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聖嚴法師一生求法與弘法的電影──本來面目,感動了許多人,不管有沒有信教,或是信什麼宗教。
想起十多年前曾經有二次在電視節目中跟法師對談,一次談生態環保,一次談兒童教育。之後法鼓山從許多集節目中,挑選了幾個訪談,整理出文字稿出版專書,書裡還附上對談的影片光碟。
後面就附上與聖嚴法師有關自然生態的對談紀錄,製作單位把這集節目取名為「大自然的溫柔革命」。
2007年收錄在『不一的環保實踐』
聖嚴法師v.s.李偉文
主持人(以下稱『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除了長期推動自然保護之外,也是一位牙醫師及作家。他的《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這本書不但很暢銷,還改變了許多人的觀念;另外,《我的野人朋友──十六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及《與荒野同行──一個牙醫師的荒野大夢》也都是影響社會的好書。李理事長,『荒』這個字給人的感覺是荒廢、荒涼,為什麼會用『荒野』做為協會的名稱?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以下稱『李』):『荒野』也有充滿生命力的意涵,它比『大自然』及『原野』兩個名詞還要具有生命力。我們覺得荒野是人類最古老的鄉愁、是生命的源頭;加上協會成立的宗旨是強調棲息地的整體保護,使棲息地內所有生物能生存,而不是只保護某些特定物種而已,因此『荒野』這個名字比較恰當,也涵蓋整體。
主:國內的環保團體這麼多,『荒野』和其他環保團體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李:『荒野』是唯一標舉直接介入棲息地管理與保護工作的環保單位,強調以溫和的方式來推動環保工作,從教育著手,而不採用抗爭或激烈的對抗手段。
主:聖嚴法師推動的『四環』與『荒野』強調的『人間保育』,有許多相呼應之處,都是希望透過改變人心來改變人對自然的態度。請問法師,您提倡『心靈環保』最初的用意是什麼?荒野保護協會所推動的環保工作,和您推廣『心靈環保』的目的與宗旨是否有相呼應的地方?
以教育方式推動環保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剛才李先生說荒野保護協會是以教育的方式來推動環保,這種做法非常正確。以教育的方式,雖然速度會比較慢,但是可以從根本的觀念來調整,讓一般大眾瞭解為何要保護自然及公共環境。
中國人有一句非常自私的話,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還有一句『推死人過界』,後面一句的意思是不要在我個人的界線裡有個死人,如果有人死在自家門口,就把他推到其他人的範圍裡,與自己無關,這非常自私。
所以,『心靈環保』就是要袪除這種私心、私念與私欲。其實目前很多的環境問題,例如每逢颱風或豪雨,台灣就有土石流與淹水的問題,這都是過度開發及濫墾濫伐所造成的,而這些行為就是因為人們只為了一己的私利及貪心而產生的。
主:李理事長,荒野保護協會既然強調教育,教育的方式是什麼?
李:有好幾種,但是我先說明觀念的部分。其實,環保目前已是一種普世價值,幾乎所有人都認同環境該受到保護,但是為何大自然還是一直被破壞呢?這就是認知與實際行動之間的落差,所以我們不再強調認知,而希望藉由每個人自身的實際行動來改變自我。所謂的改變世界,不是改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
這十年來,『荒野』一直在推動『溫柔革命』。所謂的『革命』,通常是指外在環境不好,而來革別人的命;但是『溫柔革命』指的是革自己的命,因為我們認為只要自己改變,世界就會跟著改變。因此『荒野』的教育方式是提供機會讓許多人來當義工,從他們自己周邊的環境開始觀察、保護起,這樣才能使人們願意為環保而付出。
雖然大家都知道要做環保,但是如果為了環保而要犠牲個人利益時,大部分的人會選擇維護自身利益而放棄環保,一旦能親身實際行動,個人會慢慢願意犠牲生活上的小小利益而為環保付出。因此我們雖然也製作宣導教材,但最重視的還是義工的訓練工作。
主:所以,義工們身要以身作則嗎?
李:我們從來不規範會員們不能做什麼,而是秉持開放的態度,只要會員覺得有意義的事都可以容納到協會的事務裡。我們強調,在這個團體是快快樂樂的,這裡沒有人會用指責的態度來對待其他人。所以一個新人進入後,透過團體文化的薰陶,久而久之也會跟著改變。
我們唯一希望會員不要做的一件事,是不要用負面的態度來說話或要求別人,除此之外,協會裡沒有任何限制。新的義工大約只要經過兩、三年,就會慢慢受到團體力量的影響而改變,我看到非常多這樣的實例。
主:你剛才提到:「荒野保護協會雖然不是一個宗教團體,但是『荒野人』擁有非常濃厚的宗教情懷,因為他們用樂於付出與分享的心來親近群眾,這和許多宗教團體的義工們的特質很類似。」你是如何讓數千位義工以這種特質再去影響身邊的親友,而讓環保真正落實於生活中呢?
李:十多年前成立荒野保護協會之前,我許下一個小小心願,就是既然要成立新團體,希望將來只要任何人有心為環境付出,不管他年紀多大,有沒有錢、與趣或人力,只要他有心,我都能提供機會讓他實踐。依著這個心願,荒野保護協會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義工屬性,讓每個人都能實踐自己的理想並發揮所長。
有些人喜歡做親子活動、有些人喜歡做自然調查、也有些人喜歡做社區推廣……,每個人的興趣與資源都不盡相同,協會就提供很多機會讓他們各自做不同的事,串連起他們各自做的事,其實都是對整體環境有幫助的。
所以,荒野保護協會底下有幾十個義工次團體,在不同領域中為環保工作付出,而且又可再細分成約數百多個義工小團隊,分別在各地努力,只透過e-mail或網路群組等現代科技,加上定期開會與訓練,讓各個不同的團隊保持密切聯繫。有時在某些特殊議題上需要全部團隊共同協力時,大家再統合起來,而平常則各做各自擅長的事。有人將重心放在社區經營、有人做體制內、有人做體制外,有人則在山地部落努力等等。
主:請問法師,像荒野保護協會這樣,知道環保的理念大家都已認同,但重要的是要將認知落實於實際行動中。其實您所推廣的『心靈環保』也是如此,這個觀念大家也都認同,但還是要透過每個人自身的改變而慢慢匯集成一股力量。以法鼓山而言,『心靈環保』從過去推廣到現在,您看到什麼樣的力量不斷在變化與聚集嗎?
以『柔性革命』推動環保觀念
師:參與法鼓山的人有將近一百萬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改變,有時只是一句話或一個觀念,對某人很受用,他就會將這個觀念再傳播出去。例如有一位美國醫師聽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觀念後,就用這句話勸慰他的病患,或逢人就和對方分享。他覺得這句話很受用,知道許多煩惱都是自尋煩惱,因為能解決的問題,就想辦法去處理;如果真的無法解決,煩惱也沒用,所以放下它,煩惱也就沒有了。他雖然在形式上沒有正式成為志工,但是他主動推廣好的觀念給許多人,實際上和志工所做的事沒有兩樣,這類的人很多,難以計算。
其實人只要在一念之間改變自我,世界就會跟著改變,外在世界或許還是那樣,但是自己看世界的眼光不同了。有許多人就自制力不夠,例如在觀念上明明知道要做環保,但誘惑出現時,還是會破壞環境或浪費資源,所以『心靈環保』強調的是保護自己的心不受環境污染或困擾,這樣就很少有機會去破壞環境了,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否則,我們也沒有公權力來制止那些濫砍伐森林或破壞山坡地的人;如果我去制止他們,可能不是被趕走,就是被毒打一頓吧!既然如此,我可以從觀念上來努力宣導,假如有人認同,我他們也會再向其他人宣傳,進而慢慢影響更多的人。
主:所以『心靈環保』是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外界干擾、刺激或誘惑,這很重要。因為人們找不到生命意義或感到痛苦時,環境就會跟著受苦,自然環境大部分都是被人類破壞的,因此保護自然,應該從改變人心做起。
李:這是荒野保護協會一直在努力的目標,我們認為拯救荒野,要從拯救荒涼的心開始,所以十年來我們一直從教育著手。目前整個世界潮流都認為,保護地球環境最重要的是解決人的問題,例如貧窮,因為人們在貧窮的時候,往往自顧不暇,不可能再去保護自然,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國在開相關的環保會議時,都首先著重在解決貧窮及人的問題。
舉例來說,八、九年前,東部要開發一條公路,我們提出反對,認為開闢這條路不僅沒有意義,還會破壞大自然。當時有幾個熟絡的當地朋友卻贊成,我們沒有指責他們,只是持續和他們保持聯繫,並繼續提供他們許多環保資料。後來那附近要蓋火力發電廠,他們反而站出來反對;還有最近颱風過後,當地被破壞得很嚴重,政府預計要蓋堤防,他們也站出來說不要。這就是我們兩、三年來持續提供他們很多環保資訊,使他們的觀念也慢慢改變了,這種例子很多。
因此我們寧願用溫和漸進的方式,也不願採取對抗的手段來要求任何人。因為對抗的手段或許能立即見效,但他們的內心並沒有真正接受,觀念也沒有改變,所以應該從根本著手,這或許無法立即見到效果,但能使環保觀念深植於人心。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荒野』所追求的和宗教團體很類似,都是比較重視人心,而非外在的口號。
主:相較於其他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的成員人數眾多,風格卻比較低調,一直以來總是默默耕耘,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有些消極,面對這樣的質疑,你們如何回應?
李:其實其他環保團體所做的努力我們很佩服,也很願意支持,但是『荒野』有我們自己想做的事情與方法,而且一直以來也很用心,所以應該尊重彼此不同的差異,畢竟都是在為環保而努力。
主:如果用一句話或一件事,來說明『荒野』十年來的默默耕耘如何改變台灣,你會怎麼說?
李:我一直認為我們居住的環境是所有居民的『共業』所造就的,所以要解決環保問題,就要從大家共同發願開始,每個人發願從不同角度來為環境保護付出心力。
主:這一點和法師希望『心靈環保』能集合眾人的願力與力量相契合,所以請法師針對這一點做個小結。
師:世界上有許多大事業的成功,有些是採取激進的手段,有些則是如李先生所言,以『柔性革命』的方式,像釋迦牟尼佛及耶穌就是後者,衪們不使用武力手段也一樣能成功。所以,我個人也是追隨著『柔性革命』的路線,這樣的改革速度雖然慢一些,但過程會比較平順,不會暴起暴落。因此『柔性革命』是最深入人心的一種方式,而且會產生一股巨大的聚集力量。
讓孩子擁有綠色童年
主:在都市裡長大的孩子,可能很少有機會親近大自然,多半時間都在家上網、打電腦、看電視或看電影等,因此荒野保護協會最近推出『綠色童年培植計畫』活動,希望增加兒童和大自然互動的機會。
法師,能否分享您的童年生活呢?您小時候住在江蘇,後來出家,應該有很多機會接近大自然與山林,經過大自然的洗禮後,您覺得對您未來的生命旅程造成了哪些影響?
師:記憶中,我的童年是沒有大人管的,因為父母都忙著種田,常將我放在田埂上,我就自己和青蛙及蚱蜢玩;如果在家裡,就和雞鴨或貓狗玩。當時我最好的玩具是用蘆葦葉子編成的小船,我喜歡把它放在水裡漂呀漂呀的,而且很喜歡吃生長在河邊的蘆葦的根,這比甘蔗甜;還有茅草心,也就是茅草的嫩花,非常好吃。所以雖然住在鄉下,民生物資很缺乏,卻過得很快樂,幾乎吃的、玩的都是取材於大自然,換句話說,大自然於我不僅是一個大教室,也是提供我各種生活資源的來源。
主:童年對每個人日後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從小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的人,對自然的感情會不一樣,李理事長是在哪裡長大的呢?
李:在萬華大理街,這地方現在很都市化了,但是幾十年前還很空曠,有小溪和許多廢棄空地,我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
主:這段童年經驗,對你現在所推動的『綠色童年』計畫,有什麼影響嗎?
李:據一九七三年諾貝爾獎得主、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勞倫實驗發現,有一種加拿大的野雁,牠會認定出生剎那所見到的第一個生物是媽媽,無論這生物是貓狗或人類,這種現象叫做『銘印現象』,他因為這項研究而得到諾貝爾獎。
後來我們發現許多生物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銘印現象』,尤其最近十年的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兒童情緒發展最重要的養成時期是在小學三至五年級左右,包含他如何與人、大自然或其他生命應對。這種對生命的感受力都將在這個時期內完成,所以如果小時候和自然有互動,也會『銘印』下來,成為一輩子的記憶。
主:我們這一代小時候大都在野地裡玩,比較有機會接近大自然,但是現代小孩子大多生活在水泥叢林裡,每天接觸的是電腦或電動玩具,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不多,而且水泥建築物會隨時間而更替。所以,現代小孩彷彿是沒有根的浮萍,心裡沒有安定感,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對人世間產生疏離感。問題是,都市孩子不得不生活在水泥叢林裡,要如何為他們開闢出綠色的境界呢?
李: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談,我們一方面希望每位小朋友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機會,體驗在大自然裡度過兩、三天的經驗,這是我個人的理想,希望脦在未來的五至十年內實現。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在都市裡創造出自然野地,讓大自然與日常生活結合,使居民在住家附近就可以欣賞到樹木、花草或周遭環境一年四季的變化,體會與大自然互動的奧妙,這是我們同時在推動的兩個面向。
主:所以,或許在住家附近就可以種點蘆葦或茅草,和法師小時候一樣,體驗吃茅草心及蘆葦根的滋味。
李:其實,台灣教育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喜歡將許多事物當成課題在研究,例如小朋友的自然課,要他們觀察蕨類或蚱蜢等動植物,以一種知識性的方式在教導小朋友。但是我們希望讓小朋友有機會和大自然做朋友,能欣賞自然界的動植物,然後進一步融入大自然,而不是以人類高高在上的態度來研究、觀察及記錄大自然,或熟背這些知識好通過考試。
這三、四年來我們花很多心力在推廣,也希望宗教團體或其他社會單位共同來協助。我們發現,部分弱勢族群,例如家庭暴力、單親家庭中的小孩,與環境的互動機會更少,我們希望能協助他們體驗大自然。這幾年有許多企業贊助『荒野』,讓我們訓練出幾百位義工來帶領小朋友去體驗大自然,讓他們至少有一次與大自然的深刻體驗之旅。
這不僅能讓他們對自然界的生命力產生感動,也能讓他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尤其是由義工人員來帶領他們,他更會感受到社會的善意,因為如果由學校教師來帶領,他們會認為那只是工作所需,並不是善意或愛心的表現。我想單單是善意的感覺,就能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在遭遇到不公平對待時,還願意相信社會有好人存在,覺得未來還是有希望而支撐他們度過難關。
主:法師,你在國內、外帶領禪修時,與大自然也有很多互動,您除了讓學員在禪堂裡打坐以外,也帶著他們去爬山、接觸樹木花草、呼吸森林中的新鮮空氣等,為什麼學習禪修也要和大自然有這麼多接觸呢?
境教勝於言教、身教
師:從佛教的立場來看,森林或大自然是眾生的家,人類看到的是森林,但是從佛的眼光來看,是看到了一座有許多眾生居住的大城市,因此佛喜歡在山林裡修行。
記得我在美國認識一個家庭,父母親都學佛,生了兩個女兒,在她們還很小時,父母為了培養她們的愛心,就在家裡養兔子或貓咪等,結果這兩個小女孩會打小動物,甚至用腳踩動物的尾巴或拉牠們的耳朵,所以小動物養了不久就死掉了。這對父母對我說:「這兩個小孩子是小魔鬼,一點也不愛護動物。」
我回答:「阿彌陀佛!她們生長在都市裡,從小玩的都是機器玩具,玩具可以拆解或打來丟去的,小孩子將動物當成是玩具,才會這樣對待小動物。」他們又說:「這兩個小孩長大後一會做壤事。」我說:「不一定,因為她們從小住在都市,沒有機會多接觸大自然,你們以後要多帶她們到鄉下和大自然接觸,當她們慢慢瞭解到動物和機器玩具不同後,行為自然會改變。」
結果現在這兩位小女孩長大了,也沒有再出現欺負小動物的行為。這就是如李先生所說的『銘印現象』,小孩子在虐待動物時是因為不懂,不要認定他是個性殘暴,或許是他從小看的卡通、電視或電影內容都有這類情節,才會產生模仿行為。
此外,法鼓山一直很重視保護原生樹木及植物,如果有需要動工建造房子,就會將這些植物暫時移植到別處,等到房子建造完成時再移植回來。所以,法鼓山上的樹木花草都花了很多成本,如果直接再買新的植物。因此現在在法鼓山上,晚上還可以看得到螢火蟲,聽得到青蛙的叫聲,可以說是維護了自然環境。
其實荒野保護協會的『綠色童年營隊』,也可以移師到法鼓山上舉辦啊!山上有野兔及蛇等,而且最特別的是,我們山上的蛇不會咬人,會跟著聽聞佛法,這是因為人類沒有傷害牠們,牠們也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這類子還有很多,像蝴蝶,如果你沒有起傷害牠的心,牠會在你身旁飛來飛去;但是當你動了想抓牠的念頭時,牠像能洞悉你的心思似地,馬上飛走,真的很神奇。
主:李理事長,怎麼讓孩子有個綠色的童年?你自己有兩個十歲大的雙胞胎女兒,她們的童年是綠色的嗎?
李:我和太太因為對自然教育有概念與決心,所以為了小孩的成長,我們願意搬到山上住,讓孩子們從小可以多接觸大自然。但是大部分的家庭不見得有這種決心及條件,我希望父母們除了要常帶孩子到自然野地或公園走走外,還要用『引導』的方式來帶領孩子與大自然接觸,而不要用『教導』的方式。
小孩子一定有好奇心,他如果接觸到什麼動植物時,大人只要順勢引導及鼓舞他,讓他保持好奇心與求知卻即可,不要馬上塞給他一堆知識或否定他。有許多家長因為太心急,不斷要孩子做認知,這樣反而不好,其實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慢慢體驗大自然,就像法師一樣,從小自然和大自然接觸,並不是當成一種知識在學習。
主:大自然與鄉野就是一個大教室,我們常說『境教』勝於『言教』及『身教』,因為環境有一種自然的薰陶力量,能潛移默化改變我們。法師,您期許自然環境的『境教』將來能帶給下一代什麼樣好的影響嗎?
師:問題的根本還是要看一般大眾有沒有這種觀念,如果有這種觀念,雖然人口數及建築物愈來愈多,自然環境漸漸減少,還是有很多機會能讓孩子接觸到自然。舉例來說,中東國家有許多地方常是一整片土地都是荒漠,幾乎寸草不生,但是當地居民還是會想辦法在房子周邊種植一些比較耐旱的綠色植物。雖然很缺水,還是願意犠牲部分水資源來灌溉這些植物,而且幾乎家家戶戶都這樣,很令人佩服。所以,再困難的環境,還是有辦法與大自然接觸。
台灣人現在也開始會在自家門口或陽台種一些盆景或綠色植物了,其實只要有植物,小動物們就會聚集而來,那些蜜蜂或蝴蝶就會出現,如此一來,也一樣能接觸到自然環境了。所以不要抱怨生活在水泥叢林裡,其實只要有心,並願意花心思,一樣能在都市中創造出一片自然天地。
土地過度開發例子 在 李佑群老師 Yougun Lee ユウグン 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時尚與美因為友善地球才能永續
以下的文章有點長,但如果你真心愛著我們的土地與環境,希望你願意花一點時間讀完它。
前些日子參加了「GPE好事交易所」實體快閃店華山的開幕活動,受到主辦單位的邀請,讓我很榮幸能與創辦人David,來了場印象深刻的對談。
大家平常應該很少機會,聽到我對環境保育的事侃侃而談,事實上,自己在多年前拍攝《時尚的軌跡》計劃,就曾經想過製作一幅對地球暖化省思的作品,後來擔任《Yahoo! 時尚頻道》總編輯顧問時,專欄的第一篇文章主題也是環保。
我常常在想,如果有那麼一天,自己有機會幫助人了,究竟什麼樣的方式最有意義?後來我懂了,我每天在談論美麗,可是地球如果不美了,遑論其他美呢?
當好事交易所積極減碳的「植樹夥伴 」(PalPlanter)、透過眾籌力量為都市閒置區塊種上綠色植栽的「都會眾籌 」(CityGrower),還有將台灣休耕農地活化,以提升糧食自給率的「土地訂閱 」(FundFarmer)等一連串友善我們這片土地的迷人計劃攤開在我面前時,只有深深感動,更為台灣擁有一群如此充滿大愛與理想的先進感到驕傲。
從自身過去從事紙媒工作,到現在持續身處時尚領域,說起來慚愧,剛好都是經常被詬病不夠環保的兩種產業,於是,見到好事交易所的努力,更是心有戚戚焉。
「紙媒會衰退,但不會消失。」這是我多年前在研究所堅持的論點,諷刺的是現在看來,紙媒持續衰退的印刷量反倒是對樹林的一種救贖。
在社群媒體與環保議題的雙重包圍下,紙媒的未來,尋求自身新的定位與社會責任我想是重要的。拿時尚雜誌來說吧,傳統時尚紙媒結合AR ,或許也是能否永續經營的其中一個竅門。
我認為,雜誌不能只用「雜誌」去理解它,媒體早已不拘泥形式,重要的是「經營品牌」。在社群時代,媒體必須掌握「速度性」與「互動性」,以前曾經在《Yahoo! 時尚頻道》創立了幾期實驗性的電子雜誌,只要點選電腦螢幕中模特兒的身上單品,便可以連結到購物平台,那個時候是非常新潮的創意,可惜因為內部的某些問題嘎然而止,現在想想都覺得可惜。
原本我心中理想的電子雜誌,可以窺看商品360度的樣貌、可以檢視單品穿搭的變化性,點選進去除了能夠連結購物平台,甚至可以檢索生產履歷、與製程,搞不好還可以知道實際設計者的名字。
以上個月《VOGUE》封面使用電腦動畫製作、最近CHANEL的早春度假線上發表為例,紙媒於不遠的未來,或許可以讓人掃掃頁面上的QR CODE,結合AR在第一時間欣賞遠在巴黎的大秀,同步與設計師或同好者討論,或者,內頁的一張平面時尚大片,以AR的形式就能夠看到大片中衣服的生産履歷與過程;好比這件衣服的製作過程是否環保?有無使用動物皮革或皮草?甚至聽到設計師本人親自說明理念等等。假使能夠一一實現,那豈不酷斃了?
反過來說,回溯過去歷史之外當然應該要可以預測它的未來,比方能陸續看到新品在全球購買者自身上的穿搭照片,或是透過紙媒與AR的結合,了解自己捐出去的二手衣流向與使用狀況,藉以避免浪費或遭有心人士利用。
事實上,比起紙媒,時尚產業更常被詬病是不環保的,也是氣候變遷的兇手之一。紡織業每年的排放量相當於 12 億噸的二氧化碳,比全球航運、海運加起來還高。
談及時尚產業如何致力永續環境,我認為可以分幾個角度思考,首先是時尚媒體工作者的責任:比方紙媒減量的同時結合AR與線上,減少樹木砍伐並不意味著紙媒地位被取代,反而是一種形象的提升。此外,我們都應該用輿論改變消費者的觀念,不要過度鼓勵快時尚、也不鼓勵大家過度消費與過度在乎包裝。
另外便是品牌或設計師的責任:有印象的話還記得2020春夏的Dior發表嗎?Dior與致力以園藝藝術的工作室Coloco 合作,創造了林木造景的時裝秀,展場集結了164棵來自法國、德國與義大利的生病樹木,倡導為因應氣候變遷,需透過物種多樣性的交替,才能達到生態平衡。每棵樹在時裝秀結束後,都被送到了數個長期培育計畫中,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延續生命,特別的是,它們都有屬於自己的QRcode,透過掃條碼就可以追蹤樹之後的去處。
許多品牌不斷大聲疾呼不使用皮草、真皮,亦努力開發創新包括寶特瓶、咖啡渣、黑膠唱片等,可回收可分解的質材。
我很期待有一天,品牌能夠放棄以快時尚為主的銷售策略、不過度生產、不使用造成廢水污染的洗滌染色方式;願意試著不過度包裝、販售不提供紙袋,並強迫消費者使用固定的環保袋購物等等。如果上述理想都能實現,那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啊!
身為消費者,我們都應該更支持這些願意負起社會責任的時尚品牌。
愛美觀念看似與環保衝突,實際上再一致不過了。試想:「地球都不美了,我們怎麼美?」這次的疫情不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想你我都不想要因為生病的地球,而讓衣櫃中的美麗衣裳再也沒有機會被穿在身上。
#我好像沒在臉書一次寫過這麼長的文字
#從觀念開始改變地球就會改變
#好事交易所 #GoodPointExchange #LifeStyle #FashionDirector #Stylist #YouGunLee #李佑群老師 #佑群老師 #李佑群
Goodpoint Exchange 好事交易所
📌你可以在IG里搜尋 #群旅 便可以看到品味旅遊達人佑群老師更多品味旅遊資訊與美麗照片。
☑️只有成為Y字群才能看到社團內容,現在就加入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95865080880027/
☑️立刻追蹤我的IG看更多美圖與即時動態 👉 www.instagram.com/yougunlee
📽訂閱我的YouTube 頻道看更多精彩的時尚影音 👉 https://www.youtube.com/user/HOSHIKAWA2010
📽最新一集《# YOU TV》李佑群老師X國際名廚江振誠 關於食物與時尚的品味哲學【# YOU TV vol.32~YouGunLee Lee X André Chiang Fashion Talk 】 👉https://www.facebook.com/yougunlee/videos/863644027463829
土地過度開發例子 在 獨角動物-邊緣性人格少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正常與異常》
大家好,我是角爸。
最近地球上最大的事應該非這個疫情(或說瘟疫)莫屬。
這個病毒大流行,讓全世界1/3的人都待在家中,相反的也讓地球變健康了。
這種突發性的,也可以說災難性的全球大事真的讓我們人類反向思考、反省、或說「強迫性的換個角度思考」很多,許多企業倒閉或是轉型,或是因此發現自己企業少了應對這種狀況的人才或機制,或是強迫企業升級等等。
很有趣的。這個情景也讓我想到,這不也曾經是真真確確發生在我個人身上的事嗎?
和角媽在一起,然後維持這段關係,對我的人生來說,也像是一種「突發性的,或者說災難性的」痛苦的過程,這過程一直不斷的讓我「反向思考、反省、或說強迫性的換個角度去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沒有放棄(倒閉),因此我漸漸轉型,生出了應對的機制,然後升級,而最終我得到的是一個「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伴侶」與「更好的關係」。
我們都聽說過「人類其實是地球上的癌症」這種比喻,人類種族的繁衍跟各式活動其實一直都在破壞地球,讓地球往更糟的地方走去,因此一旦人類遭受大自然的反撲,對人類來說是災難的事,反而對地球是健康的。
我們看待事情很多時候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一如我們在地球上以人類的角度出發,為了生存,為了便利,開發土地,從事工業活動,使用大量電力,而對於人類所造成的各種污染,卻總是只有少數人在努力與關心。
於是我們看待與自己不一樣的人,就會去區分「正常」與「異常」,和自己一樣的,就是正常人,用正常的想法,正常的行為規範在處事,和自己不一樣的,就是異常,就是一種疾病,就是不對的。
很有趣的,這次疫情影響,許多人開始待在家中,而我和角媽本來也就是過著深入簡出的生活,幾乎沒有任何社交活動,出遊也基本都是去沒人的地方,原本「正常」的變成「異常」,原本「異常」的也變「正常」了。
我和角媽在一起之後的每個日子,幾乎天天都在思考這之間的道理,究竟什麼是正常,什麼是異常,有沒有可能我所認為的正常,其實是我的以為,我的誤解,其實角媽所期望所標示的,才會是正確的?每次遇到我們之間的衝突,我都會一題一題這樣的捫心自問,慢慢的慢慢的,我們開始找到一條新的,彼此和平與協調後的道路。
和角媽(或說BPD邊緣人格)最多的爭執後期(吵架尾聲),幾乎都會圍繞在到底是誰的錯誰的問題,這當然也是每個名為爭吵事件的必然發展,而雖然我常宣稱我的觀念是「不要去評斷對錯,因為沒有人是一定對也沒有人是一定錯」,但往往在吵架過程,我內心依然總是浮現「這種事妳只要不要先敏感,不要先罵人,我也不會想跟妳吵」這些念頭,而這念頭雖然沒有指明誰對誰錯,卻也已經是基於自己是對的立場在想這件事講這件事,也因此角媽(BPD的立場——過度敏感、情緒失控)總是因為一直感受到「我覺得我都沒有問題,問題都是在她身上」,而無法放下自己的情緒。
因為如果事情結束在這,不就證明了確實事情全都是她的錯,她不該這麼敏感,她不該變成情緒失控的人,她不該有這個病,而又因為這也不是她自願的,因此推論到極點就是「她不應該存在這世上」。
所以誰都沒有想到,一件小事的起因,到吵架的結論,在BPD心裡竟是這樣的推導,終至這樣的結論。也難怪她們總是有這麼大的痛苦與這麼不容於世的悲傷。
但在此時,身為正常人的我們,卻都還只是覺得「妳就道歉就好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還在認為自己一點錯都沒有。這在我現在想起來,這個想法才是最可怕,最糟糕的。這就像是現在疫情中,依然還是有居家隔離的人,身處檢疫時期的人說「我又沒怎樣?為什麼不能出門?」
人類的這些「以自己為出發點去看事情」的習性,幾乎都可以稱為「原罪」,但我們為了讓自己好過點,頂多說「這就是我們的盲點」吧,的這樣輕描淡寫帶過。
所以才會常常在無意間傷害人而不自知,甚至被點到了也還是「我這樣說有錯嗎?」的態度。
像是綜藝主持人說「憂鬱症啊,簡單來說就是『不知足』」。
一般人也許被這種自大刺傷時只是錯愕一下,或是罵回去,但極度敏感的BPD面對這樣的壓力,推導的結果卻是「我根本不應該活著」,「但我真的好想像你們一樣好好活著」。
我和角媽的關係之所以越來越改善,就是因為我們在不斷的事後討論中,我們漸漸釐清出這些感受,而我願意尊重她,聽到她,認同她,而每當她感受到我的「聽到」「知道」,「我的認同」,她也越發的心安,知道了「自己有棲身之所」,有了「容身之處」,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同時她也肯定的回饋我她的努力,以及她也常時的練習對自己的覺察,於是我們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這可能是世上不多的例子,也一如聽到地球的聲音的人類,保護地球的人類,始終也都是少數一般,只是希望人類的進展,資訊的普及與平等,能讓這些「聽見」的例子傳得更多,傳得更遠,讓越來越多人學會「聽見」,這不只是幫助了許多的BPD或是任何人格疾患,也其實是幫助了自己,以及遠到幫助了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
附圖是遠見雜誌,讓我想到寫下這些的文章。
那片海多美,不是嗎?
——————————
延伸閱讀
【相關影片】最多人需要,卻最少人做到-同理心(上):
https://www.facebook.com/104041254269767/posts/149569589716933?d=n&sfns=mo
【line貼圖】角媽繪製-邊緣性人格少女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8427229?lang=zh-Hant&ref=gnsh_stickerDetail
【line貼圖】角爸繪製-超有同理心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9587046?lang=zh-Hant&ref=lsh_stickerDetail
【社團】邊緣性人格親友互助會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23265491353712/?ref=share
【關於BPD】吃醋?多疑?情緒失控?其實這不是你本來的樣子,最常見但最鮮為人知的心理疾病-邊緣性人格障礙:https://youtu.be/hz7YmVqHmz4
【關於PBD】如何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溝通:https://youtu.be/sEjA2TWNiSs
【影評】角媽影評-小丑Joker:
https://youtu.be/pl3e1TFsPow
#邊緣性人格 #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障礙 #境界性人格障害 #精神疾患 #精神分裂 #人格障礙 #人格疾患 #人格違常 #解離症 #精神病 #精神官能症 #憂鬱症 #健康 #心理疾病 #邊緣性人格少女 #獨角動物 #獨角獸媽媽 #獨角獸爸爸 #角媽 #角爸 #邊緣人 #邊緣人格 #line #貼圖 #wunicorn #bpdgirl #bpd #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