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中心系列5: 會跳舞的室內樂】
18世紀的人們對民主自由渴望的火苗,從法國大革命及美國獨立以來,持續在19世紀不斷延燒,到了中葉以後,這把火炬早已成為熊熊烈火,足以燎原,被外族強權統治下的歐洲各國,百家花放的高唱民族頌歌,這把火炬順勢也成就了國民樂派。
「捷克三傑」-史梅塔納 (Bedřich Smetana, 1824-1884)、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楊納傑克 Leoš Janáček, 1854-1928)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中用自己的語言,在歐洲的心臟地帶綻放出萬丈光芒,其中以德弗札克在絕對音樂的世界裡傳遞波希米亞文化命脈。特別是在他的交響樂與室內樂,他效法了西歐音樂的作曲技術,糊化了國際與本土的界限,融合了古典形式與民謠奔放的精髓,他聲名遠播,連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國民音樂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都不惜重金聘請他擔任院長。
德弗札克藉由深厚的西歐音樂形式及語彙,提升民族音樂的藝術性。他將音樂深耕於自己的土地上,放眼歐洲大陸,最後贏得全世界。1887年,他用搖曳生姿、風情萬種的傳統舞曲為題材,在自己的家鄉Vysoka此完成了這首作品81號的鋼琴五重奏。
全曲有四個樂章,其中第二樂章為「悲歌」(Dumka),是一種交織於緩慢及輕快、冷靜與火熱中,形成強烈對比的旋律,是流行於烏克蘭與波蘭的民族音樂。而第三樂章則為「富里安舞曲」(Furiant)的音樂形態。「富里安舞曲」是波西米亞的民族舞蹈音樂,為快速流暢的詼諧曲,呈現出極度愉悅的舞蹈精神,
5/10在國家音樂廳,在紐約林肯室內樂協會《王者之軍》音樂會中,聆聽德弗札克用音樂帶領我們一同進入他的家鄉共舞,跟著音樂的舞步,波希米亞早已近在咫尺…。
(照片中的鋼琴五重奏演奏家為: Assaff Weisman, piano; Carmit Zori & Itamar Zorman, violin; Dov Scheindlin, viola; Michal Korman, cello)
國民樂派捷克 在 Lily Kao - 何謂「國民樂派」 國民樂派風潮產生在1850-1900年間 的推薦與評價
國民樂派 風潮產生在1850-1900年間, 即浪漫風格(1800-1900)的後半葉, 在歐洲邊陲地區, 像捷克、挪威、俄羅斯、芬蘭這些地區, 一些作曲家的創作有著特別 ... ... <看更多>
國民樂派捷克 在 史麥塔納- 我的祖國Smetana - Má vlast - Vltava (The Moldau)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我的祖國》( 捷克 語:Má vlast)是 捷克 作曲家貝多伊齊·史麥塔納在1874 ... 塔納在這部作品中展現了19世紀末期興起的民族主義音樂( 國民樂派 )風格。 ... <看更多>
國民樂派捷克 在 [心得] 捷克三傑-北市交與弗拉柯維克(2009/9/12) - 看板clmusic 的推薦與評價
2009/9/12 到國家音樂廳欣賞查爾斯.奧利維耶利-門羅指揮TSO演出史麥
塔納「秘密」序曲, 理察史特「法協2」, 德弗乍克交響詩「英雄之歌」及
楊納傑克交響詩「塔拉斯.布巴」. 會欣賞這場音樂會主要也是為了要聽
楊納的「塔拉斯.布巴」, 其次是德弗的「英雄之歌」.
雖然說史麥, 德弗及楊納三人在音樂書籍裡常被擺在一起介紹, 但事實上,
史麥及德弗或許還有一些淵源, 畢竟同屬於華格納在波希米亞地區的一個
分支, 不過楊納傑克和他們倆可是毫無關係. 楊納的作品大概中期以後和
德弗就已經差異很大, 且很早以前就很有個人的特色和風格. 所以一般常
聽到的什麼「捷克三傑」「捷克三巨頭」「捷克三大國民樂派」的說法, 全
部都是錯誤的, 毫無根據的, 在歐美地區專業的古典音樂網站或論壇或書
籍, 都不會有類似的說法存在, 台灣基本上很有可能是承襲日本的愛樂之
友社自創的說法. 因為這種僅僅是因為作曲家的知名度或唱片發行數量來
認定作曲家才華能力的作法, 是完全的外行, 毫無說服力, 觀點薄弱, 基本
上小毅是不接受的. 只是一般給初級樂迷看的音樂書籍, 往往是為了省事
或方便, 經常會給作曲家們做一些粗糙的分類, 或是取一些奇怪怪的頭銜,
例如什麼「音樂之父」「樂聖」之類的說法, 全部都是不專業的, 毫無根據
的, 若要成為一個全方位的專業古典樂迷, 朝「高階愛樂人」邁進, 首要之
事當然就事先屏除這些錯誤的觀念和說法.
一般中階以下的樂迷對於作曲家能力的判斷, 通常都是以作曲家知名度或
印象中的唱片發行量, 或古典音樂相關討論區的討論頻率來衡量. 所以,
以這場音樂會來講, 四位作曲家, 中階程度以下的樂迷的評價一定是: 德
弗>理察史>史麥>楊納. 可是換作是像小毅這樣高階的愛樂人來看, 正
確的評價應該是: 楊納>>史麥>德弗>>>>>理查史. 小毅甚至可以
很肯定的說, 你想知道一個愛樂人的程度, 看他對楊納傑克作品的反應就
知道了, 天才的作品就是保留給天才欣賞. 同樣的道理, 今天如果有人看
到小毅的文章是馬上露出一副輕蔑不屑的表情恨恨的說:「哼!又是小
毅………」的, 這種人就是所謂的「高級愛樂人」, 自以為很懂古典音樂,
品味很高, 可是實際上要論述沒論述, 了不起只會版本比較, 真要寫一篇
音樂會評論時, 完全又是把唱片評論那套方法搬出來講而已, 事實上, 樂
評沒有這樣速成的, 音樂會評論不同於唱片評論可以讓你重聽很多遍再寫,
音樂會評論需要具備的是很深厚的功力和多年的經驗才行. 剛好這場音
樂會演出的又是比較冷門的曲目, 正好可以考驗一個專業樂評人的實力.
上半場先是演出史麥的歌劇「秘密」的序曲, 應該是很少人聽過的作品,
不曉得為什麼會選這首, 小毅事後懷疑可能這指揮是捷克人也說不定.
因為是史麥的作品, 水準上還不是太差, 但也沒太令人驚訝之處. 接下來
演出理察史特「法協2」, 這首作品可能是本場音樂會的演出作品裡知名度
最高的, 可是實際上, 這部作品卻是整場音樂會最差的一部作品, 不過以
音樂會的標題來看, 似乎主辦單位的重點和賣點是在這一首, 可是小毅呢,
不能領情, 小毅可不認為這是什麼了不起的好作品, 況且理察史之所以在
生前生後都享有聲名, 也是因為當初政治正確的選擇之故, 跟他同時期的
作曲家很多都被打壓, 變成處在一個不是很公平的競爭條件下, 很多人才
都被埋沒, 如果說, 當年理察德真的是理想崇高, 為了延續藝術生命不得
不跟當權派妥協也無可厚非, 但問題是, 留下一堆三四流五六流的作品,
實在很難揀出幾件像樣的, 相較於同時期的超級天才, 天下奇才的作曲
家—楊納傑克Leos Janacek卻是默默無聞的渡過一生來說, 是多大的不公
平. 另一方面, 小毅也不是很喜歡聽法協及法國號的聲音, 感覺這樂器就
是陪襯的不適合獨當一面.
接下來演出德弗的「英雄之歌」, 其實就是一首交響詩. 其中的主題旋律也
寫得不錯. 只是這樣的上下半場曲目時間安排很奇怪, 怎麼會上半場演出
三首曲目佔了快一個小時, 下半場的曲目卻不到半小時, 不成比例, 其次
就是有人會想上廁所的問題, 沒有人是有辦法在憋尿的狀態下專心聆聽音
樂的, 今天如果一場音樂會花了那麼多時間練習準備, 結果因為觀眾都沒
注意聽豈不可惜. 不過話說回來, 今天這場音樂會看小朋友和中學生還不
少, 可見得票也賣不好, 相對的真正有心聽的也不多.
整首曲子詮釋的相當好, 令小毅相當意外, 原本小毅還一直以為主辦單位
只是把重點擺在法協上, 其他幾首一定隨便敷衍過去, 沒想到竟然是相當
高水準的演出, 不曉得是哪裡請來的這麼犀利的指揮, 看起來來頭不小,
非等閒之輩, 應該是國際上相當擅長詮釋捷克音樂作品的行家才是, 不然
這種冷門曲目以TSO的水平不可能有這麼好的呈現. 小毅的論點在下半場
一樣可以獲得映證.
下半場演出楊納的「塔拉」交響詩. 基本上楊納的作品在欣賞上是有難度
的, 本來天才的作品就是保留給天才欣賞, 並不是說庸才不可以欣賞, 而
是庸才必須很努力的去達到接近天才的水平才行, 一般中階樂迷尚且不能
欣賞楊納傑克, 何況是本場音樂會的眾多小朋友, 中學生和大部分的看起
來第一次來音樂廳的人, 如果小學生有辦法欣賞楊納傑克, 那台灣就不需
要小毅了. 楊納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在音樂語言邏輯上, 相當新穎出眾,
另類又不失傳統, 還有獨特的作品結構及配器, 往往呈現出令人意想不到
的成果, 也是最讓人欽佩的地方. 和德弗的英雄之歌同樣都是交響詩作品,
可是水準馬上就比較出來, 楊納就是比德弗還要聰明很多.
整個演出是相當的完美, 令人完全的意外, 竟然能夠在台灣聽到如此優異
的楊納作品詮釋, 小毅已經很多年來沒有對音樂會的管絃樂演出有如此高
的評價, 甚至會有想再聽一次的念頭, 雖然說到年底還有幾場音樂會, 但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 這場音樂會應該會是小毅年度評價最高的一場, 甚至
可能是自小毅開始一系列音樂評論史裡, 評價最高的一次管弦樂類作品演
出. 要知道台灣漢斯利克的評論一向以嚴苛毒蛇出名, 會讓小毅有這麼高
的評價非常不容易, 可惜在場的那些小朋友們應該是不會理解.
演出完後的觀眾熱情謝幕掌聲不斷, 頗讓小毅意外, 畢竟這些人是不懂楊
納傑克的, 演出的好不好也聽不出來,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因為票賣不好,
所以多了很多贈票, 而贈票當然就是贈送給參與演出者的親戚朋友之類的,
自然帶了不少鼓掌部隊來, 誰會真的去感謝指揮 查爾斯.奧利維耶利-門羅
的功勞. 不過小毅要強調的是, 本場優秀的演出不包含理察史特勞斯的那
首「法協」和法國號, 畢竟對這場音樂會來說算是多餘.
--
難道聽古典音樂一定要讀譜,不讀就是白搭嗎? 當然不。還是有很多愛樂者,即使不接觸
樂譜,照樣聽得津津有味、如數家珍,寫得一手漂亮的樂評。
-- ptt資深愛樂人backhaus 於 Thu Jul 2 22:23:56 2009 --
https://mypaper.pchome.com.tw/news/yingyi1030/
https://www.wretch.cc/blog/yingyi1030
https://blog.roodo.com/aatcr121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2.23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