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是這樣的
(此篇為自由新鎮舞台劇演出後的心得篇,可能微微微雷)
2019/9
收到一則來自蘇姓實況主的邀請
內容大概是有個大型企劃
邀請我演出舞台劇 角色就是自由新鎮1
當時創造出的「林甜甜」
沒有多想,大概三秒就回「喔好」
也簽了賣身契(保密條款)
接著為期7-8個月的訓練
從只有高中英文話劇的演出經驗
到昨天在台灣藝術大學演出自由新鎮1.5舞台劇圓滿
簡直是一趟奇妙旅程
-
超級多感謝的人事
-
鳥屎:導演,從一開始的表演課基本上每堂課都陪伴到底,下課給予每個人筆記和回饋,並不會「要我怎麼演」,而是希望自己去「創作」和「設計」,也因為這次的合作,讓我稍微認識了蘇才子,儘管螢幕上的他很瘋癲搞笑,私底下依然狂妄...卻多了細膩、人事物觀察入微,好幾次身心狀況不太好,排演後簡單的關心,差點哭出來哈哈;演出後很多話想說,但面對面好像又說不太出口,上場前對我深深的擁抱與鼓勵「你表現得很棒」,我想這樣就夠了吧。
-
馬弟:史上最暖的製作人,但我好像也只認識過一個製作人就是馬弟,無從比較哈哈!記得第一次和馬弟私下溝通是在談購票的事宜,一直很擔心自己會造成人家困擾,問話都超小心XD,到後來談小道具該怎麼處理,甚至還會跟我開玩笑,一時還意會不過來,原來馬弟這麼親民,好幾次排練後非常氣餒,都是馬弟私訊關心和鼓勵,真的幫助我很大,雖然只是幾句簡單的對話,總能讓我看見自己的好,再繼續努力往前。
-
迦恩以恩:謝謝表演課老師的一切,總是給我很多的肯定與回饋,讓我們在演出前有這麼專業的訓練,屏除一些在舞台上不應該出現的行為,一開始覺得好丟臉因為我們很爛,但過程中老師們非常真心的對待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有更大的動力去改變與嘗試。
-
素婷:牛B導助,沒有你,基本上我們都是廢物,處理一切「大小事」,不要懷疑,就是所有的事情,他全部都能包辦。23歲身型嬌小的女孩子,穿梭在每一個排練場,東奔西跑訂餐、道具配置、排練時間協助、紀錄所有人筆記...那個人就是素婷。
-
自由新鎮館長:超級劇情幕後推手,了解每一位腳色甚至實況主本人,我天...到底怎樣才能做到這樣,每次排練或是彩排,看我們的眼神真的是在看自己小孩,好溫柔好有愛。
-
顏顏:我的天,到底有誰不會愛上他?所有的表情動作,甚至陪我們練習都是那麼的認真,沒有跩跩態度的厲害演員,好榮幸與他同台,偷偷炫耀告訴大家,在慶功宴的時候,顏顏抱著我說他很喜歡我ㄏㄏ。
但我要說我也很喜歡顏顏的眉毛,大概是這樣→ˊ ▿ˋ
-
宇宙高規群演:華麗、雅之、雅絜、偉誠、凱傑,專職表演者、影像設計、舞者、劇團團長、高材生...等等,群演整個資歷屌虐我們這些實況主XD尤其和他們對戲,真的非常過癮!
-
編劇、舞監、舞台設計、舞台技術、二、三次元設計、燈光設計、音樂設計、音響設計、影像設計、服裝設計(強尼我愛你)、妝髮老師們、執行製作、行銷......,缺一不可,真的好感謝你們願意一起合作,一起工作完成這件不可思議的大事!
-
演員們:謝謝小熊(熊奇奇)當初一起讓甜奇成真,排練過程有些我容易忘記的事情,總會積極提醒我;阿咪(顧輕舟)謝謝你在我谷底的時候默默地陪著我,陪我吃飯陪我工作陪我哭,我有你真的好好。愛倫(小森糰子)在劇場很愛跟我一起玩還在那邊假裝迷妹,而且超容易被逗笑,超有成就感哈哈,最愛跟愛倫亂聊天了!演員太多沒法一一說,真的很感謝大家,我不敢說有革命情感,但因為新鎮讓我更加認識好多好棒好優秀的人。
-
最後,自由新鎮舞台劇絕對不是只有20幾位演員就完成,他是靠超過百人的用心與努力,才有辦法在台上發光發熱,甚至是台下千人觀眾們歡呼與淚水,共同攜手而成。記得觀眾很愛問「你跟林甜甜有幾成像?」這問題我一直沒辦法篤定地給答案,但我很確定他是我心裡某些地方的再放大,畢竟第一次玩RP相信很多人不敢完全創作出一位沒駕馭過的個性或特色,在二次元裡有很多事情是可以發生並且被允許,但在真實世界很多的特色可能會被社會化或是圓滑處理,所以在舞台上可以任由我發揮,真的很快樂,永遠忘不了導演在最後一場開演前說「這場是你們,最後一次為角色在台上發話,謝幕後,這些角色就死了,所以好好珍惜放膽的為你角色說話吧」,休息室沒有一位演員回話,只有啜泣聲,我為了不想妝花掉,所以忍住了,大概懂導演想要我們更努力更珍惜享受這場舞台,為自己角色發聲的機會,但像前面說的,林甜甜是依照自己的組成,所創作出來的象徵性存在,難以抹滅的靈魂,我仍然會最用力的把第五場結束,當作真的演完他就消失的那種用力。
-
***抽菸有害身體健康***
坐在休息室靜靜的看著鏡中的自己,這個過程我為了林甜甜做了哪些事情,是最大的突破?「抽菸」,或許我這樣說出來會被很多人笑,這根本沒什麼,是啊,確實,很多專業演員胖瘦得宜,更不用說塑造角色形象,做過更多敬業的表現,回想起當初導演問我,你願意抽就抽,不用勉強,畢竟這是我自己幫林甜甜打造的習慣(吸毒部分當然不用考慮XD),猶豫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願意嘗試,當初到便利商店買包菸,用手機給店員看照片,手超級抖,還上網查哪種菸比較方便學習,超白癡哈哈,各種影片、影集,蒐集女性抽菸的手勢,吐菸的技巧,每天回家就試著一根,讓自己習慣拿菸的姿勢跟吐菸,還被觀眾糗說要變老菸槍了,因為我的氣管跟鼻子實在很無法接受菸味,會明顯收縮跟鼻塞,所以菸癮離我很遙遠請各位放心;第一次的第一口菸,沒有想像中的嗆,還想說哇靠原來我其實很適合嗎(X),中間一度停擺抽菸的練習,接近劇場周的時候,才又把幾個月前買的那包拿出來用,好險記得,畢竟身體記憶難以忘記,一直到演出結束,還算順利完成(風大點不起來不算),今天在整理演出時帶的包包,看到為了甜甜而去學習的那包菸,打開看還剩下一根,便走到陽台,點燃,問我為什麼?或許這是我和林甜甜的一個連結,又或許是我與這次的舞台劇的一個連結,第一次很認真把整根菸點完,之前都覺得實在太臭,練習幾口就會丟掉,白煙慢慢從紅光升起,接著再慢慢淡去,當火光熄滅後,有種「完成了,謝謝你」的奇妙感覺,在很多人眼裡這件抽菸事件真的沒什麼,但對我來說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回憶與連結,謝謝這一切,真的很美好。
***抽菸有害身體健康***
-
前來現場的各位辛苦了,還有一堆進貢(X)禮物真的是很不好意思,不過真的很開心有你們,不管是現場或是線上留言祝福,我都有看到,很愛你們,讓自由新鎮1.5舞台劇成為一場奇妙的旅程回憶吧!
「回話的技術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學長Abb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心得] 回話的藝術-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有聲書]《回話的技術》CHAPTER 7完美回話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心得] 回話的藝術- book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為我們的青春。 ----- 現在手不停地在鍵盤上空徘徊搓揉,一想起 ... 的評價
- 關於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AC 學期2-1: JS 前端開發心得總結 - 小菜雞在市場走跳 的評價
- 關於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探探app交友軟體,一週使用心得! - Mobile01 的評價
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跨國灰姑娘沒有水晶玻璃鞋、南瓜馬車,她們有的是席地而坐的同鄉情誼與一口一口的家鄉味。
「跨國灰姑娘」這本書的初版是2008年,資料的收集也早在1998年。但在這個紛紛擾擾、詭譎多變的2020首次翻開此書,卻一點也不過時、反而充滿了既視感。
芝加哥、台北、馬尼拉、印尼,這本書橫跨四個地域,作者的身份時而是來自「第三世界」的研究生、時而是融入外籍勞工的田野調查員,同時更深入仲介公司考察移工在訓練時的細,同時訪問了雇用移工的雇主,秉持著中立多元不偏坦的角度去剖析外籍移工在台灣的種種現象,再提出改善的方針。
如果你認為「大家工作都一樣辛苦,憑什麼空姐你去罷工」、「政府為何不大量取締非法移工,讓他們趴趴走成為疫情破口」、「台北車站是台灣門面,這麼多『外勞』席地而坐能看嗎?」看完這本書,我不敢說你會改觀,但或許可藉由書中的歸納敘述,去理解背後的因果。
*** 「外勞」的面孔既模糊卻又刻板
這本書開頭就逼著我思索,哪些人是我們心中的外勞?
我承認在過去,提及外勞,閉上眼絕不會浮現金髮碧眼的商務人士,而是那些膚色較深、來自東南亞的移工。他們的臉恐往往模糊,我甚至也粗魯地認為「菲傭和印傭的差別就是前者會說英文、小聰明但難管理,印傭較純樸、學習力較差,但相對較好用聽話。」殊不知,這些無知的刻板印象和說法很多都是仲介公司為求最大利益所塑造出來,哪個國籍仲介費高就把哪國移工講得好用一些。(什麼商業利益?)刻意塑造的說法。 他們遠渡重洋跨國來台前,早已被層層剝削、教化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到車站聚會的印尼移工特別多。因受宗教因素影響,印尼女性不被允許進入清真寺,因此她們不像菲律賓人可在教堂禮拜集會在無處可去又無餘裕到咖啡廳、餐廳消費的狀況下,當然只能群聚在各城市的車站。
看完這個章節,我不假思索地逼問自己家裡的「外勞兼外配」:「誒,為什麼你在台灣當外科醫師五年就能取得永久居留,同樣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只能待三年就得強制離境,遇到爛雇主還不能更換?」
他默默地說,「這就規定啊!而且我算是技術人員吧~」
我雖懶得再爭辯,但其實很想追問:規定也是人制定,而且也不是鐵板一塊,誰說人家就沒技術,我就認為好的「外勞」有時候比好的外科醫師還難找啊!
p.s 自2016年修法後,外籍移工可在台十二年不需離境。(可展延至十四年)。
**** 為難女人的到底是女人還是躲在其後的父權體制
這本書也呼應了台灣至今仍常被提及的現象:每到母親節就會有很多人疾呼,全職媽媽的薪水被低估,即使是雙薪家庭,太太也負責了較多的家務。
過去我很單純的認為兩個人真的忙不過來,經濟許可不妨請個外勞,大家樂得輕鬆。
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的確許多職業婦女以「外包」家庭勞務給外勞的方式,換取事業上的進展和免去「第二輪班」的蠟燭兩頭燒,但相對的,女性移工「替代」本地母職的酬勞,換取養育遠方家人的資本,卻仍擔負著「失職媽媽」的內疚,放棄照看自己孩子的機會。同樣都是犧牲自己的母職換取事業,這條女性專屬的產物鏈卻也像鎖鏈般牢牢把家務綁在女人身上。
那男人的角色又在哪❓
「我看我太太很辛苦又要上班又要顧小孩,所以我幫她請了一個外勞」
「我家外勞都是我太太在管,去問他」。
書中田野故事裡,先生事不關己的回話說明了一切。
說到底,女就算在外也要「主內」的觀念仍是根深蒂固,甚至是當家務外包後,因性別因素,男主人為避嫌、減少和外傭接觸,加上台灣薪資結構通常男多於女,這筆費用男生出得較多,導致爭辯的時候,男性往往一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句點。但我認為這句話,其實也是建立在不公平基礎的假齊頭式平等。
弔詭的是,女主人和女傭除了互利共生、某種程度也是在競爭。比較容易被外包出去的常是打掃、洗衣、幫小孩換尿布、整理環境。為避免「母親」角色被弱化,幫家人煮一頓晚餐、念讀本給小孩聽這些原本「應該」媽媽做的事則通常會被保留。看到那段分析時,也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往年回娘家聚餐時的行為。我也會很「社會化」地夾起一口菜說「姑,這個是小菲煮的吧!我還是覺得妳做的比較好吃誒!」
因為我知道,廚房這個領域是已經退休二十年的她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讓小菲分掉她的辛苦可以,但可不能剝奪掉她的成就感。但小菲在我家工作到底有沒有成就感呢?我好像完全忽略了這件事,現在故人已歸鄉,無從追問了。
**** 從外籍移工和雇主的互動學「管理」
除了從公共政策和兩性分工的角度去探討移工議題外,作者也深度訪問了雇主和僱傭對彼此的態度,做出交叉比較。
有些雇主覺得我是移工在台的監護人,食衣住行皆得由我掌控,也有人強調,阿姨是來我們家幫忙的,要予以尊重,不能把他們當下人看。從雇傭的角度來看,有些移工覺得我事情做好就躲遠遠的互不相欠,當然也有被惡意對待的外勞仍用盡心力想討好雇主。這樣上對下關係的排列組合,既融合了遙遠的種族差異,又混雜著如家人般的貼近,在我看來根本就是超高難度的公司管理學啊!
但愈讀,我也愈覺得雇主、僱傭好像傳統的婚配,唯有掀起蓋頭才知道對方長怎樣、合不合適、速不速配。而僱傭永遠是故事裡的小媳婦,沒有權力抗爭、只能祈禱對方善待自己,不要被任意「休妻」。當苗頭不對,也沒人幫忙,只能變成「落跑新娘」一途。
雖然大家都說婚姻就像經營公司,夫妻就像隊友同事。我倒是天真的認為,現代勞資雙方的關係應該也要越來越貼近自由戀愛下的婚姻,老闆和雇主在權力對等下,共同為事業打拼。當發現雙方理念不合要「離婚」時,能有合理的法條保障雙方利益,而不是像傳統嫁娶,弱勢那方總是有苦說不出,眼淚往肚裡吞。
在「跨國灰姑娘」這本書裡處處可見作者對母職的關切,同樣是平權的議題,比起內閣女性成員的比例,我揣測她和我一樣,對於現代母親承受的壓力焦慮,以及如何盡可能達到家務事兩性平權分工等更有興趣。也難怪她在十多年後延續這個議題,寫出「拼教養」這本大作。
這兩本書在很多面向給我更多的力量與勇氣。首先作者和我一樣不曾當過母親,過去我也會自我懷疑,這樣的我到底夠不夠格在「母職」這個議題為媽媽發聲、盡心力。 看了這兩本書,我更相信,也許正因為我不曾深陷這個角色,反而更可以用中立客觀的分析目前看到的困境與問題,不帶偏見地去反思自己的觀點,提出解決的策略。
再來她也提醒了我社會運動不能和醫療相比,那個成效和回饋往往是很慢且不立即的,不是一兩天,也不是懷胎九月就可瓜熟蒂落。作者在書中提及,1998年時報紙社論竟有人以「不做家事的女人,人人嫌」的標題投書評論請移工協助家庭勞務的現象。我看到的瞬間覺得跨張又震驚,如果現在報社登出這樣的言論,應該早就被抗議翻了!
仔細想想,又覺得很感動,原來這二十年來,社會改變得如此多,這中間多少人悶著頭努力付出才有今天。雖然至今網路仍會出現,為了鼓勵爸爸多做一點而提出男性在某些育兒能力優於女性等性別刻板的言論,兩性平權至今仍難逃討價還價的魔咒。但回頭看過去,又覺得性別平權的觀念一路都在前進、未來可努力的空間仍很大、阻礙也永遠不會小。所以,如果現在我什麼都不做,未來二十年的人會不會怨我笑我呢❓
#跨國灰姑娘
#藍教授是我的偶像
喜歡這本書或是對類似議題也很有感的的大家,期待你留言和我討論喔!
*留言有我最近剛看完的兩本,也歡迎大家分享心得
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跨國灰姑娘沒有水晶玻璃鞋、南瓜馬車,她們有的是席地而坐的同鄉情誼與一口一口的家鄉味。
「跨國灰姑娘」這本書的初版是2008年,資料的收集也早在1998年。但在這個紛紛擾擾、詭譎多變的2020首次翻開此書,卻一點也不過時、反而充滿了既視感。
芝加哥、台北、馬尼拉、印尼,這本書橫跨四個地域,作者的身份時而是來自「第三世界」的研究生、時而是融入外籍勞工的田野調查員,同時更深入仲介公司考察移工在訓練時的細,同時訪問了雇用移工的雇主,秉持著中立多元不偏坦的角度去剖析外籍移工在台灣的種種現象,再提出改善的方針。
如果你認為「大家工作都一樣辛苦,憑什麼空姐你去罷工」、「政府為何不大量取締非法移工,讓他們趴趴走成為疫情破口」、「台北車站是台灣門面,這麼多『外勞』席地而坐能看嗎?」看完這本書,我不敢說你會改觀,但或許可藉由書中的歸納敘述,去理解背後的因果。
*** 「外勞」的面孔既模糊卻又刻板
這本書開頭就逼著我思索,哪些人是我們心中的外勞?
我承認在過去,提及外勞,閉上眼絕不會浮現金髮碧眼的商務人士,而是那些膚色較深、來自東南亞的移工。他們的臉恐往往模糊,我甚至也粗魯地認為「菲傭和印傭的差別就是前者會說英文、小聰明但難管理,印傭較純樸、學習力較差,但相對較好用聽話。」殊不知,這些無知的刻板印象和說法很多都是仲介公司為求最大利益所塑造出來,哪個國籍仲介費高就把哪國移工講得好用一些。(什麼商業利益?)刻意塑造的說法。 他們遠渡重洋跨國來台前,早已被層層剝削、教化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到車站聚會的印尼移工特別多。因受宗教因素影響,印尼女性不被允許進入清真寺,因此她們不像菲律賓人可在教堂禮拜集會在無處可去又無餘裕到咖啡廳、餐廳消費的狀況下,當然只能群聚在各城市的車站。
看完這個章節,我不假思索地逼問自己家裡的「外勞兼外配」:「誒,為什麼你在台灣當外科醫師五年就能取得永久居留,同樣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只能待三年就得強制離境,遇到爛雇主還不能更換?」
他默默地說,「這就規定啊!而且我算是技術人員吧~」
我雖懶得再爭辯,但其實很想追問:規定也是人制定,而且也不是鐵板一塊,誰說人家就沒技術,我就認為好的「外勞」有時候比好的外科醫師還難找啊!
p.s 自2016年修法後,外籍移工可在台十二年不需離境。(可展延至十四年)。
**** 為難女人的到底是女人還是躲在其後的父權體制
這本書也呼應了台灣至今仍常被提及的現象:每到母親節就會有很多人疾呼,全職媽媽的薪水被低估,即使是雙薪家庭,太太也負責了較多的家務。
過去我很單純的認為兩個人真的忙不過來,經濟許可不妨請個外勞,大家樂得輕鬆。
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的確許多職業婦女以「外包」家庭勞務給外勞的方式,換取事業上的進展和免去「第二輪班」的蠟燭兩頭燒,但相對的,女性移工「替代」本地母職的酬勞,換取養育遠方家人的資本,卻仍擔負著「失職媽媽」的內疚,放棄照看自己孩子的機會。同樣都是犧牲自己的母職換取事業,這條女性專屬的產物鏈卻也像鎖鏈般牢牢把家務綁在女人身上。
那男人的角色又在哪❓
「我看我太太很辛苦又要上班又要顧小孩,所以我幫她請了一個外勞」
「我家外勞都是我太太在管,去問他」。
書中田野故事裡,先生事不關己的回話說明了一切。
說到底,女就算在外也要「主內」的觀念仍是根深蒂固,甚至是當家務外包後,因性別因素,男主人為避嫌、減少和外傭接觸,加上台灣薪資結構通常男多於女,這筆費用男生出得較多,導致爭辯的時候,男性往往一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句點。但我認為這句話,其實也是建立在不公平基礎的假齊頭式平等。
弔詭的是,女主人和女傭除了互利共生、某種程度也是在競爭。比較容易被外包出去的常是打掃、洗衣、幫小孩換尿布、整理環境。為避免「母親」角色被弱化,幫家人煮一頓晚餐、念讀本給小孩聽這些原本「應該」媽媽做的事則通常會被保留。看到那段分析時,也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往年回娘家聚餐時的行為。我也會很「社會化」地夾起一口菜說「姑,這個是小菲煮的吧!我還是覺得妳做的比較好吃誒!」
因為我知道,廚房這個領域是已經退休二十年的她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讓小菲分掉她的辛苦可以,但可不能剝奪掉她的成就感。但小菲在我家工作到底有沒有成就感呢?我好像完全忽略了這件事,現在故人已歸鄉,無從追問了。
**** 從外籍移工和雇主的互動學「管理」
除了從公共政策和兩性分工的角度去探討移工議題外,作者也深度訪問了雇主和僱傭對彼此的態度,做出交叉比較。
有些雇主覺得我是移工在台的監護人,食衣住行皆得由我掌控,也有人強調,阿姨是來我們家幫忙的,要予以尊重,不能把他們當下人看。從雇傭的角度來看,有些移工覺得我事情做好就躲遠遠的互不相欠,當然也有被惡意對待的外勞仍用盡心力想討好雇主。這樣上對下關係的排列組合,既融合了遙遠的種族差異,又混雜著如家人般的貼近,在我看來根本就是超高難度的公司管理學啊!
但愈讀,我也愈覺得雇主、僱傭好像傳統的婚配,唯有掀起蓋頭才知道對方長怎樣、合不合適、速不速配。而僱傭永遠是故事裡的小媳婦,沒有權力抗爭、只能祈禱對方善待自己,不要被任意「休妻」。當苗頭不對,也沒人幫忙,只能變成「落跑新娘」一途。
雖然大家都說婚姻就像經營公司,夫妻就像隊友同事。我倒是天真的認為,現代勞資雙方的關係應該也要越來越貼近自由戀愛下的婚姻,老闆和雇主在權力對等下,共同為事業打拼。當發現雙方理念不合要「離婚」時,能有合理的法條保障雙方利益,而不是像傳統嫁娶,弱勢那方總是有苦說不出,眼淚往肚裡吞。
在「跨國灰姑娘」這本書裡處處可見作者對母職的關切,同樣是平權的議題,比起內閣女性成員的比例,我揣測她和我一樣,對於現代母親承受的壓力焦慮,以及如何盡可能達到家務事兩性平權分工等更有興趣。也難怪她在十多年後延續這個議題,寫出「拼教養」這本大作。
這兩本書在很多面向給我更多的力量與勇氣。首先作者和我一樣不曾當過母親,過去我也會自我懷疑,這樣的我到底夠不夠格在「母職」這個議題為媽媽發聲、盡心力。 看了這兩本書,我更相信,也許正因為我不曾深陷這個角色,反而更可以用中立客觀的分析目前看到的困境與問題,不帶偏見地去反思自己的觀點,提出解決的策略。
再來她也提醒了我社會運動不能和醫療相比,那個成效和回饋往往是很慢且不立即的,不是一兩天,也不是懷胎九月就可瓜熟蒂落。作者在書中提及,1998年時報紙社論竟有人以「不做家事的女人,人人嫌」的標題投書評論請移工協助家庭勞務的現象。我看到的瞬間覺得跨張又震驚,如果現在報社登出這樣的言論,應該早就被抗議翻了!
仔細想想,又覺得很感動,原來這二十年來,社會改變得如此多,這中間多少人悶著頭努力付出才有今天。雖然至今網路仍會出現,為了鼓勵爸爸多做一點而提出男性在某些育兒能力優於女性等性別刻板的言論,兩性平權至今仍難逃討價還價的魔咒。但回頭看過去,又覺得性別平權的觀念一路都在前進、未來可努力的空間仍很大、阻礙也永遠不會小。所以,如果現在我什麼都不做,未來二十年的人會不會怨我笑我呢❓
#跨國灰姑娘
#藍教授是我的偶像
喜歡這本書或是對類似議題也很有感的的大家,期待你留言和我討論喔!
*留言有我最近剛看完的兩本,也歡迎大家分享心得
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有聲書]《回話的技術》CHAPTER 7完美回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有聲書]《 回話的技術 》CHAPTER 7完美 回話 :高效回答的12大戰術.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Info. Shopping. Tap to unmute. ... <看更多>
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心得] 回話的藝術- book - PTT Web 的推薦與評價
[心得]回話的藝術@book,共有0則留言,0人參與討論,0推0噓0→, 網誌圖文版:http://goo.gl/FqeDA5有些時候你不該說「正確答案」,你該說的是「聰明 ... ... <看更多>
回話的技術心得 在 [心得] 回話的藝術-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網誌圖文版:https://goo.gl/FqeDA5
有些時候你不該說「正確答案」,你該說的是「聰明答案」。
書中內容可分為五個章節:
第一章 – 回答問題的「公式」
這章指出回答問題時常犯的錯誤及可以應用的技巧,舉例來說,結論應下在對話開頭,這
點便是我時常犯的錯,通常在報告或回答問題時我們會先釐清問題、列出可行方案、分析
優缺最後才做出結論,就”做事”的程序而言這個做事比較有條理,但若是用在溝通,聽
者最有興趣的是你的結論,其他的內容就算說再多他也聽不進去,所以結論應下在對話開
頭。
第二章 – 聽出問題的「真正意思」
有些時候我們常誤導問題導致答非所問,在職場上這項能力尤其重要,舉例來說,當對方
問”到底是什麼意思”時,大多數時候是希望你能用他聽得懂的話告訴她,因為你的說明
可能太艱澀了,而不是要你重述一次,這點我認為大多數人都懂,但卻常犯這種錯誤。
第三章 – 為什麼你有說服力
回答中若帶有情緒的字眼會令人覺得不專業且沒說服力,即使是同一行為,每個人的感覺
及反應都不同,因此應避免回答中帶有「討厭」、「麻煩」、「不公平」等情緒性字眼。
第四章 – 找出討論沒交集的原因
我們常看到”支持”及”反對”這種衝突問題,例如核能,解決方法並不是”蓋”與”不
蓋”那麼簡單,多數決也無法解決問題,專家看問題的深度及廣度與一般民眾不同,但專
家人數想對一般民眾少很多,因此多數決面對這種專業問題時反而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最後
會淪為媒體操作的工具進而影響所有人的生活。
好的解決方法是將問題細分,贊成派中有某部分人也會為了「由何企業負責」而起爭議,
反對派中也有些人認為「若有好的企業負責,我不反核」,因此問題不單單是核電廠蓋與
不蓋,應將問題細分並一一找出解決方法,或許真正的問題不是蓋與不蓋,藉由將問題細
分才能找出真正的問題。
第五章 – 得到職場認同的寫作與說話法
商業信中不需要"我"這種主觀字眼,因為工作須保持客觀且專業,若出現”我”會令人有
懷疑的念頭。
不論工作、學校或其他社交場所,在生活中有不少機會與人溝通,然而大多數人扮演的是
回答者而非提問者,一般而言提問者通常是主管,回答者通常是職員,這本書在講回話的
技巧,不論面對主管或客戶,回答對方時與其長篇大論發表演說不如用更聰明的互動方式
使聽者不會感到無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1.9.6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02155971.A.177.html
※ 編輯: faceoflove56 (140.119.143.76), 06/11/2016 23:53: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