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往西俯瞰臺北新公園,園內設有五座亭閣的水池和建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博物館盡收眼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畫面右上角的棕色高樓是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與開封街口的「第一銀行總行大樓」(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0號),這棟大樓是在1977年11月開工興建,於1981年8月完工,工程造價為新台幣1億9千9百萬元,為一棟地下3層、地上2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當時與日本尖端建築技術同步,外牆採用最先進的預鑄板與玻璃帷幕,完工時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高87.7公尺,後來被1982年7月完工的臺電大樓(高114.54公尺)超越);其屋齡雖已近40年,但因設計者廖慧明及郭茂林兩位建築師乃依照當時日本高層建築的規格設計,因此現在看來仍是一棟處處充滿設計感的建築物。
臺北新公園位於昔日第三代臺北車站正對面的館前路底;這一帶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在地南側水池處)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並未有太多開發。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於是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當時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部);之所以會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其興建時間,略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之故。
新公園佔地71,520平方公尺,北臨襄陽路、南臨凱達格蘭大道、西臨懷寧街、東臨公園路,公園內花木扶疏,有涼亭、噴水池、荷花池、小拱橋等造景,還有露天音樂廣場。
1996年2月28日,園內樹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新公園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在園內原「臺北放送局」處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期許此地能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1899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成立。1908年10月24日,位於彩票局大樓(地點在今臺北市寶慶路與博愛路口,1908至1915年作為博物館,1915年11月1日因新公園內的新館啟用而成為博物館分館,1917年3月15日廢止博物館分館,改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毀於二戰末期)裡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館。
而目前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則是建於1913年,當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256,101日圓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舊址(1912年因颱風嚴重受損而拆除,位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北側),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3年4月1日動工,並在1915年完工。
1915年8月20日,搬遷至新公園內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戰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畫面中的水池原為新公園棒球場,於1907年啟用,是臺灣第一座棒球場,後因臺北市立棒球場(臺北小巨蛋前身)於1959年完工而功成身退,在1961年被臺北政府規劃改建為擁有五座古典式亭閣的水池,工程歷時兩年,於1963年竣工。
為了紀念國父及四位開臺先賢,北市府特邀請國學名家于右任、梁寒操、阮毅成、李漁叔、林熊祥、螘碩、劉太希等,為五座亭閣命名題聯,並邀名書法家書寫、交工鐫刻,於1964年元旦張掛。
位在池中央古色古香的亭閣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翠亨閣」,其他四座涼亭則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紀念劉銘傳的「大潛亭」、紀念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紀念連橫的「劍花亭」。
詩人梁寒操撰翠亨閣聯云:「於兩間留正氣;為萬世開太平」。李漁叔撰大木亭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樑」。于右任撰滄海亭聯云:「耿耿孤忠,為民族復興鬥士;崢崢大筆,亦詩壇崛起人豪」。劉太希撰大潛亭聯說:「水深魚樂民鹹阜;雲起龍驤劍有花」。林熊祥撰劍花亭聯云:「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仰劍花詩」。
歷史人物的功過常隨時間有不同的評價,因此吾人更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包容不同的聲音。
國立中央圖書館舊址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90年,往西俯瞰臺北新公園,園內設有五座亭閣的水池和建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博物館盡收眼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畫面右上角的棕色高樓是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與開封街口的「第一銀行總行大樓」(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0號),這棟大樓是在1977年11月開工興建,於1981年8月完工,工程造價為新台幣1億9千9百萬元,為一棟地下3層、地上2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當時與日本尖端建築技術同步,外牆採用最先進的預鑄板與玻璃帷幕,完工時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高87.7公尺,後來被1982年7月完工的臺電大樓(高114.54公尺)超越);其屋齡雖已近40年,但因設計者廖慧明及郭茂林兩位建築師乃依照當時日本高層建築的規格設計,因此現在看來仍是一棟處處充滿設計感的建築物。
臺北新公園位於昔日第三代臺北車站正對面的館前路底;這一帶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在地南側水池處)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並未有太多開發。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於是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當時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部);之所以會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其興建時間,略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之故。
新公園佔地71,520平方公尺,北臨襄陽路、南臨凱達格蘭大道、西臨懷寧街、東臨公園路,公園內花木扶疏,有涼亭、噴水池、荷花池、小拱橋等造景,還有露天音樂廣場。
1996年2月28日,園內樹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新公園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在園內原「臺北放送局」處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期許此地能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1899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成立。1908年10月24日,位於彩票局大樓(地點在今臺北市寶慶路與博愛路口,1908至1915年作為博物館,1915年11月1日因新公園內的新館啟用而成為博物館分館,1917年3月15日廢止博物館分館,改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毀於二戰末期)裡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館。
而目前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則是建於1913年,當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256,101日圓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舊址(1912年因颱風嚴重受損而拆除,位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北側),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3年4月1日動工,並在1915年完工。
1915年8月20日,搬遷至新公園內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戰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畫面中的水池原為新公園棒球場,於1907年啟用,是臺灣第一座棒球場,後因臺北市立棒球場(臺北小巨蛋前身)於1959年完工而功成身退,在1961年被臺北政府規劃改建為擁有五座古典式亭閣的水池,工程歷時兩年,於1963年竣工。
為了紀念國父及四位開臺先賢,北市府特邀請國學名家于右任、梁寒操、阮毅成、李漁叔、林熊祥、螘碩、劉太希等,為五座亭閣命名題聯,並邀名書法家書寫、交工鐫刻,於1964年元旦張掛。
位在池中央古色古香的亭閣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翠亨閣」,其他四座涼亭則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紀念劉銘傳的「大潛亭」、紀念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紀念連橫的「劍花亭」。
詩人梁寒操撰翠亨閣聯云:「於兩間留正氣;為萬世開太平」。李漁叔撰大木亭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樑」。于右任撰滄海亭聯云:「耿耿孤忠,為民族復興鬥士;崢崢大筆,亦詩壇崛起人豪」。劉太希撰大潛亭聯說:「水深魚樂民鹹阜;雲起龍驤劍有花」。林熊祥撰劍花亭聯云:「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仰劍花詩」。
歷史人物的功過常隨時間有不同的評價,因此吾人更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包容不同的聲音。
國立中央圖書館舊址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50 台北車站、台北中山堂(鄧以恭先生 攝)
謝謝網友 James Teng 分享他的父親年輕時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台北的舊時風貌,非常珍貴。
《認識台北車站》
照片中的台北車站是第三代站體(1941-1986)。
第一代台北車站位於大稻埕市街南側(約在今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大樓的位置),於1891年隨著分別往新竹與基隆的鐵路相繼通車而啟用,為一座歐洲式棚式車站。
後來,為了配合鐵路改線、市區改正計畫以及考量日人需求,便將車站位置向東移至台北府城北側城牆(後來城牆被拆除,改築為「北三線路」,即今忠孝西路)附近,車站正門開在「表町通」(今館前路),並與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遙遙對望。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第二代台北車站,於1901年8月25日隨著淡水線通車及新竹至基隆鐵路改線完工而啟用(當時稱為「台北停車場」)。1908年10月,以設備高級著稱的台北鐵道飯店在第二代台北車站斜對面落成(今新光摩天大樓及大亞百貨一帶),1945年毀於美軍空襲。
1923年3月6日,興建於車站內軌道區北側,規模較小的台北後車站(當時稱為「裏台北驛」)啟用,以取代同日停用的北門驛,成為淡水線鐵路的新端點站,並便利當時聚居於大稻埕的本島人(即台灣人)進出車站,那時候的台北後車站為一棟木造建築,建築外貌較為小巧。台北後車站於1988年隨著淡水線鐵路廢止而停用,原計畫保存後站站房,但1989年9月23日突遭祝融燒燬,目前在原址附近的市民大道與太原路口設有「後火車站懷舊廣場」(2001年9月落成),廣場上佈設了一座簡易月台,並陳列由台鐵提供的單節柴油客車。
由於原有的前站空間不敷使用,因此自1939年起,於原地改建成帶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方塊型水泥建築,即第三代台北車站(當時稱為「台北驛」,於1941年落成),內部可用空間也因此增加不少。此外,在1930年從民營收歸市營的公車,也以台北車站作為路線的主要端點站之一。
戰後,第三代台北車站持續留存使用,並於1977年南港調車場落成後,利用前站與後站之間原本的客車場用地增建了兩座月台。進入1980年代之後,隨著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第一階段工程啟動,第三代車站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車站正式停用,並自同年3月1日開始拆除。
在鐵路地下化的過程中,工程單位拆除第三代車站東側的扇形機車庫,於扇形機車庫及第三代車站原址間興建新的地下化車站。由於第三代車站須先行拆除,因此台鐵便在第四代車站啟用前,於第三代車站舊址西側興建臨時車站作為過渡時期之用,直至2000年才拆除臨時車站。
第四代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通車而啟用,也就是現在的台北車站大樓。此為台灣第一座地下化鐵路車站,由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郭茂林共同設計,建築主體係仿中式傳統建築設計,其屋頂採單檐廡殿頂,建築中央併設有天井。月台配置有全台灣第一套的列車到站警示燈,當列車到站時會閃亮以提醒乘客。
《認識台北中山堂》
清光緒18年(1892年),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為接待抵臺視察的中央高級官員,耗資二萬銀兩於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西側(即今中山堂附近)興建行館,名為「欽差行臺」,做為宴會、會議之用。該行館於1894年落成時,適逢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甲午戰敗,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軍進入臺北城後即以「欽差行臺」做為臺灣總督府,直到1919年,臺灣總督府辦公室遷至當年竣工的臺灣總督府建築(今總統府)後,此地才改做他用。
1932年,臺灣總督府為紀念日本昭和天皇登基,便在此新建「臺北公會堂」,做為民眾集會的場所,於1936年12月26日完工。
1938年5月1日,於1898年5月6日開始發行《臺灣日日新報》的臺灣日日新報社紀念創立40週年,捐贈12000圓回饋社會活動,並以其中的4000圓「科學思想普及費」之名購買了一具4吋口徑的天體觀測鏡(折射式赤道儀天文望遠鏡)贈與臺北市役所(市役所相當於市政府),希望臺北市役所擇地安置。
於是,臺北市役所在完工不久的臺北公會堂南側屋頂上,建置了一座圓頂觀測台來安置臺灣日日新報社捐贈的天體觀測鏡。
1939年5月1日,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正式成立,成為日治時期臺灣民眾可以自由進行天文觀測的唯一據點。
順便一提,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是臺灣第二座天文台,而臺灣的第一座天文台是於1913年在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設置的天測室,為一座簡易平頂天文台。
臺北測候所成立於1896年8月10日,最早借用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部份空間,後於1897年12月19日遷至南門街的新廳舍,即目前中央氣象局臺北氣象站所在地(今公園路64號),並開始氣象觀測的業務。
1934年,臺北測候所改稱臺北觀測所。
1937年3月3日,臺灣總督府台北觀測所第一次改建,並於1938年升格為台灣總督府氣象台,負責掌管綜理台灣與澎湖地區的各項氣象觀測及地震觀測之業務。
1945年戰後,臺北市政府接收了臺北公會堂,將之更名為「中山堂」,於是天文台便隨著改稱「中山堂天文台」,由當時的臺灣省氣象局管理。
1946年,中山堂天文台改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並更名為「臺北市立天文台」。
1950年代之後,天文台的存在造成了行政上的困難,中山堂並無天文專業人員,一般觀眾與天文台訪客混雜而難以管理,加上觀測天象必須在深夜,造成中山堂員工無法像一般公務員在傍晚下班。為此,中山堂管理所招開了一系列的協調會,由臺北市政府與臺灣省氣象局等單位共謀解決之道。
正因天文台設在中山堂有種種不便,才開始有了圓山天文台的規畫。
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進入繞地軌道後,引發了社會大眾對天文知識的熱潮。
由於中山堂附近有熱鬧的西門町,夜間的嚴重光害有礙星象觀測,於是臺北市政府便從1960年開始,在圓山風景區內動工興建新的圓山天文台。
1963年3月28日,圓山天文台竣工啟用,但初期受限於人力不足,並沒有開放給民眾參觀。同年8月31日,台灣省政府決議定時開放參觀。
1986年的哈雷彗星回歸,在媒體的推波助攬下,掀起了台灣地區的觀星熱潮。然而,由於圓山天文台的規模過小,加上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使得圓山天文台不敷使用,再加上後方的圓山大飯店和前方的中山高速公路興建後造成的光害問題,遂有了遷建與擴建的計畫。
1993年,市政府於士林區基河路動工興建天文科學教育館。1996年,天文台改制為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1997年2月4日舉辦開館典禮,隔日正式開放第一期展區。1997年7月20日,展館全面開放。館內設施包括展示場、宇宙探險區、宇宙劇場、立體劇場、天文教室、圖書館,與圓頂天文觀測室等。
之後,圓山天文台所在地改為校外教學專區,但因建築老舊等安全問題,遂於2000年7月25日進行拆除,但仍留下了一個水平式日晷作為紀念。
國立中央圖書館舊址 在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 慶祝「李志鍾教授九秩華誕座談會」活動 ... 的推薦與評價
李志鍾教授於1972-1974年間,曾任國立中央圖書館館長(以下簡稱央圖)兩年。有鑑如此,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長青會員委員會(以下稱長青會)在本年5月2日第三次委員會 ... ... <看更多>
國立中央圖書館舊址 在 [討論] 國家圖書館及原省立公共圖書館變遷整理- 看板Geography 的推薦與評價
‧國立中央圖書館〈國家圖書館〉
-1954年〈民國43年〉 在臺恢復設置
-1955年〈民國44年〉 由霧峰北溝遷入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舊址〈原建功神社〉
-1956年〈民國45年〉 正式供眾閱覽
-1973年〈民國62年〉 接收原省立臺北圖書館,成立臺灣分館
-1982年〈民國71年〉 新館工程動工
-1986年〈民國75年〉 新館落成啟用〈現址: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1996年〈民國85年〉 正式易名為國家圖書館
-2013年〈民國102年〉 原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改設國立臺灣圖書館
‧臺灣省政府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中興分館〉
-1947年〈民國36年〉 省政府秘書處設立圖書室
-1959年〈民國48年〉 正式成立省政府圖書館,暫設於中興會堂左側一樓
-1970年〈民國59年〉 省政府圖書館獨立館舍啟用
-1990年〈民國79年〉 館舍拆除原地重建
-1992年〈民國81年〉 新館落成啟用〈現址:南投縣南投市光華路123號〉
-1999年〈民國88年〉 省政府組織精簡,與省政資料館合併為資料室
-2012年〈民國101年〉 改隸教文及資料組
-2013年〈民國102年〉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接收成立中興分館
‧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
-1914年〈大正3年〉 公布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官制
-1915年〈大正4年〉 由艋舺清水祖師廟遷入彩票局舊址,正式對外開放閱覽
-1946年〈民國35年〉 合併財團法人南方資料館,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暫設於臺灣省立博物館一樓
-1948年〈民國37年〉 改隸省政府教育廳,更名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
-1962年〈民國51年〉 新館工程動工
-1963年〈民國52年〉 由省立博物館遷入新館
-1973年〈民國62年〉 改隸國立中央圖書館,為其臺灣分館
-1996年〈民國85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改制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維持舊稱
-2004年〈民國93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新館啟用〈現址: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舊館移交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使用
-2013年〈民國102年〉 改名國立臺灣圖書館
‧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1923年〈大正12年〉 成立臺中州立圖書館
-1929年〈昭和4年〉 臺中州立圖書館獨立館舍啟用
-1946年〈民國35年〉 接收成立臺中縣立圖書館,旋又改設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
-1972年〈民國61年〉 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遷入新館,舊館售予臺灣省合作金庫
-1977年〈民國66年〉 成立黎明分館
-1999年〈民國88年〉 因精省改名國立臺中圖書館
-2009年〈民國98年〉 新館工程動工
-2012年〈民國101年〉 新館落成啟用〈現址: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舊館改設精武分館
-2013年〈民國102年〉 改名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接收原省政府圖書館,成立中興分館
-2016年〈民國105年〉 臺中市立圖書館成立,精武分館委由市立圖書館全權營運
‧臺灣省立臺東圖書館〈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1936年〈昭和11年〉 成立廳地方費立臺東廳鄉土館,館址設於臺東廳構內
-1937年〈昭和12年〉 改名廳立臺東廳鄉土館
-1946年〈民國35年〉 接收成立臺東縣立鄉土館,旋又改設臺灣省立臺東鄉土館、民眾教育館,館址遷至臺東武德殿東武館舊址
-1948年〈民國37年〉 臺灣省立臺東民眾教育館改制臺灣省立臺東圖書館
-1955年〈民國44年〉 改制臺灣省立臺東社會教育館
-1980年〈民國69年〉 館舍拆除原地重建〈現址:臺東縣臺東市大同路254號〉
-1999年〈民國88年〉 因精省改名國立臺東社會教育館
-2008年〈民國97年〉 改名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
歷史:名詞。往往是無賴的統治者與往往是笨蛋的軍人所造成的往往不重要的一串事件的往往是假的敘述。 ── 安布羅斯‧畢爾斯 《魔鬼詞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5.140.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eography/M.1630124348.A.D6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