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ArtStory:【Klaus Kremmerz畫中的故事】
「儘管聽來並不謙虛,我認為在流通作品中,我的作品是最具原創性之一的。」
── 插畫師Klaus Kremmerz
+++
擁有一位油畫家媽媽的他,從小就在色彩,白酒香氣,馬、花、樹的畫像中長大。他從孩童時期開始在紙上畫畫,大學期間也報考了繪畫專業。他正式加入插畫界才不過三年左右,卻已受到許多知名品牌的青睞,例如 Apple、The New York Times、Hermes 等等,可謂插畫界的亮眼新秀。
有人說他的畫是荒誕諷刺的,同時很幽默;有人覺得很日常,也有人覺得充滿電影感⋯⋯ 他的作品是神秘的,三言兩語難以總結,雖然畫風線條簡單,內容卻很豐富,每張畫都是一個故事,背後都有深遠的哲學思想。
他是德國插畫師 Klaus Kremmerz。
這樣的他有著一套自己獨特的藝術觀,他對我們坦言,覺得當代插畫師很無趣。
Kremmerz 形容當代插畫師為「隨波逐流的」、「沒原創性的」、「互相抄襲」的。他們的畫風能被輕易劃分:誰是漫畫風;誰追隨流行超現實主義;誰追隨(複製)Chris Ware,誰(複製)Blexbolex 等等。
Kremmerz 的 Instagram 帳號上只追蹤了10位插畫師,其他時間都在看其他東西。Kremmerz 很討厭克隆人,他見過好幾次明明是 B 抄襲了 A,卻因為抄襲者 B 更懂巧妙利用社交媒體,原著 A 反倒成了別人口中的抄襲者。
他想像過自己的風格被複製:如果有人複製了他的風格,他的風格就會被依次複製,到最後他會失去原作者的身分。他也想過應對方法: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了,他將會改變自己的風格。
不看 Instagram,那他的靈感從何而來?他愛看現當代藝術,尤愛 John Wesley 與 Wesley Willis 那種難以編纂的繪畫方式。
「儘管聽來並不謙虛,我認為在流通作品中,我的作品是最具原創性之一的。」他說,自己從不同的作者那裡竊取了風格元素,但不是從其他插畫家那裡竊取的;他為自己的蛋糕製作了食譜,從插畫世界中找出了材料。
在Kremmerz的作品中,能找到大量的設計元素,他鍾情於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意大利風格,喜歡想像人們在不同的時刻和情況下住在這種風格的房間裡。
在與 Kremmerz 的訪問中,他直率地表達了對自己作品獲得青睞的自豪,並強調他不靠任何人的幫助買了一套房子(有爵士樂、植物、落地大窗、瑜伽墊)。
他最近受到一家出版社委託,正在為 Ray Chandler 的作品《The Long Goodbye》繪畫插圖。與他而言,這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因為書中充滿了畫面意象,不容易處理。他為此費了不少功夫,迄今為止已經完成了六幅滿意的插圖。這個項目是他對自己的挑戰,他對目前的賽果感到滿意。
與 Klaus Kremmerz 的採訪很有趣,他是一個極其真誠的人,說話很直白,有話說話。這是藝術界很少見也很需要的一份誠實,畢竟互相坦白才能進步。
熱愛著繪畫這門藝術的他,難以想像失去了繪畫的人生。現在的他喜歡用畫作說故事,如果失去了畫,也許會通過寫作或通過其他藝術形式。
「我仍然會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吧。」
StoryTeller & Illustrator:Klaus Kremmerz @klauskremmerz
Text by StoryTeller Team @everyone.is.storyteller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KlausKremmerz #插畫師故事 #睡前故事 #EveryoneisStoryteller
〖關於 #GreatArtStory 系列〗
StoryTeller 每週將會為你介紹不同經典畫作或自世界各地新晉藝術家的作品,訴說背後的故事。走進畫家的想像世界,一起採索當中獨一無二的秘密以及其收藏的意義。
📚 成為 Reading Club 會員:https://bit.ly/388NCaD
✨商業合作/廣告洽談,歡迎聯絡:info@story-teller.com.hk
📻 收聽 StoryTeller Radio :https://store.story-teller.com.hk/pages/podcast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報考的士牌方法 在 咪子塔羅占卜×魔法藥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2020年度運勢:流年靈數5 |
.
因為不想寫每月運勢,決定用最後一篇個位數的流年靈數結束這回合。
.
反正2020也快過完了~想知道明年運勢的人,根據以下「如何計算流年靈數」的方法,把2020替換成2021就可以了喔。
.
#傳說中的年度運勢我真的寫了一整年
#喜歡的話歡迎分享咪子港穴您♡
#附圖是我最喜歡的MaryelTarot
#咪子塔羅占卜 #塔羅牌 #占卜預約 #占卜課程 #魔法課程
.
‼️如何計算流年靈數‼️
「2020」加上你西元的生日數字,個別拆開相加至個位數,該數字即為你2020的流年靈數
.
‼️範例‼️
1978年12月28日生的人,計算方法為「2+0+2+0」+1+2+2+8=17,再把1+7=8,流年靈數即為8
.
#塔羅流年靈數1👉 https://bit.ly/2U82MXK
#塔羅流年靈數2👉 https://bit.ly/2YKuYlC
#塔羅流年靈數3👉 https://bit.ly/35gwsaR
#塔羅流年靈數4👉 https://bit.ly/2U1ia8j
#塔羅流年靈數6👉 https://bit.ly/3aOMI2C
#塔羅流年靈數7👉 https://bit.ly/2uAygvb
#塔羅流年靈數8👉 https://bit.ly/3jEQCij
#塔羅流年靈數9👉 https://bit.ly/2RxptCX
.
| 單打獨鬥的路上並不孤獨 |
塔羅牌的第5號大牌是 #教皇( #TheHerophant)——在傳統版的牌面上,畫的就是梵蒂岡的教宗,是天主教重要的精神象徵。不論是不是教徒,應該都對天主教保守的價值觀略知一二。而「保守的價值觀」在塔羅牌中,可以被廣泛延伸為「符合世俗價值」的事物。
.
比如說,如果你是即將畢業又不知何去何從的學生,那麼「學以致用」的出路或選擇報考公務員,將是最符合眾人期待的選項;如果你不確定是否應該繼續投身從業數年的公司,則可以考慮留任,因為「沒事別輕易換工作」也是眾人對工作的既定印象。
.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一定要照牌的建議發展,只是你可能發現今年的運勢還是會不知不覺把你推上「符合世俗價值」的道路。倘若你願意順水推舟,好處是可以少花點力氣。如果你不想妥協,則建議做好與主流價值觀拚博的心理準備,但你一樣有機會開創令人讚嘆的人生故事,因為「教宗」將與你同在。
.
「教宗」不只是世俗價值觀的象徵,也是天主教重要的精神領袖。感到困擾、苦惱的人們,都會尋求教宗的指引。因此如果今年的你有想做的事,或遇到不知該如何是好的麻煩事,請務必尋求「師者」的協助。
.
這裡所說的「師者」不一定是老師,更多時候只是比你有經驗、有管道或人脈的人。比如說你想考律師,直接報名補習班是一個方法,但你也可以求助已經考上律師的學長姐,他們的經驗分享應該能給你很好的幫助。甚至是,說不定學長姐還能推薦他們覺得不錯的補教名師,怎麼樣都比你在一片茫茫師海中盲找適合的老師來得快。
.
換句話說,2020年你的身邊,將出現各式各樣的「貴人」提供你需要的資源,為你的人生指出一道承先啟後的三叉口,但你不用急著現在就做決定,因為只要你們願意順著黃磚道走,就很有機會在2021年的「戀人」牌接觸新的人事物,打開新的契機。直到2022年的「戰車」,才是你選擇「進」與「退」的分水嶺。這代表你還有至少2年的時間可以好好思考未來的路。而不論結果如何,那都是最適合你的決定。
.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6跟7號牌的流年運勢
.
既然提到「師者」,則不難想見老師們最常見的職業傷害就是喉嚨。因此5號牌的你們,2020年確實該注意與其相關的疾病,例如失聲、長繭、扁桃腺發炎等。不過你們不用太擔心,因為即使今年罹患比較重大的疾病,除了容易遇到好醫生,只要乖乖服從醫囑,也大多能痊癒或得到良好的控制。
.
| 單身者——細水長流才是真 |
身為眾人引頸期盼的「教宗」,出場必須維持莊嚴、肅穆的形象,當然比較難讓人親近,由此引申為今年的你們確實比較難靠活潑、大方、幽默這種個人魅力在感情市場脫穎而出。BUT!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BUT!這並不是說你們的2020毫無桃花可言,而是必須懂得借力使力,也就是「透過他人引薦」。
.
參加婚友社是一種方式,長輩的介紹也是一種。如果你不喜歡這種old fashion的相親,那麼「朋友」也會是很好的助力:比如說朋友約你唱歌幫他慶祝生日,與會人士還有朋友的朋友。說不定歌唱著唱著,你跟朋友的朋友就越看越順眼。
.
不過如果你之前的戀情多以「天雷勾動地火」這種方式呈現的話,今年可能要稍微按耐一下性子了——「教宗」這種身分,怎麼樣都很難跟乾柴烈火沾上邊。所以即使有了心儀對象,很可能感情發展會平淡如水,甚至不排除得花上一段時間才能確認關係。若往好的方面說,「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的戲碼,的確很可能真實上演。
.
| 有伴者——平凡 vs 習慣的戀情,只有一線之隔 |
如果跟另一半互動良好,兩人之間會有更多的包容,並且能夠互相體諒,頗有「穩定地」漸入佳境之感。即使出現問題,也可以透過他人的居中協調排解,甚至不排除有論及婚嫁、著手準備婚禮的機會。
.
不過如果彼此相處不佳,則代表你們其中一方是出於習慣或同情而勉強維持現狀,或者這是一段不容於社會道德的關係,例如不倫戀、婚外情等。雖然我們很難說兩人關係會在今年分道揚鑣,但無疑是請你好好檢視感情關係是否還有存續必要的重要年度。
.
∎
.
⭐️歡迎追蹤我的 #IG | mikoblossomtarot
⭐️各類 #魔法油 販售中 | https://bit.ly/3k93q1x
報考的士牌方法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的天經地義,毀了我的一生!
我曾經接觸過一位單身女士,當時年近四十,一直沒結婚。她是因為嚴重的憂鬱症來找我的。在我們的交談中,她談到了自己的童年成長經歷。
她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對她有很好的早期啟蒙教育,在各方面要求也很嚴。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背很多經典詩文,聰明伶俐,而且認字很早,上小學就讀了不少課外書,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她父母在她童年時期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這個錯誤發生在她5歲的時候。
起因很簡單,就是有一天她尿床了。父母為此大驚失色,說你2歲就不再尿床了,現在都5歲了,怎麼反而又尿床,越活越倒退了。父母的話讓小小的她非常羞愧,以至於當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心裡非常擔憂,好久都沒睡著。但也許是因為太緊張,也許因為前半夜沒睡著,後半夜睡得太香,第二天早上醒來,居然又一次尿床了。這下子,父母特別不高興,說你是怎麼搞的,昨天尿了床,今天怎麼又尿了,是不是存心的啊?當時他們住的是大院平房,有很多住戶,她媽媽一邊抱著溼褥子往外走,一邊說,這麼大孩子了還尿床,褥子曬到外面,讓別人看到多丟人。她爸爸板起面孔嚴肅地警告她說,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這兩次尿床我原諒你了,再尿床我可對你不客氣了。
父母的話讓小小的她內心充滿羞辱感和恐懼,所以接下來的一個晚上,她更害怕得不敢睡覺,直到睏得堅持不住,沉沉睡去。結果是,她連著第三次尿床了。這令父母簡直震怒,不但責罵,而且罰她當天晚上不能吃飯喝水。雖然當天因為空著肚子睡覺,沒尿床,但問題從此陷入惡性迴圈中,從那時起,她開始隔三差五地尿床。父母越是想通過打罵來讓她克服這個問題,她越是難以克服。父母可能後來意識到打罵解決不了問題,就開始帶她找醫生看病,吃過很多中藥西藥,都沒有作用,直到成年,仍不能解決。
這件事幾乎毀了她一生。天天溼漉漉的褥子、尿布以及屋裡的異味,是烙進她生命的恥辱印記,她原本可以完美綻放的生命就此殘缺了。考大學時,她取得了很高的成績,完全可以報考名牌 大學,但為了避免住集體宿舍的尷尬,第一志願填報了當地一個學校,以便天天晚上回家。大學四年,她不敢談戀愛,自卑心理讓她拒絕了所有向她求愛的男同學。工作後,談過兩次戀愛,都是男方發現她有這個毛病後,選擇了分手。
她對我說:直到上大學前,她一直認為自己這個毛病是個純生理問題,是一種泌尿系統的慢性病。後來才慢慢意識到是父母的緊張和打罵造成的後果。結束第二段戀情後,她割腕自殺,被救過來,出院回到家中那天,終於在父母面前情緒暴發,瘋狂地向父母喊出她心底積壓多年的屈辱,並以絕食逼迫父母向她認錯。父母似乎終於也意識到問題的來由,雖然沒向她正面道歉,卻在她面前無言地流了幾天淚,痛悔的樣子終於令她不忍,她才端起了飯碗。經過這件事,父母一下子蒼老了十歲,幾天間就顯得步履蹣跚了。她知道他們已受到懲罰,心中既有渲洩後的舒暢,又有報復的快感。自此,這個毛病居然奇蹟般地開始好轉,發生的次數大為減少。
但她的生活卻無法改變,周圍凡認識她的人都知道她這個毛病。她像一個臉上被刺字的囚犯,醜陋的印記無法擦去,只好在三十多歲時選擇北上,希望通過環境的改變讓自己活得自在些。但骨子裡形成的自卑和抑鬱無法消退,再加上工作壓力比較大,很小的一點事就會讓她崩潰,對於愛情和婚姻,完全失去再去碰觸的熱情和信心,對安眠藥和抗抑鬱藥的依賴越來越嚴重。後來她信仰了宗教。她說,宗教是唯一讓她感覺安慰並有所寄託的東西。
像一個醫生在晚期癌症患者面前束手無策一樣,我在她的痛苦面前也同樣感到無可奈何。教育中,有太多這樣的蝴蝶效應,本來小事一樁,家長完全可以用輕鬆愉快的態度來解決,甚至不需要去解決,問題也會自行消失。但由於家長用嚴厲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不但無助於問題本身的解決,還會給孩子留下經久難愈的心理創傷,嚴重的甚至可以毀滅孩子一生。
我還見過一個四歲的孩子,父母都是高學歷,奶奶曾是高階主管會計,也很能幹,且非常愛乾淨。家長從孩子一歲半開始,就因為吃手的問題和孩子糾纏不清。據家長講,最初阻止孩子吃手,採用的是講道理,告訴孩子手很髒,不能吃,他們感覺一歲半的孩子能聽懂了。當發現講道理沒用,就來硬的,採用打手的辦法,輕打不起作用,就狠狠打,但這只能起一小會兒作用,孩子一停止哭泣,就好了傷疤忘了疼,又把手伸進嘴裡。後來,負責照看孩子的奶奶拿出縫衣針,只要孩子的小手一放進嘴裡,就用針扎一下,並把針掛到牆上,故意讓孩子看到,但這也不能嚇住孩子。後來家長還採用過給孩子手上抹辣椒水、每天24小時戴手套等各種辦法,可是問題始終沒能得到解決,並且越來越嚴重。聽家長說,孩子還特別愛發脾氣,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可以連續哭嚎兩小時,甚至會用頭猛烈撞牆,全然不知疼痛和危險。
我見到這個孩子時,他兩隻手的大拇指已被吃得變形,兩隻小手佈滿破潰的傷口,傷痕累累,但孩子好像完全沒有痛感,還在用嘴啃咬雙手,用指甲摳開血痂。更糟糕的是孩子的心理也出現嚴重障礙,不會和人交流,別人和他說話,他基本不迴應,目光總是避開,神情冷漠,拒人於千里之外。
這個孩子的遭遇,讓我震驚於家長的無知和殘忍。孩子吃手是多麼正常的一種現象,嬰幼兒最初是用嘴來感知和認識世界的,小手又是離他最近、唯一能讓他自主支配的東西,所以吃手幾乎是所有孩子的本能,根本不需要,也不應該制止。到孩子可以動用自己的其它感知器官認識世界時,自然就不吃手了,就像人學會站著走路後,自然就不願意爬著走了。對於這樣一個自然的認知過程,家長卻要想方設法阻止,而且採用打罵、針扎、抹辣椒水等做法,簡直就是在刑訊逼供啊!一個弱小的孩子,在人生初期就莫名其妙地遭遇綿延不斷的殘酷對待,他的生命怎麼能正常展開,怎麼能不被扭曲呢?!
當然有的孩子對吃手表現出固執的喜好,到四五歲,甚至十來歲,還在吃,這種情況往往和孩子的寂寞或自卑有關,是其它教育問題積澱的一個後果,吃手不過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更不該制止孩子吃手。應該做的是反省自己和孩子交流得多不多、相處方式是否和諧等等,並努力從這些方面去解決。
家長希望用各種規矩培養出孩子各種良好的習慣,而這對孩子來說,卻是自由意志被剝奪,活在日復一日的冷酷對待中。他的世界一直以來太寒冷了,已被厚厚的冰雪覆蓋,所以他下意識地要把自己嚴實地包裹起來,迴避和外界的交流,直到失去正常的溝通能力。這是一個弱小生命對抗惡劣環境的本能反應,畸形的生態環境只能讓他變態地成長。
專門研究兒童神經病的蒙臺梭利博士說過:我們常常在無意中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對他們的終身畸形負責。我們很難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生硬和粗暴,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儘可能溫和地對待兒童,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準備是研究自己。
教育學和心理學對於嚴厲教育所帶來的損害的研究已經很成熟了,但時到今日,人們對嚴厲教育的破壞性仍然沒有警覺。在我們的教育話語中,人們仍然特別願意談規矩,很少談自由。哪個青少年出了問題,歸結為家長管得不嚴,太溺愛;相反,哪個青少年成長得比較優秀,尤其在某個方面做得出色,會歸功為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和打罵。
這樣的歸結非常簡單非常膚淺,但越是簡單膚淺的東西,越容易被一些人接受。於是,一頓“要嘛好好彈琴,要麼跳樓去死”的威脅可以讓孩子成為鋼琴家,一根雞毛撣子隨時伺候可以讓孩子上台大,一通把孩子罵作“垃圾”的汙辱可以逼孩子考進哈佛……諸如此類的“極品”行為最容易得到傳播。
人們不肯往深處想一想,嚴厲教育如果真能讓孩子優秀,天下將盡是英才。一個成年人想收拾打罵一個孩子還不容易的事嗎?誰都會!既威脅不到自己,又能把孩子教育好,省心省力,痛快淋漓——可教育是件“秋後算賬”的事,雖然兒童的緩慢成長給了一些人以暫時的幻覺,但裁下罌粟不會結出櫻桃,惡果不知會在哪個枝條上結出。
有位家長,聽人說孩子有毛病一定要扼殺在搖籃中,所以她從女兒一歲多,就在各方面對孩子進行了嚴格的管教。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媽媽會把孩子碗中的飯全倒掉;如果孩子不好好刷牙,家長會把牙刷一折兩半,丟進垃圾桶;不好好背古詩,就用戒尺打手心……在家長的嚴厲教育下,孩子確實被訓練得很乖,按時吃飯,認真刷牙,會背很多古詩。但她發現,剛剛三歲多的孩子,一方面表現得膽小怕事,到外面都不敢跟小朋友玩;另一方面在家裡脾氣又很大,且表現出令人不可思議的殘忍,比如虐待家裡的小貓,把貓尾巴踩住用腳跺,或用沙發靠墊把小貓捂到半死,看小貓痛苦的樣子,她則表現出滿足的神情。一般小女孩都喜歡芭比娃娃,她則對這些娃娃好像有仇,動不動就肢解芭比娃娃,把娃娃的頭和四肢揪下來,甚至用剪刀剪破。媽媽不能理解,她的孩子怎麼這樣?
兒童天性都是溫柔善良的,如果說一個孩子表現出冷酷和殘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體會了太多的冷酷無情。媒體不時地報道家長虐待孩子或子女虐待老人的的事件,手段之惡劣,令人髮指。同時,追究一些惡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的成長史,幾乎全部可以看到他們童年時代極端嚴厲的家庭教育。可以說,幾乎所有的極端殘忍者,都有一個精神或肉體嚴重受虐的童年。
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刻;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經常被限制的孩子,會越來越刻板固執……“身教重於言傳”是教育中的一條被時間和無數事件驗證過的真理性的結論,嚴厲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示範,如果成年人對孩子拿出的是經常性的批評和打罵,怎麼能培養出孩子的自信與平和呢?
放不下嚴厲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潛意識放不下莫名的恨意。像一位網友說的:有些人小時候常捱打,痛恨父母打自己,長大了發誓絕對不打孩子,可做父母后還是會打小孩。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正常生活是怎樣的。推翻父母不難,但修補父母刻在自己童年裡的缺陷,非常不易。是否認同打孩子,是塊試金石,可測驗出人們在教育上的認識水平。
孩子沒有錯,只有不成熟,如果你動不動認為孩子“錯了”,那是你自己錯了;如果你遇到的孩子是屢教不改的,那是你所提要求不對或一直在用錯誤的方法對待他。我相信教育是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事,需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解決。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如果家庭生活制度從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的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裡,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道路。
這裡所說的“良好的家庭”並非永遠一團和氣,而是有矛盾也總能得體地解決。不少人對我從未打過孩子表示驚訝,然後歸因為我的女兒分外乖。事實是,我在和女兒的相處中,也有小衝突,但我從不在孩子面前縱容自己的情緒,經常是自己先退一步,想想在哪裡沒好好理解孩子,自己應該如何改變,也會真誠地向孩子道歉。所以,並不是我的女兒比一般孩子乖,而是她像所有的孩子一樣乖,天下的孩子都很乖,沒有一個孩子是需要用打罵來教育的——只有成人對兒童有這樣的信心,他才能放下心中棍棒,繼而放下手中棍棒。
兒童是脆弱的,成長只需要鼓勵,不需要懲罰,一切嚴厲的對待都隱藏著某種傷害。父母不僅應該放下手中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無棍棒是件比手中無棍棒更重要的事。寬容而飽含真誠的教育,總是最美、最動人的,對孩子也最有影響力。
當然,我不希望給家長們太大的壓力,大家都是凡人,偶爾火氣上來了,實在忍不住,打孩子兩下或罵幾句,這也不會有太大問題,正像一個偶爾吃多了的人不會成為大胖子一樣。身體自有它的調節功能,孩子也自然有他正常的抗挫折能力。並且兒童甚至比成年人更寬容,更能理解並消化父母偶爾的脾氣。孩子最受不了的,是父母經常性的嚴厲和苛刻。
尊重孩子,是大自然的法則,是教育最基本的法則。嚴厲教育的目的雖然也是想給孩子打造出華美的人生宮殿,到頭來卻只能製造出一間精神牢籠,陷兒童於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癒的內傷。說它是危險教育,一點也不為過。
摘自報刊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