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大蝗災 #非洲沙漠蝗蟲
2020年非洲4月初爆發第二波蝗災,蝗蟲數量是前一次的20倍
蝗蟲可以吃嗎?
落單的綠色蝗蟲可以吃,但超過60隻以上成群結隊的黃色蝗蟲是不能吃的。
蝗蟲群聚會變色 產生劇毒和臭味
蝗蟲的研究,必須分類為「群居蝗蟲」(Gregarious Locusts)與「獨居蝗蟲」(Solitary Locust)。 這是因為蝗蟲體內有一種基因叫「CYP305M2」,這種基因分別在群居或獨居時,會對蝗蟲產生不同的的結果。在獨居時,「CYP305M2」基因不會產生任何變化,蝗蟲本身會依照大自然的型態採用色彩偽裝,也就是保護色,所以獨居的蝗蟲本身是草綠色的,而且是鳥類最愛的美食,人類適當烹調後也是可以吃的。但群居時,問題就來了。在高密度環境刺激下,「CYP305M2」基因會讓蝗蟲產生化學毒素,同時身體也會變色
群聚(Crowding)環境會啟動「CYP305M2」基因,將「苯丙胺酸」(L-Phenylalanine)轉化為「苯乙醛肟」(Z-Phenylacetaldoxime),「苯乙醛肟」快速水解為「苯乙腈」(Phenylacetonitrile, PAN)。「苯乙腈」(PAN)可產生鮮豔的警戒色與難聞的氣味, 對天敵鳥類有強大的警告作用。當群居蝗蟲受到攻擊時,「苯乙腈」(PAN)會轉化為劇毒「氰化氫」(HCN)。所以群居蝗蟲利用「CYP305M」這個基因,將體內的「苯乙腈」(PAN)轉化為警戒色與劇毒「氰化氫」的雙重功能,實現使用化學武器防禦天敵的作用。
我在蝗蟲知識百科看到這邊⋯⋯已經覺得恐怖至極!
歷史上~明末崇禎時也曾經蝗災大流行。蝗蟲之所以為「蝗」,「皇」加上一個「虫」字旁,表示古人已經認為他是昆蟲界的王者。
崇禎大蝗災,開始於崇禎九年。崇禎十年,蝗災向西進入關中平原。崇禎十一年,在連續而又大面積發生旱災的條件下,蝗蟲迅速增殖擴散。
崇禎十年的蝗災區,隨著其範圍的擴大,在十一年聯合成西起關中,東至徐州一帶,長達上千公里的分布區。災區西端的寬度限於關中平原,東端在有利條件下,寬度可達400~500公里,在北直隸大名府、廣平府和山東東昌府一帶,形成蝗災重要危害區。
南陽盆地也遭受蝗害,濱海蝗區繼續發展,膠東半島的登州府及濟南府利津一帶,都形成新的蝗災區。 蝗災區的北界已北推至順天府密雲縣一帶。
長江三角洲在連續兩年乾旱氣候影響下,蝗災大面積發生,形成了長江流域蝗災的開始期。到了崇禎十三年,蝗災區的面積達到頂峰,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中下游以及整個華北平原都是蝗災區,江蘇、上海、甚至南方也全是蝗災。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 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驛站兵士李自成失業。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饑,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崇禎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 無日不苦輓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燐,夜夜似聞鬼哭。 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飢民多從「闖王」李自成。 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十四年,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保定巡撫徐標被召入京時說:「臣自江推來數千里,見城陷處固蕩然一空,即有完城,亦僅餘四壁城隍,物力已盡,蹂躪無餘,蓬蒿滿路,雞犬無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 城為之空」,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
呂濟而ptt 在 民視新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2月14日──國內史上首次總統候選人辯論
2004年總統大選,代表民進黨尋求連任的陳水扁、呂秀蓮,對上「泛藍合作」的連戰、宋楚瑜。雙方經過多次磋商後,最終決定在2月14日、2月20日舉行兩場電視辯論會,這也是台灣史上首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
陳水扁和連戰在首場辯論會,先就經濟、主權、少數族群等議題進行論述,但到了交叉詰辯階段,兩人針鋒相對。連戰提到「陳先生站在台子上,我沒有站在台子上,這就是一個不平等」,暗諷陳水扁長太矮
但陳水扁隨後被問到「常常把建造第二高速公路省下2500億掛嘴邊,但這是國民黨發包的、國民黨完成的,怎麼敢說嘴呢?」時展開反擊,表示「在沒有變更設計、沒有追加預算的情況下,最後能結餘2500億」,大酸連戰你還不感謝我
這場總統辯論會砲火四射,陳水扁的能言善道,更被PTT網友封為「世界辯論史上最慘烈的霸凌」。而該年的選舉結果,則由陳水扁以不到3萬票的差距險勝
#民視新聞 #ftvnews #歷史上的今天 #ftv歷史上的今天 #陳水扁 #連戰 #電視辯論
呂濟而ptt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文分享,原文下方留言有彩蛋。
|藍營初選想法速記
註:本文經大幅增補後,以〈國民黨初選落幕,前方的政治地景〉為題刊於《端傳媒》。這裡保留原初的速記。
https://theinitium.com/…/20190718-opinion-albert-tzeng-kmt-…
1. 初選民調
初選民調真正比拼的是「粉動員」——看誰家的粉願意揪人守電話,而且珍惜每個接到的民調電話,耐心回答所有問題完成「有效樣本」。
看公布數字,完成的有效樣本平均是「使用樣本數」一成左右。這一成完成的樣本中,越是狂熱的粉會有越高的再現率;統計數字也必有系統扭曲,不代表社會真實民意。只要對比藍綠初選民調數字,這點非常清楚。
但同樣的,初選落幕後出現的各種「網路民調」,也只是另外一個同溫層的自爽。講白了,會在臉書上晃蕩投票的人,跟會在晚上六到十點能從市話接電話的人,根本是不同的母體。拿後者來酸前者,牛頭不對馬嘴。
所謂「有魚吃魚,無魚吃菜」的綠營灌票動員,從最後結果數字來看,其實無關宏旨。臉書上「限期假韓粉」成為一種時尚流行,我也寫過貼文批評過這個態度;但在真正統計出的民調數字中,藍營換將,蔡的支持率只有浮動2%左右。
我反對「全民調」提名的真正理由,來自我對「政黨」角色的理解。我認為政黨應是政治理念的集結,並依循該黨理念「替民眾推薦」過去有可驗證成績,未來有前瞻性的候選人。你政黨責任是要基於政治專業去推薦,結果反過來問全民「我該推薦誰?」這是對政黨責任的推卸外包,是只求勝選不計理念價值的邏輯。
我當然相信民主,但民主是「選舉」階段的事,不是「政黨推薦」階段的事。政黨基於政治專業推薦,人民經過投票表達偏好,這才完成民主。要罵「民粹」,必須正視台灣兩大政黨本身對政治專業的棄守。
2. 國民黨
國民黨棄守政治專業,只用民調勉力維持一個「公平公開」的形式價值,根本原因,是因為該黨已看不到清晰的理念價值。
國民黨在後蔣時期有過四個正當性支柱,垮了三個:國民黨本來堅持的「中國國族主義」,內有本土認同挑戰,外有PRC對「中國」一詞意義的壟斷,進退失據。國民黨本來也代表「更能維持兩岸和平」的選擇,但先是太陽花後北京「跳過國民黨」姿態趨於明顯(所以投資柯、韓),後有中美對峙升高下的兩難,近期更有香港「反送中」的衝擊,徒顯尷尬。國民黨第三張牌是「經濟發展主義」,但之前馬總統的執政,留下「只圖利財團,全民無感」,黨打這張牌也效力打折。
國民黨僅餘的一張牌是「保守主義」,其社會基礎則是(對過去威權年代的)懷舊世代、茅頭則指向蔡政府代表的進步自由主義陣營,近年推動諸多改革時引起的社會紛擾。弔詭的是,背靠保守主義的國民黨老人,多數忘記國民黨百年前源於「青年革命政黨」的出身。
當代的國民黨,欠缺理念論述的開創能力;然後黨產一被扣,更讓這個黨趨於孱弱,難怪成為各方勢力(包括庶民梟雄、首富資本家)借殼上市的標的。
其實以國民黨的歷史,與所背負的符號,不管對於台灣未來的戰略、兩岸斡旋、大陸自由派追求的政改,或對更廣泛的華語文化圈,都可能存在一些能被活化的角色,能做的貢獻。遺憾的是,目前國民黨中央,似乎完全沒有看見。
3. 韓流
去年韓陳辯論,我有一篇貼文指出「陳展現市政專業,但韓的言語能打動庶民」,結果被某些人幹翻。批評者說我在「替韓護航」,然後直言韓選不上,嘲笑「潮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結果幾個禮拜後,我們真的知道誰沒穿褲子了。
同溫層中,我應該算是很早開始正視韓流的。去年我曾在幾個私下場合,談過「韓流的階段進程」——當時我從最初 PTT 政黑版的「反建制粉」,youtube 上追影片的海外「中華民國僑民粉」,在農業區的「草根韓粉」(那時候除了吳音寧也談過巴拉划),談到三山造勢國民黨本土派系的投靠,「韓風的 touch down」。
但回頭來看,當我只從「庶民」角度去談韓時,也低估了韓流的深厚。
怎麼意識到?是從我父親大學同學的LINE群——這群人,1963年從台大畢業的學長學姊,當中有三分之二移民美國,留台的也多有擔任國內學界、業界領袖的菁英。幾週前,我注意到,當中竟然一堆韓粉,忙於追逐韓總巡迴全台的造勢,並且感動莫名。
此刻,我不打算更深入去談這些動能的社會心理基礎。只想說,韓流基底結合反建制民粹、階級政治、中華民國懷舊世代幾股力量,遠比許多人初估強勁。之前吳敦義拉韓打朱弄假成真,已經錯算;目前綠營盛傳「韓比較好打」,也顯過度樂觀。以過往政治崇拜的半衰期去看,韓流動能很可能會撐上三四年,也必然能延伸到明年。
這是台灣此刻的社會現實,像是一段必須去經歷的過程。嘲諷(像稱韓粉為喪屍部隊),只會添火加柴。
4. 郭與朱
這場初選如果有個值得高興的理由,就是「結果不是能用錢砸出來的」。郭董過去以「狐與虎」的霸氣聞名,一輩子是 ground breaker 或 rule creator,從來不是乖乖牌。看他拿下夏普的耐心與決心,這次初選的投入力度,很難想像就此放棄。
初選剛落幕,郭先神隱盤整是必然。是否堅持選下去,也不急於短期表態。他大可以其他形式維持能見度與想像(例如出資成立智庫,或金援藍營國會參選人),等著看韓是會自爆或聲勢走跌。同時,他可能試圖與柯結盟,爭取中間、青年選民,並藉著喊出 「由國會最大黨組閣」爭取藍營非韓勢力相挺,以提供「第三選擇」之名,徐圖在後期操作棄保。
韓要化解郭的威脅,首要之務是爭取朱立倫加盟支持——今天韓中午也先去拜訪朱,很可能也意識到這點。
韓朱特質反差很大,但這也代表彼此能互補。朱對政治專業的嫻熟,能修補外界對韓 「有口號無政策」的批評;朱相對穩健務實的性格,可以減少韓陣營爆衝的風險;朱對知識藍、青年藍的號召,也可能補強韓在這塊的缺口。
談朱立倫我無法客觀,畢竟他是我過去在新北市府的老闆。主觀地說,如果未來地平線上會出現韓政府,我會希望朱立倫能有關鍵角色。朱今天說自己要扮演藍營的黏著劑;若未來韓勝出,我則希望朱能扮演政府的穩定劑。
不過這個畫面,又可以牽動到後續從選戰團隊組織,到憲政運作上,很多不同層面的「風險想像」。只是事仍遠,先不多說。
5. Coda
最後記一筆。多年後回看這一天,林飛帆、呂家華加入民進黨,可能會有不下於本次國民黨初選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