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後沒幾天就有去今年的綠博,在知識+看到這個發文,有感而發來講一下⋯⋯
#文長慎入唷
綠博辦在熱鬧的生態綠舟還是懷念的武荖坑好?
先說,各有利弊(好幹話哈哈哈😂)
綠博其一的重要目的是 #生態與農業教育,
如果辦不好(如圖),學生某種程度就是被抓去衝人次,又只會去玩手機拍網美照而已⋯⋯
自從綠博移師生態綠舟這三年來,根據志工的追蹤,武荖坑生態變得非常豐富:有中型哺乳類出沒、昆蟲鳥類數量提升等。這當然與一年一次定期的大型人類活動分開有關。從生態復育、保育到教育,這是很正向的指標。
麻煩與可惜的是,這更是原本設立生態綠舟的初心與願景。
生態綠舟耗費近20年的時間徵收、整理、規劃、設計、經營合作處理⋯⋯原本有機會成為第一個「與非營利私部門從規劃到經營共同合作的生態空間」,但因為政治干預、縣府資源與分工問題等,淪為幾乎是大公園的功能(詳細可看我前幾年好幾次縣長總質詢,我都有提到全宜蘭園院區定位與經營問題)。這裡本來也是第一個要做「總量管制」的地方,一天限量入園降低負載。生態綠舟是 #以人類以外的生態優先打造的區域,再有條件與品質的讓人們進場,發揮管理與教育的功能。
問題來了,為了符合工旅處這個單位的經營標準(沒有外部合作有無統籌單位只好看這項分工),追求人次並讓開園年就引入綠博衝人氣,現在我看騎虎難下繼續辦或搬走大概都會有聲音⋯⋯
此外,倒不是偏心冬山或蘇澳,坦白說,以 #聚集人的活動目的 來看,辦在生態綠舟,他和冬山老街市區的共構效應比較高,還可以較有效鼓勵大家搭乘大眾運輸(相信我去武荖坑都開車多的),在這樣的面向看,似乎又有不同道理跟感受。
總之,武荖坑與生態綠舟都共屬縣政府,究竟他們各自的 #定位 是什麼?生態程度?人的進入(教育與休憩功能)又是什麼?這是一個若無法弄清楚就無法決定的問題了。
當然,我看到的更多是,公務人員第一線把這兩個”大公園”整理與維護就忙不完,除非領導者有魄力的幫忙減法加法整理業務與改變經營方向,否則這種觀念大概只會知道但無法做到⋯⋯
#補充大公園說
我們人有個習慣很奇怪,就是「草不能長太高啦」、「水岸跟步道要有護欄啦」,這些人類角度出發的「管理整理」都不利生態發展,啊基本上沒有好生態什麼生態教育大概都是假的,很難做。
你可以回想一下我們都弄一律平坦的草坪啊,樹木稍微高就剃頭啊⋯⋯也不是大公園不行(比如羅運宜運可能需要),只是這兩個地方,甚至你想想安農溪啊宜蘭河啊那些漂亮草坪⋯如果談的是生態,應該不是只有這樣單一的地景吧?這樣真的好嗎⋯⋯?
知識+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7448558342421/permalink/2172594846161108?sfns=mo
哺乳時間公務人員 在 薛呈懿 Hsueh ChengY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開幕後沒幾天就有去今年的綠博,在知識+看到這個發文,有感而發來講一下⋯⋯
#文長慎入唷
綠博辦在熱鬧的生態綠舟還是懷念的武荖坑好?
先說,各有利弊(好幹話哈哈哈😂)
綠博其一的重要目的是 #生態與農業教育,
如果辦不好(如圖),學生某種程度就是被抓去衝人次,又只會去玩手機拍網美照而已⋯⋯
自從綠博移師生態綠舟這三年來,根據志工的追蹤,武荖坑生態變得非常豐富:有中型哺乳類出沒、昆蟲鳥類數量提升等。這當然與一年一次定期的大型人類活動分開有關。從生態復育、保育到教育,這是很正向的指標。
麻煩與可惜的是,這更是原本設立生態綠舟的初心與願景。
生態綠舟耗費近20年的時間徵收、整理、規劃、設計、經營合作處理⋯⋯原本有機會成為第一個「與非營利私部門從規劃到經營共同合作的生態空間」,但因為政治干預、縣府資源與分工問題等,淪為幾乎是大公園的功能(詳細可看我前幾年好幾次縣長總質詢,我都有提到全宜蘭園院區定位與經營問題)。這裡本來也是第一個要做「總量管制」的地方,一天限量入園降低負載。生態綠舟是 #以人類以外的生態優先打造的區域,再有條件與品質的讓人們進場,發揮管理與教育的功能。
問題來了,為了符合工旅處這個單位的經營標準(沒有外部合作有無統籌單位只好看這項分工),追求人次並讓開園年就引入綠博衝人氣,現在我看騎虎難下繼續辦或搬走大概都會有聲音⋯⋯
此外,倒不是偏心冬山或蘇澳,坦白說,以 #聚集人的活動目的 來看,辦在生態綠舟,他和冬山老街市區的共構效應比較高,還可以較有效鼓勵大家搭乘大眾運輸(相信我去武荖坑都開車多的),在這樣的面向看,似乎又有不同道理跟感受。
總之,武荖坑與生態綠舟都共屬縣政府,究竟他們各自的 #定位 是什麼?生態程度?人的進入(教育與休憩功能)又是什麼?這是一個若無法弄清楚就無法決定的問題了。
當然,我看到的更多是,公務人員第一線把這兩個”大公園”整理與維護就忙不完,除非領導者有魄力的幫忙減法加法整理業務與改變經營方向,否則這種觀念大概只會知道但無法做到⋯⋯
#補充大公園說
我們人有個習慣很奇怪,就是「草不能長太高啦」、「水岸跟步道要有護欄啦」,這些人類角度出發的「管理整理」都不利生態發展,啊基本上沒有好生態什麼生態教育大概都是假的,很難做。
你可以回想一下我們都弄一律平坦的草坪啊,樹木稍微高就剃頭啊⋯⋯也不是大公園不行(比如羅運宜運可能需要),只是這兩個地方,甚至你想想安農溪啊宜蘭河啊那些漂亮草坪⋯如果談的是生態,應該不是只有這樣單一的地景吧?這樣真的好嗎⋯⋯?
知識+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7448558342421/permalink/2172594846161108?sfns=mo
哺乳時間公務人員 在 竹子的體育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分享】讚又要變少了 (˶‾᷄ ⁻̫ ‾᷅˵)
認真的
異性戀結婚不需要同性戀同意,為什麼同性戀結婚需要異性戀同意?
不。合。理。咩
【給 Eliza Tseng媽媽的一封信】
(前情提要,親子天下網站的部落客,在其臉書寫了一篇針對性別平等教育的文章,原文在這:http://ppt.cc/bm5xn。網友有很多意見,此封信是我對他的回覆)
這幾天你收到不少來自網路的攻擊,這也許是你過往不曾有過的經驗,你的讀者與追蹤者,應該很喜歡你的文章。不過,網路上的許多意見,或許真的有值得參考之處。因此,這一封信,不只是寫給你,也是寫給長期追蹤你的粉絲與父母。
老實說,看完你的文章,我必須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才能再次冷靜下來,仔細再閱讀幾次,把你的論點整理,並把我想說的話鋪展開來。所以,你可以放心,這篇文章不會對你個人有所攻擊。
首先,辛苦你了。生了三個孩子的確很辛苦,如同我對母親的感恩與愧疚。老生常談的一句話,我們的生日,就是母親的苦難日。不過,媽媽們從來不覺得是苦難,或者至少媽媽們會說服自己這是「甜蜜的負擔」、「人生的里程碑」。
我身邊每一個完成「里程碑」的年輕夫妻,都跟你一樣,不僅經歷過生孩子之苦,更受盡新手爸媽養兒育女的「驚險」、崩潰、擔憂,當然,其中也有許多歡樂、喜悅等甜蜜的成分存在。
生孩子,國家沒辦法逼你,也沒辦法幫你,但是國家可以幫助你照顧孩子。所以,國家用很多社福的預算,給予生育補助。雖然錢不多,不過那是納稅人的錢,包含我這種沒生孩子的人所繳的稅。
我們的國會,你所罵的立法委員,也在國會立了很多法,希望可以幫助許許多多像你一樣,要養三個孩子的新手媽媽。例如:國會早就立法要求100人以上的企業,需要設置托育的設施或措施,可是很多企業沒有做到。另外,行政部門也要求公共場合,都必須要有哺乳室,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單位也努力在做,希望讓家長帶孩子出門時可以更方便。最近,最新的思維是,讓家長可以帶自己的孩子去公司上班,「立法的人」正在研擬應該怎麼做,才能創造更多元的友善親職環境。
立法的人,政府官員,他們之中有些人,或許真的如你所說,是為了得到錢與名聲,但是有更多的立法委員、政府官員、公務人員,他們跟你一樣,都是別人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孩子,他們跟你一樣,透過他們所擁有的權力,努力守住家庭、守住孩子。他們就是覺得生育率太低了,在意這塊土地的未來,才想盡辦法創造讓每一個想生孩子的人,都能夠越來越輕鬆的環境。
第二,台灣已經有「性別平等」的三大法,分別是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工作法、性騷擾防治法。從你的文章看起來,你個人感覺比較在乎「性別平等教育法」。
不過,你舉了一些極端例子,來堆積其他家長對「性與性別教育」的恐懼,我想要跟你溝通那些被你標舉出來的觀念,有沒有失公允,希望你看完,可以再三思量你寫文字的力道。
你說:「15歲性行為有什麼關係?學校說要戴保險套,又没說不能做?」
如果你是擔心,孩子跟大人性交,目前刑法第227條中有對此規範,簡單來說,若當事人跟未滿16歲的人性交,即使對方同意,也是犯法的。如果對方未滿14歲,當事人受的處罰會更重。所以,目前還不會有你擔心的情況發生。未來,我們的確可以逐漸往更開放的方向修,只是短期都還不會。
至於,有關性侵害的犯罪,原則上都是公訴罪,無論當事人是否提告,檢察官都會主動調查。
你可能純粹擔心孩子未成年就跟同學發生性關係。這個部分就要問你自己,你擔心孩子太早跟別人發生性關係,是擔心什麼?懷孕嗎?我可以告訴你,每年未成年少女非預期懷孕的人非常多,這是在我們國家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前,就長期存在的問題。
有那麼多的非預期懷孕,代表我們國人的避孕知識不足、避孕能力不足。我們當然要檢討衛生教育單位的努力不足、學校對於身體自主意識的努力太過薄弱。該問的是為什麼台灣的教育讓男性連戴保險套都做不到?為什麼我們讓女性的地位仍然過低,無法主動要求男性負起基本的避孕措施?
這些教育內容,只是讓孩子們了解他們應該要了解的知識。
例如:國家發現,機車族的死亡率過高,所以宣導機車族要戴安全帽,可是宣揚戴安全帽,並不是造成人民從事危險的騎乘行為,乃至於飆車。同樣,孩子們也不會因為你教他們認識身體、性知識,他們就一定會從事性行為。而是,就算他們非預期發生性行為了,他們有足夠的知識、能力,可以去面對發生性行為之後的種種可能結果。
你說:「我們組的多元家庭解散了,媽媽,那領養來的小孩就麻煩你照顧一下。」
不知道你所指的「多元家庭」是什麼?是同性婚姻、伴侶制度,還是家屬制度?目前立法院正在討論的同性婚姻,是民法修正,只把「男女」改成「雙方」。領養的部分,雖然未來同性伴侶可以結婚,理當可以享有領養孩子的權利,但是法院的認定比較保守,幾乎都還是處於「尊貴」異性戀婚姻中的人比較容易使用。單身、失婚卻熱愛孩子的人,即使法律沒有禁止他們領養孩子,但是實務上的運作,他們都因為「一夫一妻」的家庭想像,而被判定「不適合」領養孩子,同志就更困難了。
這是不是一種差別待遇,所造成的「歧視」?我認為是,但守護傳統家庭觀念的你,或許認為不是,我就不多追究。
你說:「同學說13歲還没有性行為很丟臉,所以我就去做了,然後得了性病,切除了子宮。」
我上面說過了,把安全性教育的知識教給孩子,他們往後得到性病的機率就會降得非常非常非常低。就算他得了性病,輕微的性病,我們的醫療技術都可以幫助他痊癒,稍微嚴重一點的愛滋病,其實一點也不嚴重,愛滋感染者的直接死亡率是0.92%,比高血壓的死亡率還低,簡直就是慢性病,也不需要切除子宮。
此外,病痛是人之常情,當然能避免就避免,國家也很努力在防疫,特別是性病的防疫,所以更要把安全性行為的觀念普及給任何人,包含孩子,便格外重要。我們要讓大家都能夠具備足夠的知識,一旦遇到「性」,腦袋裡有很多知識可以自己選擇要用哪一種工具與態度來面對。
你說:「我和爸爸也是真愛,真愛就應該被祝福,不是嗎?反正你們離婚了。」
父親跟孩子是直系血親,不會因為媽媽與爸爸離婚,孩子跟爸爸就不是直系血親。民法第983條有規定,直系血親不得結婚。目前也不會有人去動這一條法律,哪怕是同性婚姻、伴侶制度,還是家屬制度都不影響這一條法律。
第三,你很在乎立法的人,讓你無法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立法的人剝奪了你捍衛自己孩子教育的權利(說權力更貼切)。
我滿好奇,立法的人立了哪一條法律,剝奪了你教育孩子的權力?孩子的教育,不是只有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孩子一天有八小時在學校接受國家安排的正規教育、八小時在家跟家長相處。在家的八小時,有些家長送他們去補習班、去學習才藝,或是待在家自己教。國家從來沒有剝奪家長教育孩子的權力。
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要求基層老師做的事情,多半為「知識性」的內容,是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夠有基本的能力,生存在這個社會。有更多家長,行有餘力,有錢、有資源額外讓孩子去學習更多的能力,這是血淋淋的階級差異,我就不多談。
我想說的是,價值觀的塑造比較多還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台灣的家長都喜歡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我很幸運,我的爸媽對我沒有太多的限制,也可能是我比較叛逆,不喜歡按照別人替我安排好的路走,所以靠著自己跌跌撞撞,找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
我與爸媽之間的連結,有血緣上的關係,他們提供我資源,順利長大。除了這個之外,他們對我是盡力地開放,不用臍帶綁住我的思想、不用臍帶綁住我的選擇。
最後,有許多同志朋友對你的文章有很多意見,是因為你對於多元成家法案、跨性別的性別認同有諸多誤解。現在整個國家的情況是,立法院只有推動「民法修正案」,讓同性伴侶也可以受到國家保障,讓同性伴侶也有「選擇」進入婚姻的權利。這個法案,絲毫不會影響到你的權益。
至於,性別平等教育是國家既定的長期政策,只有做得好不好、夠不夠,而沒有「刪除」、「取消」的問題。
我還記得16年前,葉永鋕的事情。他因為長期被取笑是娘娘腔、上廁所被迫「驗明正身」,而只敢在上課時間去上廁所,導致他在廁所跌倒,顱內出血也沒人發現。他的媽媽傷心欲絕,可是他的媽媽並沒有因為孩子的意外而放棄人生,反而說:「我救不了我的小孩,我要救跟他一樣的小孩」。支持同志運動、協助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也才催生了性別平等教育法。
所以,若你真的不想要放棄孩子的性別平等教育,歡迎你加入性別平等的教育工作,國家有提供種子講師的訓練。
很感謝你看到最後。
我得承認,打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內心真是無比難過,需要不斷喝高糖分的飲料,才能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在想,我是為了什麼而情緒起伏如此大?是因為你的言論,讓我自己感受到被否定嗎?
應該不是,20幾年來,我都長那麼大了,這個社會的誤解、歧視與惡意從沒少過,我早已習慣了。
也許我難過的不是你的言論,而是感嘆,或許真的是同志還不夠努力,才讓你誤解那麼多,或許真的是推動性別平等的夥伴還不夠認真,讓你身為家長,必須要耗費那麼大的心力,擔心受害。
我們還會繼續加油,希望你能夠給我們多一點點的善意。
2016/10/31 范綱皓 Kang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