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碎碎念 #演化 #腔棘魚 #四足動物演化 #肺 #鰾 #肺魚
今天(2018/12/23)是腔棘魚被發現80週年的日子。
1938年12月23日,第一尾腔棘魚於南非的查朗那河(Chalumna River)海域被發現。當時南非的博物館員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在當地漁夫的漁網中發現了那尾魚,然後她聯絡了羅德斯大學的魚類學者JLB Smith,並寄給他手繪圖。之後Smith在1939年發表了南非腔棘魚,命名為Latimeria chalumnae,其屬名的字源就來自Latimer,其種小名的字源就來自Chalumna。
事實上在1938年之前,當地漁民就已經知曉這種動物的存在,並且把牠稱之為gombessa或mame。
後來到了1952年,第二隻南非腔棘魚的標本才在科摩洛群島被發現。
到了1997年9月18日,Mark Erdmann與Arnaz Erdmann這對夫妻跑到蘇拉維西去渡蜜月,結果他們在蘇拉維西的美娜多(Manado)市場發現一隻腔棘魚。1998年7月30日,第二隻印尼的腔棘魚被活捉,在被記錄了以後標本被存放於印尼科學院的動物學博物館。到了1999年,印尼腔棘魚(Latimeria menadoensis)被正式描述。
那腔棘魚有什麼重要的?有。在脊椎動物的演化歷史上,腔棘魚的角色吃重。
我們人類所屬的四足類動物(Tetrapoda)的姐妹群為肺魚(Dipnoi),而(四足類+肺魚)在演化上的姐妹群就是腔棘魚。
由於從腔棘魚這類動物開始,肱骨、橈骨、尺骨就已經出現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腔棘魚,四足類動物的四肢就不會出現。
另外近年研究也顯示,現生的腔棘魚雖然生活在深海中,但還是具有扁平的充滿脂肪的單葉肺,因此肺這個器官是在多鰭魚演化出來,於多數條鰭魚變成泳鰾,然後在腔棘魚與肺魚都被保留後,我們四足類動物才有肺的。
但是近年東南非海域因為發現油氣因此科學家擔憂海底工程的干擾會為害到腔棘魚的生存。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香港人面對混亂的世界,制度崩潰,惡人當道,獨裁政權的壓迫,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大家低頭認命,接受獨裁者的標準,做一隻只懂吃喝玩樂,如動物般生存的順民。 今天介紹一本由KOL兼心理學家Jordan Peterson所寫的作品《生存的十二條法則》,作者認為生存在價值混亂的時代,人生很苦,既有來自外...
四足動物演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天香港人面對混亂的世界,制度崩潰,惡人當道,獨裁政權的壓迫,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大家低頭認命,接受獨裁者的標準,做一隻只懂吃喝玩樂,如動物般生存的順民。
今天介紹一本由KOL兼心理學家Jordan Peterson所寫的作品《生存的十二條法則》,作者認為生存在價值混亂的時代,人生很苦,既有來自外界的欺凌、壓迫、傷害、嚴苛的批評,也有來自個人因自身不足而產生的焦慮,「我們比誰都能看清自己的殘缺、軟弱,也比誰都為自己的不符合理想厭棄自己。」他說了演化生物學關於龍蝦的故事作為引子,說明為何做人不要自我矮化;接受做失敗者的角色。
果籽 :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住在工廈】工廈豪宅3000呎連客飯廳、睡房 設計師現身:只係家居feel嘅「工作室」 (果籽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raFZXWKYEEo )
【大圍小店】$128碗麵被批「等執」 前四季酒店副主廚靠貴價料熬湯留住熟客 (果籽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gzQz3Yr94hY )
【娛樂經典】18歲選港姐大熱倒灶輸俾謝寧 滿清貴族周海媚滿語名叫馬爾塔塔 20190515(壹週刊 Next) ( https://youtu.be/codVOZ04c7w )
【搣時潘獨家回應】SM事件後首度現身 日日被性騷擾壓力爆煲:我已經承受唔到 20200731(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5dFeQEJT7s0 )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
【無懼打壓】 全城搶《蘋果》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MAIMBRO-gMQ )
【頭條動新聞】 Ep.2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KLRkTiWHrTY )
#果籽 #劉細良 #讀書好 #生存的12條法則 #香港人 #KOL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四足動物演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終結經濟榨取,解構勞資框架,創造繁榮永續的共好新生活」介紹
訪問行銷: 沈嘉悅
內容簡介:
除非能建立經濟上的民主,否則不會有真正政治上的民主。
—美國前總統 西奧多‧羅斯福
▶ 人類消耗的自然資源是地球再生能力的1.5倍以上;
▶ 土壤持續衰竭,已經摧毀了地球上1/3的可耕地;
▶ 1970年以來,將近2/3的脊椎動物已經從地球上消失;
▶ 我們的社會早已經政治民主化,卻還沒有經濟民主化。
我們現有的經濟制度設計來自1%的菁英,為1%的人服務。在追求「利潤最大化」並鼓勵「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結果——租金高漲、零工經濟當道、更多碳排放……不僅讓我們絕大多數人失望,而且還切實地在摧毀我們的星球。
但是,我們並非「別無選擇」——
共享經濟,再生經濟,影響力投資者,合作社,B型企業,S型企業,公益公司
……這些「世界上最棒的公司」,正在美國三十四洲、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興起。
★現有的體制源於我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社會共識」
當今的經濟現實:投資者是老闆,員工是手下;公司是一個可以任意擁有和出售的東西;金融財富的增長是無限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資產負債表代表一切;勞動收入是一項需要削減的支出;人們貧窮是他們自己的錯。
我們可以想像一種不同的典範、一種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中:世界上只有一個系統,那就是地球。它的珍貴價值無法估量;成長是有極限的;公司是人類生活的系統,員工自然而然作為成員參與其中,擁有人性的尊嚴和基本權利,共同管理資產和追求共同的福祉;每個人都享有成功的機會,因此,長期被排除在外、被體制剝削的人,都應該獲得更多的幫助。
★從「榨取式經濟」邁向「民主式經濟」的轉變已經開始
榨取式經濟是一個由菁英階層打造,由1%的人擁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用的經濟體制,為的是讓他們的財務利潤最大化。而在「民主式經濟」架構下成立的企業,是讓所有權從「最大化利潤」演化成「永續管理」的觀念。
「我們幫助在地社區創造財富,讓這些財富保存在當地並且分享給當地民眾。這樣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透過「錨定機構」(anchor institution)的力量來推動,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建立了在地勞工的資產所有權。我們透過政策制訂,讓現存的經濟制度在環境保護、金融財務和資產所有權等方面,能有大規模的變化。」
這些企業把「公共利益」和「分享所有權」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在尊重地球生態極限的同時,滿足所有地球公民的基本需要,並且在不分種族、性別、國籍的情況下,一同分享經濟的果實。
★公共利益優先/員工所有權制度:創造多數人的繁榮,而非少數人的利益
本書提出了一個對新世代全球經濟體制轉型相當獨到且大膽的提案,透過「民主式經濟的七個原則」:社群、包容、地方(保持當地財富)、好工作(將資本投入資本)、民主所有權、道德金融和可持續性,每個原則都以一個實際運作的成功案例來具體說明,提供了一條明確的道路給想要徹底改變體制的人。如今世界各地都在仿效本書所提到的新經濟模式,使我們更加確信,這樣的設計,將會是未來企業的預設架構,也是民主所有權原則的典範。
這本希望之書,
寫給所有關心地球和人類文明的人,
面對未來的可能解答。
作者介紹:瑪喬麗‧凱莉 Marjorie Kelly
瑪喬麗‧凱莉是民主合作組織(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執行副會長,也是該組織的資深研究員。她是《商業道德》雜誌的共同創辦人,曾為《哈佛商業評論》《執行長》《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和《舊金山紀事報》等刊物撰稿。作品有《資本的神聖權利》(此書被評為2001年十本最佳商業書籍之一)以及《擁有未來:正在興起的所有權革命》。
作者介紹:泰德‧霍華德 Ted Howard
泰德‧霍華德是民主合作組織(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會長。該組織是新型經濟模式的研究發展實驗室,致力於建立一個新的經濟體系,也就是民主式經濟。在這個體系中,公共所有權和公共控制權將會創造更公平和包容的社會,也會強化生態永續性,最終促進繁榮的民主社會和社群生活。
出版社粉絲頁: 遠流粉絲團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四足動物演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常設展介紹
專訪:王紀涵 說明員
地球至今已經歷過至少五次的生物大滅絕,讓我們瞭解到生命脆弱的一面,卻也同時顯現生命韌性。每次的大滅絕事件,都讓當時大多數的生物,在極短的時間內滅絕消失。然而,存活下來的少數生物,卻也發揮了生命堅毅的韌性,隨著時間的推演,造就了後世繁盛而多樣的生命。 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廳的主題「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展覽,從化石的紀錄,揭開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以及早期的生命為適應地球形成初期的惡劣環境,所做的努力和改變。
生命的起源
生命起源於那一汪溫暖的小池塘?
在46億年前,炙熱的地表受到隕石與彗星的撞擊之下,原始地球誕生了!約40多億年前,地球留下了最早的岩石。而最古老的微體生物化石發現在35億年前的岩層裡。
達爾文曾經說過演化就是從一汪溫暖的小池塘開始,真是如此嗎?這個問題科學家仍在探索中。
三葉蟲:古生代海洋中的花蝴蝶!
三葉蟲是最古老的節肢動物家族,牠背上的甲殼可以分成左、中、右三葉,因此稱為三葉蟲。最早的三葉蟲化石,出現在5億4千多萬年前。古生代結束後,三葉蟲也跟著滅絕消逝,沒有留下任何的後裔。牠們的演化非常多樣,不僅是地層上的指標,也像悠遊於古生代海洋中的花蝴蝶!
從水到陸的大躍進
登陸:魚兒上岸了-從鰭到四足! 生命起源於水中,悠游了數億年。所有陸棲動物的足跡中,最早的就是4億5千萬年前多足類的節肢動物。而在泥盆紀晚期(大約3億6千5百萬年前),由真掌鰭魚演化的始螈類,開始出現肺與四肢,並且在水邊爬行、嘗試登陸,最後終於離開水域,成了首批的兩棲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