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鳥取旅遊記事簿
沙漠之歌,就帶著夢飛吧!
前幾天我在網路上找到了知名歌手 #黃鶯鶯 的「#沙漠之足」, 這是我從年少開始便非常喜歡的一首歌。特別是歌詞唱到:
嚮往,穿過那沙漠,迎著風、迎著風、迎著風,我勇敢向前走;
嚮往,穿過那沙漠,迎著風、迎著風、迎著風,我永不回頭 ……
那個意境和心境,經常在我的旅行裡面出現。因此,每次聽到這首歌我都特別有感覺。很想張開來手,撫摸著風,想像自己在沙漠上迎向未知的夢想,緩緩的漫步前進著。
雖然說,我去過非洲。但是,我還沒有機會去探訪三毛鍾愛的撒哈拉沙漠; 雖然,我去過阿布達比,在那裡面看見過世上難得的沙漠夜景。然而有趣的是,當我聽見黃鶯鶯的沙漠之足歌曲時,我的腦海裡出現的畫面,並不是未完成的夢想撒哈拉沙漠;也不是已經完成的夢想的阿布達比沙漠, 而是 #日本最大 的沙丘,位於中國地區的「 #鳥取砂丘」!
我想,可能是我跟 #鳥取 特別有緣的關係吧! 我第一次來到鳥取,因為去探訪知名卡通「 #鬼太郎」作者水木茂先生的故鄉「 #境港市」,而意外的發現這座非常特別的巨大砂丘。在某些元素裡,它和我,和旅行,和夢想,和冒險,都有著微妙的關係。
我還記得有一回我前往鳥取工作時,不巧,在抵達鳥取砂丘的那天早上,天空正下著細雨,對於工作來說,著實並不是一個好狀況,所以心中有些著急。然而我們的巴士車才一轉入停車場,就遠遠地看見在鳥取工作的老朋友佳琪依約前來,我那原本有些下滑的嘴角,也就轉個彎,緩緩的正上揚著。
說到佳琪這位來自台中的客家妹,來到鳥取工作好些年了,看到她一個人在海外打拼,在她的身上我彷彿也看見了自己某些年少的身影,所以特別投緣。因為工作而認識了她,在一起合作中,也才破除了我對日本政府運作的某些制式的糖衣印象,知道日本的地方政府早在多年前就沒有了國家單位在地方觀光發展的支援。因此,自己的家鄉觀光旅遊和產業發展,通通要自己努力想辦法,無論是日本國內,又或是推廣至國際。
老實說,當我知道這個狀況時,我還是有點訝異啊!畢竟發展觀光旅遊產業,如果沒有國家政府單位的龐大資源推動,特別是海外發展,一切要靠自己摸索、自己的力量、從鄉下一路到世界的國際舞台上,很難想像他們的地方各相關單位要達成多少共識,又要破除多少的盲點和投入多少的人力,才能做到原本應該是政府龐大資源去做的事啊?
有趣的是,位在日本大關西中國地區的鳥取縣,這個有些偏遠,在日本國內知名度和地方文化產業都相對的資源比較貧乏的地方,甚至對於某些日本人來說,根本依舊屬於縣市後段班,鄉下中的鄉下他們,卻是縣小、心不小,而且心中懷抱的是國際大舞台,有著遠大的夢想。因此,很積極努力的投資在觀光旅遊發展這一塊,甚至破除傳統的觀念,清楚的明瞭到「溝通」和「文化思維」的不同,特別設置了文化観光局交流推進課( 以前為國際課),從十年多前開始,便對海外招募國際工作人員,而好朋友佳琪就是他們為了經營台灣和香港市場,2004年特別來台灣招募的員工。目前他們這個課裡有加拿大、蒙古、台灣、大陸、俄羅斯、韓國、紐西蘭等共十多位外國約聘專員。一晃眼,佳琪到鳥取工作都十多年了,幾乎已經是半個日本人了!
算一算日子我和佳琪認識也有十年的時間了。我們一直保持聯絡,也一直在交流關於觀光旅遊產業發展的訊息, 特別是日本文化和台灣文化思維的大不同。我想,也許是自己這二十年來一直投身文創美學和觀光旅遊產業發展的關係吧,對於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各國發展, 一直保持的高度的興趣和研究。反過來,看我們台灣旅遊的觀光文化和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時,總是有些深深的感歎在。特別是當我每每看見我們自己的家鄉台灣明明有非常豐富的資源,而且來自政府公家單位的協助和經費、預算,更是多出其他國家非常多!然而,同樣是地方政府公務機關,我們卻把這些豐富的資源和發展方案交給外部的公關公司處理就好了,並不需要自己親手處理; 遑論什麼有心計畫發展呢?
我和佳琪一見如故,我也深信這是冥冥之中串起的緣份。因此,她回到台灣來時我們也偶爾出來見面聊天吃飯;偶爾也上上我的廣播節目,分享外國觀光產業發展的借鏡,還有她自己在日本念書、工作、生活和夢想的難得人生經驗。
那回去鳥取之前,我還先和佳琪聯絡了一下,但是她說氣象報告說鳥取那些天的天氣不穩定,而且一直擔心今天會下雨,不巧,還真的被她料中了啊!反倒是我,不知道是那裡來的信心,望著灰色的雨空,脱口便說 :「别擔心啦!我可是旅遊晴天寶寶喔,待會兒雨一定會停的啦!」
現在想起來,還真是有意思。那天我倆才不過聊了一會兒,彷彿我這個旅遊晴天寶寶真的就發了神威,這雨,還真的就漸漸地停了!天邊散開了灰黑,在海的那一方,淡淡的藍色更像是水彩渲染般,緩緩地把天空畫上了藍。我們邊走邊聊,隨著海風的徐徐吹拂,鳥取砂丘上空的藍天也愈來愈乾淨清徹。就在我們還來不及走上砂丘的至高點時,藍天已經等不及趕走了灰雲,一整個光亮,讓鳥取砂丘特有的大漠風情,在光影的伴隨下,漸漸甦醒,重現了那所謂日本無可取代的沙漠至尊的容顏和氣勢。
也許是這一路的變化實在是太突然;也許是老天真的很眷戀我;又也許,我真的和鳥取有命中注定的緣份吧!每一回造訪鳥取,特別是鳥取砂丘,這無邊際的沙,總是用最神秘的姿態、最迷人的景緻,迎接我的到來。讓人看得是想不把心留下來,都難啊!
說到這坐落在鳥取縣東部駟馳山至氣多岬之間鳥取砂丘,它的東西長有 16公里、南北寬2公里。此外,砂丘上有深達 40 米的凹地、也有高達 50 米的丘陵,而且它的高低最大落差還為 92公尺。而根據日本地質學家的考究,這座砂丘乃是由千代川侵蝕中國山脈的花崗岩所堆積起來的,不斷的被日本海的風吹、浪擊,歷經 10萬年的歲月累積而創作出來的大自然傑作,無論是壯碩及遼濶,都令人看得是嘖嘖稱奇。
不知道是不是小時候看了 #三毛 小說「 #撒哈拉沙漠」的影響,對於沙漠,總是有種奇特的憧景。雖然那年去非洲旅行時並無緣和真正的撒哈拉沙漠相見,倒是每一回我站在鳥取砂丘時,總是在一個回眸,看見那丘陵線下 被強風吹出的稱爲「 #風紋」圖案;在遠方瞧見從砂丘表面如雪崩般滑落下來的「 #砂簾」時,心中有了走入三毛 「撒哈拉沙漠」小說中的美麗錯覺,帶些虛幻、也帶些神往。
說真的,這個壯美廣闊的砂丘分秒都在變化,即便你我在同個地點、不同的時空中,它的美,也絕對會令人讚嘆不虛此行的!
我還記得那一天,我們站在砂丘的頂上,望著前方海中央可愛的 #小鯨魚島,聊著最近的事、最初的夢想、還有最惦念的家人。
轉身漫步, 就看見砂丘下騎著駱駝的小朋友臉上那開心的笑容;還有一旁, 準備搭乘滑翔翼滑向天空、滑進夢想的少女,帶著驚喜和期望,偶爾還露出那麼一點點緊張和害怕的神情。彷彿看見這個鳥取砂丘, 不但乘載著日本人對沙漠的夢想,也乘載著許多不可能的任務,還有勇氣的夢想。
我緩緩的把手張開,讓海風穿過我的指縫,就這樣,感覺自己和無數的夢想,一起飛翔,一起圓夢著,好不開心啊!
我的日本朋友們、佳琪,你們好嗎?
鳥取砂丘,我想你了!
#日本關西觀光大使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傑斯特Jes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小時光 Memory Timer』APP下載連結:https://link.noxinfluencer.com/YHvoGh 弗朗索德盧瓦Francois de Loys 是瑞士的石油地質學家 同時也是歐洲、非洲和美洲探勘油田的先驅 但今天要介紹的並不是他在地質工作的貢獻 而是他在一趟石油勘測遠...
地質學家 工作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研究閱讀】讀萬卷書 行麥理浩
“It represents a valuable natural resource for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and an environmental heritage that desperately needs respect and protected, especially given the probability of continued future waves of immigration into the SAR.”
-Bernie Owen & Raynor Shaw
近年潮流興行山,係動盪下郊野公園成為唔少香港人透透氣嘅地方,上到山除咗可以打卡呃like,仲有咩可以欣賞同向個山學習呢?如果想知識型郊遊邊行邊學,研究員推介閱讀由香港資深地質學家 Bernie Owen (歐文彬) 撰寫的《Hong Kong Landscapes: Along the MacLehose Trail》。
全本書都以麥理浩徑作為敍述主軸,將10段嘅麥徑分段描述。每段都提供地圖指南,地質地圖同路線圖(Mapguides, Geomap & Trailmaps),比起相類似郊遊著作 (如劉克襄《四分之三的香港》唔同嘅係,少了一份文學記事,卻多了以地質學家的視野剖析唔同景觀形成及地質作用的知性。就例如係麥徑第二段約M034-M0359之間會望到大浪灣四個沙灘包括西灣、鹹田灣、大灣和東灣。
大家除咗讚嘆壯麗嘅西貢「四灣」之外,可從書中讀到係沙灘上見唔見到有離岸流(Rip current)。書中圖文並茂,顯示出波浪達到西灣近岸淺水區,波浪會在破碎帶(surf zone)破碎,沖上海濱的海水稱為沖流(swash),從海濱回到海中的海水為回流(backwash),當大量海水回流到海中時又被新的沖流推進,就會容易形成離岸流,最高速可以去到時速每秒兩米,會令你看到美景之餘亦認識到當中的危險性。
又例如當作者行到清楚見到馬鞍山嘅馬鞍形狀,就交代了由於馬鞍山同牛押山係由較堅硬的凝灰岩(Tuff)組成,而兩個山峰之間嘅山坳由於有斷層(Faults )同弱線(line of weakness),所以經日月洗禮之後就形成好似「馬鞍」,讓你也能在觀賞時能看出各種本土景觀的前世今生。
近日研究員也有拜訪作者歐文彬教授,提到書中有些地方已經出現變化,讀者可以當本書作為參考基線來 (baseline) 比較不同地景變化,更提到希望讀者睇完本書再行麥理浩徑時能更了解沿途不同地貌嘅變化,久而久之可以支持香港環境保育工作。
而家政府成日對郊野公園虎視眈眈,一係話要發展「邊陲」,一係就話將郊野公園旅遊化,除左睇靚景透透氣,深度了解郊野公園自然景觀價值及當初原意,可讓現時的郊遊熱行多一步。
P.S. 有意借閱可inbox我哋
#智識型郊遊
#郊野公園
#麥徑愛好者必讀
— 本土研究社 —
▍研究到底 參與小額月捐支持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地質學家 工作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喜馬拉雅山冰川:災害無人監測背後的困境和原因 - Navin Singh Khadka
對喜馬拉雅山冰川的研究常常聚焦於冰川湖快速填滿的危險以及對未來水資源的影響。通常,這會被用來凸顯全球變暖的衝擊。但是,冰川消融還可能帶來其它嚴重災害。科學家說,問題是,現在沒有人對此進行監測。
科學家說,最近發生在印度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的冰川斷裂引發洪災,造成上百名工人被困和多人死亡事件就是最新例子。
喜馬拉雅山是除極地以外冰山數量最多的地方。但隨著全球變暖所造成的冰川融化加速,已經有數十億噸冰消失。
美國資深地質學家卡爾格爾教授表示,人們對那裏發生的實際災害缺乏全面了解。卡爾格爾教授對喜馬拉雅山脈的多起災難進行過研究,同時也在研究最近印度北阿坎德邦的災難。
他告訴BBC,人們對象北阿坎德邦這樣的事故只是做出反應,而不是去監測這些具有危險屬性的冰川。
冰川消融的危險
專家們解釋,冰川縮小或變薄後,其中一些會變得危險,例如,有時候當冰川面積減小,剩餘的冰會在陡峭的山崖形成危險的冰峰,有隨時坍塌的危險。
同時,冰川縮小或變薄還可能使其周圍和下方地面失去穩定性。這樣就會使該地區更容易發生山體滑坡、岩石滾落、冰崩,甚至是整個山坡塌陷。
科學家說,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山下河、溪堵塞。還可能造成決堤,就像初步調查顯示最近發生在印度北阿坎德邦災難事件那樣。
但是科學家說,他們不知道此類與冰川有關的危險究竟會波及哪些地區、下游哪些定居點或基礎設施可能受到威脅。
監測冰川為何困難?
首先,喜馬拉雅山脈地理條件的特點給監測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印度冰川學家阿扎姆表示,喜馬拉雅山以及興都庫什地區一共有5萬多個冰川,包括實地考察在內才只有30個受到密切觀測。
而其中,只有大約15個研究結果得到發表。阿扎姆表示,絶對需要更加密切地監測這些冰川,特別是在目前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情況下。
地震與氣候
科學家說,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山脈,喜馬拉雅山仍在不斷升高,而地震常常使其山坡不穩定。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帶來的降水/雪模式的改變也讓喜馬拉雅山更加脆弱。
他們補充說,全球氣候變暖給冰川所帶來的相關變化讓情況可能更糟糕。
2016年西藏阿魯山(Aru)的一個冰川突然倒塌,引起巨大冰崩導致9人遇難,數百頭牲畜喪生。
就在幾個月後,同一山脈又發生冰川意外坍塌事件。
2012年,巴基斯坦管轄的喀什米爾地區的錫亞琴冰川事故造成140人死亡,死者大多數為巴基斯坦士兵。
冰川減少 滑坡增多
最近對亞洲一些高山地區的研究發現,在1999年到2018年期間大型山體滑坡以及所發生的頻率與冰川消融有關聯,研究對象包括喜馬拉雅山西部、帕米爾高原東部、喀喇昆侖山脈以及興都庫什山脈南部。
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利用美國地質調查局衛星圖像的幫助進行研究確定,在2009到2018年間共發生了127次山體滑坡。
該研究結果在經過同行評審後發表在去年一月份的《自然》雜誌上。其報告說,他們的研究表明,過去10年大型滑坡有所增加;冰川面積減少與山體滑坡增加有關。
滑坡專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水溫科學實驗室負責人基爾史鮑姆表示,冰川縮小可能帶來的危險正變得越來越明顯。
他解釋說,之前山坡上的岩石被冰川固定,但沒有了冰川,岩石自然就會滾落,造成危險。
201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一份有關冰雪圈的特別報告稱,冰川減少以及永久凍土解凍降低了山體的穩定性以及整體設施的完整性。
冰雪圈是地表的一部分, 它包括冰川、海冰、冰蓋、冰河和凍土等。
聚焦冰川湖
對喜馬拉雅山冰川有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冰川加速融化讓冰川湖過滿、引起決堤泛濫的方面。
批評人士說,人們把精力過度集中在冰川湖上,而忽視了冰川縮小的其它威脅。
研究喜馬拉雅山冰川變化的美國猶他大學地理學教授魯珀表示,對其它方面的關注很少。他說,這可能跟冰川雪崩和冰崩災難相對罕見有關。
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工作了多年的國際山區綜合開發中心的專家表示,該地區歷史上與冰湖有關的洪水造成了更多問題。
該中心冰雪圈項目協調員傑克遜表示,這些洪水可以在沒有任何預警情況下影響人們,因此非常危險。
冰川研究
印度政府有關機構由於對冰川威脅重視不夠已經受到批評。
最近剛退休的資深冰川專家多波哈爾博士表示,他們在2009年曾經啟動一個研究冰川的中心,本來想把它發展為印度國家冰川研究所,但最後卻落空。結果嚴重影響了冰川研究工作。而且,他們所培訓的十幾名冰川專家也都丟了工作。
印度政府的「全國氣候變化行動方案」中有一項專門負責「維持喜馬拉雅山生態系統」,目標就是發展和採納新方法評估喜馬拉雅山生態系統、包括冰川的「健康狀況」以及建立數據庫。
一些專家說,印度與其共享喜馬拉雅山脈邊界線的鄰居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是造成這方面工作滯後的一個主要障礙。
IPCC特別報告海洋與冰雪圈的主要協調作者普拉卡什表示,他們應該團結起來,共享跨境冰川信息。
他說,「只有那時我們才能夠全面監測與冰川縮小有關的危險,並能夠為應對可能發生的災難做好凖備。」
原文:BBC中文網
#環保 #地理
地質學家 工作 在 傑斯特Jes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小時光 Memory Timer』APP下載連結:https://link.noxinfluencer.com/YHvoGh
弗朗索德盧瓦Francois de Loys
是瑞士的石油地質學家
同時也是歐洲、非洲和美洲探勘油田的先驅
但今天要介紹的並不是他在地質工作的貢獻
而是他在一趟石油勘測遠征時
意外地發現了未知靈長類動物的故事
【本影片內容圖片取自網路或電影及遊戲照片,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 大家好,我是調查員JESTER,如果喜歡我的頻道,麻煩請您訂閱與按下小鈴鐺,您的支持是我最大動力。 訂閱 JESTER頻道 https://reurl.cc/oDrmXV 合作信箱 jesterdancing666@gmail.com
地質學家 工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