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剪輯師瓊.葛萊格瑞(Jon Gregory)辭世,享壽77歲。他的代表作包括《你是我今生的新娘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1994)、《殺手沒有假期 In Bruges》(2008),並剪輯了麥克.李(Mike Leigh)的大多作品如《秘密與謊言 Secrets & Lies》(1996)。近年亦曾以《意外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2017)提名奧斯卡最佳剪輯獎。
.
瓊.葛萊格瑞出生於英屬印度拉合爾(現隸屬於巴基斯坦),父親是農業地產經理。他的童年在印度度過,直到1953年隨家人回到家鄉英國。他曾說自己在學生時期唯有對電影感到濃厚興趣,出了社會之後先投入BBC廣告部門起步,隨後在電影部門擔任助理,開始接觸電影剪輯技巧。在1970年代末期開始,他主要為電視節目進行剪輯。1989年總算出頭,以迷你劇集《Traffic》(1989)首次提名英國金像獎。
.
自1987年起的電視短片《The Short & Curlies》,葛萊格瑞與麥克.李開始合作。後續合作的作品包括《厚望 High Hopes》(1988)、《生活是甜蜜的 Life Is Sweet》(1990)、《赤裸 Naked》(1993)以及榮獲坎城金棕櫚獎的《秘密與謊言》。近期包括《又一年 Another Year》(2010)、《畫世紀:透納先生 Mr. Turner》(2014)、《彼得盧:人民之聲 Peterloo》(2018)一樣由他操刀剪輯。
.
麥克.李親自為《衛報》撰寫了葛萊格瑞的訃告,在文中將《秘密與謊言》的成就歸於葛萊格瑞,指出在最後的高潮戲,正是倚靠了葛萊格瑞的犀利判斷,巧妙地處理了七個角色紛亂的情緒。在母親和女兒首次見面的場景之中,葛萊格瑞也說服麥克.李不用特寫鏡頭與額外的剪輯,最後果然極有張力。
.
「瓊是一個藝術家,他的眼光總能促使素材的本質畢露,而我原本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其中的亮點。」麥克.李表示。
.
《秘密與謊言》促使葛萊格瑞在業界聲名大噪,後續邀約也越來越多,包括陳凱歌的英語電影《Killing Me Softly》(2002)。同時他與麥可.紐威爾(Mike Newell)也有密切合作,包括使他再獲英國金像獎提名的《你是我今生的新娘》、《驚天爆 Donnie Brasco》(1997)、《空中塞車 Pushing Tin》(1999)等作。
.
馬丁.麥克唐納(Martin McDonagh)的《殺手沒有假期》與《意外》則使他第三、四度提名英國金像獎,後者更使之首次入圍奧斯卡,雖然最終都未得獎。事實上,葛萊格瑞40年職業生涯從未以他的電影作品獲得任何獎項殊榮,殊為遺憾。
.
瓊.葛萊格瑞在2021年9月9日辭世,家屬並未透露其死因。
.
.
(圖為瓊.葛萊格瑞。)
#JonGregory #MikeLeigh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
坎 城 最 佳 短片 在 陳映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Outsider」在2020作為「太空人」專輯的最後一支MV,承載了專輯裡的歌曲與故事,在這支MV裡,也承載了其他導演的創意與力量
青峰一直以來都覺得獎項是其次,真的是這樣
這首歌的作曲 劉家凱,以及 徐千秀 秀秀老師
我更開心的是可以與他們的創作一直往前
目前「Outsider」MV
東京國際短片影展Tokyo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
獲獎「最佳MV榮譽獎」
https://www.tokyoshortfilmfest.com/post/tokyo-international-short-film-festival-july-winners
LAFA 洛杉磯電影獎Los Angeles Film Awards
15大最佳MV提名
紐約電影獎New York Film Awards
入選最佳MV
坎城世界電影展Cannes World Film Festival
入圍Best Music Video
入圍Best song
謝謝 吳青峰 環球音樂,還有所有的工作人員
https://youtu.be/GCI_v-qKjbw
詞/吳青峰
曲/劉家凱
製作人/吳青峰、徐千秀
編曲/徐千秀、劉家凱
配唱製作/劉胡軼
鼓/Padget Nanton III
貝斯/寗子達
吉他/徐千秀、劉家凱
合成器/徐千秀、劉家凱
錄音(樂器)/單為明 Lights Up Studio
錄音(人聲)/倪涵文 @55 TEC
人聲編輯/單為明
混音/單為明 Lights Up Studio
母帶/Randy Merrill@Sterling Sound
Client:
哈里坤的狂歡有限公司 The Harlequin’s Carnival Ltd.
總監 Managing Director:黃郁翔 Hsiang Huang
行政總監 Administration Director:李依純 April Lee
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Universal Music Ltd., Taiwan
監製 Managing Director:葉玫君 Yeh Mei Chun
企劃統籌 Marketing Director:陳嘉文 Ven Chen
企劃 Marketing Planner:崔香蘭 Sai Koulan
【MV團隊】
導演 Director:陳映之 Chen Ying Chih RAW IN
副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黃品婕 PJ Huang
導演助理 Director’s Assistant:錢承榆 Yu Chien
YU製片 Producer:葉鑑濤 Colin IP
攝影指導 D.P.:陳映之 Chen Ying Chih
A機攝影師 A Camera Operator:陳映之 Chen Ying Chih
B機攝影師 B Camera Operator:黃品婕 PJ Huang
攝影大助 Camera First Assistant:鎖震峰
攝影二助 Camera Second Assistant:邱信智
燈光師 Gaffer:楊景浩
燈光助理 Best Boy:藍功民 / 楊朝翔 / 莊智淵 / 宋志威 / 許文耀
魚型雕塑家 Prop Fish Artis: 李 育昇 昇旺制造所 / 李育昇工作室
雕塑助理 Artist’s Assistant:盧姵霖 / 曹米駬
美術 Art director:紀孫霓
美術助理 Art Assistant:蔡佩蓁 / 周昀佑 / 陳昱翔 / 林芷芸
場務 Production Co-ordinator:林煜翔 Edison Lin @爵特鍆美學影像有限公司
妝髮 Makeup Artist:Mika Yang Makeup Artist Mika / 洪振揚 Âng Tsín-iông
造型師 Costume Designer:楊景雯(洋子) 楊子
造型助理 Costume Assistant:游思婕
演員 Cast:劉修甫 、 郭子豪 Jeff Kuo 、 賴雨霏 YuFei 、Adeline、Polly
選角 Casting:吳昱瑩
臨演 Extras:張智盛 / 張欣榮 / 黃柏崴 / 鄭珽 / 顏子翔 / 王志賓 / 沈梓銘 / 宋耀威 / 駱彥亨 / 王智弘 / 李寬 / 洪毓璟 / 趙彥宇 / 張家豪 / 郭子瑜 / 呂紹宏 / 許愷壬 / 鍾朋憲 / 鄧皓元 / 廖宗佑
九巴司機 Driver:張輔弼
器材協力 Camera Support Equipment:NKIR 紅外線改機工坊
剪接師 Film Editor:黃品婕 / 陳映之
財務 Chief Accounting:李妍箴
特別感謝/ 張鈞甯Ning Chang、 林柏宏 、 劉家凱
手寫字 Hand-writing/吳青峰
藝人彩妝 Make Up/張婉婷
藝人髮型 Hair Stylist/Edmund Lin from ZOOM Hairstyling
藝人造型 Stylist/ Jay Hsieh
平面記錄 Photographer/吳仲倫 Chung Lun Wu
影像記錄 Videographer/李依純 Achun Lee
坎 城 最 佳 短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年威尼斯影展開幕片揭曉+最新情報】
.
2021年威尼斯影展日前公布了本屆開幕片,是為西班牙名導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新作《Par allel Mothers》(附圖),該片同時也將成為競賽片之一。將由潘妮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領銜主演。
.
阿莫多瓦過去作品多在坎城首映,上一次長片被選進威尼斯,已是《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1988),當年該作榮獲最佳劇本殊榮。自2019年在威尼斯影展榮獲終身成就獎之後,阿莫多瓦開始轉投水城懷抱,去年與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合作的短片《人聲 The Human Voice》(2020)也是選在威尼斯首映。
.
目前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入選作品傳出已確定包括珍.康萍(Jane Campion)的《The Power of the Dog》、帕布羅.拉瑞恩(Pablo Larrain)的《Spencer》。其中珍.康萍新作是由Netflix(網飛)製作,據傳是因為拒絕坎城影展非競賽單元的安排,因而改赴威尼斯。
.
其它盛傳有機會入選本屆威尼斯影展的導演,目前包括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艾德格.萊特(Edgar Wright)、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克萊兒.德尼(Claire Denis)、拉夫.達茲(Lav Diaz)、米歇爾.法蘭科(Michel Franco)、史蒂芬.布塞(Stéphane Brizé)、米開朗基羅.法爾瑪提諾(Michelangelo Frammartino)等人。主競賽完整入選名單預計在下週公布。
坎 城 最 佳 短片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大學時期不加思索地隨口批評陳水扁而與好友爭吵,還有319槍擊案後在系上BBS回應嘲笑集聚總統府前抗議的泛藍選民的學長,而被歸類為藍蛆蛆,乃至於研究所時讀到靈魂偶像郭立昕撰文質疑,為何至今沒有人拍攝政治議題紀錄片等等,而逐漸走向獨立思索與政治、社會運動探索的道路上。
傅榆表示,得金馬獎時的獎致詞,並非表達立場,是希望讓不同邊的人也能聽見自己的感受,不是制約式認定與想像,如此或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她最大的理想與追求是,讓不同立場的人對話,進而理解彼此,甚至找到合作的可能性。
在318太陽花運動崛起、宛如救世主的陳為廷,以及憑著《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而聞名、孤狼也似地投身於台灣社會運動的中國來台學生蔡博藝,為《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主要紀錄對象。
傅榆認為她像陳為廷、蔡博藝的母姊。陳為廷總是對他人介紹,傅榆是他的專屬攝影師。當她集中大部分心力拍攝蔡博藝紀錄短片時,陳為廷坦言有失落、類似吃醋的感覺,反之亦然,蔡博藝也有同樣的感覺。
前者後來因為性騷擾事件黯然退選,後者則是因為國籍身份在競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遭受各種刁難而失利。兩位社運明星企圖進入體制的挫敗,也就讓他們光芒頓失,再加上原來蓬勃開花的各種運動風氣,赫然緊縮,力量被切斷,預期造成巨大改變的希望,轉眼落空,傅榆於是大受打擊,陷入低潮。不同背景、但都在社運裡找到歸屬感、且希望讓對話與理解發生的他們,儼然孤兒,流浪在現實的震盪之間,無所適從。
既是知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七日印象電影負責人的沈可尚認為,不管是什麼樣議題的紀錄片,最終都是在處理作者自身的問題。他強烈地建議傅榆必須誠實面對自身,重要的不是關注陳為廷與蔡博藝何去何從,而是傅榆自己想要何去何從。
傅榆也就被逼得要誠實面對心理的狀態、往自己的內在方向探問,而不止是凝視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驚覺,原來令自己一蹶不振的落空,是由於自己把關於問題跟對答案的想像跟期待,都放在他們身上。一旦意識到自己過度依存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就明白,她必須回到自身,必須跟他們道別,切斷臍帶也似的精神連結,必須自己出發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
專制是所有聲音不得大於上位者聲音,民主則是讓對話有最大可能性的機制。是以,縱使感覺失落與挫敗,傅榆仍然相信,沒有誰應該是敵人,所有人都活在共通的處境。而民主本就是遠久思維與堆積細微改變的長路,從來無法快速、立即。
小檔案
傅榆,1982年生於臺灣,紀錄片導演,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第20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圍該屆金馬獎最佳剪輯。
父親為馬來西亞華人,來台求學、定居,即所謂僑生;母為印尼華僑,9歲已隨家人移民台灣,父母婚後都定居台灣,並生下傅榆。父母認同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雖非嚴格定義上的外省人,但自我認同極其相似;傅榆亦曾自謂,長於外省家庭中,家人崇拜宋楚瑜,卻又不是真正的外省人,與真正的台灣歷史脫節。
其作品有《蘇格拉底草莓論》(2006)、《大家一起照鏡子》(2008)、《百萬格子小富翁》(2011)、《123。草莓人》(2011)、《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我在台灣,我正青春》(2013)、《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2014)、《完美墜地》(2015)、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2018)、《不曾消失的台灣省》(2018)。
沈可尚,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知名紀錄片導演,現為台北電影節總監。
1999年曾以大學的畢業製作《與山》入圍法國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但此時他陷入低潮,因而轉至廣告界發展。在廣告界工作一段時間後,偶然有機會參與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的紀錄片徵案製作,因而開啟紀錄片拍攝之路。
沈可尚陸續拍攝《野球孩子》、《賽鴿風雲》等作品,2013年以《築巢人》獲得台北電影節百萬大獎。2017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總監,試圖為影展找出新的定位與各種可能。深度探討婚姻機制的《幸福定格》於2018年上映,備受矚目。

坎 城 最 佳 短片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十年台灣》由劉嘉明監製,五位導演為鄒隆娜、 廖克發、呂柏勳、謝沛如和勒嘎舒米。五支影片風格各異,但主題都跟台灣緊緊相扣,承載了對台灣不遠未來..............
《十年台灣》由劉嘉明擔任監製,五位導演為鄒隆娜、廖克發、呂柏勳、謝沛如和勒嘎舒米。呂柏勳今年以短片之姿奪得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鄒隆娜憑《阿尼》入圍2015年坎城影展,廖克發今年憑《波羅蜜的愛》企劃入選坎城創作工作坊,謝沛如是2016年柏林編劇新銳營的學員,勒嘎舒米曾執導《太陽的孩子》。
《十年台灣》的五支短片中,勒嘎舒米導演的《惡靈罐頭》將背景設在堆棄核廢料的蘭嶼,透過一名沈默達悟族老人的日常,表達對核災和被世界遺忘的擔憂,也暗喻被政府忽視的孤島處境。
導演鄒隆那的《942》關懷外籍移工遭遇到的困境,科幻、寫實交雜的敘事帶觀眾在不同時空穿梭,以不同身份看同一件議題,反思台灣社會常見的歧視與不平。
在導演呂柏勳的《路半》中,十年後的城鄉差距依然存在,環境依然沒變,主角鄉下青年要面對的就業問題也一樣。
謝沛如的《蝦餃》以詼諧手法呈現少子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可能造成的現象,融入多元成家的元素,拍出一部適合闔家觀賞的影片。
面對社會的複雜與紛擾,廖克發導演在《睏眠》中虛構出可以讓顧客選擇夢境,進入深層睡眠的機構。超現實的拍攝手法,留下引人思考的餘韻。

坎 城 最 佳 短片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臺灣青年導演的未來想像 《十年台灣》 府中15特映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
【記者周貞伶、王志誠/新北報導】
2019年1月21日
府中十五「亞洲連線」主題影展,選映獲得香港金像獎的話題電影《十年》,配合影展於昨(二十)日特別邀請即將上映的《十年台灣》舉辦特映會,文化局副局長于玟、監製劉嘉明出席參與,並邀請本片五位新導演及劇組團隊,蒞臨府中十五與觀眾分享創作理念。
《十年台灣》五位導演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包括阿美族原住民、臺菲新住民二代、馬來西亞華僑及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勒嘎.舒米曾與鄭有傑導演共同執導《太陽的孩子》入圍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鄒隆娜作品《阿尼》則曾入圍二○一五年坎城影展,呂柏勳短片《野潮》獲得第十九屆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謝沛如以短片企劃《TheLonelyHopper》入圍二○一七東京國際短片電影節Short Film Pitch Competition決選,廖克發則以紀錄片《不即不離》獲得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華人紀錄片獎」首獎,也成為今年度府中十五紀錄片駐館導師之一。
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于玟表示,年輕影像創作導演最需要展演平臺,不論是劇情片、紀錄片還是動畫片,府中十五鼓勵年輕創作者不遺餘力,長期提供音像創作者放映空間,透過音像作品發表計畫,年輕導演的多元觀點及創作精神可直接傳遞訊息給觀眾。
她非常認同《十年台灣》電影中五位年輕導演勇於表達對臺灣現況的批評與觀察,也鼓勵年輕影像創作者盡量展現其創作能量,促進多元觀點的對話。
監製劉嘉明表示,十年系列電影拍攝計畫讓臺灣新導演各自展現特色,也讓年輕導演有更多國際交流機會及經驗,對於《十年台灣》所聚焦的面向,他認為,臺灣最寶貴的價值就是多元,「因為有各種聲音穿透出來,人人皆有自由表達的機會」。
《十年台灣》由劉嘉明擔監製,五位導演為鄒隆娜、 廖克發、呂柏勳、謝沛如和勒嘎舒米。五支影片風格各異,但主題都跟台灣緊緊相扣,承載了對台灣不遠未來十年台灣

坎 城 最 佳 短片 在 坎城影展最佳短片-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自去年推出柯首映首部入選作品#坎城影展最佳短片《時間代碼》(TIMECODE) 至今,已線上首映來自全球100個國家、85個國際影展的52部入圍獲獎短片。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