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溝通 No.1942》
🐈 我最近感覺家裡人都喜歡亂搔我癢
🏠 你知道媽媽是誰嗎?是媽媽嗎?
🐈 媽媽是有點年紀的,他平常都在我們家打掃,是哥哥
🏠那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 都不喜歡,都看我呆,我說話都聽不懂總說我很吵,沒人的時候也不給我進去房間
🏠 那你喵喵叫要跟我們講什麼
🐈 叫你過來看看,差遣你們做事
🏠 摸摸你嗎?還是你想吃東西?還是想要我們陪你玩
🐈 我都是自己玩的,主要跟你們說不要老是坐著
🏠 那你希望有新的貓咪可以陪你嗎
🐈 會很厲害嗎?有沒有像我一樣聰明的
🏠 身體有沒有哪裡不舒服?
🐈 最近拉的屎有點臭
🏠 眼睛還會不會痛 ? 大便呢?
🐈 眼睛是不能被摸的,你摸我就打
🏠 因為醫生說你不會抓癢眼睛會受傷,所以我們才會幫你摸
🐈 最近大家總說我,但我覺得身體還好,就是沒有太多毛病
🏠 那你平常想要吐的時候都有把不舒服的吐出來嗎
🐈 吐不出來
🏠 可是你都一直在地上磨屁股,屁股怎麼了?
🐈 有點屎,那都是上不出來的
🏠 吐不出來,那你可以不要再亂吃亂咬東西嗎?
🐈 我看不順眼就咬來吃吃,那個地方也有食物的味道
🏠 那我們帶你出去玩好不好
🐈 我不是很想,好像沒出去過探險
🏠 為什麼,會怕嗎?可是這樣子你沒辦法出去看小鳥呀,我們想帶你出去啊,可是你好像很抗拒
🐈 我不是很想,那又沒去過,你感覺就是很怪,有沒有一定要去呀
🏠 你可以不要那麼愛講話嗎?
🐈 你們又聽不懂我說的,怎麼知道我一定在說話,我發表意見不行嗎
🏠 因為你一直叫啊,意見我們聽不懂啊
🐈 我喜歡探險我自己會去
🏠 那我們之後跟你講話,如果是的話,你可以對我們眨眼睛嗎
🐈 有時候想跟你們溝通啊
🏠 那你要眨眼睛我們才懂啊
🐈 眨不動啊你們又不是在頻率之上的人
🏠 你常常留鬍鬚給我們,是愛我們嗎
🐈 我做太多事掉的,用太多就容易掉
🏠 你喜歡吃什麼食物?特別喜歡的?
🐈 乳酪啊乳酪蛋糕、太陽餅,鮮奶油製成的
🏠 我們都以為你留鬍鬚是愛我們的表現耶,你是不是都很愛跟我們撒嬌,你跟我們撒嬌上希望我們抱抱你嗎
🐈 殘留的能量,我覺得家人會忽視我,就是故意透露一種眼神想讓我過去
🏠 屁勒媽媽都會陪你玩,爸爸也都會抱抱妳,那你現在一直在叫是要跟我們講什麼嗎
🐈 在說話呀,說你們想說的,你們其實也一直在看我呀
🏠 那你有沒有想跟爸爸媽媽說的話?
🐈 不要故意玩我屁股,摸人家的蛋
🏠 我是在幫你擦屁股,怕你上不乾淨
🐈 屁股已經很痛了還一直擦
🏠 可以說一點愛我們的話嗎
🐈 這要怎麼說?有沒有人要出來玩?
🏠 我們在睡覺的時候為什麼你都要生氣,亂跑 亂叫
🐈 我在暴衝,這樣是在守衛
🏠 你要找別人出去玩?可是我們在睡覺啊
🐈 你不是讓我說愛你的話,我幫你們防守著,不用擔心呀
🏠 你可以乖乖的嗎,我們都很愛你,你要乖乖長大,你喜歡跟我們在床上睡覺嗎?
🐈 我覺得大家好容易睡著我都還醒著,但我喜歡偷偷摸摸小心翼翼地走出來
🏠 我們有時候兩天沒有回家,不是不要你,是因為我們回去老家
🐈 你都有說呀,我也聽得懂
🏠 你睡不著可以上來床上,我們會摸摸你睡覺啊
🐈 我再考慮一下,睡覺的時候都亂動
🏠 你明明就都聽得懂,但是為什麼不回答呢
🐈 回答什麼?你不也不回應我的提問
🏠 你可以不要大完便就衝來床上嗎?很髒爸爸不喜歡
🐈 還說很愛我,這點小事就受不了
🏠 你眨眼睛我們就懂了,這是壞習慣啊,不可以
🐈 我才不想眨
🏠 你可以不要每次跟你說什麼就一直頂嘴嗎
🐈 ⋯⋯⋯
🏠 你為什麼那麼膽小
🐈(不說話
坐著 容易睡著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只要我時時保持覺察、有意識地待在當下,無論做什麼,都是在靜心。
當我觀照著內心去說話,我說話的時候就是在靜心。我時時注意著,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我說出來的話會對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就是靜心。
當我帶著覺察去料理,那麼煮飯也是在靜心。我投入在每一個當下,從食材的挑選、處理,到爐火上的調味、拌炒、熬煮、裝盤……上桌時我用心品嘗、細細咀嚼,這無疑就是一趟完整的靜心過程。
當我帶著覺察投入在料理當中,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在廚房站著四小時不累。因為,料理不再是一份日常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是我跟食物溝通、跟我自己相處的方式。我對這個食物有多了解?它希望我煮多久?我要放多少調味呢?現在的我想吃多鹹?我真的需要這個食物嗎?這裡面包含著很多的自我對話,是密集又頻繁地在照見我的內心。
如果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都能帶著意識去覺察,就不會無意識地傷害別人、傷害環境、傷害自己。
摘錄自《#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段摘文,把我對靜心的部分體會,用文字展現出來,讀來相當親切。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990344057853498
把自己的聲音聽清楚了,人生就會開始轉變,相對於之前不知不覺的狀態。當我們把內在的執著放開來,能量自由流轉,我們便有更多行動的可能性。
這本書所描述的人,也就是作者,活出了這樣的可能性,並且用文字記錄下來。
祝願您,常回到自己的內心,活得不違心!
... ... ... ... ... ... ... ... ... ... ... ... ... ... ...
現在你可以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
【文/ 曾寶儀】
■ 找回當下的力量
很多人用不同的名稱來稱呼mindfulness這個字。有人說,它是一種靜心,有人說它是一種叫作「正念」的態度,或者,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活在當下」。
對我來說,mindfulness意味著,時時刻刻帶著覺察,去做每一件事。
我們每個人都有內建的自動導航,我也不例外。我們很容易下意識地,做出習慣性的反應。這並沒有不好,因為在日常生活的二十四小時裡,我們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動導航機制,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需要的地方;同時,自動導航也讓我們能在日常間隙有放空、休息的可能。
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是不是在很多時候,讓內在的自動導航主導了我們的生活?比方說,心愛的人和你說話的時候,你是否嘴上應著,心裡卻在煩惱其他的事?參加家庭聚會的時候,你是否人在心不在,顧著玩手機?你在洗碗、洗衣、做家事的時候,心裡是否想著:「我趕快做完這件事,等下就可以……。」當你把心思放在未來,現在的你,就只是無意識地讓自己自動導航。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如果一件事情在完成後沒有留下證據,事後的你,有時無法完全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做過它?比如,要不是看到衣服已經晾在外頭,你其實根本忘記自己剛才晾過了。如果有,那就表示,做那件事的當下,你陷入了無意識的自動導航。
近年來,許多人都在推廣靜心,強調靜心對生活的益處。的確,五年來,靜心為我帶來很大的不同,讓我的生命有很大的成長,於是,我也非常鼓勵人們靜心。 靜心就像運動,也像學一種語言,我在持續做這件事的過程中,能一邊看到我的生命變得截然不同。就像持續運動會看到肌肉出現,持續練習新語言會發現自己單字量變多、交流變得有自信,靜心也是一樣。它帶來的是生命真實的變化,只是在每個人身上,呈現的方式不同。
許多人都誤以為,靜心就是坐下來,盤腿、點香、點蠟燭……好像一定要有什麼儀式,才能做到這件事。但對我來說,只要我時時保持覺察、有意識地待在當下,無論做什麼,都是在靜心。
當我觀照著內心去說話,我說話的時候就是在靜心。我時時注意著,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我說出來的話會對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就是靜心。
當我帶著覺察去料理,那麼煮飯也是在靜心。我投入在每一個當下,從食材的挑選、處理,到爐火上的調味、拌炒、熬煮、裝盤……上桌時我用心品嘗、細細咀嚼,這無疑就是一趟完整的靜心過程。
當我帶著覺察投入在料理當中,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在廚房站著四小時不累。因為,料理不再是一份日常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是我跟食物溝通、跟我自己相處的方式。我對這個食物有多了解?它希望我煮多久?我要放多少調味呢?現在的我想吃多鹹?我真的需要這個食物嗎?這裡面包含著很多的自我對話,是密集又頻繁地在照見我的內心。
晾衣服也是一樣。我常發現,當我有意識地帶著覺察去晾衣服,跟無意識完成這件工作的時候,曬出來的衣服是完全不同的。當我有意識地晾衣服的時候,我好好拿起、鋪整、掛起每件衣物,甚至會按照顏色、長短去排列……這樣晾曬的衣服,通常乾了以後件件筆挺,完全不需要熨燙。然而,當我無意識地只是完成展開、掛好、上架的動作,每件衣服晾完都像鹹菜乾一樣。
衣服沒有被好好關注、照料,它不開心;穿上這樣的衣服,我也不開心。如果我能在每一個當下把事情做好,那麼每一件事情都會按部就班地,以美好的狀態呈現出來。
如果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都能帶著意識去覺察,就不會無意識地傷害別人、傷害環境、傷害自己。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也因此,我經常會提醒自己別忘記—時時檢查自己的狀態,避免陷入自動導航的模式。
比方說,我有一個慣性,就是喜歡一天安排好幾件事情來做。我總認為,充實的行程是效率的展現。我充分利用我的時間,回應別人對我的需求;忙碌意味著有很多人需要我,當我一一完成,我為自己感到驕傲。後來我才發現,正是因為忙碌,所以我一直在趕時間。我無法帶著餘裕去完成每一件事,也沒辦法仔細享受每一個當下。察覺到這一點,我現在會有意識地減少我的工作,或者嘗試不同的排列組合,去試著去調整這個慣性,找到最適合我的節奏。
■ 靜心,就是一種自我對話和貼近自己的方式
靜心讓我聽到真正內心的聲音,那個內心的聲音不是像「你應該要成功」、「你應該要更努力」這種來自外界的聲音,而是像「我想要什麼?」、「我做這件事情快樂不快樂?喜歡不喜歡?它有給我壓力嗎?」、「我是什麼?」的自我對話。
靜心的時候,我不需要向任何人交待。當下只有我和我自己,沒有任何外界的眼光會檢視我、評斷我……從頭到尾,就只有我自己。於是我可以忠實地聆聽內在的聲音。當我需要作決定的時候,靜心幫助我釐清內在的感受,我知道我可以選擇聆聽內在的聲音、做我最想要的決定,或是有意識地在權衡後做出其他的選擇。 舉例來說,當親戚邀約家族活動,當下我內心的聲音或許是:「我好累,我不想去」,但同時我也明白,「我的出席能讓長輩開心」。於是我可能會選擇不遵從內在的渴望,因為我知道讓長輩開心,可能對當時的我來說比在家休息更重要。因為這是我有意識做出的選擇,所以我內心很清楚這次出席的意義和原因,於是就不會無意識地因為「好像不去不行」而赴約,到了現場又彆扭或不開心地臭臉。 所以我會說,靜心很重要。
透過靜心,內在充足的對話過程,能讓我們貼近自己的內心、覺察自己的聲音;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清楚知道「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我做出了什麼取捨,而不是矇著眼無意識地被推著走。當我們有意識地覺察自己,每一個決定都會是經過判斷、思量而完成的,你會知道自己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而後,也只需要遵從、尊重自己的決定就好。
幫助我們聽見內心真正的聲音,就是靜心最基本的效果。而當我們能聆聽到自己的聲音,再往內深一層看去,會發現,靜心能幫助我們接引到內在更深的智慧。你會看見,有許多智慧就在自己的內心,而你可以得到它。
《神隱少女》裡有這樣一句話:「曾經發生的事情不會忘記,只是暫時想不起來而已。」我始終相信,我們與生俱來都有能力和內在的智慧做連結。內在的這份智慧或許有許多不同的稱謂,有人稱之為指導靈、高我,或者簡單地說,那就是最真實的自己……但對我來說,祂們都存在於我的內心,祂們都是我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往外求,因為祂就在我之內。我只需要靜下來,就能聆聽到祂們的聲音。
靜心還能幫助我們調整頻率。有時候,我們很難靜下來,是因為自己很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影響。比方說,身邊的人總是浮躁,或者悲觀,或是動不動就怒火朝天,這樣的能量都可能影響到自己。又或者,身邊的人經常找你討論某些話題、灌輸自己的價值觀,也可能讓我們受到影響,開始懷疑自己對類似事件的方式對不對。 這時,我們可以做的是靜心。
靜心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真正去思考:我要的是什麼?旁人說的那些,真的是我要的嗎?他的考量,是我的考量嗎?當我們轉了五個電視台,發現每一台都在討論同一件事,就會不自覺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但,這對你來說真的是重要的嗎?靜心可以幫助我們調整頻率,回到自己的內心,去選擇你真正覺得重要的事。 我也常常鼓勵大家閱讀,選擇好的讀物、選擇你認為頻率好的人去接觸。人有自己的頻率,書也有作者帶來的頻率。當你常常接近好的頻率,你的能量會和它共振,你的身體就會記得那樣的頻率,你也會記得當下的感覺。
於是,在靜心的時候,你可以有意識地讓自己調整到那樣的頻率。
靜心就像運動一樣,一開始或許不那麼容易,但當你習慣了,就會很快進入狀況,和你想要的頻率共振。於是,我可以在靜心時,選擇進入我想要的頻率。我想進入慈悲的頻率嗎?或是喜悅的頻率、平靜的頻率?透過靜心,我可以更準確、正聚焦地調頻。
然後,關於靜心,最後一個重要的提醒是—不要沉迷,不要停留。
嘗試靜心的過程中,一定會得到許多不同的體驗。可能有驚奇,可能有喜悅,可能有恐懼,但是請記得,不要停留。持續地靜心,持續地往裡面看,你會得到更多。不要執著於某個體驗不放,一定要記得繼續往深處走,繼續往裡面看。這是我能給大家最大的提醒。
所有能幫助我們回到內在的工具,都只是不同的協助途徑。我們不應該將它當成浮木緊抓不放,而是透過工具幫助我們理解、釐清,最終貼近真正的自己。當我們能時時刻刻與自己在一起,工具的在與不在,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以上提到的靜心,是從工具的角度去詮釋,真正的靜心遠遠不只如此。然而,對於初學者來說,光是簡單地試著有意識讓自己靜下來,就能體會到靜心帶來的莫大助益。
用輕鬆的心態去接近自己,沒有什麼需要執著 我一開始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靜心訓練,對我來說,靜心是時刻可以進行的活動,不需要有太多的限制和考究。不是一定要在多麼能量神聖的地方,要怎麼樣盤腿或點香、點蠟燭才可以開始靜心。
只要能找到讓自己可以安靜下來的地方,旁邊甚至有人也沒有關係。姿勢舒服就好,但唯一的要求是背要挺直。當然躺著也能靜心,只是躺著很容易睡著。所以剛開始嘗試入門的朋友,維持背部挺直會比較好。
身體就定位之後,就可以開始靜心。而最簡單的靜心練習方式,就是關注呼吸。 楊定一博士的方式是,用「我在」(I am)結合呼吸:吸氣(我)……吐氣(在)……。 密宗的方式是用「嗡啊吽」(OM AH HUM)三字明結合呼吸:吸氣(嗡)……換氣(啊)……吐氣(吽)……。
然而我自己一開始練習靜心的時候,並沒有採用任何上述方式,我就只是數息。從一數到十,然後再一次從一數到十、再一次從一數到十……透過數息,把意識不斷帶回當下。時間長短,可以視每個人的情況去決定。
剛開始,我並不要求自己一天要靜心很久。或許就只是數息十分鐘,心靜下來之後,再用十分鐘覺察內心的聲音。
前十分鐘我觀照呼吸,後十分鐘我會給自己一段時間,去感受今天我要探索的主題。通常當我的心靜下來,主題就會自然浮現。這幾天我的困擾、最近我一直很在意的事……你的心被什麼佔據、哪件事情需要一個答案才能塵埃落定,它自然就會浮現出來。於是,你可以透過靜心的這段時間,去到內心,尋找進一步的答案。
例如我想觀照我最近的工作狀態,我想知道這份工作是不是真的適合我。那我就會用這段時間,去深入看看,這當中有什麼是我需要更細緻去省察的?有什麼是影響我做決定的因素?有什麼是阻擋我遵從內心的?或者如果沒有特別的主題,也可以不去設定。放空也好、發呆也好、繼續數息也好,就讓該發生的自然發生。
要是數息時靜不下來,也不要苛責自己。或許今天不是一個適合靜心的狀態,如此而已。就像運動一樣,今天天氣好不好?昨天我有睡飽嗎?現在我心情如何?都可能影響我的運動表現與體驗,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所以請別因為一次的失敗就喪志,也不需要強逼自己達到什麼樣的標準。請容許自己也會有高低起伏,帶著信心持續嘗試。
在練習靜心的過程中,我們都可能被思緒帶走,這也是很正常的事。當你意識到自己分心了,就只需要再把自己帶回來就好,回到你的呼吸、回到你的真言、回到你的數息。再一次從一開始數,再一次聚焦回你的當下。當你忙著數息,腦中就沒有空間讓其他思緒佔據;同理,要是你忙著責怪分心的自己,腦中的空間也會被挫折與自我懷疑佔據。所以,過去的就放下,跑走了,就把自己帶回來。一次一次練習,就會更駕輕就熟。
對自己帶著更多的寬容,用輕鬆的心態去接近自己,沒有什麼需要執著。
靜心也不一定只能坐著,只要帶著覺察專注於當下,跑步也可以是一種靜心。敞開心去探索,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一種自我對話和貼近自己的方式。只是這樣單純地靜靜地與自己同在,就帶給我莫大的成長與喜悅。
在這樣做幾年後,我開始問自己:「只是這樣就可以了嗎?會不會還有別的方法讓我得到更多的學習呢?」我才開始參與不同團體舉辦的禪修內觀活動。而不管是什麼方法,我都誠摯地邀請大家進入靜心的世界。
靜心究竟能帶來什麼?請大家在真正嘗試實踐之後,一起體會屬於自己的答案。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MOMO獨家雙封面親簽版(銀光北極版+開花版):http://bit.ly/3rXeGSW
博客來親簽版(開花版):http://bit.ly/2JKzk7r
金石堂親簽版(開花版):http://bit.ly/3bL2LSj
新馬的朋友可以從這以下地方買到親簽版↓
馬來西亞:大眾書局、紀伊國屋書店
新加坡:紀伊國屋書店
※非親簽版,全台書店都可以買得到囉!※
閱讀好生活-康健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chbooks.tw/
曾寶儀 Bowie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坐著 容易睡著 在 台灣女孩上海太太在加拿大的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媽媽不是超人】
太太周五出院,歡歡喜喜的帶著大包前往月子中心,卻沒想到整個劇本大翻轉,糟心事一個個接踵而來。
入住沒多久,月子中心的護理師開始著急的和太太說,大包吸吮能力太弱,餵了一小時只喝了10cc,要太太趕緊打回醫院確認大包的狀況,包括先前用甚麼奶水、奶嘴或餵食方式等。
這下,太太終於明白先前醫院護理師說吾兒「哭和吃是兩回事」的意思,說先前要給大包喝奶真的只能跟他耗時間,好在對方給了很多建議,和月子中心討論後,決定請太太去買幾種不同的奶嘴、奶瓶和奶粉,試試看寶寶哪種方式肯吃奶。
於是,太太入住月子中心後,給護理師評估完身體,上完當天的衛教課,就急急忙忙的出門去附近藥局幫孩子張羅喝奶的東西。
當下,太太雖然已經很累,但為了孩子,還是不得不跑出去。明明是短短的五分鐘路程,每一步都覺得格外艱辛,出了藥局下台階時,還不小心拉扯到傷口,最後幾乎是扶著腰有氣無力的走回去。
此外,太太每四小時就要擠奶,休息時間完全不足,好不容易睡著,每隔一個小時就被會陰的傷口痛醒,上廁所更是撕心裂肺的疼痛,隔天護理師來檢查,果然本來好端端的傷口就腫起來了。
好險長庚週六下午還有看診,在外頭等待的過程,太太坐著覺得傷口痛到快要爆炸,只好找了一個沒人的長沙發,瑟縮躺在上頭等待看診。
最後,虛弱的太太是在護理師的攙扶下,艱辛的爬上內診台。好在,醫生說太太的傷口狀況還好,擦了碘酒、開了抗生素和藥膏,要太太回去好好休息,下週四提早回來複診。
而月子中心看太太才過了一天,就變成這副悲慘德行,護理師和其他工作人員都很幫忙,趕緊讓沒有先生可以陪伴的太太指定媽媽為主要照顧人,能天天進來房間陪伴幫忙 ,讓太太可以專心休養。
只能說,經此一劫,太太終於明白,媽媽就算再愛孩子,也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得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餘裕照顧寶寶,否則就會像太太現在一樣,痛歪歪又虛弱的躺在床上,簡直活受罪啊!
#唉這時覺得如果男人在身邊幫忙多好
#只可惜要等到出月子中心才能會合
#只能繼續麻煩爸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