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關鍵:放下執著 💪
有天粿和三個朋友約聚餐、聊近況,在聚會之前…
我看過朋友A多次的PO文,都透露著她想盡快和男友步入禮堂、發展至下個階段,但對方不肯;
而朋友B是因為和家人關係不睦,她經常在和父母大吵後、打給我訴苦;
至於朋友C,他則因為遲遲未獲主管重視、在待了八年的公司盼不到升遷機會,經常在生著悶氣、感到懷才不遇時,多次想約我小酌消愁。
到了見面當天,原先粿猜想,他們可能都懷著煩惱和苦悶,若是今天這場聚會壟罩在揮之不散的愁雲底下,可能也要點個小酒讓他們好好紓壓才行。
但結果,和我想得截然不同!
.
朋友A穿著一襲水藍色波紋短洋裝,踩著白色球鞋輕快地走進約好的餐廳,我倆四目相對時,她滿臉笑意地給我一個愉快的擁抱,毫無一絲鬱悶和不快樂。
我們各自到櫃檯點好飲料、回到座位時,朋友B也到了,但她走近座位時戴著耳機正在和人講電話,我聽見她說,「媽,那妳晚上可以做獅子頭滷白菜嗎?妳知道我最愛吃妳那一道,晚上回去要不要幫妳買件新外套?我今天出門看妳穿的那件太舊了。」
聽得出來她不僅已搬回家和爸媽同住,先前和父母猶如火山般、時刻要爆發的緊張氛圍也已散去。
又過了十分鐘,朋友C撥著被風吹亂的瀏海、姍姍來遲找到我們這桌坐了下來,他則說,「抱歉抱歉,剛剛新公司的人資打給我討論要補的資料,在停車場講太久了。」
服務生彬彬有禮地為我們都把飲料端上桌後,我實在再也按耐不住好奇心,眼神像滾動的彈珠球般、輪替和朋友A B C各相視兩秒後,我統一著問他們,
「你們,感覺都沒事了呀!看起來都開心,眉頭都沒有像之前皺得緊緊,說話就像黃鸝鳥唱歌一樣快樂。」
「真是太好了!看到你們開心,就太好了!」我這麼說的時候,他們也都莞爾一笑,看來真的是先前的煩惱都解決了。
接續,他們各自訴說了鬱悶和憂愁消除的原因、為我解答…
.
朋友A說,「其實雙方冷戰了很長一段時間,他真的還不敢結婚,而我就是想結,彼此吵再兇都沒一個交集、沒答案。後來我想,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對這段感情一點幫助也沒有,萬一再僵持不下,說不定還可能要分手了,多年感情因為其中一個觀念不同分手,想來也是可惜。」
「後來我們說好,結婚先緩,但是我們一起立了一個新目標,就是先買房和車,因為現在住的還是租的,他說先再存多一點錢買好一點的房子,有自己的房子就結婚也不是不行。」
--
朋友B的事情,她則是這樣說,「有一個晚上吧,我爸媽問我說,是不是以為他們就是整天想干涉我、限制我,我說對。」
「但我爸媽解釋了,他們說一直以來過問我的生活細節,其實都只是因為對我的人生感到擔心、不了解和好奇而已,他們一直問也會累,同時也感受到我的不悅。」
「所以後來我把以前不愛接他們電話、不常跟他們聯繫的模式改掉了,現在常跟他們聊生活和工作的事情,如果看天氣不好,或是看到什麼好吃的,我就會想到他們、直接打給他們。」
「反而不再像之前那樣一直想避開他們,我現在主動多找機會和他們相處了,他們也就沒再像之前那樣給我壓力,有時候還變成是我很愛跟他們處在一起。」
--
至於朋友C,他開頭說的第一句話,差點嚇壞我了。
「主管一直不升我,我還曾偷偷寫內部信到上級去。」
「好險事情是沒有演變得太複雜啦,但主管後來很誠懇地跟我解釋,說升遷的事,她其實幫我呈報了好多次,她還給我看過公文,但應該是上面下了人力縮編、職位凍結暫不要變動的指示,她其實壓力也很大。」
「因為她跟我講得時候還哭了,我才發現,是我誤會她了,後來就決定不要再糾結升遷的事情,我就想在那間公司待得也很久了,就開始找新工作,結果我離職那天去收東西,主管的桌子已經先空了,我才知道她其實早就在資遣名單裡。」
「想想…她好像那段時間承受了比我更多,她還有兩個女兒要養,相較起來,我這個單身男沒家庭壓力也沒小孩要養,真的沒什麼好太鬱悶或生氣的了。」
.
那天的聚餐到了尾聲,聽著朋友們時而感嘆生活變動多,時而又笑談彼此都挺過了低潮、找回快樂,
粿在心裡默默看出、他們化解鬱悶和憂愁的共同作法,就是
:放下執著
和另一伴相愛、共度日子時,總會有無數「觀念磨合」的交火時刻,在彼此都沒有犯下明確錯誤時,其實可能大多是面子之爭,又或是先後之戰。
有時會急於想把自己的主張灌輸給對方,有時也會希望對方已自己的立場為優先考量,但若總是堅持如此,便是消耗戰了,鬧得彼此長期不愉快,甚至最後也理不出個結果,無濟於事。
因此,像朋友A這般,能暫放原先堅持的意見,並理性地和男友再創全新的共同目標、找到備案一起努力,便是很好的做法。
--
而像朋友B,他原先執著於「得靠自己過獨立生活」,還把父母家人的過問和關心都片面地視為干涉和限制,但如今她理解了那些皆為「愛」的展現後,反而做出更柔軟、更為彈性的改變。
順利改善了親子關係。
--
至於朋友C,他則明白了,職場上、與外人共事的場合,在複雜的制度和層級之下,許多難為之處真的不是拚了命去要、去大聲爭取就能擁有的。
在確定自己能力足夠的前提下,他鼓起勇氣決定另覓更好的出路,不再眷戀原先、希望渺茫的位置上。
.
在分享了以上粿與三位朋友的這場聚會後,粿另外想和各位分享一位《哈芬登郵報》的專欄作家Shashi Chamling,她亦擅長著墨生活方法和心理議題,
Shashi Chamling曾以
「不再執著這13件事,你便能感到快樂。(13 Things To Let Go Of To Be Happy)」為題發表文章
內容如下…
1.別什麼事都要自我檢討和反省
2.別試圖討好所有的人
3.別什麼都跟人比較,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一點就好
4.別老是自我懷疑,請真切地信任自己
5.別執著於前一秒的事情,得學會時時放下和釋懷
6.錯誤的事情或犯了錯,別經常拿出來傷心和糾結
7.別輕易遷怒他人
8.別過度擔憂「不確定的未來」
9.別老是想和他人打成一片、無須過度在意人際關係
10.別執著於不對的人、不適合的戀情
11.別被「否定自己」的想法綁架
12.不能習慣拖延,切勿逃避
13.別對自己以外的人或事懷有過多、不切實際的期望
.
在Shashi Chamling提醒我們的13件事當中,你看出端倪了嗎?
其實在「不過度執著」之後,反而能把生活的主導權握回自己手中,能避免讓自己經常深陷在外在的、不確定性的、難以預料的窘境裡頭!
倘若你這陣子也執著於某事、憂愁焦慮,希望今天這篇文能為你尋得方向、迎來解答。💛
(完)
-----
幫大家算過囉,本篇 #2450 字 嘿嘿
💜更多心理議題圖卡,都在粿的IG
https://instagram.com/healingquei
●如您想讓身邊更多人看見本文內容,請於文首標明出處來源、亦或是直接轉發本文原連結,勿擅自片段抄改寫、截圖,感謝您。
和家人關係不 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打造愛的家 #我不打小孩
#尊重兒童更往前 #建立孩子自信心
民間團體去年底發布的調查結果,童年時期曾遭體罰的人,長大後有72%的人會反覆回想那段經歷。
26%的成人仍做著被體罰的惡夢,高達44%的人認為自己是沒有用的人,26%和家人關係不佳,14%的人甚至到現在都無法諒解當初打的人。
另一份2019年關於言語暴力的調查也顯示,曾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的兒童,有顯著較高的情緒困擾,且高達74%的小孩長大後仍無法釋懷。
在體罰、打罵下,兒童不只自尊與自信逐漸降低,認為自己愈來愈沒用。
被打孩童和家人的關係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成為他們長大後持續的傷痛與噩夢,逐漸喪失溫柔待人的能力。
明天4月30日是 #國際不打小孩日,最早是在1998年由美國反體罰的團體所發起,呼籲大家停止對兒童的體罰。
2001年起國際紛紛響應此活動,台灣在2006年加入,希望邀請所有家長和兒童的照顧者,不要打小孩。
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就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都不需要再打小孩。
上星期我和 人本教育基金會 一起召開國際不打小孩日記者會,呼籲大家更加重視兒童保護。
以正面的教養與完善的親職支持系統,打造一個保障兒童權利、去除暴力傷害的家。
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一整年通報且確認受虐的兒童有12,610位,每個月平均超過1,000位孩子受虐。
且這還是有通報成案的數量,其他黑數更令人擔心。
在台灣,我們的兒童權益與保護仍有許多不足,當然與過去威權環境的影響有關。
我所成長的世代,以及現在許多家長成長的世代,都是威權教育與打罵教育。
也因此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什麼才是民主、尊重小孩、保障兒童權利的教養方式。
有些成人成為家長後,可能不自覺地複製過去所受過的教養方式。
像這個月我才聽到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一位三十多歲的家長在小孩出生後,非常開心地向許多已當家長的朋友請教:「要如何打小孩,小孩才會乖?」
#不打小孩就不會教小孩?
這疑問正好反映出,許多家長其實需要正確的親職教育與支持系統,協助他們面對教養困擾。
我們要支持家長學習友善兒童,且有效的教養方式,如此才能 #真正斷開威權打罵的鎖鏈。
親職教育的完善以及兒童權利的保障,一直是我在立法院中努力的重點。
《兒童權利公約》第19條明定:「締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之立法、行政、社會與教育措施,保護兒童於受其家長、法定監護人或其他照顧兒童之人照顧時,不受到任何形式之身心暴力、傷害或虐待、疏忽或疏失、不當對待或剝削,包括性虐待。」
台灣將《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已7年,為了進一步落實、防止對兒童的暴力,本次修憲過程中,我也提案將「兒童不受一切形式身心暴力的權利」納入憲法。
民主時代的我們,對待兒童要尊重兒童的主體精神,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保護所有兒童不再遭受任何暴力虐待!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和家人關係不 好 在 連靜雯專屬後援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連靜雯退出8點檔戰場7年多,現在斜槓人生跨足直銷、瑜珈老師、YouTuber的她,又多了一個闆娘身分,將推出「靜享」自創品牌插旗麵食市場,主打雞湯麵和牛肉麵,她坦言過去拍戲時和家人關係不好,「當時太累,回到家也不想講話」,在片場臉也很臭,現在退一步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雖然忙碌也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