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介紹
訪問作者:陳力航
內容簡介:
|南洋以外,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
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
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
從小人物個人生命經驗看大歷史底下的流轉與哀傷
西伯利亞拘留,指的是二戰末期,蘇聯向日本開戰,戰敗後大量的日軍戰俘強制移送西伯利亞與中亞、蒙古等地,在惡劣高壓的環境中進行苦役工作,在那不毛之地導致許多人魂斷異鄉。
除了日本人,當時的臺灣人成為戰俘後,也被送往西伯利亞。臺灣人來自溫暖海島,更加不能適應北地氣候,然而,這段歷史卻被抹去、消失於臺灣人的記憶中。
本書從宜蘭男兒陳以文的生命歷程出發,透過他的經驗,回到那混亂的一九四五年,跟著他從日本本土出發,前往滿洲、西伯利亞,重新認識並補足屬於臺灣人的歷史。
作者簡介:陳力航
出身宜蘭醫藥世家,成大歷史系學士、政大臺史所碩士,現為獨立研究者,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史,除學術著作之外,亦有多篇歷史普及、非虛構文章刊載於網站《故事》、《黑色酒吧》、期刊《薰風》。專書部分,著有《圳流百年》(方寸,與謝金魚等合著)、《黑色怪譚:讓你害怕的,真的是鬼嗎?》(聯合文學,與艾德嘉等合著)、《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圓神,與吳亮衡等合著)。
出版社粉絲頁: 前衛出版社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介紹 訪問作者:陳力航 內容簡介: |南洋以外,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 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 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 從小人物個人生命經驗看大歷史底下的流轉與哀傷 西伯...
嘉 藥 期刊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12歲以下的兒童施打COVID-19疫苗:我們準備好了嗎?】:本文是來自中國北京的兩位醫師/專家發表的評論。
2021年5月5日,加拿大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准COVID-19疫苗緊急使用於12-15歲兒童的國家;幾天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和歐洲藥品管理局也批准輝瑞-BioNTech疫苗可以施打在青少年。12歲以下的兒童是下一個需要安全有效的COVID-19疫苗的人群。
在《柳葉刀傳染病》期刊中,Bihua Han及其同事報告第1/2期臨床試驗,採用雙盲、隨機、對照組研究的結果,顯示滅活的 COVID-19疫苗(CoronaVac)在3-17歲兒童、青少年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此結果應該會激勵正在進行的12 歲以下兒童的其他 COVID-19 疫苗。
兒童占美國 COVID-19 病例總數的14. 1%。兒童感染COVID-19通常是輕微的或是沒有症狀。但是,在極少數情況下,兒童可能會病情嚴重需要住院。其中一種病症被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C)。
患者會發燒並嚴重發炎,影響心、肺、腎、腦、皮膚、眼睛和胃腸道等多種系統。MIS-C的總體死亡率約為 1-2%。研究認為COVID-19與發生MIS-C有關。
由於COVID-19可能對兒童造成這些不好的預後,因此當BNT162b2疫苗在12-15歲兒童中達到100%的保護力時,有必要考慮為年紀更小的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
群體免疫是結束這場大流行的先決條件,無論是通過疫苗接種還是自然感染。大多數估計將閾值定為65-70%的人口藉由疫苗接種獲得免疫力。
然而,一項全球調查顯示,只有54%的受訪者說如果有疫苗的話,他們肯定會接種。此外,傳播性和免疫逃避性增加的新變種病毒改變了群體免疫方程式。
因此,疫苗覆蓋率必須上修,並且應該將兒童納入免疫接種範圍。同時,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如果在成年人都獲得免疫保護的情況下讓兒童不接種疫苗,我們不能排除未接種疫苗的兒童將成為病毒庇護所的可能性,因為大多數 COVID-19兒童病例都是輕症和無症狀的。
與接種相同疫苗的18-59歲成年人相比,前述對3-17歲年齡層進行的CoronaVac臨床試驗中,疫苗可誘導更高的中和抗體效價;輝瑞-BioNTech疫苗也有類似的趨勢:12-15歲兒童施打疫苗後會產生更高量的中和抗體。
兒童的強烈反應顯示他們比成人更容易出現免疫過度反應,例如:發燒和過敏。因此兒童COVID-19疫苗應在免疫反應和副作用間取得平衡。滅活疫苗CoronaVac 3μg劑量誘導的中和抗體效價高於1.5μg劑量,但兩種劑量之間的副作用沒有顯著差異。
所以兒童的第3期臨床試驗選擇施打3μg劑量。但對於其他疫苗,例如:mRNA和病毒載體疫苗,在兒童臨床試驗中應考慮降低成人使用的疫苗接種劑量。
COVID-19疫苗在成人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能保證在兒童中的表現會一模一樣。成人接種疫苗後是因為出現急性呼吸道疾病的症狀而認定發生COVID-19感染。
但是大多數感染COVID-19的兒童是輕微或無症狀的,而且由於兒童比成人更容易生病(如普通感冒),所以父母可能不知道感染了COVID-19。這會導致感染率被低估,疫苗保護力被高估。
另外,12以下的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我們應更謹慎評估疫苗對兒童發育的長期影響。儘管為兒童接種疫苗對於達到群體免疫和遏止COVID-19至關重要,但在推動COVID-19疫苗施打在年幼的兒童之前,安全性應該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鑑於不同的免疫原性特徵和發育階段兒童,上市後應繼續監督疫苗安全性,且維持時間應比成人更長 ... 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673/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齊嘉鈺醫師摘要整理)
📋 (The Lancet)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2020-06-28
COVID-19 vaccines for children younger than 12 years: are we ready?
■ Author:Xiaohui Zou, Bin Cao
■ Link: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1)00384-4/fulltext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7/06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嘉 藥 期刊 在 早安健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吳政翰指出,有國外研究證實,有1/3的慢性蕁麻疹和食品中的人工添加物、堅果類,以及部分新鮮蔬果有關。
這些病人或許驗不出食物過敏原,但調整飲食後,症狀就可獲得顯著地改善,甚至不再發作👌
一篇發表於《營養素》(Nutrients)期刊的2021最新研究指出,進行低水楊酸飲食後,有86.96%的蕁麻疹患者表示症狀得到緩解。甚至對氣喘、鼻竇炎也都有正面影響。
因應台灣國情,台北慈濟醫院特別與嘉義大學應用化學系合作進行研究,該研究指出,台灣的本土蔬果水楊酸含量最低的為,A菜、高麗菜、青椒、檸檬及蓮霧等;龍鬚菜、山蘇、山葵,以及柳丁則是最高;豆類則是黃豆含量最高;飲料則是咖啡最高,豆漿最低。
台北慈濟醫院表示,蕁麻疹目前尚無根治辦法,主要只能以抗組織胺與類固醇進行治療與緩解。若民眾已厭倦長期吃藥或擔心藥物副作用,或許可以從調整飲食開始,嘗試改善自己的過敏症狀😉
💡小提醒:任何食物都是適量就好唷!
—
嘉 藥 期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介紹
訪問作者:陳力航
內容簡介:
|南洋以外,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
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
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
從小人物個人生命經驗看大歷史底下的流轉與哀傷
西伯利亞拘留,指的是二戰末期,蘇聯向日本開戰,戰敗後大量的日軍戰俘強制移送西伯利亞與中亞、蒙古等地,在惡劣高壓的環境中進行苦役工作,在那不毛之地導致許多人魂斷異鄉。
除了日本人,當時的臺灣人成為戰俘後,也被送往西伯利亞。臺灣人來自溫暖海島,更加不能適應北地氣候,然而,這段歷史卻被抹去、消失於臺灣人的記憶中。
本書從宜蘭男兒陳以文的生命歷程出發,透過他的經驗,回到那混亂的一九四五年,跟著他從日本本土出發,前往滿洲、西伯利亞,重新認識並補足屬於臺灣人的歷史。
作者簡介:陳力航
出身宜蘭醫藥世家,成大歷史系學士、政大臺史所碩士,現為獨立研究者,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史,除學術著作之外,亦有多篇歷史普及、非虛構文章刊載於網站《故事》、《黑色酒吧》、期刊《薰風》。專書部分,著有《圳流百年》(方寸,與謝金魚等合著)、《黑色怪譚:讓你害怕的,真的是鬼嗎?》(聯合文學,與艾德嘉等合著)、《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圓神,與吳亮衡等合著)。
出版社粉絲頁: 前衛出版社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嘉 藥 期刊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法國上空權」vs.「大麻治憂鬱」。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大麻治憂鬱」獲得60.8%的票數。這禮拜我們再度派裸體出馬,結果還是輸給大麻。其實不只人類會憂鬱,動物也會因為同伴過世而太過悲傷,現在國外有動物園用藥用大麻來幫助動物度過難關。
波蘭華沙動物園(Warsaw Zoo)今年3月有一隻母大象爾娜(Erna)過世了,牠是那間動物園裡,四隻非洲象中體型最大、也是最年老的大象,她的過世影響了其他大象夥伴,園內另一隻最年輕的母象,甚至出現行為改變和焦慮的症狀。動物園的員工就想說,利用「大麻二酚」(Cannabidiol),也就是CBD萃取油,來看看能不能降低大象的焦慮感。不過並不會看到大象捲菸呼麻的畫面,而是直接把油塗在象鼻內,或是混入大象的食物裡,雖然大象體型非常巨大,但目前園方給大象的CBD初始劑量和馬差不多,每天給個2到3滴而已。園方也不是餵一餵就算了喔,他們很認真抽血確認大象們的健康,還蒐集糞便、唾液樣本來觀察大象的皮質素(cortisol)的高低,皮質素就是人類和動物在緊張的時候身體會產生的激素,又稱作「壓力荷爾蒙」。
大麻中含有兩種主要化合物:大麻二酚(CBD)和四氫大麻酚(THC)。THC就是大麻主要的迷幻成分,具有成癮性,在台灣是二級管制藥品,但是CBD不一樣喔,它不會讓你用了很ㄎㄧㄤ,也不會上癮,主要是拿來止痛、緩解焦慮、讓人放鬆、改善睡眠等,而且功效比傳統藥物好,也沒有副作用,現在很多國家其實都有合法的CBD食品或藥品,像是英國,就差不多有25萬人經常性地使用CBD產品,市面上CBD的花樣很多,電子煙油、護唇膏、甚至咖啡、氣泡水都有,放進化妝品裡面據說還可以抗氧化、舒緩敏感發炎症狀。而且其實現在已經有期刊論文證實CBD可用來治療癲癇、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以及焦慮症、憂鬱症等,前幾天還看到新聞說CBD可能有助治療COVID-19。
相對於外國,其實台灣對於CBD的資訊接收得滿慢的,可能是因為大麻在台灣有點像是禁忌話題,充滿了很多誤解,所以多數的人聽到「大麻」可能就覺得是在吸毒。其實衛福部的網站上有說,如果是單純以CBD作為成分的產品,不屬於管制藥品,也就是可以合法使用,那產品的成分或用法用量等資訊,能夠符合藥事法的規定,就是以藥品列管。但是目前國內還沒有核准任何含CBD成分的藥物,所以民眾如果有這方面的需求,可以去找醫生診斷評估後開立處方,就可以申請進口。不過要小心,如果CBD藥物裡面含有THC成分,就是迷幻成分,或是以大麻莖、大麻籽的製品,THC含量超過10ppm,在台灣就會被歸類到「毒品」,先前就有人上網買大麻籽油,結果被依走私毒品罪法辦,所以購買前要特別注意,才不會想治病結果變成運毒。
其實近年國內對於藥用大麻的討論越來越多,也有不少人在擔心,CBD的功效會不會被誇大了,但無論如何,不管你是要用在人身上或是寵物身上,都要先諮詢醫生或獸醫師,才是對自己和對寵物負責任的做法喔~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我們下週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嘉 藥 期刊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吳明德 教授
題目:《疫油殘市 DOOMSDAY ?---大流行威脅下出現油價暴跌》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NathanRoadPoliticsExchan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