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 新冠肺炎
我實實在在上了一課
一直反覆想,艾先生到底是怎麼得到的,
可能性一
我跟艾先生長期都在家工作
只有查理哈利有上學與人接觸
我這一年半來往的朋友都是固定的族群
只要天氣好我們都是在戶外聚會
難道是小朋友帶回來的病源嗎?
可能性二
英國封城了近一年半,警惕性早已鬆散
他也只有進超市才戴口罩,還愛戴不戴的
甚至最近的這一兩個月都是他接送小孩
家長們沒人戴口罩,他索性也不戴了
我研判是不是他在公園近距離跟其他家長聊天時傳染的
但誰知道呢?
即便這樣,我苦口婆心要他繼續戴著,他也不聽勸
你說會走到這一步,他自己得負責任
所幸大罵一聲“你活該“,我心裡也就暢快多
反觀我,只要跟人有接觸一定戴著口罩,沒戴著也絕對會保持距離
而且我每天中午用洋蔥湯煮湯麵跟每週煮雞湯已經有兩年的歷史,我免疫力確實不差
可能性三
難道是我那天同桌朋友傳染?
但截至昨日我測試還是陰性,體力還是保持的很好
怎麼我們同桌吃飯八小時,空氣口沫都不知互相吸吐了幾百回
我還能是唯一沒有被感染的?
沒錯,聽起來也太不合理,但確實發生了
算了,得了就是得了
現階段重要的是我如何在兩週內讓新冠肺炎的病人康復
艾先生身體安康時就是一個配合度相當低的人
生病後,性格更加鐵齒,很難搞
夫妻平日對彼此決定有時冷處理也就算了
這是非常時期,而且我還有兩個幼小的兒童要照顧
我索性不想照顧不聽話的病人
烙下狠話:你要不要健康的活下去?要不要一句話
要就閉嘴,跟我一起食補
對,食補!!!
接下來是我如何讓他14天願意配合戰勝病毒
不容易~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艾先生第一週的症狀就是連續頭痛五天,身體提不起力氣
第五天開始就是半夜發冷又發汗,輕微發燒,身體痠痛
接下來是嗅覺喪失,味覺也沒有口感了
我不確定是不是艾先生發病時是我們打了疫苗的第五天有作用
但他出現的症狀算是輕微的,而且也不是從咳嗽呼吸不順開始
(感恩天地啊)
食補:
我每天用一顆綠檸檬切片加水煮滾後
他每天喝三杯至少持續了7天以上
剛開始喝時罵很苦,但為了想活下去,他還是喝了
加上連前天跟婆婆視訊,她都說艾先生頭髮是不是去染黑
曾聽說檸檬去搬,或許真有道理在
聽到這麼多檸檬的好處,現在配合度很好
還會問我每天的份量煮了沒
另外,我用三顆洋蔥一顆蘋果切片直接放電鍋蒸,蒸完的量不多
艾先生剛開始非常排斥,到後來直接喝下去,連續喝了五天
所以我家買洋蔥跟蘋果一次買都是三包起跳
最重要的是他三餐都吃得非常好,份量都很夠
本想用雞湯熬的湯煮稀飯,但他這點無法接受那就不勉強
早餐一律都是麥片+黑芝麻+香蕉+堅果
中午會是香腸三明治或是烤馬鈴薯+一碗豐富的水果
晚餐一定是糙米飯配雞肉/炒牛肉/烤羊腿
點心可能是我自己做的蛋糕或是布朗尼(少甜的)
最最最重要的是我們都不熬夜
一律九點就睡了(除了看溫布頓或是足球賽)
就這樣艾先生在7天內就康復,頭痛趨緩
雖然生病時真的會很沒有胃口,但我親眼看到艾先生很努力吃
一定要有食物吃進去產生能量,讓身體的器官工作復原
當然,現實是殘酷的
病好起來後體力確實差多了,差好多
以前陪查理哈利在院子跑跳一下午後還有體力跟朋友去打網球
如今才10分鐘他走進來就好喘了
以一個運動這麼多年硬朗的身體
你要他如何短時間去接受自已身體因為一個病毒的轉變
我懂他不願意面對,那我就不搓破他
艾先生病了一場復原後,我們的生活也都慢慢回復正常了
我還是一樣繼續食補,至於以前那個鐵齒的艾先生好相處多了
照顧新冠肺炎的病人,你心理層面一定要夠力
因為他們會悲觀,會自哀自憐
照顧者一定要能夠跳出來不被吸進去
新冠肺炎的確主攻免疫力不夠強大的
就是要有充分的營養不一定是吃維他命
若能新鮮食物補請努力食補,不要等到藥補
英國即將全面解封
學校開始安排父母可以到場參與運動會/家長會
很多爸媽開始約暑假play date
口罩政策也不強迫戴
我問艾先生你準備好接下來要用什麼態度去面對
他沈默了
所以病這一場倒底是應該的
因為接下走在街上其實有多少人是沒有發病但有感染源
那些家長也得了但沒有自己隔離,你怎麼防
也不能長期關在家裡,這樣如何正常生活
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身體免疫力強大,勤洗手
心理上自己一定要準備好
畢竟這是一場硬戰,還有一段好長的路要走啊
器官排斥症狀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為什麼會有情緒?
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淘汰掉了尾巴卻留下了情緒,就是因為相較於尾巴,情緒是人類在生存上必要的能力。事實上,幾乎所有具備大腦這項器官的生物都能感受到情緒,差別在於相較於其他生物,人類有更複雜的思考能力與處理方式;人類將每一種情緒給命名,並且在面對情緒時,能夠做出更多元的選擇。
憤怒是為了迎戰眼前的敵人而產生,因憤怒所產生的生理變化有助於讓敵人知難而退;恐懼使我們對眼前的危險有所警戒,當我們評估眼前的敵人不是自己有辦法打倒的,此時就必須快速做出逃跑的反應來。
例如貓咪在面對比自己的體型還要更大的敵人時,會弓起身體並且讓原本服貼的毛豎起,這會讓貓咪看起來比原本的體型要大上許多。若敵人沒有因此膽怯,此時貓咪可能會進一步伸出爪子並且發出嘶嘶吼聲,這些反應皆是憤怒所帶來的變化。
但貓咪不會立刻朝敵人撲上去,面對比自己龐大的敵人時,除了憤怒之外也同時會有恐懼;恐懼讓貓咪不會輕舉妄動,而是守在原地先試探敵人,若是在警告對方後察覺自己可能不是對手,當敵人逼近時牠也可以立即做出逃跑的反應。
若沒有了情緒或是刻意去壓抑該有的情緒,很可能會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
想像一隻從出生起就被人類照顧到大的貓咪,而且還被奴性重到不行的主人給寵到無法無天;當這隻從未經歷過任何危險,且生存必要的條件皆有人會替牠滿足的貓咪走失時,牠有辦法獨自在野外生存嗎?
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我們有著更複雜的群體規則,我們需要遵循著自己國家的文化與價值觀生存;若是不讓自己表現出跟大多數人一樣的行為,將會引來許多異樣的眼光甚至受到譴責。有些文化與價值觀,是不允許人們將某些情緒顯露出來,或是認為刻意表現出某些情緒是種美德。
我們對於文化與價值觀的認定,是從原生家庭就開始學習的,而嬰兒大腦的發育也跟外界刺激息息相關;當我們接觸到外界刺激時,杏仁核會先做出反應使我們感受到情緒變化,接著由前額葉接管面對情緒時該做出的反應。
由於嬰兒的前額葉尚未發展完全,因此初生的嬰兒在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時,只能夠用最直接的方式,也就是哭泣,讓照顧者知道自己有需求需要被滿足。照顧者面對嬰兒的需求所做出的反應,也會影響到嬰兒前額葉的發展。當每一次嬰兒的哭泣都有獲得滿足時,他就會習得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相反地,當嬰兒每一次哭泣都沒有獲得回應時,他便會明白哭泣對於解決自己需求是沒有幫助的。
有一些嬰兒獨立派的教養方式就是利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嬰兒建立起規律的生活作息,甚至幾個月大就能夠獨自睡過夜。由於本篇主題並非在育兒教養,百歲派與親密派的利與弊未來有機會再跟大家討論。
原生家庭會教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當然,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在幼兒時期就自行領悟的。
以我為例,當我的父母剛吵完架時,我最好躲起來以免掃到颱風尾;當大人犯錯時,我最好乖乖地閉嘴不要揭穿,以免被罵說我沒大沒小;當大人在責備我時,我最好表現出內疚的模樣以換得輕一點的處罰,即便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當我獲得了什麼成就時,最好不要表現出太高興的模樣,以免被說驕傲自大;當我弄壞了心愛的玩具時,最好不要哭泣或表現出難過的模樣,以免還要受到二次傷害,因為玩具是被我自己弄壞的;當我不想服從父母的命令時,哭泣會比生氣安全些;若我大聲地說我不要就是不要,很可能只會換來一巴掌,而且還是得去做那些我不想做的事。
諸如此類行為與感受互相矛盾的反應會使我們的情緒失衡,這樣的失衡會一直延續到我們成年;若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嘗試做出改變,那麼失衡的狀態就會影響我們一輩子。
過度的壓抑,或是過度的使用某一種情緒,都會導致情緒失衡。
以壓抑為例,我們內心明明是感到難受的,但表現上卻必須對他人說出「沒什麼」,甚至必須擠出微笑來證明自己沒事;我們也可能內心是感覺憤怒的,但卻必須表現出自己沒有生氣,因為害怕若讓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的憤怒,就會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
當我們抗拒接受某一種情緒時,可能會用另一種情緒來掩蓋它。
好比自己被他人給誤解時會產生羞恥感,有些人為了快速消除自己的羞恥感,會利用憤怒來否定羞恥感出現過;明明自己沒有做的事情卻被冠上罪名,如果別人真的以為我是這樣的人那怎麼辦?於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名聲必須表達抗議。
也有些人在面對他人給予自己的肯定時會產生羞恥感。
在我們的文化裡,做人是必須要謙虛的,若是大方地接受他人給自己的讚美,會顯得自己太過驕矜自滿。因此我們必須將內心的喜悅給壓抑住,利用羞恥感來掩蓋自己內心的喜悅;我們可能會感到很害臊,甚至臉紅,接著謙虛地表示「我沒有你說的那麼優秀啦」。
上面的兩則例子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不是很正常的反應嗎?難道被誤會了還要大方表示「對,我就是這種人!」捍衛自己的名聲而表達抗議難道有錯嗎?
這邊指的是情緒失衡的狀態下會產生的問題,當過度使用憤怒來壓抑羞恥感時,可能會出現極端的行為。例如被超個車就要攔下對方,然後破口大罵、動刀動槍的;或是被貼上1450標籤時,就要立刻反罵對方智障韓粉;也可能只是跟媽媽說了聲今天的菜好像沒味道,結果媽媽就爆氣摔鍋鏟大罵「不想吃就不要吃啦!」。
情緒原本是用來幫助生物發現問題與避開危險,但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去學習過認識自己的情緒,也不了解當情緒湧現時它們想告訴我們什麼;某些特定情緒湧現時只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並且排斥這樣的情緒出現。
情緒失衡的人,就如同野生動物在面對生存的壓力時,只能夠立即做出戰與逃兩種反應,沒辦法讓自己停下來好好思考問題。過度的壓抑或是放任情緒不但無法好好解決問題,累積的壓力也會逐漸變成生理與心理上的疾病。
例如腸躁症、偏頭痛、失眠、胸悶、肌肉痠痛等等,這些生理上的不適感不見得是因為受到細菌或是病毒的感染。
長期壓抑某些特定情緒,例如絕對不會把憤怒或悲傷表現出來,面對他人的軟土深掘,永遠都是選擇一再退讓;或是過度使用某些情緒,例如總是表現出樂觀開朗的模樣,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是告訴自己「笑一笑就過去了」。
這類型的人,很容易出現上述的生理症狀。
情緒的問題,絕對不是轉過身別看就會解決的。逃避或許可以獲得短暫的舒適感,但問題仍舊還是會在原地;若不去解決它,原有的問題將會不斷被新的問題覆蓋過去,最終連自己都難以明白問題的根源究竟在何處。
解決情緒問題需要一步一步來,礙於篇幅問題,今天就先寫到這邊。
各位可以先想想自己平常容易有什麼樣的情緒困擾,例如敢怒不敢言、強顏歡笑、過度反應或是感覺麻木,面對一件該生氣的事情過度的暴怒,或是感覺不到自己的憤怒等等。
接下來我會慢慢分享自己用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去閱讀《壞情緒》這本書時所得到的啟發,希望能夠幫助到同樣有情緒困擾的各位讀者們,感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次見。
書名:壞情緒,變好事的五堂正向心理課
出版社:方言文化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先填寫google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再去社團按加入: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未填表單無法批准入社唷)
器官排斥症狀 在 揚揚藥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9.4 保健專題-失智症的預防與保健方法]
今天很榮幸來到永愛與各位家屬們分享失智症&大腦保健的主題
根據2018年內政部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有340萬人,失智症人口近27萬人,也就是換算12人就會有一位是失智長者,若是到80歲,更會是每5人就有一位失智者。
過去一般認為失智症是無藥可醫的,但是近年來對於失智症的治療有許多進展,患者仍有可能透過治療改善症狀或是延緩惡化,提昇日後病患和家屬的生活品質,因此及早就醫是很重要的關鍵。
年齡的老化和失智症有正相關,但本質上卻不太一樣。基本上老化的確會造成健忘,但事後往往可以回想起來,相對失智症不僅是記憶力減退的狀況,還會出現語言能力、空間判斷、計算能力、注意力、抽象思考能力等各方面的認知功能退化,甚至有性情上的改變,出現幻覺、妄想等症狀。
而阿茲海默症是俗稱最常見的失智類型,是一種大腦神經退化的疾病。其過程中會有語言表達出現困難、視覺空間出現障礙、收納出現障礙、排斥社交活動、記憶力衰退、個性及情緒變化、對熟悉的事物感到陌生、對時間地點感到困惑、決定能力變差等警訊的表徵。
病程的變化也會從收納常找不到東西、容易發脾氣開始;漸漸會說話缺乏連貫、忘記自己吃過飯;進入到晚期甚至會忘記親人及自己的身分。
退化的原因主要與腦部的變化有關,由記憶的器官海馬迴結構萎縮開始,漸漸大腦皮質層也會開始萎縮變小,讓神經傳遞的空間和速度逐漸減緩。
在治療上,藥物以減少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被分解為治療手段,進而根據個人的情緒狀況搭配抗精神、神經穩定、抗憂鬱等藥物做輔助治療。而非藥物治療的方法則是要請照顧者(家人)須要有同理心去對待,減少對個案的刺激,以及避免噪音、負面的態度、過度使用藥物等等,改由正向的鼓勵幫助他。
而市面上也會有一些保健品做為預防的補充劑,我們可以從神經細胞結構分析,像是常見的魚油內omega-3或是DHA可以保護神經細胞減少自由基的破壞;有一些小朋友患有妥瑞氏症,可能就是髓鞘不良,產生自體免疫攻擊自己的細胞,導致腦硬化或是多發性硬化症;年長者,建議補充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驅物-卵磷脂/腦磷脂,去幫助自身生產的膽鹼。或是增強腦部血管的銀杏葉萃取物(指示藥品)促進循環及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做為神經細胞養分。
最後,提早預防才能延緩退化的失智症狀,除了有正常的社交活動、運動、飲食等等,尋求藥師諮詢和借助居家&長照&機構式的服務都是解決方案。以上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