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路圖方便,動物成亡魂——挽救路殺各國出奇招?
#你開路牠上路 #路殺 #生態廊道 #動物路網 #友善通道 #動物陸橋
🗣2020年11月27日,林務局與交通部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共同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以維持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兼顧便利交通的前提,透過跨機關的方式推動環境友善的道路規劃與施工設計,共享公路使用狀況及生態調查資料,針對路殺熱點或劣化的環境進行改善、推動生態廊道或動物安全路網的串連。
🗣開路前沒問過動物,牠們回家再也不安全⋯⋯
之所以有路殺的產生,其實是始於人類對便利的追求。道路開發硬生生將原本屬於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切割,造成棲地破碎。阻隔了動物遷移、覓食、擴張領地與繁殖育幼的路徑,要是踏上道路便可能遭到車輛撞擊。
根據自然保育季刊的相關研究文獻推估,臺灣每年至少有40萬至400萬的野生動物因路殺而死亡。除了廣為人知的一級保育類石虎和水獺,其實兩棲爬蟲類才是遭到路殺的大宗,常見的受害者有奧氏後相手蟹、梭德氏赤蛙、青蛇、龜殼花等。而在國道公路上,則是以鳥類最多,像是斑鳩、麻雀、鴿子等。
👉延伸閱讀——《路殺專題》:https://reurl.cc/pyllox
🗣還給動物一條安全路,天橋式與地下式通道成助手
而在國外,最早記錄到路殺現象的文章可追溯至1925年,之後從1950年代開始,歐美各國也紛紛發現路殺問題並提出防治措施,我們今日能看見相關設施便是從那時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例如有天橋式或地下通道式的移動通道,也有專屬蓋給動物行走用的陸橋、廊道等。
根據KSL新聞指出,光是美國猶他州從1992年至2005年的記錄,就高達3萬多起野生動物與車輛相撞的事故,主要受害的都是中大型動物如狼、狐狸、鹿等。而在這些動物交通事故中有2000多人受傷、18人死亡,野生動物的死傷則更為嚴重!專家也指出,若是可適時建設動物通道,則有機會減少40至90%的事故。
美國猶他州是第一個建設野生動物通道的州,自1975年至今以默默累計建了近60個動物通道。2018年猶他州的交通運輸部門也與猶他州立大學合作,一起在帕雷斯峽谷建立了專屬於動物的陸橋,而陸橋下方便是車水馬龍的80號州際公路。
這座陸橋除了專屬於動物通行外,上頭更佈有許多原木、礫石與大石塊,希望儘可能仿造周遭原始地貌,幫助動物降低戒心與通行。而原本估計要花上數年的時間動物才可能通行,但2020年11月20日猶他州野生動植物資源司(Utah Divis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則在臉書提早發佈好消息,成功透過相機監控到有許多野生動物使用這座陸橋,像是北美山貓、黑熊或是麋鹿等。
近期,猶他州議會更通過提案,將與野生動物團體Wildlands Network合作,希望在州內廣設動物通道,降低事故發生的同時保護野生動物,也希望成為其他州仿效的政策。
🗣除了常見的道路車輛撞擊導致的路殺外,也可能發生在船隻、飛機、火車、高鐵等碰撞事故,尤其是開進山區或溪流邊的鐵路,同樣容易有動物闖入而遭撞擊的憾事。
在西日本JR鐵路(簡稱JR)的伯備線布原站,便因鐵路與當地烏龜上岸的地方鄰近,以至於烏龜常常在上岸時被困在在鐵軌中的「轉轍器」(用來切換軌道的設施)中,因而發生烏龜死亡與電車誤點的情況。
JR岡山支社特地為烏龜安裝了U型凹槽,在烏龜接近轉轍器前,先掉入U型的龜龜隧道中,安全逃脫到另一處棲地,堪稱烏龜專屬的緊急逃生裝置。
🗣反觀台灣,告示牌、防護網蓋得比動物通道還多?
回到台灣,從民國96年國道開始有針對路殺的生態友善措施,像是紫斑蝶、鷺鷥的保護,或是針對中型哺乳類皆有在相關路段架設防護網。2015年更試驗性的在國道3號苗栗通霄路段的路面填土植生及營造隔離綠籬,嘗試提供一座跨越式的動物通道讓動物可以往來兩側的森林。
儘管如此,石虎的路殺議題仍引起社會的許多關切,近十年來遭路殺的石虎已累計超過百隻,有些在國道、有些在縣道或一般產業道路上,但要催生更大型的路殺防治硬體措施,如生態廊道、大型跨越式動物通道等,還有許多執行困難需克服。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不但道路密度堪稱世界前幾名外,且有些道路旁多緊鄰著私人土地,儘管想要進行路殺的改善,也必須要先取得相關路權,並不是那麼容易。以苗栗縣來說,在2019年初才終於完成路殺高風險縣道的首座動物通道(苗29縣道),利用道路防災及山區排水的涵洞,引導石虎及山羌、白鼻心與食蟹獴等其他淺山野生動物使用。
也因大型路殺防治設施的建設不易,目前多數的路殺改善仍選擇以架式告示牌為主,並搭配其他輔助措施。像是苗140縣道便是透過圍防護網、架設延緩石虎過路的光學儀器,以及增設警示車輛減速LED警示牌與區間測速照相等設施,希望減緩路殺憾事。
也有民間科技業者與政府研究部門協力,開發出路殺預警的導航APP,統整出台灣的路殺地圖、116個易發生動物路殺的路段,藉以提醒用路人們經過時應減速或避開動物出沒的時間讓路殺降到最低。
🗣回過頭來,除了事後的路殺減緩對策,若是可以在源頭,也就是開發或建設初期時若能預防道路對生態帶來的不必要影響,才是真正治本的方式。如果林務局及其他單位共同簽署的協議能真正發揮作用,包含未來開發避免生態敏感區、使用友善的工程設計與衡量棲地的補償辦法,那麼才真的是減輕道路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傷害,及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發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0萬的網紅Taiwan Ba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臺灣人 #認同 #歡迎光臨臺灣吧 你是哪裡人? 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 因為一句「哪裡人」背後所代表的意思可能有很多。 就算在同片土地上 - 臺灣, 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我是臺灣人」背後有各自的理由: 來臺的外省人、歸化球星戴維斯、外籍配偶 帶著各自的理由,認同臺灣。 另外,在這個認同複雜...
「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的推薦目錄:
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在 游智維的說書傳道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去年受邀撰寫交稿很 #硬 的
台灣經濟論衡 (國發會2019冬季刊)
題目:
打造地方品牌,創造在地特色產業新價值
綱要:
壹、認識自己是建立品牌的開始
貳、品牌定位在不可取代的風土條件裡
叁、日本案例參考之啟發
肆、台灣地方品牌的嘗試與案例
伍、結論與建議
認識自己是建立品牌的開始
你認識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嗎?
台灣的山很美,有幾座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呢?
台灣的海很藍,東海岸外圍那條深色的緞帶為何稱為黑潮?
台灣的人很多元,最早居住在這座島嶼上的原住民朋友們有幾族呢?
台灣的名字叫做台灣,我們總告訴外國朋友說是台灣人來自於台灣,名稱從何而來?
我總是愛在每一次的演講或者交流分享中,提出這個問題。因為倘若自己不理解自己所生存生活的這片土地,就無法因為足夠的認識而擁有自信,更何況建立希望他人理解與認同的品牌了。一個國家或者地方品牌的形成,得先從熟悉並熱愛自己開始。
台灣是一座神奇的島嶼,座落在世界最大的歐亞大陸與最大的太平洋海域交會之處的中心。
國土面積僅僅三萬六千一百九十七平方公里,跟歐洲的瑞士與荷蘭差不多大,是臨近的韓國三分之一、日本十分之一,更是只有澳洲的二百分之一,美國的二百七十分之一的面積大小,在國際上是個國土面積迷你的國家。
在這個因為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形成造山運動,形成了地質年齡僅約六百萬年的台灣島嶼,也造就了兩百六十八座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成為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也創造了地形地貌的多元以及生物多樣性。
而除了自然景觀,民族文化的豐富多樣亦同。
從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群、來自於歐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與閩南沿海的泉漳移民、福建廣東山區的客家族群。到日本人將台灣視為殖民地,撤退來台的眷村文化豐富多元,到現在很多東南亞新住民將台灣視為第二個家。
不同時代背景不同文化族群的人,都來到了這個島上。彷彿一片森林裡有著大大小小不同的樹木植被,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長或短,都因為這片土地適應外來不同物種的包容度很高,然後再把外來文化落地轉換長成台灣自己的樣子。
品牌定位在不可取代的風土條件裡
一座城市的品牌,要找到自己不可被取代的風土條件。如果比歷史文化,台灣無法和京都一千三百多年相比;要比文化多元,可能沒辦法跟紐約這民族大熔爐相比,要比乾淨整潔,那麼新加坡應該無人可及。
那麼,自己到底有什麼條件呢?
二○一五年起,筆者與團隊夥伴連續五年與台南市政府合作,前進日本大阪與東京等城市進行觀光品牌的行銷企劃。
面對國日本旅客,我們思考在當下的世代裡,日本人絕對不再是過去刻板的單一印象。居住在不同城市不同年紀的日本旅客,都有自己的嗜好與樣貌。
倘若我們沒辦法確認所有日本人各自的樣子是如何,那麼或許回過頭來想,我們只需要展現心目中最美好的台南原本真實樣貌。
台南是台灣公認的美食天堂,無論是街頭巷尾、家門前廟口處,都可以看見廉價耐用的紅色塑膠椅,跟人們的生活緊緊的連結在一起。所以嘗試把「紅椅頭象徵台灣移民島嶼的奮鬥個性」這樣的形象,連結成「#紅椅頭觀光俱樂部」來推廣台南觀光。
在展覽時,我們用一百張紅椅頭來展示一百樣屬於台南的物件,它似乎也反映了台灣移民島嶼的個性───吃苦耐勞、具有韌性,就像在路邊街頭看到的紅色塑膠椅一樣,它成本低廉,實際上卻非常實用耐用,幾乎不怕風吹日曬雨淋。
椅子上展示著無論是腳上穿的藍白夾腳拖、還是理髮店裡的洗頭器具、熱門小吃碗粿店裡的碗盤食器;武廟裡怎樣拜才會生意興隆的金紙、文昌帝君可以讓你考試順利的祭品、月下老人如何求來婚姻緣分的可能性。
每一個物件都可能是誘使人來到台南的原因,因為它就真實存在於城市的生活裡。無論是廟宇、小吃、生活、工藝等,都會是由腳下的那片土地長出的美好與記憶。
而展覽結束時,我們在每一張紅椅頭貼上以年度視覺設計的紀念貼紙,把它視為少量而珍貴的禮物送給在場的日本朋友,大家索取的反應出乎意料的非常熱烈,甚至市府後續拜訪其他日本城市時,亦被要求希望得到這份伴手禮。
這些從風土生活裡挖掘的樣貌,形成了品牌。
我一直認為台灣島嶼極為豐富,在每一座城市裡都存在的 #清粥小菜店 家,就像是台灣這社會的微小縮影。菜色裡有早上清淡口味的麵筋、蔭瓜、花生、豆棗、豆腐乳、豆枝,也有方便配飯較重口味的三層肉、蒜泥白肉、炒小捲、紅燒蘿蔔,也有一種食材可以變出各種菜色的水煮蛋、荷包蛋、吻仔魚蛋、九層塔蛋、蔥花蛋、菜脯蛋、雙菇炒蛋,連主食都能有地瓜粥、白粥、白米飯、糙米飯、饅頭等不同選項。
多元文化交匯的生活彷彿就像那擺滿一千盤小菜的店家,旅客彷彿就像是要來吃飯的消費者一樣,無論他什麼時候來到,是深夜或者清晨,當午飯或者晚餐,小菜都可以隨著心意自由選擇,讓消費者自己決定組成自己滿桌的菜色。
這也是品牌,一座島嶼想要給人們的印象。
用時間耕耘被眾人認同才是品牌利基
我總認為,地方品牌建立的成功關鍵在於時間與創意。
移民島嶼的個性中,低頭前進勤奮打拼、面對問題靈活應變是優勢。但往往優點的另外一面便是缺點,過度重視眼前立即可見的成績會忘記將視野放遠格局做大,依賴聰明經驗見招拆招也會忘記建立制度組織盤點。
而這樣的習性反映在地方品牌的堆疊過程中,就會期待外人專家可以給答案得到成效,而不是耗時往下挖掘越來越深,思考積沙成塔、滴水穿石的耕耘,才是品牌形塑的不二法門。
這關係到時間,只有願意如同蚯蚓不斷的翻土耕耘,儘管人們看不見那樣的辛苦,但是在每一片土地裡,都能挖掘屬於自己的樣子無可取代的DNA基因。
夏威夷的原住民生活裡,沒有夏威夷衫,顏色鮮豔花樣豐富的設計,其實來自於日本與菲律賓等種植業工人的服裝樣式,結合了日式絲綢面料與和服印花,還有菲律賓人的傳統襯衫樣式,融合創造出最初的夏威夷襯衫,想讓你連結到熱情洋溢的太平洋島嶼。
鄰近的日本新潟縣,亦有一個由二個城市「燕」和「三条」組成的「燕三条」,這是一個像是台灣某些地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廠房林立的鄉鎮區,以盛產鍋碗瓢盆等金屬餐具而聞名。他們邀請設計師山田遊參與新的品牌規劃,運用與黑手工廠印象完全相異的粉紅色做為視覺,與灰色交錯形成如何廠區封鎖線般的線條,重新吸引了世界與各地的目光。
設計能夠轉換風土條件,和新的世代新的世界連結。
地方品牌的未來得串連著永續
在建立地方品牌的同時,另一個不能不關注的是永續的議題。
我可以開一間清粥小菜店,供應一千種小菜,可是如果不在意這些小菜的來源、種植對環境是不是永續,只會做美味,卻不在意背後更多影響,這個品牌將會在未來的發展上產生問題。
推動觀光是將旅行者從一個地方吸引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一定無法避免交通的使用,產生能源的消耗,當旅客進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不管是自然或是人文歷史的環境裡,對地方都產生一種改變,因此能不能在得到感動之餘也有所回饋,是必須要重視檢討與非常關鍵的事情。
在發展地方產業,透過品牌創造更大收益的同時。
可是有多少人會去思考當從中得到了所要的,是不是更應該珍視這些貢獻給我資源與機會的資源?
如果不重視,我認為無論觀光也好,就算農業漁業也罷,都不會是一個長遠的生意,所產生的結果就是在每一個地方創造了被發現的機會之後,去掠奪那個創造出來的價值,假設低價、大量的方式不斷像蝗蟲過境般席捲一個地方,最後留下來的就是一片被蹂躪過的土地,要再讓它復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聯合國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用17 個永續發展目標、169 個細項目標和 230 個指標來期待,創造一個更公平更和平的世界。
這是每一個人都該研究並努力的議題,它會是一個志業的努力,也是一個永續事業的可能性。
我很喜歡從種子到森林的說法與意象。當所有人都在嚮往讚嘆所看到的一大片美好森林,卻忽略了那可能是數百、數千年前,有一顆種子落地發芽,不斷成長、擴散,才成就了現在可見的這片遼闊森林。因此現在所撒下的那顆種子,正是決定了未來最重要的開始。
品牌,從撒下種籽那一刻開始累積。地方,永遠都在那裡。
作者:風尚旅行與蚯蚓文化總經理 游智維(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前理事長)
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點認真長文,關於核廢料的大小事】
#不能解決核廢不要再用核電
#核廢料是真的無解
「核廢料」這三個字長期以來在台灣和整個國際社會,都嚴重地受到漠視,乃至忽略。但這卻是全人類都必須共同面對、共同解決的一個問題,因為只要用過核電,或甚至只有採過鈾礦,就會製造出核廢料:即便全世界現有運轉中的核子反應爐立即停止運轉,核廢料也不會自動消失,最棘手的高階核廢料也仍然需要花上超過十萬年的時間才有機會讓其輻射量回歸自然背景值。
台灣將核廢料分為高階和低階。
目前低階核廢料是以焚化、壓縮和固化的方式先進行初步處理,放入貯存桶後,暫時存放於核電廠內的倉庫以及蘭嶼貯存場,未來仍需計畫興建低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
高低階核廢尚未立法最終處置辦法,且最終處置場皆難產
怎麼處理核廢料?
核廢料的處置,有些國家選擇直接處置,有些國家傾向進行再處理,但再處理過程成本偏高、風險多,而且最終核廢料還是會返回國內,很多原本實行境外再處理的國家,如瑞士,都已暫停——境外再處理已非國際趨勢。
關於核廢料的爭議
➡️「自願」場址不見得真的「自願」
許多地方的行政機關為了回饋金和補償金,在未取得當地居民同意前向中央政府表達接收核廢料的意願
在日本和西班牙都曾發生過這樣的狀況。
➡️「由上而下」中央逕自做決定,引發地方反彈
在南韓和英國都曾因為中央逕自決定,引發地方居民強烈的反對
➡️假「探勘」、「研究」之名,行「興建」之實
➡️環境種族主義造成的歧視
「環境種族主義」就是所謂的環境種族歧視。最著名的例子是尤卡山位於內華達州和加州邊界的沙漠地區,當地的West Shoshone人在此以居住超過12,000年,他們對於尤卡山也有著特別的情感,並把他視為「力量」的象徵。
但美國政府在1951年強制徵收了他們3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核子試驗基地,根據當地人的說法,造成了動物離奇死亡、人類異常掉髮、土地顏色轉黑等奇怪現象。即便如此,美國政府還是決定在1987年將此地選為最終處置場的候選場址,也是當時全美唯一的一個候選場址。
反對者認為當地位處地震帶,本身就不適合貯藏核廢料,遑論要把它埋在地底深處長達數萬年。對當地居民而言,如果輻射外洩到地下水中,也會進而影響他們日常的水源,對居民身體健康造成更多負面的影響。當地原住民在美國大環境中一直不被重視,內華達州本身根本也沒有使用核電,卻因為人口較少而被選為處置核廢料的地點,讓不少人認為這完全就是種族歧視。
這個例子也很像台灣的蘭嶼,當初以罐頭工廠之名行放置核廢料之實,蘭嶼沒有使用到任何核電,帶卻承擔了核電的代價。
#文出自2016綠盟季刊
http://gcaa.org.tw/post.php?aid=567&preview
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臺灣人 #認同 #歡迎光臨臺灣吧
你是哪裡人?
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
因為一句「哪裡人」背後所代表的意思可能有很多。
就算在同片土地上 - 臺灣,
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我是臺灣人」背後有各自的理由:
來臺的外省人、歸化球星戴維斯、外籍配偶
帶著各自的理由,認同臺灣。
另外,在這個認同複雜的年代
以簡單的國族標籤去分類所有人,真的好嗎?
而我們又要怎麼看待這些標籤的意義呢?
--
臺灣吧 - Taiwan Bar X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帶你重新翻開,臺灣那些快被遺忘的文化記憶
--
特別感謝
葡萄牙文翻譯:尤品方
--
資料來源: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321662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Volume 89
--
不多說,訂閱臺灣吧頻道→ https://lihi.cc/0SEYv 🔔
🍺臺灣吧FB(會有YT沒有的新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barstu...
🍺臺灣吧IG(會有YT和FB都沒有的新貼文)|
https://www.instagram.com/taiwan_bar/...
🍻 贊助支持,訂閱集資成為臺灣吧吧友 →https://lihi.cc/UxnW9
--
這個暑假不知道要做什麼?快跟著臺灣吧夏令營一起學一波ㄅ!
👉https://lihi.cc/rCjT3/0420p
黑啤FB很可愛快來看|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黑啤IG一樣很可愛來看|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在 財團法人中國地政研究所- 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70期|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第70期. ... 財團法人中國地政研究所, profile picture. Join. or. Log In. 財團法人中國地政研究所, profile picture. ... <看更多>
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在 [情報] 地政相關期刊- 精華區Examin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有去找些相關資訊
雖然補習班的課程都還沒上完
根據 身旁友人 及 親友 收集資料的模式
大概對近期資料查找模式/方向 做個統整
對一個普通私立大學畢業的學生
雖克盡己力但仍嫌不足
望各位準備考試的朋友/或已為公務員的先進
能不吝指導 謝謝
一、情報收集方向
以可能出題指導教授/關心土地議題學者 為收集目標
如 林英彥 邊泰明 殷章甫 陳立夫 溫豐文 韓乾 林森田 陳明燦 李承嘉 謝哲聖
上述學者皆有專著於坊間皆可尋得 故不贅言
而期刊資料資料龐雜 考慮時間效益及出題可能性
部分期刊個人認為可與省略 如 現代地政雜誌 https://ilook.tw/egcc
內容較少上述學者所關心之議題 且為文較長少見批判重點
多為芻議 故忍痛捨棄
而較常見上諸學者之期刊有
1. https://ilook.tw/n0bf 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EX: https://ilook.tw/8fdj 不動產說明書與說明義務 陳立夫
2. https://www.angle.com.tw/find01a-1.asp 月旦法學 作者搜尋
(內容涵括 月旦所出版的 月旦法學教室 月旦法學雜誌 月旦民商法 等等)
EX: https://www.angle.com.tw/find01a_auth.asp?author_code=A00431 陳立夫
目前僅只收集這兩方面資料 如版友有上述學者發文園地 煩請提供 感謝
二、情報深入解析(個人深入部分)
有讀過大學的都知道,教授都會擬定一份我們
在上課第一堂就會丟到垃圾桶的教學大綱。
因緣之下見及最近甄試上外雙溪某系所榜首的親友,
開始於對方大學 教務資訊系統 蒐集自己有興趣老師的 "教學大綱"
並分析判斷老師是兼任還是正職以及研究領域,
還有開的書單頁碼,考慮怎樣找這些書本,(這好像是研究生在做的事情)
以及未來要跟那位老師。
一想之下,吾人雖不知地政學界生態如何,
但也可藉由此法,了解各個教授"教學方向"
如有可能再由其所列書表中,收集可供參考書籍。
EX:https://moltke.cc.nccu.edu.tw/qrycourse_SSO/selSemester.jsp 政治大學
三、時事及資料列印
近日立法院會正在積極修法,
如不是偶然間聽到補習班老師提到徐世榮老師近日於中國時報發表文章,
https://ilook.tw/nn9f 徐世榮 還能留下多少農地?
或者自己於經濟日報看到記者評論,
地政士法將翻修 外國人可考證照
【經濟日報/記者黃福其/台北報導】 2007.01.05 03:32 am
6兆元土地解套有法 房產利多
【經濟日報/記者何明國/台北報導】 2007.01.05 03:32 am
年代久遠無法處理的土地將有「法」解決。立院昨天初審通過「地籍清理條例草案」
及「祭祀公業條例草案」,不必經朝野協商,可望在立院休會前完成三讀,對國內
房地產業將是一大利多。
https://udn.com 以上可 查閱聯合新聞網
我想八輩子都不會注意這些訊息,但如果老是掛心著這些鬼東西,
可能連書都不用讀了,個人以為最好的辦法,
1.注意立法院院會會期,稍微注意這段日子的新聞。
2.注意上述學者專刊,如此為重要修正,相信學者會有專論。
因為學界長期關注的議題,必與現實立法方向有關。
至於 資料列印查找,當然就是國家圖書館了,個人建議期刊最快查找方式。
https://readopac1.ncl.edu.tw/ncl9/index.jsp 1.找尋中文期刊目錄
https://readopac1.ncl.edu.tw/ncl9/lib_detail.jsp?la=c&id=0003179822
2.搜尋到了之後 點選資料上方 國圖 可以知道在國圖怎樣得到這本期刊
3.三樓期刊室 大家都很熟就不用多說了 XDDD
外縣市朋友可能就要麻煩一點
要去各縣市文化局 找尋圖書館資源
會有連線資料 或者各縣市與土地資源相關的學校系所
查詢有無上述期刊雜誌
ps:可能因夜已深,故文末倉卒為之,尚請勿怪,
僅知訊息如上,應不必來信詢問,若有新知再為文分享,
總而言之,還需掌握基本學科,不然看上諸相關資料,
也無法建立自己體系架構,僅為資料不落人後者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3.68.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