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在1984年以後出生,那麼,你要感謝這個人。
如果你在1992年以後曾經輸血,至今健康無虞,那麼,你也要感謝這個人。
這個人是醫生,也是科學家。
他是默默扭轉人類命運,改變世界的肝病權威:陳定信(1943-2020)。
在台灣,過去29年,他預防70萬人免於B型肝炎帶原,也因而使得17萬5千人避免死於肝癌、肝硬化;在全世界,他是3億名C型肝炎患者的救星,也是3億5千萬名B型肝炎帶原者的希望。( 註: 此為2013年數字,2020年數字推估應更多 )
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
陳定信近50年的貢獻,堪稱少有的上醫。
因為有他,解開了B型肝炎致癌之謎 (在台灣大多由母親生產時傳染嬰兒)。
因為有他,與他的恩師宋瑞樓教授 (1917-2013)說服我國政府推動B型肝炎疫苗預防注射,他甚至加入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實際執行疫苗政策,使1984年以後出生的台灣人擁有抗體,將能免於肝硬化與肝細胞癌的威脅。
其後,他領導的團隊研發了C型肝炎檢驗試劑,避免因輸血感染C型肝炎,免於肝細胞癌威脅。他創造了能根治慢性C型肝炎的合併療法,成為全球3億C型肝炎患者的福音;他領導的團隊研發出針對B加C型肝炎治療法,成為全球醫界的標準療法。
對抗肝病,他投身研究、推動到執行,成功打造一個個亮眼的「台灣模式」,讓全球醫界看見台灣、需要台灣、也仿效台灣,也推升台灣成為肝病醫學研究的「麥加聖地」。
當前,台灣的肝病研究與防治成果,已經成功協助並扭轉美、日、澳、中等國與WHO的B型肝炎防治策略,這些國家仿效台灣經驗,造福無數人。
陳定信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海外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並屢因其對人類的卓越貢獻,獲獎無數。他也獲頒第三世界科學院「的里亞斯特科學獎」(Trieste Science Prize)醫學獎項,該獎如此表彰陳定信:
【因為他的頂尖研究,發現母親傳染B型肝炎給新生嬰兒是主要途徑,並且發現B型肝炎病毒不僅與肝硬化有關,也與肝細胞癌有關。他運用這些知識得到支持,協助推動台灣新生兒全面接種B型肝炎疫苗計畫,從此,這項防治策略被全球其他國家採用。感謝陳定信的努力,B型肝炎帶原率快速降低,肝細胞癌也已成為第一個人類癌症可經由疫苗來防治的案例。】
肝病向為「國病」,因為有陳定信,台灣人逐漸免於肝病恐懼。30多年來,台灣人的10大死因,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從第6位降為第10位 。而高居第1大死因的癌症,肝癌也不再居首位,已經降為第2位。
對抗肝病,是陳定信畢生的實踐,為此,他堅定信念,孜孜矻矻,成功扭轉了台灣人的宿命,也改變了全世界人類的命運。
但是,對抗肝病的路途何其艱困,退休後仍不忘為病人看診、做研究、向政府大聲疾呼將C型肝炎治療藥物納入給付的陳定信,卻積勞成疾,罹患胰臟癌,於2020年6月24日逝世於他一生服務的台大醫院,享壽76歲。消息傳出,無數救治過的病患、教導過的醫學後輩震驚、嘆息。
「陳教授治療我的肝硬化已經30年了,他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聽到噩耗一整個晚上都睡不著!」多年病患林宗雄哽咽地說。
一生善盡醫師、科學家、教育家之責的陳定信,培育了無數醫師、科學家,他們將矢志傳承陳定信的信念,繼續守護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健康,成全世人的福祉。
「對的事,就義無反顧去做。」陳定信的精神常在,已然鼓舞更多人堅定信念,不忘初衷,不負使命。
國家肝炎及肝癌防治計畫 在 陳佩琪Peg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一大早,先生就趕著出門,還要我幫他準備爬山的服裝,印象中他拉著我一塊去爬山,只有2013年的那次, 還是為了自己準備登玉山才拉我陪他去訓練腳力的,想必今天也應該是有什麼活動啦, 不然看他累成這樣,應該是沒那麼骨力!
他早起出門幹活, 我也跟著早起做家事,天氣好,早早做完活,閒來無事,貼些防疫期間寫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2014年先生第一次選市長前,我曾參加一場有趣的宣導活動,主題是全球小兒麻痺的根除。 在台灣,早期對付小兒麻痺是利用口服疫苗,後來發現偶爾會出現因口服疫苗而感染小兒麻痺的案例,所以後來就全部改採非活性的、成本較高的小兒麻痺注射疫苗, 果真小兒麻痺從此在台灣絕跡,我們已是小兒麻痺根除的國家, 只是非世衛成員, 沒被世衛正式公告而已。
或許大家覺得這沒什麼, 因為全世界除少許非洲國家外,幾乎也都被公告是小兒麻痺杜絕區了,所以換拿另一項傲人的成績來說嘴,那就是B型肝炎疫苗防治肝癌的成就。
記得我當R時,有次在晨會聽到一個悲慘案例, 有一醫生的兒子,生產時經母體垂直感染到B肝,那時還沒打HBIG的計畫,不幸小孩在十歲就得HCC , 聽了實在難過, 後來全面施打B型肝炎後,就沒再聽過小孩這種案例了,若有,也都是在防治計畫實施前的大人身上。
當然這是以我們小兒科醫師的立場來看,若是以大人科醫生的眼光,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傲人的醫學成就來自誇我們台灣的醫療, 因此我們若想加入WHO,就要想辦法讓世人知道我們的這些成就。
先前跟世衛的電子郵件爭議,我個人認為這是武漢發布的訊息,我們只不過是接獲訊息後去電想跟世衛要更多的訊息而已,與其要硬ㄠ 這是我們有先知之明警告世衛的信,倒不如拿台灣過去傲人的傳染病防治經驗來宣傳相信會更得人心,也可利用這次疫情重症或死亡個案的治療方針,與台灣自豪的ECMO使用經驗,來讓世人知道我們的醫學成就,相信利用這個在國際上說TAIWAN CAN HELP 更能服眾。
說到這個,想必又要人會罵我逆時鐘, 但以我的英文程度, 加上當時台灣自己手邊沒有自己的病例, 硬要說成是我們警告世衛的信, 實在有點牽強。
COVID-19流行期間,還有一事讓我印象深刻,也曾有多人公開質疑過,那就是我們對邊境的防堵, 武漢國人回來是全程包機,上機前篩檢症狀並測量體溫,填寫健康告知書,醫護全程武裝陪同,下機後強制集中檢疫14天, 至於後來從歐美回來的幾乎不設防,有很人是上機前就有症狀的,且回國後沒集中,全是放回去自行居家檢疫,假設大家都遵守「醫療沒有政治考量」,「堅持做專業決定」的說詞,那為何政策會如此差異?
我深信醫生或許有政治立場, 但不會帶進自己的醫療專業中,不會因政治立場而沒了是非。印象中我曾在防疫記者會上聽過一段(不是很確定他們正確的用詞):「武漢是病毒的起源地,所以對它不放心,要對它較嚴格」 ,意思是武漢是起源地,病毒較毒, 所以才需如此設防嗎?我當醫生這麼久, 好像沒聽過「起源地的病毒較毒」這種理論 。
不否認醫生當久了, 常不自覺脫口而出「經驗之談」, 但醫學知識有等級之分,RCT是最高等級, 專家或個人的意見是最Low 的, 醫生都知道在公開的記者會或正式醫學演講中,亟需避免這種沒做過RCT研究的論述,除非自認自己已經是這塊領域中泰斗中的泰斗了,要是那樣就另當別論。
就我認知, 病毒在人類抗體的夾殺下,會越演化越精明 ,想辦法讓自己在地球上存活久些, 也讓自己更容易在人體內繁殖和搞破壞,不像天花,基因序固定,又沒能力且來不及變異,人類疫苗做一做 ,早早就被宰了。
新冠病毒會突變、 會演化,越演化越精進,後來歐美返國者症狀都較嚴重,且有嗅味覺消失症狀, 也間接證實此點, 所以「起源地的病毒較毒」,所以要更小心,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國家肝炎及肝癌防治計畫 在 陳建仁 Chen Chien-J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期盼政府、醫界與全民繼續努力,讓台灣的癌症防治更上層樓
癌症是台灣的第一大死因,二十年來,台灣在癌症防治有很亮眼的成就,但也面臨更多新的挑戰。上星期六,我參加了「第24屆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應邀演講《台灣癌症防治的成就與挑戰》。企盼在政府、醫界與全民的繼續努力之下,能使台灣的癌症防治更上層樓,確保全民健康!
從1982年起,癌症就成為台灣的第一大死因,2016年約有10萬6千人發生新診斷癌症,4萬8千人死於癌症。1995年,台灣死亡率最高的六大癌症,在男性是肝癌、肺癌、胃癌、大腸癌、口腔癌和食道癌,在女性是肺癌、肝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和胃癌。立法院在2003年通過了《癌症防治法》,衛生福利部自2005年起,連續推動了三期的「國家癌症防治計畫」,今年展開第四期計畫。國家癌症防治是從預防、篩檢、治療和安寧照護四方面來推動!
台灣的癌症預防計畫,包括了B型肝炎預防接種、慢性病毒肝炎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治療、防制吸菸及嚼檳榔、預防肥胖與過重、促進運動與健康飲食。台灣在1984年,推動全世界第一個國家B型肝炎接種計畫,經過了35年的努力,接種過疫苗的出生世代,比起未曾接種的出生世代,肝癌發生率(30歲以下)下降80%!衛福部接著在2003年,推動慢性病毒肝炎(B型與C型肝炎)治療計畫,經過了15年的努力,台灣30-69歲的肝癌發生率下降35%、死亡率下降45%!衛福部也在2004年,推動大幅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檢查和抗生素治療,15年間胃癌發生率下降33%!
立法院在1997年通過《菸害防制法》,衛福部也推動嚼檳榔的防制。台灣男性成人抽菸率從1990年的59%下降到2016年的29%;嚼檳榔率從2007年的17%下降到2016年的8%。但是,男性的肺癌、口腔癌和食道癌的發生率,仍然不斷持續上升!自1995年到2016年,台灣肺腺癌發生率大幅增加,男性達2.6倍、女性更達3.6倍!肺癌更已成為台灣男女性的第一大癌症死因,如何早期發現、適切治療肺腺癌,已成為一大挑戰!
衛福部從1995年開始推動全國子宮頸癌篩檢計畫,更在2004年推動女性乳癌篩檢計畫。到了2016年,台灣的子宮頸癌累積篩檢率達到81%,女性乳癌累積篩檢率則達到60%。近20年來,台灣的子宮頸侵襲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大幅下降70%!但是,女性乳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仍在不斷持續上升!
另外,衛福部也在2004年推動大腸癌、吸菸或嚼檳榔者之口腔癌的篩檢計畫,到了2016年,大腸癌的累積篩檢率達到66%,口腔癌累積篩檢達到55%。男女性的大腸癌發生率,在2010年達到高峰後,已呈現下降趨勢,到2016年下降約10%!男性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則仍居高不下!
台灣的癌症診斷與治療,絕大部分是由健保給付,給付點數從1996年的113億,增加到2016年的621億!全民健保署對於癌症新藥的核准給付審查相當有效率,符合治療標準的癌症病人,都能得到適時適切的治療。衛福部在2005年頒訂《癌症診療品質保證措施準則》,課責醫院落實癌症診斷與治療管理,確保癌症醫療品質。在2008年正式實施「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制度」,截至2017年全國共59家醫院通過認證,照護超過80%的癌症病人!
立法院在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2016年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根據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5年的評估,台灣的安寧療護照顧,在全球80個國家排名第六,而且是亞洲排名第一! 2017年,及早介入緩和醫療,落實「以病人為中心」之精神,也納入第四版的《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基準》。目前大約有60%的癌症病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年,曾經使用過安寧照護!
衛福部未來將與醫界和全民合作,繼續努力推動癌症的預防、篩檢、早期診斷、適切治療、安寧照護,以期有效降低各種癌症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確保癌症病人的診斷與治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