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政評分析會出現劣幣驅良幣的狀況?
說完,又會被一些有心人設計無心人。無限解讀政論者撐誰反誰,是黃是藍,從而又將一堆標籤飛過來那些政評人身上。所以,慢慢你就會發現,有營養的政評會越來越少,因為吃力不討好。
因而,很多人的政治理解,就不再理性,只剩下一套主旋律:宗教式「殉道」。不問回報,不准檢討,神永遠是對的,你不可以質疑的態度。
正如,我和我的朋友,一直都會用「利益角度」去理解政治動物嘅所有語言。不論任何政見,政工作者,就是有利益的事情,就會做。叫人上街如是,叫人投票如是,公開撐/反一個人如是。你認為以此姝的年紀,經歷,身份地位,有事無事大時大節做model 拍照畀連登仔(aka 渾水 as part of them) 抽水意淫,真的沒有心理包袱?她都自命港英時代精英吧?
而,若某些政工作者沒有利益也做,叫9做,是浪費時間的事。而政工作者會鼓動群眾 9做,也理應是因為他們知道有利益。用一點理念包裝就可以了。
姐姐這一招,就是要告訴全世界,現在搞死架構內的公務員,下任特首,就會難以埋班,出現現在阿妹妹的狀況,管治失效:一個醫生做食衛局也找不到?開玩笑吧?我不是說找一個護士有問題,護士從來沒有比醫生次等,但只得找著一個見記者前沒有人提她阿madam 你戴錯口罩(aka人緣官運心腹助手都欠奉),讓她出醜。你也許知道這屆政府埋班,有多順利了吧?
姐姐這一手,可能是2021 跑馬仔特首選舉工程一部份。然後你問她的支持者,她會答你:「你想香港公務員治港還是港漂治港?頂得一陣得一陣,一向是香港中產,不論淺藍淺黃的想法,他們不關心有幾多人冤獄,他們關心自己未搵夠錢, 5+1 BN(O)移民。中環精英,那些太太移民丈夫在香港太空人那群人,他們會心中有數的。」
她的政見如何,言論如何,我當然看得見有什麼批評。我不會完全同意。我每次跟她見面,不論訪問或是交流,我都清楚表明我沒有辦法認同她的政治取態。
有一點,我相信很多人都不能否認,她仍有戰意。做政工作者沒有戰意,不要做好了。如果明知不會成功,不做過不罷休叫「年輕」,她很年輕。
#說一個人年輕係咪吹捧?
#睇你中唔中意果個人囉
#你記唔記得有句潮語叫
#少年你太年輕了
#年輕可以係戇鳩嘅同義詞
#AO治港
#政治評論
回報同義詞 在 諗sir網 收息債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將介紹美國兩間公用事業公司,更有新能源概念。大眾普遍認為,拜登上場有利新能源,而不管市場上發生什麼,每個人都需要電力和水!
(一)NextEra能源(紐約證券交易所:NEE)
NextEra Energy旗下受監管的公用事業公司Florida Power& Light為佛羅里達州約500萬客戶提供電力。佛羅里達電力公司貢獻了集團60%以上的營業收入。海灣電力公司也在佛羅里達州運營。可再生能源部門在美國和加拿大生產和銷售電力。綜合發電能力總計超過45吉瓦,包括GAS、核能、風能和太陽能資產
NEE的大部分收入來自一個繁榮的州,佛羅里達州,通過佛羅里達電力和照明公司(FPL)。因此,FPL應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這個州顯示出高的允許回報率,快速方便的監管機构,以及較低的客戶利率(未來很有可能加息)。這家公司受益於領土壟斷,並享有規模經濟。NEE還依靠其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廠對清潔和可再生能源進行投資。這些都是未來的能量,與許多同行相比,NEE已經向前邁進了一步。紐交所的估值似乎有點低估,但只要紐交所的股息增長率達到個位數,估值模型就可以發揮作用
(二)Xcel能源(納斯達克:XEL) - 28%的電力銷售來自可再生能源
Xcel Energy管理著8個州的370萬電力客戶和210萬GAS客戶的公用事業。其公用事業公司包括為明尼蘇達州、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威斯康辛州和密歇根州的客戶提供服務的Northern States Power;科羅拉多州的公共服務公司;為德克薩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客戶服務的西南公共服務公司。該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供應商之一,2019年28%的電力銷售來自可再生能源。
實用性和穩定性可以作為同義詞。Xcel宣佈,2017年至2021年,資本支出投資184億美元。有利的是其中19%是用於可再生能源的。然而,這為清潔能源項目提供了額外的現金流。由於明尼蘇達州和科羅拉多州是美國最好的風能資源之一,該公司擁有有利的地理位置。據Xcel Energy估計,到2021年,約10%的費率基數將來自可再生能源(2016年為4%)。這一轉變看起來有希望實現增長。
回報同義詞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BC中文網】南海泡沫:英國300年前一次金融危機留給後世的遺產
作為現代金融市場的鼻祖之一,英國倫敦股市見證過無數跌宕、狂熱、股災和危機,第一次重大危機發生在300年前,史稱南海泡沫。
南海公司是一家身份特殊、業務創新的英國海外貿易公司,實際以金融投資為主業,1713年開始在倫敦股市釀出泡沫,1720年春夏南海股價驟升急跌,股市泡沫破裂,觸發政壇動蕩,同時也催生了市場監管、政府行為約束、潛在風險控制等現代金融市場要素的公共討論。後人研究還發現假新聞對泡沫興起和破裂所起的作用。
南海泡沫破裂,當時輿論嘩然,各界群情激昂。政客義正詞嚴地要求展開調查挖出元兇;南海公司董事會成員被批叛國、欺詐,被傳召到議會出席問訊。文人墨客以詩歌、檄文,諷刺漫畫和舞台戲劇抨擊市場和那些被認為的始作俑者。英國財相一度被關押在倫敦塔。
風波最終平息之後,南海泡沫成了金融醜聞的同義詞,逐漸又成為經濟學一個專用名詞,指脫離常規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
不過,即使到了今天,經濟歷史專家們仍找不到南海泡沫之後經濟陷入長時間衰退或持續低迷的證據。因此,有人認為它就是一樁金融醜聞,因為各種原因,被誇大成傳聞中的危機。
戰爭、股市和販奴
要了解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需要先回顧一下現代金融市場的出現和早期的混沌狀態。
據史料記載,倫敦金融市場的誕生跟1688-1697年那場歐洲大陸上的戰爭有直接關係。那場戰爭被稱為九年戰爭、大同盟戰爭和其他一些名稱。起因是法王路易十四在歐洲大肆擴張版圖,遭荷蘭、瑞典、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英國和西班牙等國結盟抵抗。
為了籌集戰爭資金,英國統治當局從1690年開始在倫敦逐步建立具有現代金融市場元素的證券交易市場,1694年成立了中央銀行 — 英格蘭銀行,發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批國債,並且開始發行匯票,即一種帶有「承諾付款」的代金券。
當時還開始盛行彩票、年金、股份公司、保險公司,以及各式各樣的賺錢理財計劃。歐洲大陸上,荷蘭和法國金融投資業發展迅速,跟倫敦遙相呼應。倫敦金融市場就在這段時間積累了大量財富,不斷壯大。
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根據《烏得勒支條約》,英國獲得向西班牙控制的南美洲販運奴隸的權利,每年一船黑奴,為期33年;作為回報,英國允許西班牙進入英國皇家非洲公司控制的非洲西海岸所有的英國致殖民地。
這時,南海公司已經成立兩年。公司全名:大不列顛商人與南海及其他美洲各地通商並促進漁業的公司, 主營業務是海外貿易,股份制。
泡沫興起、膨脹
泡沫背後的真正原因很複雜。
南海公司跟政府做了一筆交易,從政府手裏買斷西班牙南海貿易的合同,然後政府發行的國債都打包交給南海公司管理,每年付利息。
買了國債的人可以把票據拿去折換成南海公司的股票,從政府的債主變成南海公司股東,不再拿債務利息,改拿分紅股息。國債不能買賣,但南海公司的股票可以交易。政府則把自己的債主從無數公眾變成一個,南海公司。
南海公司的創始股東包括財政大臣羅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和一位曾經經營彩票的金融家約翰·布朗特(John Blunt)。布朗特因為創辦南海公司,後來還封了爵位。
南海公司與老牌奴隸貿易公司「皇家非洲公司」合作,從大西洋向南美運了數千名奴隸,還得到皇家海軍護航。這更加深了公眾對南海公司得到政府撐腰的猜測,因此對它的股票更放心、更熱切。
到1720年夏天,南海公司的股票被高估,帶動大市上漲,其他公司的股價也水漲船高。部分原因是許多新手進入股市盲目從眾,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法國股市崩潰,不少投資資金流入倫敦,助燃了倫敦股市泡沫。
但是,南海公司向股東承諾的南美貿易活動和豐厚利潤始終沒有真正兌現,而公司的行為也越來越像一家銀行,開始借錢給自家股票的潛在投資者,以維持市場需求,推高價格,鞏固泡泡。
史學家愛麗絲·馬普爾斯(Alice Marples)博士指出,當時賣給投資的股票數量是實際可以交易股票數量的一倍多,從新股東手裏得來的錢被用來支付向老股東承諾的高額股息。現在有人形容那就像18世紀的龐茲騙局。
金融泡沫一旦開始膨脹,在一段時間內會迅速吸引更多各式各樣的投資者,包括新手和投機者,股價被迅速哄抬到無法持續的高位,然後遇到最後一根稻草,或因為某個偶然契機,開始暴跌。南海公司的股票從1719年到1720年底,股價飆升10倍,於1720年8月觸頂,然後斷崖式跌落,到年底跌破初始價。
當時的人們沒見過這種驚心動魄的跌宕。
狂歡盛宴結束
據一位古物和自然哲學家威廉·斯托克利(William Stukeley)在《艾薩克·牛頓爵士的回憶錄》(1752年)所述,1720年9月,南海公司股價第一次垂直下跌後,「世界正處於極大的困擾之中,成千上萬的家庭被毀」。這次股市崩潰最令人驚駭之處是社會各個層面幾乎無一倖免,投資巨大的精英階層成員和機構受打擊尤其嚴重,包括皇家學會,曾擔任皇家鑄幣廠廠長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但是,也有幸運、精明的投資者在這幾個月的股市跌宕中找凖時機有所斬獲,比如文具商托馬斯·蓋伊(Thomas Guy)在南海公司股價從峰值跌到一半時出售自己的持股,賺了一大筆,1721年用這筆錢在倫敦泰晤士河邊建了蓋伊醫院(Thomas Guy Hospital),載入史冊。
牽涉面如此之廣的金融災禍,議會不能不展開調查,然後發現內幕交易和貪污賄賂的證據,公司幾個董事受到懲罰,包括位居內閣的高官。他們受到彈劾,私人資產和物業被沒收用來補償投資者,剩下的股份分配給東印度公司和英格蘭銀行。負責將國債打包給南海公司管理的財相艾斯拉伯(John Aislabe) 被撤職並一度監禁在倫敦塔。
最後,新上任的第一財政大臣羅伯特·沃波勒(Robert Walpole)通過巧妙的政治手段安撫公眾,為王室和金融業止損,而南海公司繼續運營,一直到1853年。
醜聞、危機和假消息
債務證券化、政府官員假公濟私、投資公眾盲從和市場的貪婪、變化莫測,似乎在300年前這場金融泡沫中登場。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經濟學和經濟史講師海倫·鮑爾(Helen Paul)認為,南海公司泡沫破裂,究其實質應該就是一樁醜聞,雖然社會各階層都以不同形式和程度捲入其中,但跟1929年和2008年的股市泡沫破裂導致世界經濟危機不同,之所以被如此重墨渲染成金融史上第一次重大危機,一個重要原因是假消息橫行,引爆了公眾集體憤怒和道德恐慌,即使公眾對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並不了解。
鮑爾指出,首先,這件事發生在證券市場早期階段。這意味著監管、理論和法規都處於萌芽狀態或者根本還沒影子,財經記者這個概念還沒出現。公眾最容易獲得的相關資訊就是口口相傳的信息,包括無稽之談和陰謀論。
其次,這件事越燃越烈的另一個原因是傳聞投資者可以索賠,補回損失。所以,很多人便誇大自己的虧損。民間流傳的虧損規模跟史料能夠提供證據支持的損失相差極大。
再者,遇到這類影響範圍如此之廣又涉及錢財、股票投資的公共事件,輿情必然洶洶,必然會出現萬夫所指的公敵,而那個年代最容易淪為替罪羊的是外國人和出頭露面、參與金融投資的女性,還有不少宗教團體。
最缺乏的是客觀冷靜的報道和分析,於是醜聞二次發酵。
牛頓項目研究員馬普爾斯博士認為,南海公司的業務包含大量政治元素,這是泡沫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在公眾心目中它的後台幾乎就是政府,而且大量社會頭面人物都加入了這種全新的理財投資活動。
更重要的是,這家公司似乎提供了一條從王公貴族到市井小民都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共同「快速致富」之路。當時,從國王到女僕都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交易盛況空前。
有過這種慘痛經歷後,公眾開始意識到市場的複雜性和反覆無常。
馬普爾斯博士指出,南海公司泡沫的破裂,再加上法國和荷蘭等地陸續發生類似的市場風波,把金融投機、新金融投資工具的價值及其風險等新問題擺到公眾眼前,推動了圍繞市場監管的確立、政府行為規範及腐敗風險管控機制的建立的公共辯論。
#歷史 #經濟 #金融 #投資 #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