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Dr_iF改車學知識
#Part3_改後加大碟盤
★改裝原因★
繼上回把 #ㄤ咪 的前煞車碟盤,升級浮動雙片碟盤,雖然尺碼維持335mm不變,但藉著「浮動」設計,而提升的摩擦靈敏度,以及更佳的散熱效率,對於已經不錯的制動更加分。
不過基於好還要更好的訴求,後面小盤徑的碟盤自然也需要同步加大,不只讓煞車的均衡度更好,看著輪框內近乎滿溢的空間,改裝視覺爽度超高!
★選擇要點★
市面上加大碟盤選擇不少,除了考量碟盤、中心盤等的品質,負責與卡鉗連接的延伸座,也是考量的重點,常見型式為俗稱「狗骨頭」拼接方式的結構,以及一體式製成的「C型座」的兩種選擇。
「狗骨頭」和「C型座」都是因為碟盤加大,要把卡鉗外移而誕生,除了外型及結構有所不同,兩者最大的差異,其實在於成本考量。
如果每一車款開發專用的C型座,自然會拉高製造成本、連帶影響售價,所以若用可以靈活對應不同車款的狗骨頭,就可以降低成本,擁有更競爭力的價格,但基於穩定性以及避免狗骨頭因為公差,而造成煞車抖動的情形疑慮,我會選擇貴一點的C型座產品(當然也有很準很棒的狗骨頭啦)。
★改裝知識 ① ★
當初買ㄤ咪的時候,直接有痛升級的JCW煞車總成,前面是很帥的四活塞卡鉗,後面煞車與一般Cooper S相同,只有卡鉗施以「看起來比較帥」紅色塗裝而已。
拆下來跟準備上車的加大盤相比,盤徑明顯小一截,那加大盤面有什麼好處?
如果有玩過翹翹板,就知道坐的離中間支點越遠,下壓力就越強的結果,這個「槓桿原理」在加大碟盤也等同適用,因為 「力矩=力臂X作用力」,力矩就是煞車的力量,力臂則是碟盤直徑,至於卡鉗與煞車皮的摩擦夾力就是作用力,所以當碟盤直徑(力臂)加大,煞車力量(力矩)自然越大!
除了盤面加大,原廠碟盤採用一體式中心盤,也因改為雙片的關係,將材質改換鍛造鋁合金,減輕一些因為加大盤面而增加的重量(雖然還是比原廠盤重啦!)
增加碟盤面積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有著更大的受熱面積,比小尺寸碟盤更為耐熱,在中心盤與外盤結合處的孔洞,當然也是作為散熱之用。
★改裝知識 ② ★
除了加大碟盤心得,我也來分享一下關於煞車系統的周邊資訊~
像這種單活塞卡鉗,活塞位置是在內側的關係,所以踩下煞車踏板,卡鉗內的活塞會「由右往左」推出,把煞車皮往碟盤推送而磨合,同時間因為反作用力的關係,碟盤左端的煞車皮,也會同時「被」碟盤接合而摩擦,達到兩端煞車皮與碟盤摩擦減速的目地。
至於為什麼卡鉗可以「主動」去夾碟盤?主要是它採用「浮動」的設計,意思就是它會左右移動來達到兩端夾緊碟盤、的制動減速效果。
作為「讓卡鉗動」的地方,就是位於卡鉗座兩端的卡鉗螺絲(老塞叫NODO),在卡鉗座的通道裡面左右滑移,達到浮動而夾緊碟盤的目地。
重點來了,卡鉗螺絲移動的卡鉗座孔洞,因為要給螺絲滑動的關係,所以潤滑度很重要,雖然卡鉗螺絲外面包著防塵套,可以阻絕髒污進入,但因為作動時會產生高溫,所以隨便用黃油「ㄍㄡˊ」的話,久了就會乾掉而作動不順暢,進而影響煞車,建議使用專用的「煞車分泵潤滑劑」。
★改裝心得★
改完後加大碟後,最明顯的差異自然就是把輪框內的空間塞滿滿的一敗感啦,也終於解決前面很滿,後面空洞的不協調情形。
另外,原先改裝前浮動盤,帶來些微的前面煞車略強於後面的不適感,也恢復原先那樣的均衡度,高速煞車時的那種車高同步下沉的確定感,以及降速更明顯的制動犀利性,都比先表現更有感數成,所以「跑不快沒關係,比別人早煞下來」,也是另一種境界的改裝思維啦!
四活塞卡鉗原理 在 Hot Drive / 熱駕 - 經典90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Dr_iF改車學知識
#Part2_改裝雙片浮動碟盤 #老塞叫動阿ㄆㄨㄚˊ
★煞車原理解說★
強化煞車的方法,按照「改裝花費」順序大概可分成,「煞車皮→加大碟盤→多活塞煞車卡鉗」的改裝階段。
換煞車皮~就是改換摩擦係數較高的皮,增加煞車皮和碟盤的摩擦力達到更佳的減速效果。
加大碟盤~因為加長碟盤直徑,也就加大制動的力道(就像玩翹翹板,坐得離中間越遠、力臂越長、力量也越大)。
多活塞卡鉗煞車~我先來破除一下在玩改裝10多年觀察很多人迷思!假設今天有款直徑350mm的碟盤,一組是單活塞卡鉗,另一組是多活塞卡鉗,兩者煞車皮尺寸和效能都一樣,誰表現比較厲害?答案其實是不一定!
從「總泵→煞車油→卡鉗活塞→煞車皮→碟盤」的作動方式來看,多活塞的目的,是推動卡鉗內的活塞(越多活塞卡鉗內的活塞,大小配置越不同,越小顆越容易先被推動)營造線性的煞車推力。
反觀單一顆大尺碼的卡鉗活塞,就「有可能」踩起來沒那麼線性,但制動結果並不一定會比多活塞卡鉗差,這點可從先前BMW M Car向來少採多活塞卡鉗(但超大顆)的配置得知。
這樣就代表多活塞卡鉗的煞車不好嗎?答案也是不一定!因為多活塞除了給予線性的制動,也可以更均勻的貼附在煞車皮,與碟盤接合摩擦效果更全面。同時多活塞卡鉗的煞車對應的碟盤尺寸多半比較大,煞車自然也更為出色。
所以改裝前,除了看荷包厚薄,還要先搞懂自己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多活塞卡鉗94王道(#但我承認還是會選擇豪帥氣的多活塞啊啊啊)
★改裝品特點★
好了~前面落落長的說多活塞卡鉗煞車,主要是為了這次我的改裝鋪梗。
這些年來因為車輛性能逐步變強,原廠配置多活塞煞車也算常見,像是我上部的M.Benz A45 AMG,還有現在 #ㄤ咪 的JCW煞車,都是四活塞卡鉗配置。
試想想,如果你車原廠就配置多活塞卡鉗,若要再升級的話,不是用一些更厲害的品牌,那倒不如維持原本架構,然後換煞車皮還來的實際(我用Endless MX72+金屬油管),要不然就選擇效能更好的雙片浮動碟盤。
這款改裝碟盤尺寸,與原廠尺碼相同,不過主要重點,是將原廠「一體式」碟盤,改為外鐵盤、內鋁合金盤的雙片設計,不僅可以減少重量(10.7 → 9.4KG)同時也可藉著「碟盤浮動」,當活塞推動盤面的時候,讓盤面兩端與煞車皮更均勻緊密結合,強化制動效能。
考驗碟盤散熱的設計,它在外內盤的交界處,設計了散熱孔洞,連同外盤部分的通風口也予以加大,大幅增進散熱功效,再將排除煞車粉屑的劃線從五條加到八條,算是蠻全面的提升制動效能。
★改裝心得★
坦白說,由於取決「煞車利度」的煞車皮和盤徑都沒有改變,剛改完、最有感的差別,反而是兩端各輕了1.3KG帶來的起步和「轉起來」的輕盈直接反應。
不過~在這些日子的「用力操駕」,我覺得改裝後的煞車比先前來的穩定,踩踏煞車帶來的降速感受變得實在、準確。可能散熱效果提升、減少過熱變形的關係,即便我連續16格重煞到9~10格,或是劇烈減速入彎的催殘,比起原廠同樣方式的鼓催然後煞車減弱的情形,有著蠻有感進步,#然後我可以改後加大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