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買家用電烤箱,你會挑哪一台?
價格相差不大,買大台一點划算?
怎麼買才是「 比較好 」的不敗選擇……
以下是我對家用烤箱選購的比較方向:
1.不挑選外殼材質。
鋁合金烤漆也好、烤漆鋼板也不錯;不鏽鋼的……算了,因為外殼耐摔裡面的電子零件不耐摔也沒用,最後只殘留一個看得到亮晶晶外殼卻不能運作的廢鐵。而且不鏽鋼外殼的烤箱價格翻倍。
2.烤箱烹調空間。
單層的小烤箱適用於「 較薄 」的食材,而且以復熱為主。例如吐司麵包、鹹豬肉、炸(滷)排骨、雞腿、翅小腿、單節雞翅、炸雞排、雞塊、薯條……因為烤盤放上加上食材高度就會距離電熱管很近、受熱速度很快,再加上這些小烤箱只有時間旋鈕沒有溫度控制因此加熱管溫度較高不適合烹調生食與較大的食材;為什麼沒有烤雞翅(二節翅腿)因為放入後太接近電熱管處很快燒焦。
20L以上烤箱都有至少2層的烹調空間,因此可以因食材大小調整擺放高度,與電熱管距離拉開讓電熱逐漸烹調食材,不會因為距離很近食材表面很快焦黑但裡面還沒熟。如果要烤全雞,至少選擇24L以上,或是雖然選擇小一點的公升數;但可以挑選小尺寸生雞或是將生雞剖半搭配烤盤烘烤,不是全雞也可以烹調。
3.檢視自我烹調需求。
例如烘焙使用到大多是製作西點餅乾、麵包或是烹調中西餐料理。就可以區別出是否需要購買可以上下火溫度個別調整或是只能同溫設定。或是預熱功能和旋風的額外需求。
4.上下加熱區加熱管越多支越好嗎?
我的答案是:「 純感覺更好 」而已。最主要是如果每支加熱管的輻射發熱有效距離是10±2cm,短距離間2支加熱管就夠,多1管造成加熱區域重疊對加熱速率是沒有更快,而且重疊區是否有加熱不均勻現象?因為上下平均的烹調功率老早已經分配好了。倘若上面功率750W,原2管增加為3管……就會形成原本單管375W輸出功率變為250W輸出,但總功率不變、烹調時間也不會更快;只有單管加熱速度快而已。
5.承2,烤箱烹調空間與功率比較。
觀察過目前市售電烤箱從24L到45L不等,我絕對不會買45L;因為我不烤小火雞買那麼大空間是浪費……浪費生命。
市售24L到45L的功率從1,200W~1,500W,32~35L平均功率都是1,500W。但是超過35L後雖然烤箱加大了,但功率還是一樣1,500W而已。這樣的烤箱會造成什麼影響:預熱時間拉長、烹調時間延長、烤少量食物還是需要長時間預熱和烹調時間。例如1台1.5噸冷氣可以讓10坪房間6分鐘從32度降至26度;但在15坪房間需要花至少10分鐘才能達到降溫。這個比較之下就確定更大台不是更好,而是更慢。除非更大台但功率也跟著提高,否則就像是用1,600cc日系房車引擎在拉德國B牌重鐵車,效率差以外還更可能不耐用不耐操。
6.不挑生產國。都大陸製都一樣啦。
7.不聽網紅開箱。拜託…拿錢做廣告敢說爛嗎?
再者,每個人的使用習慣不同、衛生習慣不同、擺放位置不同、就連人家住靠海邊電器機械容易壞也怪商品爛,所以聽那些看那些都是絕對的盲從。應該從以上幾點判斷自己的「 真需求 」與「 飲食習慣 」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8.沒有絕對的最好和最壞的家電。
只有最適合自己用的,不是別人用得好你也會跟著好;也不見得別人喊爆雷你也跟著爆。因為家電也是一堆零組件透過一堆代工廠提供物料所拼湊起來,既然人事成本、物料成本都持續不斷追求降低成本的營運,一定會有哪一批、哪一廠、哪一庫的某樣東西造成機台故障,意思是人都會生病了、機器能不壞不異常嗎?應該是買了就要用,不是放到「 自然壞 」而且常用下在有限期的保固內趕緊去更換掉異常零件也是商品售出需提供的保固服務。
以上跟大家分享本人挑選烤箱,甚至其他家電品都會比較分析的方向。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Panasonic 國際牌】32L雙溫控發酵烤箱(NB-H3203)【3,100元】
https://momo.dm/vvefyf
【晶工牌】45L雙溫控旋風烤箱 JK-7450
https://www.jinkon-polar.com/page/product/show.aspx?num=55
#蔣龐嚴選
#旋風烤箱挑選重點
#這2台我會選購國際牌旋風烤箱
#因為32L功率1500W的烹調效率絕對優於45L卻只有1300W的機款
國際牌零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National NEO Hi-Top 高層大樓挑戰!」這句話展開了日本松下電器電池史上最經典的一部電視廣告。
日本松下電器自1923年開始生產電池至今已近百年歷史,從 National 系列到 Evolta 系列,皆擁有相當出色的性能。
但,要如何才能簡單地、清楚地表現電池的持久耐用?
1983年,松下電器乾電池部門的廣告負責人在面對「電池能量」這種抽象的東西時,決定在宣傳時放棄同樣抽象的數據,而是改以兒童的眼光,用一種可愛的方式直觀地展示給大家看,也就是讓一個使用兩顆 Nation NEO Hi-Top 乾電池為動力的機器人,做一件令眾人印象深刻的事!
於是,松下電器電池史上最重要的商業廣告誕生了!
在廣告中,我們看到一個消防員造型的機器人被裝上了松下乾電池,然後開始攀爬一座倚靠在140公尺高的33層樓建築(在1983年,這個高度堪稱摩天大樓了)外牆上的超長雲梯,並在圍觀民眾的驚呼聲中,成功抵達樓頂,最後噴水熄滅了一個正在冒煙的菸頭。不過,要特別一提的是,這部廣告最初的版本並沒有最後的滅火畫面,而只呈現機器人爬到樓頂就結束了,後來為了凸顯「完成任務」才將結尾改成了我們熟知的版本。我特地在影片裡輯錄了兩個版本,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其中的差異。
當時這部電視廣告大受歡迎,並在許多國家播出(在台灣代理松下 National 品牌的「國際牌」也引進了此廣告),有效帶動了松下電池的銷量。此後,以玩具來表現電池效能的廣告,便成為松下電池一個歷久不衰的系列(例如這部影片後半段收錄的1984年電視廣告機器人游泳比賽篇),同時也是其他競品爭相模仿的對象,例如 Duracell 金頂電池的粉紅兔子打鼓廣告,亦讓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順便一提,不少人以為「國際牌」是日本松下「National」品牌在台灣的中文譯名,其實並不然,事實上「國際牌」是台灣本土品牌,始於1953年。
國際牌的創辦人洪建全,於日治時代在萬華租屋販售真空管與電子零件,在賺到第一桶金之際,適逢日本戰敗、台灣光復,他別具慧眼地在當時日本移民聚集的榮町,買下現址為台北市衡陽路43號的產業,並於1946年11月8日成立了「建隆行」,拉開至今超過一甲子品牌故事的序幕。
台灣松下董事長,洪建全次子洪敏弘,對於父親洪建全的遠見頗感佩服,他表示「當時外省人住西門町,榮町則是日本住宅區,衡陽路43號位於兩地交會之處,也是發展最快的地方」。戰後物資缺乏,建隆行果真生意興隆,洪敏弘回憶道「日本松下電器在戰後第一張訂單,就是建隆行下的」。
建隆行初期專營電器批發與貿易,直至1953年3月,在政府的「四年經建計畫」中,洪建全從買賣轉向工業製造,將「建隆行」改為「建隆電器廠」。
1953年10月,建隆電器廠以「國際牌」作為品牌名稱所生產的第一項產品就是洪建全賴以立業的真空管收音機,這部貼上「國際牌」商標的收音機,在台灣民眾對資訊的需求下大賣,也打響「國際牌」名號。
1956年1月,建隆電器廠改組為「國際通信機械公司」,專門生產收音機。
洪敏弘說,許多人可能誤以為國際牌是來自日本松下的「National」品牌的翻譯,洪敏弘解釋說「其實是先有國際牌,後來才加上National」,1962年10月,洪建全的國際通信機械公司與日本松下合資成立台灣松下,日本也樂意沿用「國際牌」成為「National」在台品牌名稱,不過,National在香港稱為「樂聲牌」,中國則為「松下電器」,當時在台港中三地的中文名稱均不相同。
儘管「國際牌」與「National」的結合有些巧合,但在松下創辦人松下幸之助的傳記裡指出,他在推敲商標名稱的時候,無意間瞥見報上日文翻譯的「International」字眼,查字典發現這個字是「國際的」意思,去掉「Inter」,就是「國民的」、「國家的」,在產品成為全國必需品的期待下,National成為松下商標名,來台灣,更找到「國際」這個合作夥伴,十分巧合。
國際牌零件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National NEO Hi-Top 高層大樓挑戰!」這句話展開了日本松下電器電池史上最經典的一部電視廣告。
日本松下電器自1923年開始生產電池至今已近百年歷史,從 National 系列到 Evolta 系列,皆擁有相當出色的性能。
但,要如何才能簡單地、清楚地表現電池的持久耐用?
1983年,松下電器乾電池部門的廣告負責人在面對「電池能量」這種抽象的東西時,決定在宣傳時放棄同樣抽象的數據,而是改以兒童的眼光,用一種可愛的方式直觀地展示給大家看,也就是讓一個使用兩顆 Nation NEO Hi-Top 乾電池為動力的機器人,做一件令眾人印象深刻的事!
於是,松下電器電池史上最重要的商業廣告誕生了!
在廣告中,我們看到一個消防員造型的機器人被裝上了松下乾電池,然後開始攀爬一座倚靠在140公尺高的33層樓建築(在1983年,這個高度堪稱摩天大樓了)外牆上的超長雲梯,並在圍觀民眾的驚呼聲中,成功抵達樓頂,最後噴水熄滅了一個正在冒煙的菸頭。不過,要特別一提的是,這部廣告最初的版本並沒有最後的滅火畫面,而只呈現機器人爬到樓頂就結束了,後來為了凸顯「完成任務」才將結尾改成了我們熟知的版本。我特地在影片裡輯錄了兩個版本,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其中的差異。
當時這部電視廣告大受歡迎,並在許多國家播出(在台灣代理松下 National 品牌的「國際牌」也引進了此廣告),有效帶動了松下電池的銷量。此後,以玩具來表現電池效能的廣告,便成為松下電池一個歷久不衰的系列(例如這部影片後半段收錄的1984年電視廣告機器人游泳比賽篇),同時也是其他競品爭相模仿的對象,例如 Duracell 金頂電池的粉紅兔子打鼓廣告,亦讓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順便一提,不少人以為「國際牌」是日本松下「National」品牌在台灣的中文譯名,其實並不然,事實上「國際牌」是台灣本土品牌,始於1953年。
國際牌的創辦人洪建全,於日治時代在萬華租屋販售真空管與電子零件,在賺到第一桶金之際,適逢日本戰敗、台灣光復,他別具慧眼地在當時日本移民聚集的榮町,買下現址為台北市衡陽路43號的產業,並於1946年11月8日成立了「建隆行」,拉開至今超過一甲子品牌故事的序幕。
台灣松下董事長,洪建全次子洪敏弘,對於父親洪建全的遠見頗感佩服,他表示「當時外省人住西門町,榮町則是日本住宅區,衡陽路43號位於兩地交會之處,也是發展最快的地方」。戰後物資缺乏,建隆行果真生意興隆,洪敏弘回憶道「日本松下電器在戰後第一張訂單,就是建隆行下的」。
建隆行初期專營電器批發與貿易,直至1953年3月,在政府的「四年經建計畫」中,洪建全從買賣轉向工業製造,將「建隆行」改為「建隆電器廠」。
1953年10月,建隆電器廠以「國際牌」作為品牌名稱所生產的第一項產品就是洪建全賴以立業的真空管收音機,這部貼上「國際牌」商標的收音機,在台灣民眾對資訊的需求下大賣,也打響「國際牌」名號。
1956年1月,建隆電器廠改組為「國際通信機械公司」,專門生產收音機。
洪敏弘說,許多人可能誤以為國際牌是來自日本松下的「National」品牌的翻譯,洪敏弘解釋說「其實是先有國際牌,後來才加上National」,1962年10月,洪建全的國際通信機械公司與日本松下合資成立台灣松下,日本也樂意沿用「國際牌」成為「National」在台品牌名稱,不過,National在香港稱為「樂聲牌」,中國則為「松下電器」,當時在台港中三地的中文名稱均不相同。
儘管「國際牌」與「National」的結合有些巧合,但在松下創辦人松下幸之助的傳記裡指出,他在推敲商標名稱的時候,無意間瞥見報上日文翻譯的「International」字眼,查字典發現這個字是「國際的」意思,去掉「Inter」,就是「國民的」、「國家的」,在產品成為全國必需品的期待下,National成為松下商標名,來台灣,更找到「國際」這個合作夥伴,十分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