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窄的聖母峰頂怎麼拉隔離線呢?】
隨著尼泊爾🇳🇵開放登山申請,陸續傳出登山客確診,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Mount Everest,珠穆朗瑪峰)也面臨COVID-19入侵危機。為了防堵病毒入侵中國,中國政府🇨🇳準備在進入登山季之際,針對聖母峰採取嚴格防疫措施,規劃將在聖母峰南北設置隔離線,禁止南北坡人員、物品有任何的接觸。🤔🤔🤔
#聖母峰
#珠穆朗瑪峰
#埃佛勒斯峰
#COVID19危機
📌歡迎加入央廣Rti官方TG帳號📌
https://t.me/RadioTaiwan
📌Google新聞也可追蹤央廣Rti📌
https://reurl.cc/LdGL5L
埃佛勒斯峰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堆奇怪的網友說
律師你沒到過新疆,怎麼可以確定新疆發生什麼事情?
嗯google 很好用啊!
既然都翻牆出來了,為什麼不查一下呢?
網路上一堆真人真事呢!
還可以順便看一下六四發生什麼事情啊!
依照他們這個邏輯,
那沒爬過埃佛勒斯峰,
也不能說這個山高8849公尺嗎?
沒去過天安門,就不能說六四是真的?
那習大有一個女兒,
他們夫妻n年前那個夜晚在房間裡面做什麼,
你們這些五毛一定有看過對不對?
不然你怎麼確定那個是他女兒?
#眼見為憑是吧?
埃佛勒斯峰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青鳥選讀
『
對生存來說,地理學很有用處,確實是必不可少。每個人都必須知道到哪裡去尋找食物、水、和棲息之地;在現代世界,所有人必須努力,使地球——我們的家——適於居住。但是在今天,很多地理著作中缺少戲劇。地圖、資料、描述和分析比比皆是,卻沒有豪俠之舉,沒有孜孜以求的精神。
然而在不久之前,地理學還是浪漫的。英勇的探險家到難以進入之地去冒險——海洋、山嶽、森林、洞穴、沙漠和極地的冰原——為了無法清晰表達的原因去檢驗自己的忍耐力。為什麼攀登埃佛勒斯峰?「 因為它在那裡 」。
《浪漫主義地理學》是對人類精神的讚頌,可以使我們提升到高處,但是也使我們陷入深淵。』
-
#浪漫主義地理學 / 段義孚 /立緒文化 出版
埃佛勒斯峰 在 #埃佛勒斯峰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MC Zhu 马哥 ... 尼泊尔称#萨加玛塔峰,西方称#埃佛勒斯峰,又译#额菲尔士峰,是#喜马拉雅山脉 的主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 与#尼泊尔 萨加玛塔专区的 ... ... <看更多>
埃佛勒斯峰 在 [新聞] 聖母峰的王者:雪巴人之謎- 看板Hiking 的推薦與評價
聖母峰的王者:雪巴人之謎
當氣溫跌至零下40度、大氣含氧量不足4成,站在生存條件最惡劣的世界頂端,誰還能掌
控一切?
一支原居西藏隘口、如今散居喜馬拉雅山一帶的民族,因長年生活在高海拔山域,強悍體
能與心肺能力(曾不帶氧氣瓶也攻頂聖母峰),一直是全球各國登山隊在尼泊爾登山的強
力夥伴,他們是雪巴族(Sherpa),藏語裡意思是「從東方移居來此的人」。
雪巴傳說
40歲Fura(全名Fura Sona Sherpa,中文名「張雪霸」)是唯一在台定居的雪巴人,來台
15年中文已很流利,「取名可從字根看你禮拜幾出生,像我週四出生叫Fura(音同夫拉)
,我哥週一出生叫Ngima(音同尼馬,曾攻頂聖母峰4次),只要是雪巴人,名字最後一定
加Sherpa,這是本姓,尼泊爾120幾個民族,每族都有各自特別的姓。」
傳說雪巴人因常年生活空氣稀薄區,身體會常態性維持低血壓保持大腦充足血液,自身肺
活量也強,對此,Fura自己覺得沒特別不一樣,但以前還在尼泊爾時,帶團攻上海拔3000
公尺以上,雪巴人跟平地人反應不同,「有人太高走不動,身體開始無法負荷,但雪巴人
一點感覺也沒。」
1977年,他出生於海拔2700公尺尼泊爾Lukla村落,父親生了8個小孩(6男2女),Fura排
行老四,幾個兄弟仍在當地以導遊、嚮導為業,「雪巴女生主要種田農忙或開民宿,較少
帶隊攻頂,但現在不少雪巴女生很強,有位Lhakpa Sherpa今年攻頂聖母峰成功,是她個
人第8次。」
Fura說,現在年輕一輩雪巴人很喜歡往上衝,「有些專門帶隊攻頂的導遊,為了調整自己
,不斷嘗試攻頂境內各海拔8千公尺高山。」
當雪崩來襲
「主攻聖母峰隊伍最怕遇到雪崩,爸爸、大哥帶隊都遇過」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規模7.8
強震(超過9千人死亡),當時Fura大哥Ngima正帶隊駐紮海拔5365公尺的聖母峰基地營(
Everest Base Camp,下稱E.B.C,為紀念英國占領尼泊爾、負責測量喜馬拉雅山脈測量局局
長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在部分國家會稱聖母峰為「埃佛勒斯峰」),「幸好大哥
早到,3月10日就到,挑了相對安全位置紮營,雪沒有撲到他的帳篷。」
Fura說成團機率不一定,若鎖定海拔6千公尺(不一定喜瑪拉雅山)的登山隊,平均3週會
有1團,若鎖定攻聖母峰,1年只帶1團,最多2團,「攻聖母峰準備期很長,每年3到5月最
多全球登山隊聚集,6月之後雨季上山太危險,雨季過後10月勉強可再帶1團,但10月後成
功攻頂機率極低。」
認識群山,一個帶一個
「小時候爸爸帶著大哥練,再一個帶一個」,爸爸Dawa是「攻頂聖母峰」成為商業活動後
,第一代專責帶隊攻聖母峰的導遊之一。「1953年紐西蘭登山家希拉里(Edmund Hillary
)與雪巴人嚮導諾蓋(Tenzing Norgay)首次成功攻頂聖母峰,全世界知道有『聖母峰』
這地方,同時發現『這是爬得上去的』,開始有民眾來尼泊爾,『登聖母峰』蔚為風潮。
」
「以前雪巴人幫忙登山隊,不分挑夫、導遊、高山嚮導,都要幫忙扛物資上山,現在不
一樣,導遊、高山嚮導不揹東西,但要有尼泊爾政府的證照」,「以前啊,揹越重賺越多
,爸爸為了養8個小孩,最重揹35公斤上山。」為遏止風氣,尼泊爾政府已規定協助的雪
巴人不能背負超重20磅(約9公斤)行李。
哥哥登頂聖母峰4次
「家裡有攻頂聖母峰紀錄(4次)的是仍在帶隊的大哥,爸爸退休前最高紀錄到聖母峰第4
營(海拔7925)」,「爸爸那時帶的團比較弱,有人上不去,就要整隊帶下,攻頂看團隊
能力,不是單看帶隊雪巴人,得全團的人都帶到,攻頂要我們帶到的團也剛好有一定實力
。」
他說「登山文化」在當地改變很大,「以前很窮,人潮湧進尼泊爾登山後,家境改善」,
Fura 12歲開始跟團當揹夫,「一開始抱著『想看看山』心情,後來越走越有意思,一步
步認識地形。」
他在尼泊爾念完國中就沒再升學,開始以導遊為業,「小孩太多,爸爸負擔重,前幾個兄
弟都念不高,時間到出去賺錢,開始登山帶隊,分擔經濟需求,後面像妹妹才有念到高中
畢業。」
帶隊苦衷
「帶隊也有苦衷,以前父親帶團登聖母峰,沒電話、沒網路,一趟上山3個月沒消息,只
有出發、回來見到面,除非遇到雪巴同族下山,可以幫忙帶封信回家。不然3個月我們跟
在家種菜的媽媽,完全沒收入,只能借錢吃飯」,「那幾年如果爸爸在山上怎麼了,全家
就完蛋。」
「雪巴人是靠山吃飯的民族,男生當導遊、揹夫,女生當家庭主婦,種馬鈴薯等」,現在
每年至少回尼泊爾一趟的Fura觀察,現在有些改變,「早期不當導遊,只能務農、種馬鈴
薯,觀光業興起後,有人做文物生意,也有雪巴人下山搬往加德滿都(Kathmandu)生活
。」
血液裡的雪巴人
來台15年,Fura登過雪山、大霸尖山等,「身體沒什麼感覺,但山景很漂亮」,他沒考慮
在台做登山工作,現在當廚師開餐館賣起尼泊爾、雪巴、法式料理,2016年組了「台灣雪
巴文化協會」,希望當起台、尼兩國橋樑,也打算讓今年國中畢業的女兒,準備回尼泊爾
Lukla老家念高中。
「兩邊的根都不能忘」,脫離尼泊爾山域多年,Fura說身為雪巴人,還是遺憾自己尚未攻
頂海拔8848公尺,他的台籍太太笑稱「來台10幾年,他這位『雪巴人』都快褪色了」,Fu
ra不服氣回想「那時還沒機會帶隊挑戰聖母峰,帶完攻頂海拔6189公尺『島峰』(Island
Peak)隊伍就來台灣。」
身體流的雪巴人血液,還是讓Fura念茲在茲,冀望有天成功攻頂聖母峰,締造屬於自己的
人生記錄。
新聞連結
https://goo.gl/MkQZ5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131.15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king/M.1500731753.A.E9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