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一直以來很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兩年多前,我在議會質詢時曾經和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有過這樣的一個討論,認為當初縣府在高鐵特定區內興建客家圓樓、閩南書院,其中,閩南書院經文史考究,已改名為英才書院;台灣的傳統客家建築應是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概念的「夥房」,客家圓樓也非台灣客家族群的聚落建築,不宜以一概全,事實上在世界遺產的登錄也是將該圓樓建築正名為「福建土樓」且非福建客家人獨有建築,政府機關打造一個觀光建設卻未經嚴謹的考究就胡亂命名。
而後文觀局也相當重視的邀集了相關學者一起參與討論,在座的各位原則都同意我的說法,但握有解釋權的仍在業管的行政機關苗栗縣政府,最後縣長沒有同意修正。
我當下的心境只有: 孤臣無力難回天,當你們自我閹割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時,未來將沒有人能救的了你 !
今天早上我在參加國小新校舍的動土典禮,聽到建築師在解說設計概念時提到其中一部份將以「客家圓樓」為建築概念時,心中當下滿是: 「夭壽子,現在苗栗客家庄開始在流行不屬於我們的中國(客家?)的建築了,死定了,我們的孩子們,還會不會知道,其實這些建築物,根本不是他的祖先留下來的東西......」
【自由時報】苗栗客家圓樓非台灣客庄建築 縣議員促正名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73357
回天家經文 在 陳光軒・dpp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果然,一直以來很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兩年多前,我在議會質詢時曾經和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有過這樣的一個討論,認為當初縣府在高鐵特定區內興建客家圓樓、閩南書院,其中,閩南書院經文史考究,已改名為英才書院;台灣的傳統客家建築應是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概念的「夥房」,客家圓樓也非台灣客家族群的聚落建築,不宜以一概全,事實上在世界遺產的登錄也是將該圓樓建築正名為「福建土樓」且非福建客家人獨有建築,政府機關打造一個觀光建設卻未經嚴謹的考究就胡亂命名。
而後文觀局也相當重視的邀集了相關學者一起參與討論,在座的各位原則都同意我的說法,但握有解釋權的仍在業管的行政機關苗栗縣政府,最後縣長沒有同意修正。
我當下的心境只有: 孤臣無力難回天,當你們自我閹割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時,未來將沒有人能救的了你 !
今天早上我在參加國小新校舍的動土典禮,聽到建築師在解說設計概念時提到其中一部份將以「客家圓樓」為建築概念時,心中當下滿是: 「夭壽子,現在苗栗客家庄開始在流行不屬於我們的中國(客家?)的建築了,死定了,我們的孩子們,還會不會知道,其實這些建築物,根本不是他的祖先留下來的東西......」
【自由時報】苗栗客家圓樓非台灣客庄建築 縣議員促正名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73357
回天家經文 在 張安樂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致告主張台獨民眾書(三)
——臺灣三大重弊
中國大陸閩南人 權璟畧
致主张台獨民眾:
不空喊口號,不空談大道,不論戰,不罵戰,只談利弊得失。願與敢於將台獨理念經受統戰考驗之台獨民眾務實對話,理性交流。對於將台獨建立在感性、主觀、自閉、無知基礎上之台獨民眾,除了一廂情願的表達,及宣洩對大陸的不滿,既缺乏正視與瞭解大陸的勇氣,又缺乏審視自身,思考未來的理性,純屬掩耳盜鈴,何足道哉。
觀歷史上偏安或殘存政權被主體政權統一之原因,除主體政權實力強大、銳意進取之外,另一重要原因便在於偏安或殘存政權自身存在弊病,並由此陷於困境,給予主體政權統一之良機。
歷史上蜀漢、東吳、陳朝、北漢、鄭氏臺灣等莫不如此,而今臺灣亦不例外。當今臺灣存在三大嚴重弊病:
其一、臺灣內部存在著統獨、族群、黨爭三大矛盾。在大陸對“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仍心存期待,不急於進取的當下,此三大矛盾若處理得當,臺灣偏安仍可持續。若處理不當,兩岸統一未遠。
縱觀歷史,三國時蜀漢所以最先滅亡,內因便在於三大矛盾處理不當。劉備入川之後,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大派系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這些矛盾在劉備、諸葛亮主政時代得到較好控制,但沒能解決,至諸葛亮死後,三派矛盾日益激化,尤其益州本土集團與前兩派外來集團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如此激烈的族群之爭在朝廷中又轉化為派系鬥爭,在對外關係上則轉化為統獨之爭。
譙周為何能兵不血刃說降蜀漢?重因之一便是他代表的益州本土集團對以外來的荊州集團為統治支柱的蜀漢政權喪失信心。由於對蜀漢喪失信心,便不拒曹魏統一,如此又形成日益強大的統一勢力,進而形成統獨之爭。所以蜀漢到後期,族群對立、朝廷內鬥、統獨矛盾暗流湧動,這便給予曹魏統一之良機。
蔣介石時代之臺灣與劉備、諸葛亮時代之蜀漢極其相似,敗退臺灣的外省人與本土人存在著矛盾,而外省人壟斷權力的強勢地位又加劇了這一矛盾。由於蔣介石強有力的統治及土地改革等惠及本土人的措施,矛盾得到抑制與緩和,並未造成政府內部的嚴重黨爭及尖銳的族群矛盾。
但蔣介石與劉備、諸葛亮一樣,對矛盾只抑制和緩和,並未著手解決。所以到蔣經國時期,矛盾逐步激化,國民黨統治地位日益動搖,台獨勢力滋長,本土勢力日益衝擊外省勢力。可以說此時臺灣三大矛盾日益加劇,開始顯現出與蜀漢後期一樣的衰亡之勢。
此時臺灣所以沒重蹈蜀漢之覆轍,外因上是大陸剛從文革中走出,未有足夠的實力與雄心著手統一,內因上則是蔣經國成功推行了本土化與開啟民主化改革。
蔣經國實際上效仿孫權走“江東化”道路。他通過打破省藉障礙,大量吸納土本人而將國民黨本土化,因此大大緩和族群矛盾。而開啟民主化則起到了拉攏凝聚各派勢力的目的,暫時穩定了國民黨政局。
總之,臺灣在此階段由於經濟相對於大陸的巨大優勢,及蔣經國彌合內部矛盾的有利舉措,使臺灣擺脫了與蜀漢後期一樣的困境,大有孫仲謀穩坐江東的態勢。
不過蔣經國改革以來臺灣雖頗為穩定,但三大矛盾依然存在。族群矛盾儘管緩和,卻在政黨競爭中仍屢屢顯現;內部黨派競爭儘管日趨良性,但不變其競爭、內耗之本質;統獨矛盾則被政黨競爭所空前激化。
可以說臺灣是顆有縫蛋,此三大矛盾猶如蛋殼上的三道大裂縫,而三大矛盾中又蘊含無數小矛盾,這又構成無數細小裂縫。如此便不難想像,這樣一顆充滿裂縫的蛋,若護理不當,則破碎不遠。
必須承認當下臺當局護理還算得當,裂縫仍在可控範圍內,所以臺灣內部整體穩定,偏安無虞。但臺灣必須清醒認識到,矛盾始終是隱憂,大陸對統一臺灣並非無實力,而是缺進取,且大陸和平統一政策及種種惠台措施是臺灣偏安之重要外在保障。倘若大陸欲效仿隋文帝、宋太祖、宋太宗、清聖祖那樣銳意進取,只須挑動這些矛盾,加深裂痕,臺灣便難偏安。
其二、臺灣相對大陸而言地狹民寡,實力薄弱,外援無論有心與否,皆難相濟。今臺灣倘若能有陳朝、東吳半壁中國的實力,或者蜀漢獨霸一方的局面,那麼臺灣想偏安,乃至裂土自立皆可能辦到。只可惜臺灣不比東吳、蜀漢、陳朝,而與北漢一樣,地狹民寡、實力薄弱,獨立生存尚且艱難,更枉談裂土自立。
北漢從後周代後漢過程中苟延殘喘於晉中、北部,地狹民寡,實力薄弱,因此不得不北事遼國以求庇護。為改變這種困境,北漢國主劉崇曾兩度聯合遼兵進攻後周,皆以失敗告終,反遭周世宗圍困太原。至宋代周之後,宋太祖兩度進攻北漢,且不斷疲弊北漢。至北漢滅亡前夕,已是精疲力竭,所以宋太宗輕取北漢。
為何北漢能在後周、北宋屢屢進攻下殘存數十年?重因之一便在於遼國的援助。無論北漢是攻是守,無論面對後周還是北宋,遼國均給予巨大援助。然而北漢畢竟太過弱小,面對後周、北宋進攻圍困,形勢日蹙,雖有遼國不斷援助,終無力回天。
今之臺灣尤如昔之北漢,同屬殘存政權,地狹民寡,因此皆面臨實力薄弱之弊病。北漢正因有此弊病,即便得到東亞最強之遼國大力援助,依然無力回天。
北漢結局如此,那麼類如北漢之臺灣又如何?的確,美國曾成功阻止了大陸解放臺灣,曾幫蔣介石反攻大陸,亦曾在台海危機中以航母震懾大陸。但類似舉措遼國又未嘗沒為北漢做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仍保不住北漢。
由此揆之,當今臺灣所以沒重蹈北漢覆轍,表面上看是自身防衛能力強及美國保護得力,而實際上是大陸沒效仿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
綜而言之,臺灣存在與北漢一樣的弊病,倘若大陸決心堅定、銳意進取,那麼美國即使願傾力相助,亦將如遼國一樣無力回天,更何況美國援台之心未必及得上遼對北漢。
對於奉行實用主義的西方而言利益至上。昔日霸主英國沒有為了美國南方而介入南北戰爭,今之霸主美國亦未必會為臺灣而全面對抗大陸,正如它沒有因格魯吉亞、烏克蘭而與俄羅斯公然對抗。更何況它曾在1950年初、1971年、1979年,三次出賣臺灣。所以且不論美國是否願意援助臺灣,即使願意也彌補不了臺灣地狹民寡、實力薄弱之弊病。
其三,民主困境,黨爭頻仍,內耗嚴重。對於臺灣之民主制度,大多臺灣人,甚至不少大陸人皆對其讚譽有加。但它至少存在以下弊病:
一、臺灣雖採取西方民主制度,卻乏西式民主靈魂。支撐這套制度的不是理性與契約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傳統的人情。所以臺灣社會從政治到民生的諸多方面,無論和諧與否,皆有人情味,卻乏理性與契約精神;
二、民強政弱,政府缺乏統籌全局之能力,往往隨民意爭而爭,擺而擺。這樣既無法統一思想、政令,又導致諸多政令議而不決,決而難行,這樣的社會很難發展;
三、黨爭頻仍,令原先許多矛盾被轉化為合理爭論擺上檯面,這激發固有矛盾的同時又使得整個社會的大量資源與精力皆集中於黨爭之內耗上;
四、缺乏應對危機的動員能力。
當上述弊病與臺灣內部的統獨、族群等矛盾及兩岸關係相結合後,必造成以下問題:
一、大量社會資源、民眾精力皆被集中於政黨競爭,內爭消耗臺灣大量資源及精力,從而制約發展。臺灣自民主化之後發展大不如前,日益被大陸趕超,優勢日喪;
二、國、民兩黨之競爭有別於西方獨立國家,它們身上烙上了很深的統獨、族群矛盾色彩,從而導致兩種矛盾時時相伴,甚至撕裂臺灣社會,民進黨執政期間這種裂痕顯得尤為明顯;
三、虛爭大行其道,常為一些愛台賣台,孰藍孰紅孰綠等虛而不實之事爭而不絕。
明朝後期一個重大弊病便是朝庭黨爭,官員相互彈劾,相互攻詰,相互掣肘,相互推諉,相互拆臺,使得整個政府官僚的精力都集中於內爭之上,內政上無所作為,對外及邊事上又無暇顧及,終致明朝內憂外患。
今臺灣內爭雖比明朝良性,但兩者卻有內部競爭之共性:內爭耗費資源與精力,行政上效率不高,對外上反應遲鈍、分裂,內部矛盾加劇,虛爭大行其道。
總而言之,臺灣在兩岸緩和的當下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內部矛盾與競爭能夠平穩而良性。倘若大陸他日銳意進取,幹預內爭,加劇矛盾,對外又加壓,臺灣必定內部動盪,政難協調,民難同德,軍難同心。
當前許多臺灣人都自認為臺灣社會優于大陸。但實事求是來講,臺灣當前無法樂觀,更不應自覺優越:
首先,導致蜀漢滅亡的內部矛盾,導致北漢滅亡的弱小,導致明朝衰亡的內爭,臺灣皆不同程度存在著,一旦大陸銳意進取,打擊臺灣這些軟肋,臺灣必難偏安;
其次,企業、人才大量西進,臺灣日益空洞化,且兩岸經、文、人之融合日益加深。昔日普魯士統一不僅在三次戰爭,更在於《德意志關稅同盟》形成的經濟統一;
再次,觀臺灣呈現優勢之原因:一是臺灣相比大陸為地狹民寡的小社會,便於管理,二是政府弱化造成的社會功能強化。倘若對此逆向思考便會發現大陸與臺灣猶如集團公司與小作坊之別,管理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大陸即使整體不如臺灣也情有可原,更何況如今地區、文化、宗教、語言、民族、經濟皆呈現巨大差異的大陸在諸多方面已趕超先騰飛之臺灣。若以此論,臺灣在管理能力上遠不及大陸。且臺灣過度弱化之政府在諸多方面已喪失駕馭矛盾、紛爭的能力,無法統籌長遠、全局,往往只能操縱民意,騙選票,或隨民意搖擺;
最後,不少臺灣人自認為臺灣在經濟、傳統、制度上優於大陸。且不論是或否,退一步講,即便是,亦是無法挽回相對大陸之頹勢。縱觀歷史,後蜀在經濟上遠優於北宋;陳朝在文化上遠比胡漢雜合之隋朝更傳統、更中華;德意志西部、南部諸邦遠比普魯士更民主。但這些所謂優勢皆無法阻擋被統一之命運。所以臺灣須客觀、辯證看問題,兼視利弊,切勿孤芳自賞。
臺灣偏安一時尚可,但終非長久之計。臺灣須放眼未來,當機立斷,切勿步蜀漢、東吳、北漢、鄭氏臺灣之後塵。
縱觀歷史,亂後必治,大亂之後必有大治。春秋戰國之後有秦漢,魏晉南北朝之後有隋唐,清末百年屈辱之後有民國與共和國。當今時代正處於繼秦漢隋唐之後的又一個大治之期。當此之時,兩岸炎黃子孫應同心同德,循秦漢、隋唐之輝煌,再創盛世中國,讓中華民族重新鼎足於世界民族之林。(聲明:引用歷史只為借鑒,吸收有益因素,絕無將兩岸地位關係等同於歷史之意)
【權璟畧致讀者:星星之火,必欲燎原,仰賴諸君,同德戮力,轉載傳播,聚抷土以成泰山,匯細流以成江海,成臨台獨之大勢。大勢若成,眾心同愾,眾志畢集,據實憑理,以臨台獨,凡識時務之獨,其心其志,不能無動!】
回天家經文 在 聖經中有關安慰及死亡的經文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推薦與評價
聖經中有關安慰的經文 你們當剛強壯膽,不要害怕….因為耶和. ... 祂從高天伸手抓住我,把我從大水中拉上來。祂救我脫離我的勁敵和那些恨我的人,因為他們比我強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