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永續不能只是願景 對於實務的建言】
農業要進步,更要永續發展。中研院生命科學組院士楊秋忠從各個方面提出建言,包括法律層面上訂定《地力增進法》,設定「有機島」目標推動有機農業、收集利用有機廢棄物,保護水資源,留住農村青年及培養農業人才等議題。
中研院生命科學組院士 楊秋忠: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土壤地力及肥沃度的指標,土壤有機質會優化土壤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和生物性質,有助於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陽離子交換能力、團粒穩定性和酸化緩衝能力,以及活化土壤微生物及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也對土壤養分的有效性、通透及耕犁的運作都具有許多正面影響,又是提供作物養分及養分循環的重要因素。
有機質的最佳目標是「來自土壤,回到土壤」。最佳方式就是將有機廢棄物做成有機肥或土壤改良劑,把取自土壤的養分回到土壤,同時才能增加作物生產力及健康、減少病蟲害,又可取代耗能生產的化學肥料,而減少土讓退化,增加土壤的碳儲存。
#土壤 #農業 #有機農業 #有機廢棄物 #農村 #永續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3660
土壤微生物培養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橋科今再度環評 中崎有機農的田園夢】
橋頭科學園區今天將再度召開環評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盼能重新設計橋科,「在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大旗下,臺灣能夠以文明的方式打造低碳循環經濟,和既有生態紋理共存的工業區」。
從高雄橋頭中崎有機農場專區往東北邊穿過草叢林蔭,突然一片豁朗,知名的滾水坪噴泥口正在眼前,這裡土質黏性極高、偏鹼,據說鎂的含量非常豐富,是適合種芭樂的地方,鄰近燕巢三寶就是芭樂、棗子和西施柚,這塊有機專區裡的農民,幾乎都會種幾棵芭樂在自己的田地裡,甚至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在臺大拿到農化系博士南下高雄教學兼務農,現在是中崎農產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的楊登旭說,實踐有機耕作的農民是最有耐心的一群農人,花長時間去培養肥沃的土壤,每年把土壤拿去檢驗以便得到一張「土壤肥力檢測報告」,他們也是最願意花心思去了解土壤的一群人之一,因為有機蔬果就是利用土壤中的有機質、真菌等微生物而創造的農產品。
#有機農業 #中崎有機農場 #橋頭科學園區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2195
土壤微生物培養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土地溫柔 酸性紅土搖身成為土壤小宇宙】
紅土森林小宇宙 農場土壤pH值是低達4.4的強酸性,卻可以種出山茼蒿、鴨兒芹(山芹菜)、羽衣甘藍、萵苣、四季豆等適合pH值介於5.5至7的葉菜、豆類,靠的不是什麼神奇肥料,而是農場主人對土地的溫柔。
共同創辦人之一許湘宜是樸門認證教師,鑽研再生式農業、作物群落設計。小宇宙農場遍布的花卉,吸引各種蜂類、蠅類及土壤動物,建構多樣化的生態食物鏈,就能避免農業害蟲過於強勢。想讓酸性紅土適合農耕,一般會用石灰改良,但石灰可能殺傷土壤微生物,因此許湘宜連石灰也不用,反而是利用堆肥、堆肥茶培養微生物,希望透過有益微生物群改善土質。
不同於慣行耕作一次只種單一作物,農場中每塊菜畦都會同時種植多種作物,刻意混種是為了讓土壤生態更多樣化。混種模式下,不同作物輪流收成,土壤養分卻不會失衡耗竭;已有研究認為,善用混種間作可提升農地利用效率,增加單位面積產量。
另一位共同創辦人王毓豐指出,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日本食品標準成分表」調查,現今人們所吃的蔬菜的營養成分,相較於1950年代,最低者只剩下約5分之1,就是因為土壤劣化,加上耕作只以化肥提供作物氮磷鉀等必要生長元素所致。作物的養分可以更多元,健康的土壤才能讓作物營養不失衡,難怪有人誇讚這裡的蔬菜「是我吃過地表能量最強的食物」!
#友善耕作 #混種間作 #土壤生物 #生態平衡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