本戰國時代,無處不燃戰火,無人能得安寧,田園荒蕪,屍骨遍野。喪家野犬般的浪人、無糧可種無魚可打的流民、爛命一條的無賴,把目光投向了大海彼岸富裕而軟弱的中國,一艘艘倭船出發了!
明朝軍民對這些「髡頭鳥音,赤體提三尺刀」的剽悍倭寇大為恐懼,而在異國他鄉幹壞事,來自日本的倭寇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喝口水都怕老百姓下毒。
1.亂世日本太難混了!
看過黑澤明《七武士》的人想必都對電影中的日本浪人印象深刻:在紛亂的日本戰國時代,喪失了家主的武士們猶如喪家的野犬,徘徊在山野荒村,為了飯糰就可以用生命戰鬥。
嘉靖年間,日本國內的情況正是《七武士》的背景年代,就像被搗翻的螞蟻窩一般混亂不堪。
名義上,日本有天皇,但天皇的實權早已旁落,吃穿用靠幕府養著,完全是寄人籬下的傀儡。幕府也好不到哪去,足利氏建立的室町幕府從足利義滿後,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中,1467年連綿十一年的應仁之亂結束後,征夷大將軍已經空有名號毫無實權,聽任有實力的權臣擺佈。
日本全國分為六十八國(國類似中國的州縣),其中的五十三個藩國,由大大小小一百四十二個大名佔據著。大名們強弱分明,強的佔據幾國率眾數萬,弱的佔據幾個村子率眾數百,為了達到權力的頂峰,整天你爭我殺,兒子殺老子、弟弟殺哥哥都不算稀奇。當時的情況往往是:今天家臣們造反殺了主子,明天卻被鄰居的大名殺死,後天當勝利的大名回家一看,兒子已經取代了他的位置。
日本進入了毫無綱常道德可言的所謂「下克上」的諸侯爭霸時代,整整亂了一百多年。戰亂中,屍骨遍野,無數人流離失所,農民無法安心下田耕種,饑荒當然隨之而來。老百姓無路可生,強壯點的當盜賊或者參加宗教組織「一揆」造反,羸弱的只有等死。
在倭寇的發源地,日本九州的情況怎樣呢?
九州是日本南部的最大島,有肥前、肥後、平戶、大隅和薩摩等諸多藩國。如同日本各地一樣,九州島也是諸雄並立,空前混亂。北邊,豐前與築前的大內氏原本是九州最強的大名,但是遭到家臣陶晴賢的政變滅亡了,而陶晴賢不久被九州之外強大的大名毛利元就所殺。毛利元就順勢進入北九州,這就和另一個強藩—豐後的大友氏碰上了。南邊,薩摩的島津氏和大隅的肝付氏在火拚。西邊,肥前的龍造寺氏則和少貳氏內亂不休。
有戰爭就有失敗者,在戰爭中失敗、喪失家主的武士成了無米下鍋的浪人,怎麼辦?因戰爭無法謀生的漁民、流民,怎麼辦?下海!做海賊!與其在陸地上飢寒而死,不如到海上去撞撞運氣。
除了死裡求生,發財夢也是下海的另一個重要理由。當時明朝斷絕了官方的朝貢交易,導致海盜走私團夥日漸猖獗,中國的生絲、棉布、陶瓷、藥品等,都是日本的搶手貨,日本不少富商、無賴也打起了做海賊賺取厚利的算盤。不僅僅如此,海賊的背後還有大名的資助和庇護。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這樣定義「倭寇」:「從十三世紀初開始,九州和瀨戶內海沿岸富於冒險精神的武士和名主攜帶同夥,一方面到中國和朝鮮(高麗)進行和平貿易,同時也伺機變為海盜,掠奪沿岸居民。對方稱此為倭寇,大為恐怖。」
日本十九世紀著名學者佐藤信淵總結日本海賊的出處說:「從永正、大永時起,伊寧國因島、久留島、大島地方人士,飯田、大島、河野、脅屋、松島、村上、北浦各地人士,相繼渡海到海外,從事海賊勾當以富家室;並以野島領主村上圖書頭為議事之主,各集其所屬之浮浪人共三四百人,分乘大小十餘艘船,航行大海……剽掠近海諸邑,奪取種種財物器械,以富其家……致四國、九州濱海之諸浪人、漁夫、船夫、無賴等逐漸加入其行列,因而人數日多。後來,其眾竟有八九百人或超逾千人者。」
在明日朝貢貿易正常的百餘年內,倭寇到中國劫掠的次數並不很多,因為日本的將軍、大名為了保護航路也進行嚴打。在嘉靖中期明日朝貢貿易中斷以後,情況才為之大變。
明代,從日本到中國的船,一般都是在三月到五月從平戶的「五島」或薩摩出發,經過大小琉球(沖繩島和台灣),到達浙江、福建、廣東。當年日本遣唐使的船隻到中國,在海上要航行幾十天甚至數月,旅途之艱難駭人聽聞,我們在中學課本熟悉的著名遣唐留學生晁衡(阿倍仲麻呂),就是因遭遇風暴死於回國的路上。
而到了明代,人們對季風的知識已經日漸豐富,加上船隻的製造技術有了發展,從日本出發,如果掌握好風向,只要幾天就能順利到達中國。
《日本圖纂》上這樣描寫當時的日本船:「日本造船與中國異……其船底尖,能破浪,不畏橫風、鬥風,行使便易,數日即至也。」至於船的大小,從能載二三十人至六七十人不等,也有能載二百餘人的大船。
就這樣,一群又一群的日本海賊,滿懷對財富的渴望,乘風破浪地向大海彼岸進發—富裕而軟弱的中國,就是他們的目標。
2.真倭的姓名哪裡去了?
第一次看到倭寇的明代江浙沿海居民,沒有絲毫警惕性,像看動物園猴子一樣。
嘉靖三十二年夏,一個普通的早晨,浙江嘉興鹽邑縣早起趕海的老百姓驚奇地發現,一艘長八九丈的海船停泊在海灘,船上有六十幾個「髡頭鳥音」的怪人,還帶著槍刀弓矢。當地的巡海官軍百餘名圍了上去,問他們為何而來,無奈語言不通,只好搬出一張小木櫃鋪上紙,用筆交談,船上一個懂漢字的人寫道:「我們是日本人,從本國而來,停船是因為舵壞了,想問你們借點糧食,等修好舵就走。我們不是壞人,不要逼迫我們,不然我們就和你們拚命。」
海邊來了好多外國人!整個縣城的人都轟動了,扶老攜幼地趕去看稀罕,當時承平已久,老百姓都指指點點嘻嘻哈哈,沒有一個知道害怕。到了黃昏,突然之間,船上的日本人一起站起來,張弓射出燕尾利箭,把周圍的官軍全部射死。旁觀者這才知道是海賊,發一聲喊,哭爹喊娘地奔入城,趕緊關上城門開始防禦。
上述描寫出自嘉靖年間明人採九德的筆記《倭變事略》,採九德是浙江海寧人,耳聞目睹了許多倭寇之事並記錄成書。對於倭寇的侵擾,除了朝廷官方的記載,明代地方上不少文人都在私家著作中有所涉獵。
但是,倭寇雖來自日本,日本人的姓名卻很少在明朝史料上出現,大多為「二大王」、「倭酋」、「船主」之類模糊稱謂。筆者手上的資料中,能確定是「真倭」的只有「門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稽天新四郎」、「辛五郎」、「日向彥太郎」、「和泉細屋」、「善妙」、「莊公」等寥寥數人,而且這些名字不一定確切。
真倭姓名少見,除了後面要提到的有中國人假冒外,還有兩個原因。
在近代以前,大多數日本人只有名沒有姓,有姓的只有士族以上的階層,而且全日本也沒幾個姓,如著名的源氏、平氏等皇族姓氏。一直到明治八年(1875年),政府頒布了強制性的《苗字必稱令》,規定了「凡國民,必須起姓」,否則受罰。說來有趣,這一下,造成了日本姓氏天馬行空般地海量發展。據統計,現代日本的姓氏數目超過了十萬,而中國十三億人,加上少數民族的姓氏,才不過一萬出頭。
日本的姓氏複雜,即使是日本人自己也不能非常透徹地弄明白。不過,他們的名卻簡單得多。拿日本男子來說,名多以郎、夫、雄、男等字結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而且多有表示排行的標誌,長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排在第十一位的就叫余一郎。上面所說的幾個知名倭寇,日向彥太郎肯定是老大,辛五郎則是老五,善妙則是和尚的法號。
除了日本人姓名複雜怪異外,明代人對日本也了解太少,沒有語言翻譯。抓到真倭後,「赴官司訊問,言如鳥語,莫能辨也」。當時,分辨是否真倭的方法主要是看穿著、語言以及長相。如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侵擾上海地區,市民自發組織敢死隊數百人守城。當時正好漲潮水,倭寇不知深淺,輓著手在濠水中行動,準備連夜攻城,被潮水一夜之間淹死不少。第二天早晨,剩下的倭寇丟棄營壘從南浦逃走了。地方誌記載:「城中人見衣裾浮在水面,得六十七屍,皆受重創,頭顱腫大如鬥,口圓而小,色黝黑,知道都是真倭。」
千萬不要以為「髡頭跣足」的倭寇都是日本人,事實上,多半是假扮日本人的中國流賊。嘉靖年間危害最大的倭寇首領清一色是衣冠楚楚的中國冒險家。嘉靖一朝,前線報捷奏章往往有「斬獲真倭首級若干顆,從賊若干顆」的文字,真倭就是貨真價實的日本人,從賊則是沿海地區三教九流的中國人。
真倭和從賊比例是多少?《明史》稱:「大抵真倭十之三,從者十之七。」而萬曆年間編寫《虔台倭纂》的官員謝傑甚至發出絕望的驚呼:「海濱人人皆賊,誅之不可勝誅!」
3.剃頭梳髻的就是日本人?錯了。
當時一個崑山人被倭寇擄走五十幾天後逃生歸來,他向官府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船上大概兩百個倭寇,有福建、溫州、台灣、寧波人,也有幾個安徽人。其中福建人最多,佔十之六七。梳著髻的日本人只有十幾個。」兩百個倭寇中,只有十幾個真倭,明史說的「十之三」看來還誇大了。
元末明初的倭寇以日本人為主,但到了嘉靖年間,倭寇的主力就是中國人了。
對假倭的身份問題,明人鄭曉是這樣總結的:「小民迫於貪酷,困於飢寒,相率入海從之。兇徒、逸囚、罷吏、黠僧,及衣冠失職、書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為之奸細,為之鄉道。弱者圖飽暖旦夕,強者忿臂欲洩其怒。」一句話:三教九流,無所不包。
拿當時最有名的幾個倭寇首領來說:王直和徐惟學原先是私鹽販子;王直的義子王滶(毛海峰)是走私犯;徐海原是杭州虎跑寺的和尚;許棟是逃跑的犯人;蕭顯、陳東則是不得志的書生。
書生也做賊?沒錯。看看下面這首詩:
「海霧曉開合,海風森復寒。衰顏歡薄酒,老眼傲驚湍。叢市人家近,平沙客路寬。明朝睛更好,飛翠潑征鞍。」
這首五言律詩詞句清麗,意境恬淡,大得唐詩三昧,作者就是一個不知名的書生倭寇。採九德在《倭變事略》中記載,他曾親眼見到一夥四十餘人的倭寇中,有個善卜筮的書生,專門出謀劃策,這首詩就是倭寇撤退後他題在廟壁上的。如此文採令採九德大為感慨:「觀此四十餘賊,亦有能題詠者,則倡亂者豈真倭黨哉?」
對中國人冒充真倭的問題,明代史料上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嘉靖壬子年,倭寇初犯漳州、泉州,僅有二百人,真倭佔十分之一,其餘都是福建浙江無賴之眾,頭頂剪髮而椎髻向後,「髮型」和真倭並不一樣。真倭和假倭打仗的時候一同作戰,打完仗則分開吃飯睡覺。《籌海圖編》直截了當地稱:「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託言倭奴,而其實出於日本者不下數千,其餘皆中國之赤子無賴,孑入而附之耳。」
明代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在《喻世明言》裡有篇關於倭寇的故事,把假倭刻畫得惟妙惟肖:「原來倭寇逢著中國之人,也不盡數殺戮。其男子但是老弱,便加殺害;若是強壯的,就把來剃了頭髮,抹上油漆,假充倭子。每遇廝殺,便推他去當頭陣。官軍只要殺得一顆首級,便好領賞,平昔百姓中禿髮瘌痢,尚然被他割頭請功,況且見在戰陣上拿住,哪管真假,定然不饒的。這些剃頭的假倭子,自知左右是死,索性靠著倭勢,還有捱過幾日之理,所以一般行兇出力。那些真倭子,只等假倭擋過頭陣,自己都尾其後而出,所以官軍屢墮其計,不能取勝。」
4.海濱人人皆賊,誅之不可勝誅!
我們都知道狐假虎威的故事,假倭模仿日本人「髡頭跣足」,穿著日本服裝,連船都打造成日本船,除了扯大旗作虎皮外,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掩蓋身份。生物學上叫做「模仿色」。
洪武三十年所頒的《大明律》對海外經商限制得很嚴格,它規定凡私自攜帶鐵貨、銅錢、緞匹、絲綿等違禁物下海,及與外番交易者一律處斬,而且禁止私人製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而對於勾結外族的「謀反大逆」更是異常嚴厲:凡「謀反大逆」,一律首從皆凌遲處死,本宗親族祖父、父、子、孫、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異姓親族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僕,凡年滿十六歲以上皆斬。
為了不被誅九族,倭寇必須千方百計掩飾自己的出身。有明一代,造反起義者往往以綽號來掩飾真實姓名,像廣為人知的崇禎時期農民起義,起義領袖都用綽號:紫金梁、八大王、曹操、闖塌天、不沾泥、掃地王等等,包括著名的「闖王」。在東南沿海,就直接可以假扮日本人來掩飾身份。而對於地方官來說,自己轄區的人起來造反大大拖累政績,因此也樂於統統以「倭情」上報。
嘉靖年間持續到隆慶、萬曆年間的四十年,是明朝倭寇為害最烈的時期,史學界稱「嘉靖大倭寇」。在這一階段裡,從賊中「迫於貪酷,困於飢寒」的沿海小民才真正是倭寇的主體,而飢寒貧困的根源在於「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
反過來說,嘉靖前期為什麼要實行嚴厲的禁海令呢?是因為正德年間少數葡萄牙走私販兼海盜對沿海城鎮、島嶼肆無忌憚地燒殺搶掠,加上中國海商和日本倭寇在浙江沿海進行的走私貿易,讓明政府感覺貿易會帶來「南方之禍」,才變本加厲地實施禁海,最嚴厲的時刻連捕魚都不允許。禁海令是標準的因噎廢食,雖然並不是禁海招來了日本倭寇,但可以肯定的是,是禁海令刺激出了更多的中國倭寇。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東南濱海地區地瘠民貧,從宋元以來,當地居民一直將出海貿易視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運加上種種服務,可以說大海養活了起碼百萬計的沿海居民。在福建,有句話叫做:「海者,閩人之田。」一紙海禁令無情地把當地居民的「田」給剝奪了,飯碗跟著也砸了。在廣東,潮州、漳州地區一向是通商出海的發舶口,「潮漳以番舶為利」,不許貿易等於斷了他們的生計。對茫然失所的沿海居民來說,眼前擺著兩條路:要麼忍饑挨餓,要麼鋌而走險進行海上走私。
潑洗澡水連孩子一起潑了—禁海的弊端明擺著,當時有不少有見識的人都很擔憂。抗倭名將譚綸用了一個「老鼠洞」的比喻,說:「禁海越嚴,則獲利越厚,而趨之者愈眾。比如發現家裡有老鼠,一定要留一個洞,若是都堵上,連好的地方都能被老鼠穿破。」
禁海,罷日本朝貢,明朝這兩大舉措看似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帶來的結果,反而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因為本鄉本土,所以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擁有令人難以相信的支持。作戰時,屢屢發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時地利無所不佔,如魚得水。而代表正義之師的官軍,反而不受歡迎,舉步維艱。一些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參加過抗倭戰爭的明人萬表記錄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賊,但貪圖其厚利,任其堆貨,且為打點護送。銅錢用以鑄火銑,用鉛制子彈,用硝造火藥,用鐵製刀槍……大船護送,關津不查不問,明送資賊。」「近地人民或送鮮貨,或饋酒米,或獻子女,絡繹不絕;邊衛之官,有獻紅被玉帶者……(與)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則拜伏叩頭,甘心為其臣僕,為其送貨,一呼即往,自以為榮,矜上挾下,順逆不分,良惡莫辨。」
所以也難怪謝傑發出這樣的驚呼:「海濱人人皆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是則閩浙及廣之所同也。」曾任南京刑部尚書的王世貞則對潮州、漳州、惠州地區的「民寇一家」斷言為:「自節帥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員外,其他的人全是倭寇—這真是一幅令人絕望的場景。
對愈禁愈烈的海上走私,時人形象地諷刺道:「片板不許入海,艨瞳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人番,子女玉帛恆滿載而去。」
全民皆寇,問題爛在自己根子上,難怪防不勝防誅不勝誅。倭寇就是一顆消耗元氣的腫瘤,一直伴隨著明王朝走向衰落。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夏暖陸薄年繁體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隻狗不過是一隻狗,但一 ‧ 隻 ‧ 貓 ‧ 是 ‧ 一 ‧ 隻 ‧ 貓。」── T. S. Eliot。《貓的痴情辭典》P88。
「所有的貓都會死,蘇格拉底會死,所以蘇格拉底是一隻貓。」── Eugène Ionesco。《貓的痴情辭典》P90。
Ⅱ.
我說我應該像貓吧,她說不像。我說像,她說不像,我說像,她說不像……我常常覺得這就是永遠。
是那些無法彼此同意的事讓我們在一起一輩子,而非那些彼此同意的。這一點也像貓。我喜歡對自己抱有敵意的事物。甚至喜歡消失。有時候,別人愛我會讓我非常想說對不起。
Ⅲ.
又瑜傳來訊息,說《貓的痴情辭典》做好了。它是我在南方家園最後一本負責聯繫版權的書。原本聽說會在南方家園十周年時出版,然後,就到了這個情人節。
夏天常常是新的,但冬天常常很像以前的冬天。離開南方家園的時候也是早春,很多事還記得,比如最後幾天,又瑜好幾次問我怎麼忽然想走。比如子華姊從韓國回來,送了我一把摔角手開罐器,使用時看起來像一個迷你壯漢正在對瓶蓋做一個標準的十字固定。
我重複地回答,是真的啊,你們對我很好、和你們沒有關係,只是那時候遇到的事……又瑜看起來卻總是很懷疑的樣子。也許因為我不相信別人愛我,別人也不相信我愛他們。
這樣是貓嗎?
Ⅳ.
這是一本依照字母順序,羅列貓與人類、與藝術作品、與文化相關的各種詞彙,所編成的辭典。例如,Haïku 詞條描述了貓如何受到一百年前喜愛創作俳句的法國詩人克洛戴爾的喜愛,成為他《百扇帖》中的重要主題;又例如,Baby-sitter 詞條,鋪陳海明威描寫家中的貓「毛毛喵」,趴在他剛出生的兒子邦比身邊,瞪著眼睛守衛,讓(當時沒什麼錢的)海明威得以趾高氣昂地寫下:「我們不需要保姆。」
我最喜歡的 Citation 詞條,列出各種談論貓的名人金句。就像開頭的那些:
「有一次我對牠說『你早呀!貓咪。』隨即因稱呼牠『你』而感到羞恥。」── 義大利記者、作家曼加內利
「天空在牠眼眸,地獄在牠心中。」── 法國作家巴爾札克
讀完這本書,而且記憶力夠好的話,你將可以娓娓道來貓在人類歷史上偉大藝術作品中的種種現身 ──
有人會說:這又有什麼用呢。但這就好像在說:愛一隻貓有什麼用呢?
愛本來就沒什麼用。愛貓的人早就知道了。
Ⅴ.
收到書訊的時候我真的笑了,她們真的都沒變:這本書再次有兩款顏色的書封、兩種贈品。可以自由拼成貓臉的貓印章只有誠品有、繪有貓各種姿勢的紙膠帶只有博客來有。南方家園最喜歡這種事了。
已經擁有橘色書封的我,也很想要綠色書封。這讓我想起很多事。
像是在我離開南方家園前夕死去的,那隻出版社門前的貓。
牠是我這輩子唯一餵過的貓。
附上當時我在南方家園為牠寫的弔文:
徵人啟事上寫「心情不好時可以玩貓」。以為是那種養在辦公室裡不太說話的傢伙,但她們不是。她們只在要吃東西的時候出現,在門口叫到你出來為止。飼料放在公司新書倉庫門口,拆封後飄出一股鹹鹹深深的腥味。早上到公司,先處理訂單,這時她們會站在玻璃門外。同一路線,先拿書寄給書店,再拿飼料倒給她們 ── 訂單比較多的早晨她們就要多餓一下肚子。
子華姊說,南方幾周年,她們就幾歲。大隻的叫咪咪,小隻的叫小咪,但她們的體型早就一樣大了。剛進出版社,又瑜說以前還有一隻笑笑,是咪咪的伴侶,小咪是她們的女兒。還有一些其他的。後來牠們結了紮,陸續散掉,然後就只剩下咪咪和小咪了。
兩個月前寒流最強的那陣子,她們還是不願意進辦公室。子華姊說咪咪有一次被抓進來,衝到二樓逃不出去,可能怕了。又瑜準備了鋪著圍巾的紙箱放在公司門口,可是連續幾天下雨,紙箱和圍巾都濕了。氣溫 8 度,為了讓她們在腳踏墊上取暖,公司的門開開關關,可是我們也會冷啊。
「門關起來的話我們不就都很溫暖了嗎。為什麼不進來呢。」我問咪咪。
「喵。」咪咪說。
南方十周年前夕,我們簽下了法文版的《Dictionnaire Amoureux des Chats》。同一天,子華姊拿辦公室裡的紅色毛線球出去勾引咪咪:「之後書要出的時候看能不能抓她進來蓋腳印,放在這本書的蝴蝶頁,棒吧!餵她這麼久就是為了這一刻!」
住院五天之後,醫生說咪咪的情況還是很糟。
春節過後回辦公室,她們沒有出現。飼料倒了,還拿出罐頭,但公司門口安靜了一個星期。好不容易小咪出現了,卻只是叫,什麼也不吃。
「怎麼了?妳媽呢?」我問。
「喵。」小咪說。
我們在對面的車子底下找到聲音沙啞的咪咪,眼珠歪了,口鼻都是汙泥,瘦了一大圈。從辦公室裡翻出國際書展用的籃子,還拿切格瓦拉的肖像當蓋子,三個人抬著咪咪往附近的獸醫院衝。
「脫水很嚴重。尿毒很高。紅血球很低。」醫生說。我們聽不懂:「為什麼會這樣?過年前好好的啊。」「不一定,可能是感染,也可能是年紀到了。你們說她至少十歲?流浪貓很少活這麼久的。」
「總之,這幾天很危險。」這我們聽得懂。
前同事羽甄帶著家裡的貓來輸血給咪咪。她還是不太進食,但叫聲響亮了一點。申請出院,把她裝進袋子,我們決定送她到願意收容她的另一家醫院。
「是我喔,不要怕。」我說。
「喵喵。」咪咪說。
新醫生人很好,好得讓人過意不去。他拍咪咪的背,擦她的臉:「能活這麼久的流浪貓真的很少見喔,一定是看到車子會躲,也不讓陌生人靠近,很聰明的貓呢。她女兒她一定也教得很好,應該也知道要怎麼保護自己吧。」
我想到那些無法關門的冬天,點點頭。
「好起來了就帶妳回去喔。」子華姊說。
「喵。」咪咪回答。
她死在六天後。
醫生打電話來,說她臨走之前還起身走了走,應該是沒有痛苦的吧。今天中午小咪依舊單獨出現,像往常一樣等我倒完飼料才走過來。掛上電話,我們三個人走出去叫:「小咪!」她站在停車場的圍牆上回望我們,好像應該要對她說什麼,卻不知要對她說什麼。
咪咪終究來不及在南方家園的書上留下腳印。她始終不是那種貓。而往後,我們將會在每張書店訂單來的時候,在南方家園的倉庫門口聞到令我們想起她的腥味,一份永遠看不見的瑪德蓮。然後我們要用 Dictionnaire Amoureux des Chats 裡的話送牠去遠方:
「我喜歡貓獨立的、近乎薄情寡義的性格,這種性格使牠不依戀任何人。從在客廳裡蹓躂到牠的出生地簷溝,牠都帶著這種冷漠。人們撫摸牠,牠會弓起背來,但這是一種身體樂趣。貓喜獨居,牠根本不需要任何社團,牠只在牠願意的時候才聽話,牠熟睡是為了看得更清,牠抓搔能夠抓搔的一切。*」── 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
咪咪,好好熟睡,看得更清。
Ⅵ.
是一隻貓所能教會一個人最單純的美德:
別人愛你,你最好的報答不是同等地愛他們,而是同等地愛你自己。
/////////////////////////////////
*
弔文撰於 2018 年 3 月 12 日。咪咪於當日 18:30 火化。
*
當時引用簡體中文版譯文。同段本繁體中文版譯為:「我愛貓那獨立到近乎不知好歹的性格,這般性格使貓不依附任何人;我愛貓不論身在客廳或誕生的雨溝,都帶著這種淡漠的態度。人們撫摸牠,牠就拱起背,但看得出來牠在享受這種身體接觸……貓獨居,不需要成群結隊,願意的時候才服從人,牠裝作無所關心的樣子,好讓自己看得更清楚。」《貓的痴情辭典》P86 - 87。此處保留初撰文時引用的版本。
/////////////////////////////////
斐德列克・威圖《#貓的痴情辭典》
南方家園出版社,2020 年 2 月 14 日上市
➤➤ 貓章限定款只在誠品書店和網路書店
綠色書封 + 貓奴專用印章_ https://is.gd/hWXURr
橘色書封 + 貓奴專用印章_ https://is.gd/MtwyXF
➤➤ 紙膠帶限定款只在博客來
綠色書封 + 貓派對紙膠帶_ https://is.gd/gA4QgY
橘色書封 + 貓派對紙膠帶_ https://is.gd/Y5ghhN
➤➤ 一般款橘/綠雙書封
全台獨立書店和通路
博客來_ https://is.gd/uJUp6A/https://is.gd/n0eSw6
誠品_ https://is.gd/SFxjGa/https://is.gd/KeQRsl
讀冊_ https://is.gd/6ikB0q/https://is.gd/uoZpzY
金石堂_ https://is.gd/eQofon/https://is.gd/0RSC3A
三民_ https://is.gd/1F0CeV/https://is.gd/ZUMOeo
➤➤ 電子書
Pubu_ https://is.gd/k05GNw
博客來_ https://is.gd/Yc6RDO
Readmoo_ https://is.gd/UYNHZW
Kobo_ https://is.gd/bn0z1V
TAAZE_ https://is.gd/FlTSnX
夏暖陸薄年繁體 在 婚情告急︰惡魔前夫放開我第五十六章經驗很豐富 - 半夏小說 的相關結果
就像是一抹眼花在她心中炸開,霎時間絢爛了她整個世界。 所有的委屈盡數而散,讓夏暖的心充滿溫暖跟希望。 她想,陸薄年哪怕有一絲一毫 ... ... <看更多>
夏暖陸薄年繁體 在 婚情告急︰惡魔前夫放開我 的相關結果
她驚訝的問︰“死了?” 轉念一想,也是,能在那樣的爆炸下活下來的幾率非常低,陸薄年能活下來,真的是走了大運! 雖然痛恨廖方平的所作所為,好歹是一條鮮活的生命。 夏暖 ... ... <看更多>
夏暖陸薄年繁體 在 第兩百三十二章陸薄年的心疼- 婚情告急:惡魔前夫放開我 的相關結果
夏暖 尷尬一笑,看著周圍斑駁的牆壁,有些為難為情的說:“我剛才已經說過了,這裡的環境有些糟糕。” 簡直不是一點點的糟糕。 陸薄年沒有說話,抬起脚步往上走:“你住哪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