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起伏折騰之際,日本堅毅地承擔2020延後一年的奧林匹克重責大任。明知開幕式現場空蕩蕩,仍善盡主辦國職責,充分展現「傳統與創新」的人文和科技的張力。國際奧委會以「United by Emotion」作為大會主題,「情同與共」,日皇德仁則祝願東京奧運:「牽起嶄新未來與希望燈火」。
奧運會起源於古希臘城邦爭戰攻伐太過血腥殘暴,於是改以和平且公平的體能競技,雖未能終結戰爭,至少讓和平的火炬世代相傳,體育交流跨越國界的藩籬。1995年國際奧委會特別修改「憲章」,排除只有獨立國家才能成為國際奧會會員的限制。此次東奧就有三個奇特的例子,一是難民代表團,二是俄羅斯奧委會,三是「中華台北」。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直到1981年達成「洛桑協議」,才以Chinese Taipei 為名,重返國際奧委會;兩岸於1989年簽署協議,在賽場內大陸同意稱「中華台北」。然而在2008年北京奧運之前,大陸卻用「中國台北」而不用「中華台北」。08年馬英九就任,大陸開始用「中華台北」,但2017年又改回「中國台北」,以示對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的不滿。一字之差,充滿政治考量。誰說體育能自外於政治?
台灣與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如麻花般的糾結關係原本是嚴肅,甚至冷酷的政治議題。韓劇「大長今」的原作者柳敏洙女士,20年前來台專訪我,並且寫出「世界之女」韓文書出版。她在序文中有一段敘述很特別,她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棒球賽,韓台選手爭奪第三、四名,經過13局激烈交戰後,韓國敗給台灣隊。獲得銅牌的台灣隊上台領獎時,在電視上出現的是五個圓環的奧會會旗,而不是台灣國旗,也沒有演奏國歌。
當時是高中生的她,更發現銅牌得獎者的國名叫Chinese Taipei,但教科書上明明稱台灣為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她如此寫到:
「那時候我第一次了解到,原來心目中富裕的台灣竟有這種深刻的痛楚。雖然有自己的國旗和國名,卻不能使用它,令我對於台灣國民的哀傷和忿怒,感同身受。」
37年前那位韓國高中才女對台灣國際身份的悲憫,在此次東奧尤其突顯。日本NHK率先在開幕式上用「台灣」稱呼台灣代表隊,其他國家的媒體也在報導台灣選手的佳績時直指Chinese Taipei 對台灣的不公平。但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播報男子羽球雙打賽,台灣隊打敗中國隊時居然可笑地突然全部滅音滅影,彷彿一切不曾發生!
事實上,此次奧運台灣表現精彩,很多項目都獲得歷史性的首面獎牌,目前總共獲得2金、4銀、6銅,雖然不能跟美國的39金、41銀、33銅共113面獎牌,或者中國的38金、32銀、18銅共88面比,但是當「黃金男雙」李洋、王齊麟打敗對手勇奪金牌時,興奮的不只是國人,日美歐友好國家也都大表驚喜。因此在頒獎典禮時出現五圈奧運旗並演奏國旗歌而非國歌時,它的荒繆感突出,國人更加感嘆台灣做為國家的「不正常」。
這使得隔天進行的女子羽球單打金牌戰更加吸睛,因為羽球天后戴資穎與中國女將陳雨菲拼搏三局長達81分鐘,最終以18比21、21比19、18比21落敗,但台灣挑戰中國的政治性張力十足,成為國際焦點。戴資穎雖敗猶榮,而陳雨菲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今年東奧高爾夫球金牌得主Xander Schauffele 是一位十足的「世界公民」,中文名叫「陳大山」。他的父親是德法混血,母親是台灣人,從小在日本長大,後又移民美國,他在奪金後大聲喊出,「我的老媽是台灣人,我也是半個台灣人!」台灣已是一枚被拭亮的牌照,所有生於斯、長於斯的男女,都應懷著感恩和驕傲的心情,為台灣正名,讓台灣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2018年時,飛躍羚羊紀政帶頭推動「東奧台灣正名」公投運動,希望由台灣人民透過公投程序向國際發聲,以台灣取代「Chinese Taipei」,堪稱「義正詞嚴」,「合情合理」,可惜蔡政府畏首畏尾,未予全力支持,終告失敗。紀政等人已宣布將推動「巴黎奧運台灣正名」,相信支持的人必水漲船高。
不可否認,中國的確是僅次於美國的大國,然而這幾位贏得金銀銅牌的台灣體壇新秀,臨場不慌不亂,不卑不亢,全力以赴,使命必達的表現,確實給國人同胞,尤其藍綠大小政客上了一堂精彩的課程:「台灣必須勇於面對中國,而中國也應該正視台灣!」
已經崛起的中國,要世界坦然面對中國的崛起。已經茁壯的台灣,也有權利要求中國坦然面對台灣的茁壯!然而中國在東奧對茁壯中的台灣卻充滿不屑和嫉妒,諸多失心瘋似的表現,一方面讓台灣人驚覺中國對台灣的仇恨有多深,另方面更讓全世界洞悉中國有多虛偽和懦弱!
國家代表隊韓劇 在 呂秀蓮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疫情起伏折騰之際,日本堅毅地承擔2020延後一年的奧林匹克重責大任。明知開幕式現場空蕩蕩,仍善盡主辦國職責,充分展現「傳統與創新」的人文和科技的張力。國際奧委會以「United by Emotion」作為大會主題,「情同與共」,日皇德仁則祝願東京奧運:「牽起嶄新未來與希望燈火」。
奧運會起源於古希臘城邦爭戰攻伐太過血腥殘暴,於是改以和平且公平的體能競技,雖未能終結戰爭,至少讓和平的火炬世代相傳,體育交流跨越國界的藩籬。1995年國際奧委會特別修改「憲章」,排除只有獨立國家才能成為國際奧會會員的限制。此次東奧就有三個奇特的例子,一是難民代表團,二是俄羅斯奧委會,三是「中華台北」。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直到1981年達成「洛桑協議」,才以Chinese Taipei 為名,重返國際奧委會;兩岸於1989年簽署協議,在賽場內大陸同意稱「中華台北」。然而在2008年北京奧運之前,大陸卻用「中國台北」而不用「中華台北」。08年馬英九就任,大陸開始用「中華台北」,但2017年又改回「中國台北」,以示對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的不滿。一字之差,充滿政治考量。誰說體育能自外於政治?
台灣與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如麻花般的糾結關係原本是嚴肅,甚至冷酷的政治議題。韓劇「大長今」的原作者柳敏洙女士,20年前來台專訪我,並且寫出「世界之女」韓文書出版。她在序文中有一段敘述很特別,她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棒球賽,韓台選手爭奪第三、四名,經過13局激烈交戰後,韓國敗給台灣隊。獲得銅牌的台灣隊上台領獎時,在電視上出現的是五個圓環的奧會會旗,而不是台灣國旗,也沒有演奏國歌。
當時是高中生的她,更發現銅牌得獎者的國名叫Chinese Taipei,但教科書上明明稱台灣為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她如此寫到:
「那時候我第一次了解到,原來心目中富裕的台灣竟有這種深刻的痛楚。雖然有自己的國旗和國名,卻不能使用它,令我對於台灣國民的哀傷和忿怒,感同身受。」
37年前那位韓國高中才女對台灣國際身份的悲憫,在此次東奧尤其突顯。日本NHK率先在開幕式上用「台灣」稱呼台灣代表隊,其他國家的媒體也在報導台灣選手的佳績時直指Chinese Taipei 對台灣的不公平。但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播報男子羽球雙打賽,台灣隊打敗中國隊時居然可笑地突然全部滅音滅影,彷彿一切不曾發生!
事實上,此次奧運台灣表現精彩,很多項目都獲得歷史性的首面獎牌,目前總共獲得2金、4銀、6銅,雖然不能跟美國的39金、41銀、33銅共113面獎牌,或者中國的38金、32銀、18銅共88面比,但是當「黃金男雙」李洋、王齊麟打敗對手勇奪金牌時,興奮的不只是國人,日美歐友好國家也都大表驚喜。因此在頒獎典禮時出現五圈奧運旗並演奏國旗歌而非國歌時,它的荒繆感突出,國人更加感嘆台灣做為國家的「不正常」。
這使得隔天進行的女子羽球單打金牌戰更加吸睛,因為羽球天后戴資穎與中國女將陳雨菲拼搏三局長達81分鐘,最終以18比21、21比19、18比21落敗,但台灣挑戰中國的政治性張力十足,成為國際焦點。戴資穎雖敗猶榮,而陳雨菲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今年東奧高爾夫球金牌得主Xander Schauffele 是一位十足的「世界公民」,中文名叫「陳大山」。他的父親是德法混血,母親是台灣人,從小在日本長大,後又移民美國,他在奪金後大聲喊出,「我的老媽是台灣人,我也是半個台灣人!」台灣已是一枚被拭亮的牌照,所有生於斯、長於斯的男女,都應懷著感恩和驕傲的心情,為台灣正名,讓台灣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2018年時,飛躍羚羊紀政帶頭推動「東奧台灣正名」公投運動,希望由台灣人民透過公投程序向國際發聲,以台灣取代「Chinese Taipei」,堪稱「義正詞嚴」,「合情合理」,可惜蔡政府畏首畏尾,未予全力支持,終告失敗。紀政等人已宣布將推動「巴黎奧運台灣正名」,相信支持的人必水漲船高。
不可否認,中國的確是僅次於美國的大國,然而這幾位贏得金銀銅牌的台灣體壇新秀,臨場不慌不亂,不卑不亢,全力以赴,使命必達的表現,確實給國人同胞,尤其藍綠大小政客上了一堂精彩的課程:「台灣必須勇於面對中國,而中國也應該正視台灣!」
已經崛起的中國,要世界坦然面對中國的崛起。已經茁壯的台灣,也有權利要求中國坦然面對台灣的茁壯!然而中國在東奧對茁壯中的台灣卻充滿不屑和嫉妒,諸多失心瘋似的表現,一方面讓台灣人驚覺中國對台灣的仇恨有多深,另方面更讓全世界洞悉中國有多虛偽和懦弱!
國家代表隊韓劇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看劇學政治 #從《羽球少年團》看韓國人民的仇日情結〕
《羽球少年團》為韓國首部以羽球為主題的電視劇,描繪一位都市男孩及其身為羽球教練的父母,在全羅南道海南郡的鄉村中,與一群同齡的少年及少女在羽球界精進成長的熱血故事。
劇中除了村民間的互動療癒動人外,孩子們面臨挑戰和困難時彼此砥礪成長的過程更是振奮人心。在劇中有段與日本進行交流對抗賽的情節,教練們不斷提醒「韓日戰」的重要性,也透露出韓國人民長久難解的仇日情結。
*以下內容含少量劇透*
▌歷史脈絡
根據去年的調查,韓日民眾不滿對方的理由前兩名高度一致,「歷史問題」和「獨島(竹島)」是兩國關係不睦的主因。
朝鮮自1910年開始為期35年的日本殖民時期,日本採用嚴密的憲兵制度作為統治手段,只要被總督府視為不純份子的朝鮮人,皆可能以「違紀」的標籤鋃鐺入獄。
為箝制朝鮮的民族意識及思想,日本大舉管制教育和宗教,並透過土地調查和稻米增產計畫將人民的土地及農產佔為己有,長期高壓統治及資源掠奪下,1919年爆發了史稱三一運動的抗日事件,但仍在血腥鎮壓下以失敗告終。
而二戰爆發後,不僅有許多朝鮮人被徵調上戰場,更有大量年輕女性淪為慰安婦,成為往後韓日關係中的重要問題。
戰後雖然脫離日本殖民,卻在美蘇對立的國際情勢下被迫分裂,更不得不和昔日的殖民母國站在同一陣線,也導致殖民時期的究責難以落實,情感無以宣洩。
▌獨島爭議
與台日釣魚台爭議相似,韓日也存在領土爭議。
位於兩國間的獨島實際為韓國控制,但日本也主張獨島在1905年已納入領土。這場主權爭端原為資源的競奪,然因韓國強大的仇日情結,使獨島主權爭議逐漸演變為民族尊嚴的象徵。
對韓國而言,獨島象徵著殖民後的歷史清算,視日本的主張為帝國主義的延續,基於民族尊嚴,韓方態度強硬,不容以談判或是國際仲裁的方式解決獨島爭議,韓日關係因此劍拔弩張,更使獨島成為雙方政治人物煽動民族主義的一大利器。
▌為何韓國比台灣更仇日?
這時可能會出現一個問題:臺灣同樣經歷了日治時期,為何不如韓國那樣仇日?
朝鮮乃以國家的身份被日本併吞,對於擁有千年歷史且已形成民族意識的朝鮮人民來說,民族自尊受辱之感使當時反日的力道更強烈。
反觀統治政權更迭頻繁的台灣,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被割讓給日本,破碎的歷史記憶與遭母國遺棄的孤兒心理,使台灣人陷入認同困境,共同體的概念難以建立,反日力道相對單薄許多。
台灣在解殖後旋即迎來國民政府的統治,經歷了清鄉、二二八事變等血腥鎮壓及白色恐怖,長期活在恐懼下的台灣人民不免將日本和中國進行比較,加上較具反帝意識的左翼人士被大量肅清,社會充溢懷日思想,使後殖民問題無法得到充分的討論與反思,也難以對過去的歷史進行清算與反省。
▌難見好轉的情感對立
時至今日,多份調查均顯示出,韓日對彼此的好感度常年低迷,更在近兩年加速惡化,尤其是韓國民眾對日本的觀感。
「東亞研究院」與「言論NPO」2020年的調查中,韓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從31.7%銳減到12.3%,印象不好的比例更自49.9%暴漲到71.6%。
這是因為2019年韓日雙方爆發貿易戰,加上時任日相安倍晉三發表了多次涉韓的負面言論,使韓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大幅下降。
不過相比之下,日本人對韓國的觀感並未有太大波動,這要歸功於電視劇和音樂等韓流文化受到日本年輕人的喜愛,從而拉升了對韓國的好感度所致。
韓國經濟研究院今年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僅有16.7%的韓國人和20.2%的日本人
▌比起日本,更討厭中國?
韓國近年的厭日情緒高漲,但《時事雜誌》上個月的民調讓人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雖然依舊有7成6的韓國人不喜歡日本,但各年齡層中,20代年輕人沒好感的比例明顯最低,改善雙邊關係的意願也較其他世代強烈,或許能成為雙方關係改善的契機。
而且比起日本,韓國年輕世代對於中國的印象更不佳,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的調查顯示,30-49歲及18-29歲的韓國受訪者不喜歡中國的比例皆達八成,遠高於50歲以上的68%。
事實上,近年對中國反感增加的速度甚至不亞於日本,在去年的調查中有40.1%的受訪者表示對中國有「敵意」,比起2015年上升24%,對中國保有「友好」態度的比例則從50%下降到20.4%,變化幅度都大於對日本的觀感變化。
主因是中國推行「東北工程」,不斷挑戰韓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的正統性,尤其「泡菜爭奪戰」和「尹東柱國籍事件」更是觸動韓國的底線,不但在不久前將泡菜正名為「辛奇」,多部韓劇也因中資置入或中國元素過多,引發觀眾抨擊,甚至被腰斬。
▌結語
在劇中,主角們最後擊敗日本代表隊,賽後教練們表示「果然我們一定要贏日本」、「妳們也不喜歡她們吧?」
沒想到孩子們卻回答「我們並不討厭日本選手,我們相處得很好、經常互相連絡」,成熟的回應不僅突顯出年輕世代不再視日本為死敵,更彰顯了運動競技的精神所在。
最近的奧運,也看到不少超越國族藩籬的畫面,例如男子團體射箭中,韓臺日在包攬金銀銅牌後,選手賽後開心的自拍,令不分國界的網友紛紛稱讚畫面美好。
希望將來韓日間能放下嫌隙,也提醒大家縱使對某些國家觀感不佳,也不應過度上升到無辜的國民和運動員身上,造成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