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大學麻豆校區的台灣文學資料館,去年底突遭台北校方無預警換鎖封館,被視為台灣文學國寶的榮譽館長張良澤,連自己的收藏都無法取回,引發文史界譁然!張良澤今在台南吳園「十八卯茶屋」召開說明會完整說明事件。張良澤表示,將退還校方昨晚交給他的鑰匙,並辭去名譽館長,文物處理交由公眾決定,也盼事件到此為止。
張良澤今一開始他懇請媒體,若要報導請不要傷害到「台灣文學」這4個字。他說:「你可以批評、罵、抹黑張良澤,我絕對不反擊」但不要「傷害台灣文學」因這是咱前輩戰後辛辛苦苦所建立。此外,他並表示,他是台灣文學系創系主任,台文系是他的兒子。
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在西元1997年成立,同時成立台灣第一個台灣文學系,後因資料文物持續增加,2002年遷到有足夠空間的麻豆校區。張良澤2007年屆齡退休後,校方發給他名譽館長證書,他以無給職義工角色繼續在館內整理文物、寫稿,以館為家。張良澤喟嘆,後來,陳奇銘擔任校長後都沒有來,預算全部砍光…
※南市長黃偉哲9日則表示,如果真理大學無法提供合適的場地,南市政府願意協助張良澤教授,讓台灣文學的國寶能繼續在文化首都,傳承台灣文學的力量。南市府願意提供文史資料收藏空間,協助後續研究使用。
※真理大學9日也發表聲明強調該校目前正在整理一個合適的場所提供張良澤教授進行學術研究,同時也希望這些相關的文史資料再經過盤點與授權後繼續嘉惠本校淡水校區的全體師生,以及讓更多大眾未來有機會在淡水校本部欣賞張良澤教授與其他台灣文學作家的作品,藉此延續珍貴的台灣文學歷史發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心靈舒果陳玉珠,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份以「第三者」為關鍵詞的調查報告顯示: 出軌者俱有本科以上學歷的近半數, 年齡以35-45歲為主要人群, 緣於這個年齡段的人 大部分到了「七年之癢」, 此時第三者最易趁虛而入, 心靈舒果影片內容: 溫馨正能量文章 勵志文章 旅遊影片 風景欣賞 心靈教育. 潤澤生命,淨化身心靈;綜合心...
吳希澤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家的國寶」陳垣: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的污點|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11月12日,亞運會開幕當天,也是中國史學大師陳垣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日。
11月21日,國內數十位在陳垣研究、史學研究方面卓有實績的專家學者齊集中山大學,追憶研討這位廣東籍學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的學術貢獻。
陳垣先生的長子陳樂素、嫡孫陳智超先生也都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新會陳氏」祖孫三代均在史學領域內蔚為大家,是20世紀中國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陳智超先生應邀參加了此次研討會,並接受羊城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一、「應該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有一個重要觀點,即「應該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這句話是他在什麼環境下講的?他做過哪些努力?
陳智超:這話他不止講過一次,並不是一句即興或者偶爾的話。最早應該是1921年,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會議上。他當時的學生鄭天挺回憶,陳老師(援庵)說:「現在中外學者談漢學,不是說巴黎如何,就是說西京(即日本京都)如何,沒有提中國的。我們應當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奪回北京!」
羊城晚報:他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過這個觀點。
陳智超:1929年,陳垣先生在北平師範大學兼任過一段時間歷史系主任。他的學生柴德賡回憶說:「援庵老師深以中國史學不發達為憾,常說日本史學家寄一本新著作來,無異一炮打到我的書桌上。」
1931年9月14日,胡適在日記裡提到:陳垣問我,漢學正統這時候在西京,還是在巴黎呢?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兩個人就相對嘆息,希望在十年之後,把漢學中心奪回到北京。
羊城晚報: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有這樣想法的不止陳垣先生一位。
陳智超:對,包括胡適、傅斯年、陳寅恪等諸位先生,都深以為憾,並且有緊迫感。祖父在北大的一位學生朱海濤回憶,「九.一八事變」以後,學生問陳先生對於時局的看法,他就說:「一個國家是從多方面發展起來的,一個國家的地位是從各方面的成就累積起來的,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努力和人家比……我們幹史學的,就當處心積慮在史學上壓倒人家。」
二、學術沒有國界,但學者有祖國
羊城晚報: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對陳垣先生非常推崇。但是我們也看到,陳垣先生曾作《敦煌劫餘錄》,以「劫餘」二字表達對斯坦因、伯希和這些西方漢學家某些行為的斥責。那陳垣先生和伯希和有沒有過交集,他們的關係如何?
陳智超:伯希和確實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稱讚援庵先生,都有記載留下來,這是一方面。此外,最近在存於巴黎吉美博物館的伯希和檔案中,發現有陳垣先生給他的信,信中提到,你寄來的文章我收到了,一共十五冊。你請我送給王國維先生的單行本,我也轉交了,但很可惜,轉交三天之後他就自沉在昆明湖了。從這裡就看到伯希和、王國維與陳垣三人之間的關聯。
他們兩人有證可考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24年左右。伯希和研究過摩尼教,來華在福州時聽一位龔先生說,在福州烏石山有兩塊摩尼教的碑,但沒有來得及去看。後來伯希和就寫信給陳垣先生,托他有機會再查找一下。陳垣先生的助手樊守執是福建人,正好去福州辦事,於是囑他查找,花了很大功夫,可惜最後還是沒有找到。
羊城晚報:看來他們之間不僅有學術上的交流,而且是可以互相託付辦事的關係。
陳智超:應該說不是一般的交往。1933年,伯希和又一次來中國,當時他把俄國博物館館藏的《元秘史》拍了照片送給中國,中國方面招待他,我的祖父也參加了,而且還回答他的問題,這封信都保留下來了。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撰寫《敦煌劫餘錄》大概也就在上世紀30年代吧?
陳智超:這部書是1931年出版的。為什麼叫「敦煌劫餘錄」呢?是因為敦煌的這些經卷,後來藏在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是經過斯坦因、伯希和掠奪之後,剩下運到北京的部分,一共八千卷。陳垣先生在助手幫助下,花了三個月時間整理清點了一次,編出了這部目錄書,這應該說是敦煌卷子裡面最早的、最科學的目錄。
出版的時候,陳垣先生在序言裡點名批評伯希和:「(清光緒)三十三年,匈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相繼至敦煌,載遺書遺器而西,國人始大駭悟。」有人當時就建議,是不是可以用詞緩和一點,「劫餘」二字過於刺激了。但是他說不行,「劫餘」二字還不能抒發他的憤慨之情,所以堅持不改。你說伯希和知道不知道這個事情?當然知道,而且後來二人確實見了面,伯希和還是對他表示敬意。從此我們可以得到重要的啟示,在外國人面前,只有堅持正確的愛國立場,而不是奴顏婢膝,才能得到對方的尊重。
羊城晚報:那麼陳垣跟伯希和的關係,如果單純從個人層面來說,還是比較友好的。
陳智超:學術沒有國界,但是學者是有祖國的。伯希和是西方最傑出的漢學家之一,但也是掠奪敦煌文物最精的一個人。此人有他的兩面性:1933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人趁伯希和第二次來華,希望他也能訪問日本,但他為了表示對日本人侵略東北的憤慨,取消了赴日行程。1945年10月伯希和去世時,陳垣先生還寫信給傅斯年表達了惋惜之情。
三、治學無捷徑,唯有刻苦和持之以恆
羊城晚報:我們看很多關於陳垣先生治學的文章,深感他除了以研究成果影響後代,其治學之道也給今天的學術界帶來很大啟示。
陳智超:我看啟示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個大前提,從陳垣先生有志學歷史開始,就有一個很明確的觀念:作為歷史學家要有一種自覺,要喚醒國民的歷史觀念。什麼是歷史觀念?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在他那個時代,就是不能忘記外國的侵略,不能忘記中國的光榮傳統,不能忘記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氣節。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目的,這一點是首要的。
羊城晚報:也就是說,做學術不僅憑興趣,更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而要有家國之思、民族之念。
陳智超:這一點很重要。另外,他強調治學無捷徑,唯一的體會就是刻苦和持之以恆。比如說有四年時間,因為每天都很早起床編《中西回史日曆》,苦心設計簡明方便的表格,結果得了胃病,只能吃麵,對於一個廣東人來說實在痛苦。在他60多歲研究佛教史時,因為需要參考的一部典籍貯藏在一個潮濕陰暗的地方,多年無人進入,蚊蟲很多。他每天都是吃了奎寧就進去用功一天。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言必有據,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也給人留下很深印象。
陳智超:他強調,歷史學者就應該對歷史負責,要求真,不能去編造歷史。為了求真,有些問題就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陳垣先生倡導文章不要急於發表,「寫成之後要多置時日」,認為如此一來,一者或許有新的材料補充,二者或許有所修正。他自己就曾經重金購買清人的手稿,研究其修改的過程,了解前人怎樣做學問。還有,他要求「不說閒話,力求創新」,提倡「理要講清楚使人心裡服,話要講明白使人看得懂,閒話不說或少說。」在學風上則力求創新,「凡論文必須要有新發現新解釋方與人有用」。這些思想和親身實踐對當今學術界是有借鑑意義的。
四、長居北京,與嶺南割捨不斷
羊城晚報:還想向您請教陳垣先生與嶺南文化之間的關係。首先,出身於一個務實的廣東商人家庭,對於他的人生和治學有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陳智超:應該說有很深的影響。祖父是我們家族第一代的讀書人,他前兩代是經商,再前面恐怕就是農民。同輩也有很多經商的,但他從很小就喜歡讀書,雖然沒有家學淵源,也沒什麼師承可言。
祖父當時看書,並不限於只看四書五經,尤其喜歡讀史籍。於是長輩裡就有人指責他不務正業,但是曾祖父還是「購書無吝」。例如他十六歲那年,買了一部《二十四史》,就花去了曾祖父一百多兩銀子,這不是一般的支持。
羊城晚報:家庭給了他比較殷實的經濟基礎,父親又給了他寬鬆的讀書環境,這是家庭的影響。那麼地域方面呢?
陳智超:廣東這個地方,一方面最早感受到列強侵略,另一方面歐風美雨也是最早被感知。祖父在五歲以後就到了廣州,當然跟在新會時大不一樣,接觸了很多新知新事。另外,他在博濟醫學堂和光華醫學專門學校的求學任教經歷也十分重要。這幾年所受到的近代自然科學的嚴格訓練,對祖父後來的史學研究起了積極作用。他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一封家書中曾說:「余今不業醫,然極得醫學之益,非只身體少病而已。近二十年學問,皆用醫學方法也。有人謂我懂科學方法,其實我何嘗懂科學方法,不過用這些醫學方法參用乾嘉諸儒考證方法而已。」雖然有點自謙,但這也確實是他能超越乾嘉大儒的原因之一。
羊城晚報:那他為什麼後來就長居北京了呢?
陳智超:他中間也曾短期回鄉,但應當承認,定居北京對他一生來講,有很大的影響。那時不像現在,即使你在窮鄉僻壤,只要有互聯網就可以知道天下事。祖父那個時候就不一樣,要看《四庫全書》,在廣東行嗎?要跟第一流的學者交流,也要在北京才有這個便利。
羊城晚報:那他思念廣東嗎?
陳智超:很思鄉。這種思念,甚至包括到具體的食物,如燒鵝、土鯪魚等。家鄉的災害他很掛心,而且對廣東學者也非常提攜,比如說岑仲勉先生,本來在廣州一所中學當老師,把刊有自己作品的校刊寄給我祖父,他馬上就轉送給了陳寅恪、傅斯年諸先生,直至將岑先生一步步薦入歷史語言研究所。
羊城晚報:您祖父在北京時,還說粵語嗎?
陳智超:在家裡他一直都說粵語。而且,他要求在北京生長的子弟,也一定要學廣東話,有時候還會親自教。在廣東的子女,也要想辦法學官話,甚至連我的姑姑都接到北京來上小學。
五、「二陳」比較研究,應不帶偏見
羊城晚報:今天的研討會也有很多學者提到了陳垣和陳寅恪兩位先生的比較,這也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一個課題。您如何看待這種比較?
陳智超:我的看法是,我們要實事求是、不帶偏見地去研究。有些人連兩位先生的主要著作都沒看過,就發表議論,這不大合適。
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的學生戴家祥提到,他在跟老師散步的時候,陳先生講,我就佩服兩個人,一個是王國維先生,第二位就是陳垣先生,他「學問踏實,德才兼優」。陳寅恪先生在給陳垣先生的信中,稱他為「大師」,據我所知,這樣的稱呼在寅恪先生的信中好像是絕無僅有的。另一方面我祖父對陳寅恪先生很尊重,他在給我父親的家書裡面描述,自己怎麼希望陳寅恪先生給他寫序,而且也只有他能寫這個序言。這種推崇不是虛名和客套,他們二人互相都很推崇。
羊城晚報: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陳寅恪先生寫出了《柳如是別傳》、《論再生緣》這些皇皇大作,但陳垣先生的論著比起以前就少了很多。人們會從這些比較上得出某些結論,您怎麼看?
陳智超:首先有一個問題不能回避,陳垣先生比陳寅恪先生大十歲。其實,並非1949年後陳垣先生的論著戛然而止,他最後一部大的著作《通鑑胡注表微》是在1946年刊行的,那時他已經66歲。當時他在家書裡面就多次流露「將軍老矣」。
羊城晚報:是不是也有身體不好的原因?
陳智超:一方面當時關於輔仁大學的爭奪很激烈,梵蒂岡要停發經費,輔仁還有三千多師生,中央人民政府不管誰管?這裡面的鬥爭牽扯了他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年事已高,他也確實身體狀況不樂觀。1953年祖父給冼玉清先生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四九年以後因為各種事忙,沒有時間寫學術文章,我正要寫了,結果右手麻木了;請蘇聯專家醫生看過,說我要立即停止一切工作,要休息。這一次就住院大概一百多天,然後陸續又住了八、九次醫院吧,1964年還動過一個大手術。健康狀況不允許了。
六、陳垣還擔負相當的社會工作
羊城晚報:新社會帶給他的震動應該也很大。
陳智超:這當然也是另外一個原因。他經過了晚清、北洋軍閥、國民政府、日本人統治,曾經一度對辛亥革命之後的民國成立以及抗戰勝利都抱有很高期望,但最後都失望了。解放以後為什麼他轉變很快,並不是因為讀了很多馬列主義的書,而是因為看到了現實。我老引這段話,祖父1949年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文章中說:
「有人問我北平解放後,你看見些什麼和以前不同?我告訴他,看見的先不說,我告訴你看不見的。解放後的北平,看不見打人的兵,看不見打洋車伕的警察,街上看不見乞丐,看不見整天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吏,看不見託人情送官禮的事情,更看不見有所謂『新貴』在琉璃廠買古董……這不同於以前的改朝換代,的確是歷史上空前的、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羊城晚報:那麼他在學術上主要做了什麼?
陳智超:1949年之後,祖父主要做了兩件大事:因為他原來的著作很多都是木刻本,或者在雜誌上發表,現在全部由國家出版社排印出版。大部分著作都是他在解放後精心修改過,並且重新整理的,這是一件工作。另外,就是著手整理《舊五代史》和《冊府元龜》,這是很大的工程,但沒有來得及完成。
羊城晚報:此外,陳垣先生的社會工作也相當繁重。
陳智超:是的,他關心史學教育,繼續指導學生,為出版社審稿,還當著幾千人學校的校長,這都佔去相當的精力。以前的幾十年,他每天凌晨四時起床讀書寫作,晚上九時就寢,生活很有規律。但解放之後,因為不斷參加各種會議,午夜才入睡也成了常事。
羊城晚報:也就是說,二陳在解放後的身份迥異,所以他們承擔的職責也是很不一樣的?
陳智超:對。陳寅恪先生應該說是比較純粹的、學院式的學者,陳垣先生有相當的社會活動,而且還是一位教育家,這個區別客觀存在。
羊城晚報:二人原先在學術上經常交流,新中國成立以後,這種交情還在嗎?
陳智超:這種交往一直沒有斷。過去兩人通信很頻繁,後來因為陳寅恪眼睛失明,沒有直接通信的可能,但還是互相關心的。1953年12月,陳垣給冼玉清先生的信中寫道:「中古史研究所事情當汪君未南行前,曾到舍間商酌,同人意見以為所長一席,寅恪先生最為合適。今聞寅恪先生不就,大家頗為失望,奈何!」而在1955年的信中,陳垣問冼:「寅恪先生起居佳否?聞其女公子調粵工作,可以照顧,甚善。」可見其關心。
七、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當中一個污點
羊城晚報:最近您主持編輯的《陳垣全集》出版了,人們發現書中收入了他生前寫的一個內部檢討材料,裡面交待了有關「曹錕賄選」的情況。
陳智超:我始終不把祖父看做一個完人,更不是把他看做聖人。他就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教育家、愛國者。他參加曹錕賄選是在1923年,我在全集裡面特別收了他寫的一個內部檢討,當時領導並不要求、也不希望他公開檢討,是他自己寫的。我把這篇文章也發表了。我覺得,既然是全集,就要反映全面。他自己一直認為,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當中一個污點,我也不能給它抹掉了,我保留這封檢討,是讓人家全面了解他,他不是完人,也曾走過彎路。
但是,評價一個人的一生,看他的全部,要看他的晚節。就在參加賄選的同年,他寫了被蔡元培先生稱為「石破天驚之作」的《元西域人華化考》,後來又被推舉為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和故宮博物院理事,為保護故宮及故宮文物,與北洋軍閥進行了堅決鬥爭,一度還被捕並遭軟禁。上面提到的陳寅恪先生稱他「德才兼優」,也是在「賄選事件」之後。從這些也可看出當時社會對他的評價。
羊城晚報:那麼這件事到底當時是個怎麼回事?
陳智超:當時陳垣是國會議員,是拿薪水的,而且這個是他主要的收入來源。但由於連年戰爭,薪水已多時未發,後來得到通知說要補發欠薪了,也同時要求他們參加選舉。這是他終身的憾事。
八、三次婚姻與感情生活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出生在一個大家庭,有兩位母親,先後有三個妻子、十一個子女。在感情方面,他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陳智超:陳垣5歲時,父親把他過繼給了去世而沒有子嗣的三伯父。陳垣後來回憶說,雖然與過繼母親李氏生活在一起,她對自己也百般關愛,但畢竟是在生母周氏的懷抱中長大,對她還是很依戀的。每次吃飯,他總是在過繼母親處吃一點,然後又偷偷跑回生母那裡去吃飯。五六歲他就離開家鄉到廣州求學,除了有限的幾次回鄉省親外,很少有與母親見面的機會。他常因不能親自侍奉母親而內疚。
年輕時陳垣聰明博學,又長得一表人才,在廣州時被稱為「靚仔垣」。還有人提到這麼一件事:由於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又擅長演講,陳垣的名氣與日俱增,招來了不少開放女性的追求。陳垣有段時間用筆名發表文章,其中一個筆名是「豔」,友人問他何意,他坦言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女朋友。
羊城晚報:他為什麼會有三次婚姻呢?
陳智超:1913年因赴北京從政,陳垣跟以前的生活切斷了聯繫,包括「父母之命」的原配妻子鄧照圓,也就是我的祖母。祖母原名「珍安」,識字不多,裹過小腳,因為祖父又字「圓庵」,所以祖母后來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照圓」,但他們兩人終究因為彼此思想的巨大隔閡,祖父來京後兩人就沒有再生活在一起。但是祖母知道祖父喜歡吃家鄉的鯪魚,就常讓子女買來曬乾,寄到北京。因為祖父過繼時是「兼祧兩房」,所以又娶了二房吳淑媛,比他小四歲,但也沒有隨他去北京,不久因意外失足落水而亡,年僅28歲。
後來追隨祖父去北京的徐蕙齡,是他在光華醫學專門學校的師妹和學生。他們在北京共同生活了近40年,但到了晚年感情不和,出現巨大矛盾而分居了,後來徐夫人跟隨所生的兒子陳容到了天津生活。
對於身在天津、廣東的兩位妻子,祖父一直寄生活費。直到1966年5月,她們兩位在相隔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先後去世,祖父這時已經是86歲的老人了。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晚年,他的女弟子劉乃和成為了得力助手和忘年知己,長期相隨。二人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
陳智超: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我的妻子曾慶瑛教授曾在《陳垣和家人》一書中,用了專門一節全面談到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相關內容。
大師陳垣
陳垣,字援庵,廣東新會人。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曾被毛澤東稱為「國家的國寶」,與陳寅恪並稱「史學二陳」。
陳垣先生於1880年出生,六歲至廣州讀書。早年曾考科舉而名落孫山。在博濟醫學堂學過西醫,後創辦並入讀光華醫學堂,並留校任教。
1905年,與潘達微、高劍父創辦《時事畫報》,反對滿清專制、外國侵略,以觀點立場激進而著稱。辛亥革命後,當選民國眾議員,從此定居北京,後曾任教育部副部長。
1917年,38歲的他發表第一篇學術著作《元也里可溫考》,開闢了宗教史研究領域,當即震動學界,一鳴驚人,由此開始學術生涯。
抗戰淪陷期間,他閉門研究,堅決不與日本人合作。1949年,他選擇留在大陸,晚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病逝於1971年。
作為史學大師,他在宗教史、元史、中外交通史、考據學、校勘學、歷史文獻學上獨創甚多,學術建樹影響至今。
作為教育家,他從教74年,從傳統私塾老師到現代大學校長,前後執掌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46年。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吳希澤學歷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那些老左鬥小左,小左鬥小雞,自由派打進步派,進步派抹自由派,突然很想贊同毛澤東說的「與人鬥其樂無窮」,尤其站在旁邊看更有樂趣。XD
身為一個20歲時比現在這些左青更傾的「封建退步父權你很國民黨保守派」,實在很想說喔,現在檯面上看到的那些實務左派,其實也沒多務實啦,講得很像實務才是真的。
嘛,各位現在所有看到的社會進步,跟這些當代左青一點狗屁關係都沒,是我們上一代人去努力帶領風向,然後我們這代從2000年後實踐了20年達成的結果。
為何?請問進步文青通常學歷怎樣。
去問任何一個學校教書超過20年的老師問,他每年遇過幾個全校第一名,手上教過幾個第一名,臉書上有幾個第一名現在在幹嘛?拜託,我們有的資料叫做統計,不是偏見,通常想去帶領這個社會往前進的那些進步派,絕大部分都有很厚實的文化資本以及社會資本,有一些還有經濟資本。
但其他那些掙扎求生的人呢?很抱歉,對於一輩子都當不了吹冷氣白領的人來說,他的希望就是小孩可以不要跟他一樣,你講其他五四三追求自我,沒多大意義。
美國選舉可以說是照妖鏡,把台灣整批左派切成三大陣營,一種堅持形而上虛幻理念的進步派,另一種維持偏社會主義傳統價值,還有一種守住言論自由等最基礎的自由派。每一派都說自己是自由派、真正的左派,而其他那些打砸搶的是進步派,跟自己無關,然後轉頭罵那些只講言論自由的人不夠與時俱進,堅持某些理念不能妥協。
老的鬥小的昧於現實,小的罵老的背棄理想,進步派說自由派已經極端民族主義右翼化,自由派說進步派都被共產黨滲透破壞。
拜託,就我來看有差嗎,使用的符碼跟膜拜的圖騰根本都一樣嘛!
我接著要講的有兩個,一個叫做教育大家都可以發光發熱,以及平權理念。我所遇過的學校老師,只要經驗超過10年的,或是有2間以上學校教學經驗的,幾乎都有類似的想法,細節有差但大體一致,那就是
「現在窒礙難行的東西講太遠。」
注意喔,不是行不通,是講得太遠,做的太少,結果反而有害。有害的面相有兩個,一個是太過堅持個體發展,結果老師動輒得咎,好像不鼓勵學生表現自我,就是錯的。另一個平權的更慘,現在的社會氛圍已經變成,不照理論走跟教書就不對,連教小朋友避險都是一種父權價值。
發光發熱,講得很好聽,現實就不是這樣,一個班級能未來發光發熱的有幾個?出了一個吳寶春,就鼓勵大家都去念餐飲科,有誰告訴大家餐飲科畢業後幾%會留下。
你現在去特力屋的燈具區,看看展示的燈泡,每一個都發光發熱對不對,特色在哪?那些為了燈泡發光發熱,需要去當燈座、銅線、螺絲的人,永遠陷入黑暗之中?
絕大多數的小朋友都很平凡,一輩子都做不出啥可以發光發熱的事情,當一個社會的小螺絲釘難道很丟臉?說白了啦,教了這麼久,看那些學長姊碎念,就知道幾十年來這些永續社運的人,根本都在扯淡。你教小孩要發掘自己的天分,擁有強大的自信,出去後才狠狠發現,原來自己一點都不特別,只是個凡人。
這種落差會有多痛苦?多少學生在臉書上,憤世嫉俗覺得自己發不了財、成不了名,都是政府跟這個世界的錯。各位知道這有多恐怖嗎?不肯扎實學習基礎能力,無論是工商技能還是學科理論,滿腦子都是只要自信就可以突破天元。
學長姐他們擋了20年,已經開始擋不住了,現在這批2x代的青年,連我之前教過的學生也開始出現這種傾向。越是成績好,但實際表現不如預期的,越會責怪這個社會,反倒那些老實承認自己很平凡的,過的自在愜意。不過他們這種表現,大概會被永續社運的人稱作被奴化。
嘛,整套燈具如果摔到地上,哪一個最先玻璃心碎滿地?發光發熱的那個嘛。
另一個,平權價值難道老師反對?沒人反對。那為何學校總是出現各種歧視言論,平權之路迢迢。這問題在哪?
扣掉少數真的就是不吃這套的老師,多半的情況是,依照情境教學,必然會遇到你闡述的內容,不符政治正確。
因為學生進到學校,就會帶來他社群的影響,中產白領學區的小孩,不需要你教,自然就對男女平權非常有概念,我們這些父母輩的,年輕時就已經不是傳統男女相處的態度。小孩從小耳濡目染,早就習慣,所以你講解更深入的概念,他們很容易體會。
反之,那些藍領勞工為大宗,甚至郊區偏鄉的地方呢?學生誰鳥你啊,你講的東西跟他從小到大見過的就是不一樣。然後這些學生,10個有8個會去技職體系,根本不會上大學,這輩子最後一次聽到平權理論跟行為的,就是國中。高職誰在管你講這些,全部都是同儕跟放學後的社群在影響。
有能力進行平權教育的公民老師,幾乎都在高中,還是頂尖高中,別說普及到高職,連一般高中都還沒塞滿。在這種情況下你去硬推各種理論上正確的概念,甚至是進步派那些完全不會被這些群體接受說法,學生當場就比你中指了,而且男女都比。
應然跟實然不一樣,我也知道這樣不對,但實際上台灣每年還在培育6-7成以上這種根本不想理你平權的學生,你的社會怎麼可能馬上扭過去?會覺得有改善,那是因為在我們念書的年代,只有1成的學生會接受,現在超過3成,進步300%很大了啦。
學校能做的上限,現在就是至少表面上不能出現歧視行為,但實際上要全部落實,沒辦法。
然後就有人開始滑坡,說「你不這樣做難道就那樣?」、「老師的責任不就是這樣?」
動輒滑坡很煩,再講一次,你那麼會教,自己去教,去那些生長在藍領學區、未改建眷村、老娶年輕外配很多的村莊,教教看就知道了。學生表面上贊同你,是因為老師有權威,私下根本沒鳥你,一樣依循傳統的邪惡父權體制,男女都一樣,例外的會離開這裡,不會留下。
輔導室人力就不夠,光是處理既有案件就煩死了,想要深入的進行平權教育,得要每一科老師都隨時帶入那個思維才可以。
所以很多你覺得的改變,不是因為社會整體變了,是因為在那個保守群落中,不想接受的就離開,還得離開的很徹底,來到都市比較可以找到自己人,簡稱同溫層變厚,所以你以為行得通,故1124大敗成這樣,還得解釋都跟進步價值無關。
我個人,以及學長姐的建議都很實際,你真的想增加這個社會對於平權的前進,還不是激進女權那種自助餐,麻煩下去教書,從小學開始。我們很多從小學接手上來的就歪了,連小學老師都沒有去做,中學最好扭的回去。
結果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只想推個政策改變一切,沒人要下來做苦工。有老師碎念一句,就被酸一百句回去,好像你當老師就應該要做到,做不到就失職。老話一句,你自己來試試看,別囉嗦。別人早就知道這樣做會失敗,才不是因為保守退步不想聽你的。
我就提供點個人經驗,若你在中產白領較多的學區,可以直接切入現代平權的概念,但要拿實作去講,例如夫妻分攤家務的狀況,或是男女朋友交往是否AA制。一定要拿貼近他們生活經驗的說,讓他們略為討論,去思考其合理性,不然聽不懂,直接跳到後現代理論,全部噓你。
藍領勞工以及年輕外配為主的學區,你連現代平權概念講下去都會被比中指,學生直接嗆你。你得要拿生活狀況,像是家事都媽媽做合理嗎,結果錢都被爸爸拿去花,或是啥阿罵辛苦帶大你,阿公整天外面風流。類似這種看地方看狀況的去說,他們才會懂,在感同身受下去逐漸落實那一點點的平等。
各位猜猜看,我拿自己夫妻相處的經驗去說,這個地區的學生反應是什麼?「老師你好娘喔,怎麼這麼軟,要更有主見一點啊」。男女反應都差不多,但同樣的狀況拿去白領為主的學區,「老師你真是現代男性的表率」,或是「你怎麼會讓師母作家事啊,這太過大男人了」,等我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的東西。
想嘗試一套標準用到底,然後現場的隨機調整都是錯的,那你自己去做。
套一位人類學學長的說法,人類今天的社會系統都是運作千百年的平衡,你要打破平衡都要付出代價,重點是誰要買單。
稍微改變平衡,多數人還可以接受,直接打破現有平衡,來推一個你自己認定的標準,就是被激烈反對,革命犧牲的通常都是那些所謂「最需要被幫助的人」。
最後還是苦勸這些亟欲改革現狀的青年,你們理念沒有錯誤,但做法錯的很徹底,那些所謂被奴化到不知道反抗的人,根本沒有被奴役,也不覺得自己有錯,他們只是依照自己的常識判斷,知道打破現有系統,自己會處在更加不利的位置上而已。
很多事情,你不下去體會,不會知道那個平衡的微妙,自以為是的敲碎所有舊時代的象徵,最終結果就會是文化大革命,中國人好幾代都道德虛無化,什麼壞事都會幹。
我最擔心的,不是我現在教的學生,至少到我退休前,應該都不會,而是大概30年後的社會。現在20出頭的年輕世代,在大學中普遍受到左派思想影響,對於習俗與傳統極為鄙視,而這些人在較保守的師範體系中已經出現,學校第一線也開始零星看到幾個新進教師,有這種傾向。
也就是,再過10-20年,高中以下學校很可能會有大量的激進左派思想教師,潛意識去毀壞舊有傳統,他們教出去的學生上了大學就會更極端。大概30-40年後,這些他們教出去的,將會成為國家社會的中堅份子,接著有整整兩個世代都會進入價值虛無化的狀態。
就跟美國現在的狀況一樣,今日那麼容易被滲透,40年前就種下此因。
凡事都要講成本、資源、時間,不相信這些數學,只相信自己是對的,那就會像我們知道的一個老笑話。
「你們怎麼會賠錢到倒掉,都沒有做會計嗎?」
左膠:「會計?這聽來很資本主義。」
吳希澤學歷 在 心靈舒果陳玉珠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份以「第三者」為關鍵詞的調查報告顯示:
出軌者俱有本科以上學歷的近半數,
年齡以35-45歲為主要人群,
緣於這個年齡段的人
大部分到了「七年之癢」,
此時第三者最易趁虛而入,
心靈舒果影片內容: 溫馨正能量文章 勵志文章 旅遊影片 風景欣賞 心靈教育. 潤澤生命,淨化身心靈;綜合心靈短文分享,分享一些好的文章和影片, 鼓勵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朋友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開啟人生生存的勇氣和力量.....
透過影片洗滌心靈,希望給予大家心的舒果 心靈舒果與您分享,也請分享心靈舒果
觀賞更多影片:https://goo.gl/rvS1UC
心靈舒果FB:https://www.facebook.com/anytime999
LINE@ ID :@jkf9464z 請加好友 接收新訊息
1.歡迎訂閱心靈舒果的Youtube頻道,這樣心靈舒果有了新影片,你就會第一個看到唷!(訂閱免費喔 )
2.歡迎到我的FB粉絲專頁【心靈舒果】按讚,這裡會有心靈舒果的最新動態!
3.每一則影片的留言心靈舒果都會親自看過,歡迎在心靈舒果的影片下方留言!(請在youtube影片下留言 我才看得到)
心靈舒果, 需要大家的支持和鼓勵 , 您的分享是我製作影片的動力,請分享影片給至親好友 在平淡的生活中舒發煩悶,增添小小的確幸。 感恩 謝謝
心靈舒果 陳玉珠 心靈舒果陳玉珠 林采緹 Exo Kevin Garnett 藤原紀香 台鐵訂票 采紅豆 Bingyi Lin 綠野花香 順伯 劉瀚文 心靈語坊 心靈天使 天使心 心靈之旅 心旅行 心靈音樂 心靈勇者 心靈小語 人生心靈小語 心靈捕手 心靈判官 危險心靈 心靈 心靈勇氣 心靈雞湯 心靈鑰匙 心靈投手 身心靈 心靈小品 心靈點滴 黃景昭心靈饗宴 人際關係心靈小語 無染心靈 心靈小品文章分享 心靈語錄 心靈開運網 人際關係 心靈饗宴 心靈享宴 勵志小語 勵志文章 勵志 勵志格言佳句 勵志小故事 勵志影片 鼓勵勵志小語 黃景昭 勵志歌曲 勵志故事 自信心勵志小語 勵志小品 勵志名言 勵志名言佳句大全 小故事大道理勵志篇 溫馨勵志小語 勵志的話 心靈活水 名言佳句 立志 分享 好文 文章分享 好文章分享 心靈小品文章分享 溫馨小品 親子文章分享 感動 經典語錄 精彩 感人故事 感人電影 感人影片 感人文章 感人的愛情故事 感人的歌 感人的話 感人 感人小故事 六子心世界 影片分享 就是愛分享 心靈語坊 分享文章 好文章分享 影音分享 愛分享學院 成長 成長影片 知識 成長一起去旅行 旅行 輕旅行 旅行的意義 一個人旅行 帶我去旅行 我愛旅行 縮時攝影 gopro攝影機 運動攝影機 GoPro 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依然奔跑!心靈影片 心靈小語 心靈雞湯 心靈音樂 老歌 西洋老歌 心靈圖片 威而鋼高山症 百變怪 許淑華 喜翔 吳亞馨 Coldplay演唱會 樂視 日本地震 劉世芳 感恩節 復航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IHRDpWTV54/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5xK-D8-_z-V_D69lo65d0OL8wYw)
吳希澤學歷 在 王鹤棣吴希泽《想你想到快疯了非同小可》 - 《青春芒果夜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独家赞助百事可乐Pepsi https://amzn.to/2Le3Pxa【 欢迎订阅湖南卫视官方频道: https://bit.ly/2rWh7qr 】《青春芒果夜》是芒果TV在暑假为年轻人举办 ... ... <看更多>
吳希澤學歷 在 完全娛樂ShowBiz - 新版《流星花園》預告曝光配音讓網友傻眼 的推薦與評價
新版流星花園#王鶴棣#官鴻# 吳希澤 #梁靖康Thẩm Nguyệt- 沈月• Shenyue • VNFC. ... 【小姐不熙娣】阿Ken自曝高 學歷 都用小手段拒絕學妹示好…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