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西多.多明哥自傳-7
多明哥常在書中提到跟哪個指揮、導演或演唱家合作的觀感,他提最多的應該是指揮,因為他自己除演唱,也指揮樂團,所以很有感,他能夠一針見血的指出指揮家的特色,如李察‧邦寧,是一個有條不紊的指揮家,對法國曲目有深厚的見識,將「霍夫曼」把握的很好;朱賽培.桑提有絕佳的記憶力,坐下來可以把總譜默寫下來;祖賓梅塔幽默講義氣,聰明且有超強的記憶力,有著不尋常的氣質,能用輕鬆的態度處理總譜;伯恩斯坦,常不辭勞苦將每個音餵養給樂隊的演奏者;佛多,能將作品內在的生命火花激盪出來,尤其能在鋼琴上陪歌唱家練唱,站在管弦樂團前,呈現所有樂思和活力給觀眾;朱里尼,將排練演出視為再創作的藝術工作,從他身上發現詠嘆調的快慢與場景、整體與歌詞都有密切相關。他是一個親切、深沉的音樂家,卻也善於激勵鼓勵工作同仁。當他指揮「震怒之日」他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最後審判的上帝的化身,減少過度誇張的戲劇性動作,音樂冰冷的進行,帶領上帝高度憤怒的權威感是如此逼真嚇人;阿巴鐸,忠於威爾第原著的音樂家,雖是很好的鋼琴演奏家,但卻常用很輕的聲音駕馭樂團、我最喜歡和他合作比才的「卡門」,他能按總譜的要求把透明的音響、熱情與性慾的特質全都表現出來,樂團和他充分合作,令演唱者彷彿享受一場古典樂的演出;詹姆斯.雷文,對工作專注熱誠,對歌劇掌握各種音樂風格,全盤了解,並維持高品味的音樂效果;穆堤,是一位天生傑出的音樂家,很少給樂隊規定,卻不可思議的精準,對樂隊聲音辨識更是準確;彭內,聰明的指揮,懂得適度的堅持與退讓;克萊柏,註定天生要吃指揮這行飯,他身材高大且苗條,雙手似乎無限長,其指揮技巧和樂句的處理都很精緻,他對指揮與音樂了然於心;貝姆,可以說是音樂的化身,他87歲(1980)和他合作錄製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觀察,他對工作嚴謹且專注,他的手勢傳達出巨大的力量和強度,有如滾滾江河般洶湧,起拍和速度準確無比,對獨唱者和合唱團的控制從未失手;卡拉揚,1981他與維也納交響樂團合作,認為用團在卡拉揚的魔棒指揮下,表現出一種超自然的美,和弦由虛浮下沉,一直到豐沛的音量,從低音提琴到長笛,就像含苞待放的花等著盛開,有時速度慢,你可以聽到快速中無法聽到明晰的音響如月亮之歌,是絕對嚴格和專注合而為一的圓滿。
王淑汝老師文
合唱團指揮手勢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帕華洛帝的技巧與神話讀書筆記-2 1100528
這本「帕華洛帝的技巧與神話」出自一個從事多方面音樂家馬吉拉(Leone Magiera)之手,是一位嫻熟且感情細膩的鋼琴演奏家,也做過樂團指揮,經常為歌手或樂團伴奏,曾在歌劇院工作,對於挑選歌劇演員和做音樂相當有經驗,最重要的是與帕華洛帝是同鄉,年紀相仿,和帕華洛帝的關係匪淺亦師亦友,陪伴他從年輕到成名的過程,特別是摩德納的老同鄉,這塊古老文明的土地,人們至今仍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正是孕育這位世紀偉大歌唱家的搖籃。這和另一本「我的世界-帕華洛帝自傳」著重討論歌劇外的人生,特別是成名後的人生百態,和三大男高音的X檔案所述的八卦世界,選擇性的摘錄與歌唱有益內容。
歌劇歌手的道路艱辛,且成功的機率渺茫。帕華洛帝接受阿利哥.波拉老師的教導,不僅是一個歌手的訓練,其實目標是朝歌劇演員的路上行走,事實上也證明歌劇演員才是帕華洛帝的代名詞。即使後來涉及電視或電影甚至其他領域事業都是附帶的產品。
在馬吉拉的建議,認為學習聲樂的必備條件,首重音感要好,此外要學習一項樂器,最好是鋼琴,另外一項就是參加合唱團,一方面從中學習樂理知識,提高音樂修為,同時也學習如何看懂指揮的手勢和含意。這和帕華洛帝有個愛唱歌的父親,幼年參加羅西尼合唱團及摩德納是歌劇院提供的文化薰陶,培養他從小對聲樂和音樂的喜好都和他成年時期的藝術成就有直接關聯。
王淑汝老師文
合唱團指揮手勢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聽見歌再唱》:找到自己的位置
.
「沒有不好聽的聲音,只有適不適合的位置。」
.
久埔國小面臨廢校危機,老師們決定成立合唱團,希望能在比賽中贏得好成績,進而保住校園。然而,距離比賽只有短短三個月時間,擔任音樂指導的代課老師韻芬對學生們不具信心,而擔任合唱團指揮的體育老師 Bukut ,選擇不放棄,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拼到底...
.
#楊智麟 導演的《聽見歌.再唱》,可以粗略分成上下半場。上半場提及偏鄉教育困境,資源不足與少子化問題,使得校園難以永續經營。原住民家庭普遍經濟並不優渥,孩子們沒有太多閒暇時間練團,參加比賽或許有些過於勉強。Bukut 擔任合唱團指揮,沒有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他,只能從過往學到的知識來教導孩子,而這些知識往往與原住民的自身文化沒有太多淵源。
.
《聽見歌.再唱》下半場轉了個彎,告訴觀眾,用他人的方法來參加比賽只是模仿,找到自己的聲音(根源),才能發光發熱。從上半場制式的衣著打扮與指揮手勢,到下半場無論是歌曲的選擇、指揮的方法、或是服裝打扮,久埔國小的師生們都找到不同於他人的路(真正的「特色」原來是自己的文化底蘊),尋回內在的自信。
.
儘管《聽見歌.再唱》不算完美,人物設定有時會讓我覺得很刻板(例如評審的反應)、學生家長們對 Bukut 的責備有些莫名其妙、韻芬吃飛鼠腸子的反應或是後來的土石流危機,我都有點出戲,情緒太過氾濫與煽情。但整體來說,我喜歡《聽見歌.再唱》,電影有幾場戲有打動我!
.
一,「中央 C 就是 Do 。」
.
Bukut 找不到 Do 在鋼琴上的位置,隱喻著 Bukut 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我是誰?我的文化是什麼?我能如何向學生與他人推薦自己?Bukut 在擔任指揮的過程中,通過學習與思考,逐漸找到內在的中心點(核心價值),找到自身的位置。
.
二,電影片名叫做《聽見歌.再唱》,族人教導孩子們學會聽彼此的聲音,唱出美麗的合音。放在生活裡,是在呼籲觀眾們,學會聆聽他人(不同年紀、階級、身份、族群、性別、性向)的聲音,才能唱出「和諧」的合音。
.
三,《聽見歌.再唱》裡有一群欠缺自信的大人與小孩,韻芬不滿意自己只能是代課老師、Bukut 只要碰到音樂就會想起以前被學校老師羞辱的過往、原住民孩子因為唱歌的方式與其他人不同,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歌唱比賽過後,校長對 Bukut 說他在台下看著舞台上的孩子們,因為觀眾給予的掌聲而露出驕傲愉快的神情,校長說:「孩子們的信心可以用掌聲擦亮。」謾罵與貶低(歧視)讓孩子失去信心且變得自卑,掌聲與鼓勵則讓孩子(與曾經受過傷的大人們)找回自信。
.
《聽見歌.再唱》最後並沒有告訴觀眾比賽結果為何,也沒說學校有沒有被廢除。但我想著,有沒有贏得比賽或者學校有沒有被廢除,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老師與孩子們在舞台上快樂地唱著歌,驕傲於自己的出身,這份榮耀感與自信心,會像顆種子般,在他們的心裡發芽,不斷地茁壯長大。
.
四,音樂電影最重要的是什麼?當然是音樂啊!音樂能打動人,電影差不多成功一半。《聽見歌.再唱》一首獻給母親的歌曲,厚,聽得我熱淚盈匡,光是這一幕、這首歌,我就沒法不愛這部片了(#撒基努 演得超好!)。請一定要去戲院看《聽見歌.再唱》,用讚讚的音響聽天籟美聲,絕對值得!
.
五,本片的演員也有不錯的表現,童星們的演出都很自然討喜,不會讓人覺得油氣、Ella 的表演偶爾會讓我覺得「演得太用力了啦」,但是她喝醉酒大哭大鬧一幕,又覺得她的演出其實很動人。至於飾演 Bukut 的 #馬志翔,好可愛喔,我是說,好可愛喔(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