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創新(二):現代物質世界生產-消費-拋棄的單向旅程
而在地球資源有限、終有枯竭之日的認知下,現代社會重新思考創新,何妨改弦易張,發展 生產—消費—回收—再製的循環思維?
出於物質不滅定律,地球上的各種物質不會平白無故消失,只會轉變存在的形式。只是隨物質而異,轉變的速度快慢不一。
大家最熟悉的物質循環大概是水。從天上降雨,流經山川湖海,經日曬而蒸發為雨雲,這個循環每年可以走好幾次。另一個重要的資源是化石燃料,經過幾億年,海藻及海洋生物生長、沈澱、壓縮、化學變化,最後成為原油或天然氣埋藏在地層中,後來被人類開發,成為現代物質文明最重要的推手。理論上,新的原油或天然氣仍然繼續在醞釀中,只是週期太長,人類短暫的幾萬年歷史無法觀察。
人類文明史可以說是一部材料發明史,從青銅器、鐵器到陶瓷,每發明一種新材料便將文明推向一個新高峰。但早期的材料發明,使用的元素不是金銀銅鐵錫等金屬,便是木材或泥土,人們發明了各種工藝,將不同的材料聚合在一起。最終這些材料都可以回歸成原本各自的狀態,金屬融解還原,陶瓷回歸於塵土。
石油還能再用多少年?
從成份來說,塑膠主要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其中氧是地球上含量最多的元素,大氣層含有20%的氧,地殼中的含量為49%,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地層中蘊藏量龐大的原油或天然氣,其基本成份也是碳、氫、氧,因此成為製造塑膠最佳的原材料。
地球原油的蘊藏量固然龐大,但經得起現代塑膠文明多久的開採?
根據BP石油公司2013年的估計,地球原油的藏量只夠人類使用53年,不過這個年份受到幾個因素影響。一是透過對地層更精準的探勘,經常發現前所未知的藏量,過去十年,對原油蘊藏量的預估已經增加了27%。二是來自科技的進步,減少了對原油的需求。例如目前大量的原油消耗於交通運輸工具,以目前電動車的蓬勃發展趨勢,未來可以大幅減少對原油的依賴。因此預估原油蘊藏量支撐人類現代物質需求到百年以上,應該不算離譜。
打破原本的單向旅程
要避免地球的原油蘊藏被徹底用罄,淪落為垃圾星球的命運,除了減少使用量,或是採用循環週期較短的其他如木纖維的材料外,「科技」顯然必須擔負起重要的使命。
目前大致可以看到三個主要的創新方向:
一是降低塑膠品回收、再製、重新使用的成本。 有一家由華人青年Miranda Wang創業的BioCellection,便發明了一個化學製程,可以將PE塑膠膜分解成簡單的液態分子成份,再製成尼龍等材料。但這家新創公司還在實驗室階段,真正挑戰在如何建立具有成本優勢的量產規模。
二是借重生物力量,開發各種酶素(enzyme),或是微生物菌種,加入吞食裂解塑膠成份的行列。 跟前述化學製程比較,這些生物成份以陽光、空氣、和塑膠為食,加以適當的溫度和壓力,不需大量的資源或能源,便能分解頑固的塑膠材料,用以處理塑膠垃圾自然比化學方法理想,但瓶頸是分解的時間仍然過長。不過最近頻頻傳出令人振奮的報導,例如科學家已經發現一種被取名為PETase的酶素,可以將PET材料在幾天內分解成小分子。由於這些酶素還有優化的空間,未來發展令人期待。
而最理想的創新,是放棄塑膠,開發出截然不同的新材料,既具備塑膠的優勢,卻又有較短的自然分解週期。 這當然不是一個新夢想,科學家經過數十年的耕耘,已經累積了可觀的知識,最大障礙是難以跟低成本的塑膠競爭。但隨著科技的持續進步,以及人類社會對塑膠問題的警覺,像Valerian Materials或Natur-Tec這一類以研究為導向的新創公司,遲早會開發出具有突破性的創新。
還有哪些元素會絕種?
以上說明僅側重在從原油到塑膠的供應鏈。其實對地球上各種資源,包括週期表上的118種元素,甚至空氣、土地、水,各有其不同的原始蘊藏量、人類採掘消耗速度、循環週期和回收成本等系統特質。
例如銀是人類文明上歷史悠久的金屬,早期用在飾品、器件或錢幣,工業革命之後,被大量使用在攝影、印刷電路板、和各種導電材料上。因為單位價值高,回收容易,因此經過幾百年來重度的礦產開發,仍有相當的藏量。即便如此,科學家估計到2240年,地球上所有的銀礦都將被完全開採用盡。
#一次性消費 #環保回收 #資策會 #服創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