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是一門最深的學問。
孩子有在練攀岩,早上幫他做檸檬牛奶,邊閒聊問他:
「我聽說,你們昨天那個山,一個不小心就會摔落萬丈深淵?」
小孩很淡定地回我:「是啊。」
「那你有感到害怕嗎?」
「沒有,要細心,要有耐心,我有做到,所以很安全。」
「好棒。」
「妳聽了是不是會害怕我掉下去?妳真的不用擔心,我知道方法,所以我很安全地通過了。」
「很好。」
然後我沒再說任何話,因為他已經懂。
學會當一個適時閉嘴的父母很難,我們總習慣一有焦慮就要立即發洩,像園遊會玩的丟水球一樣,把裝滿負能量的碎念,精準砸中孩子的臉面。
「不要這樣不要那樣,這樣會摔斷腿那樣會撞到頭破血流!........」
孩子除了被灑滿負面能量的髒水,完全沒有學會其他任何事,下次也一樣不會多注意。
如果父母有醒覺,慢慢就能學會,不把自己的焦慮化為不耐的情緒跟語言,拋擲到孩子身上。那些不叫關心,也不是愛,那是孩子為了家長的情緒跟感受,而不得不背負的:「沈重的負擔」。是大人內心承受不了失去的焦慮,不敢犯一絲錯誤的恐懼,即使明知並不可能因此失去,還是將這些負面能量,全部化為語言,往孩子重重砸去。
孩子還小時,沒有力量,也沒有智慧分辨,對於大人這種焦慮只能默默承接,一旦能力足夠強大,越來越強烈的對立跟反抗,是可預期的。(你說不到半句他就揚長而去)而且這種焦慮會世代傳承。
人類從出生第一天就有求生的本能,孩子沒有我們想的脆弱,正常情況下,沒有任何小孩會故意放手讓自己掉下去,擁有滿滿愛的他們,知道自己是世界的未來,比我們更加珍惜生命。
不正常的情況,例如突如其來在五秒內發生7-8級地震山崩地裂;或是敵機突然飛來這片山域投彈;或是小孩腦子長了一顆連你也不知道的腫瘤,爬到一半突然爆開造成昏迷(真是電影看太多).....,等等,而這些事發生的機率,應該比中樂透更低幾百萬倍吧,真要想這些,永遠想不完,放不下手的父母,即使帶孩子到公園玩,也會不斷擔心小孩摔成腦震盪,即使在家中,也無法停止碎念,整天都在焦慮,大概只有小孩變成娃娃都不會動坐在那裡,才會真的安心。(但這真的是心裡想要的嗎?)
有一篇文章,標題是「你不能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又要求他會飛」。唯有孩子感受到被信任,才會伸出翅膀,想要做得更好,看得更遠,飛得更高。見微知著,延伸到每一件事,內化成為孩子的一種氣質跟態度。
真正的放手,不會因為沒有得到預期的成果而產生情緒,不會過度焦慮,嘮叨,只是相信著,陪伴著,援手不著痕跡隨時待命著,直到他已完熟,開始具有反饋這世界的強大能力。
昨天不知在哪看見一篇文章,談緬甸來的一位10多歲孩子,來到台灣後,唸建教學校,白天在美容院幫人洗頭。筆者去洗頭時與他閒聊,發現他思想很獨立,很知道自己要走的路,很努力,也很認命。筆者以此個案,對比現下台灣青少年的父母卻陷入擔心孩子手機成癮的教養格局。
我想起幾年前,大概是孩子三歲多那時候吧,我在家附近不常去的一間美容院,也遇到一位台籍建教生,這個孩子洗頭很細心,每一吋頭皮都仔仔細細地搓揉到,而且泡泡跟水,完全不會噴到臉上,跟我這麼老的客人也能聊得開心,真的,妳從這種小細節,就能描繪出一個孩子的原生性格。
我問他,你這麼小就出來工作,媽媽跟爸爸有沒有反對過?他們會擔心嗎?
他說:不會啊,他們很放心,反正我又不喜歡讀書,在這裏工作可以跟很多人講話,我很喜歡,他們讓我自己決定啊!
我原以為,這孩子一定是成長在一個失能家庭,才讓他10多歲就出來幫人洗頭,而不是跟其他孩子一樣,花更多時間學習,我想到我家隔壁某私立女中的孩子,跟這位男孩一樣年紀,卻走在截然不同的兩種道路,不禁對這位開朗的孩子,產生一份心疼。
但其實事情不是我腦補的那樣,他的家庭養份很足夠,爸爸媽媽有各自的工作,對他的關懷並不少,每天規定他要回家吃飯才夠營養,他很樂觀,很開朗,而且人生很明確。以他這樣的人生資本,假以時日誰知道會不會成為美容連鎖業翹楚呢?
人生有無限可能,尊重每個生命與生俱來的不同氣質,但,我們真的做得到嗎?
無論孩子做不做得到,父母總想著自己的優秀,一定要傳承給孩子,孩子只能比我更好,不能在我之後......,父母曾經是學霸,孩子怎麼可以不在現階表現超群......,別人在學加減,你就要會乘除最好還會代數......;別人剛學字母,你當然要進入閱讀。(這是我親眼所見,真實存在,許許多多熟悉的人的教養縮影)
在該學習的時候,就要做到認真學習,固然沒錯,不過,學習真的是一輩子的,我更願意讓他成為那種弄清楚想明白自己要什麼,而一旦做決定後,能自己負責的人。人生最難的不是選擇,而是為選擇負責任。
內心夠強大,才能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做討好每個人的事。
「要細心、要有耐心,我有做到,所以很安全。」
媽媽一邊擠檸檬,一邊為一個7歲孩子能用這麼淡定的態度,講出這句話而感動著,親愛的孩子,你真的真的很棒!
記者老梁:準備迎接美好的二年級吧。🌈
台籍少年工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南人不能不知道、不可忘卻的歷史。#千萬不要忘記二二八尚未過去
【回顧】
一「用日語喊出「台灣人萬歲」後被槍斃,他是 228 守護台南的民主英雄:湯德章 | BuzzOrange」
【另】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97758907030849&id=584986081641475
【歷史上的今天】
1947年3月11日 臺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 人間蒸發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75156449332467&id=815099112004874
台灣回憶探險團: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83648838422456&id=319875468133144
【二二八消失的哲學博士:林茂生】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43166692508202&id=240170506141170
【究竟二二八:林茂生之死與戰後臺灣反日力量的覆滅】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761957497392290&id=1518379078416811
陳銘:好書推介:林茂生之死與戰後台灣反日力量的覆滅
『究竟228』--作者張若彤先生。
期待一本這麼敢說真話的書,在現在的台灣變的好難。
這本書不同於目前全面取得台灣政治話語權的台地史觀所宣告的悲情228。
少年,醒醒吧,228不是一張版畫,一部沒頭沒尾的想像電影或是電玩。
作者拿出數量多到讓人瞠目結舌的官方檔案與文獻記錄,讓你開始懷疑,真正的228,怎麼跟他們說的其實不一樣。
228是曾經發生在台灣的真實大事件,對台灣造成的影嚮非常深遠。
但是228的受害者與加害者,如何認定又由誰認定?
“戰後台灣反日力量的覆滅”,這句話點穿了在228之後,整個台灣存在50年的本土反日勢力幾乎消亡。
作者說過,忠實還原二二八事件中,那長期被忽略的「台灣人內鬥」、「栽贓嫁禍」的諸多風貌。
從228之後的影響到現今台灣,完全由親日派佔據上風,那麼在當時對立方又僅僅只是台地史觀宣稱的外省與本省這麼單純?
話語權完全被掌握在一方的當下,對台灣那麼深愛的你,請告訴我:
「你選擇的是立場,還是真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900547080001327&id=100001382210737
講台文化: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0415187762235&id=110351974435223
李筱峰:【說說這本書的故事】之4
《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
在二二八事件中遇難的台灣社會菁英中,林茂生與陳炘是當時享譽全島的人。他們在事件中都無任何激越言行,但都因「懷璧其罪」,最後同時蒙難。
林茂生與陳炘,都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林茂生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老師就是知名的教育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林茂生拿台灣總督府的獎學金出去留學,其博士論文 竟然批判起總督府在台灣的教育。他獲哲學博士後,返台從事教育工作。
陳炘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碩士,返台後,糾集台灣本土資金,創辦「大東信託」,是讓日本當局相當眼紅的台灣本土金融業的先驅。
綜觀他們兩人之一生,身為教育家的林茂生,與身為金融家的陳炘,雖然社會角色不同,但是在歷史的大時代裏,他們做為台灣的知識份子,卻又有著極相似的處境與際遇。
林茂生出生於日本領台的前8年,陳炘出生於日本領台的前2年。但他們卻在其心目中的祖國來臨的一年四個月後,同遭不測。所以,終其生命史,他們有著相當長的殖民地經驗。
弔詭的是,在異族統治的殖民地經驗中,儘管他們內心煎熬而隱忍,卻也確立了他們在社會上的菁英地位;詎料,心目中的祖國來臨之後,他們卻死在他們所迎接的「祖國」的槍下!
我在本書的最後,寫下這樣的結語:
「異族統治者的日本,非他們心中的鍾愛,卻反而成就了他們做為社會菁英的角色;同文同種的中國,是他們期許迎接的祖國,卻反而奪走了他們的生命。或許,他們所不喜愛的,正是他們所熟悉的;而他們所期待與寄望的,卻是他們所陌生的。林茂生和陳炘的一生,是台灣知識份子在橫跨兩個時代之間的悲劇的縮影。這種悲劇的縮影,是否還會再在台灣重現?從歷史回到現實,我們是否能得到什麼啟示?」
我這本書雖然順利通過升等教授的審查,但是有「統」派學者卻很不以為然,非硬把林茂生和陳炘扣上「日本皇民」的帽子不可。林、陳二人果真是效忠日本的皇民乎?我在書中已有論列。倒是由心向大中國、敵視台灣立場的人,來對我們台灣前輩多所置喙,其心態也就可想而知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17497710789422&id=1675883190
【哲人的身後:二二八事件中的林宗義與林茂生】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085601308180141&id=796994720374176
台灣哲學館倡議: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31560078846274&id=106236021378680
林嘎嘎:中華民國來ㄉ時候,林茂生還是去公開演講歡迎祖國ㄉ人欸,真是太諷刺了。
#幹你國民黨又騙一個台灣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61290890674719&id=100003814830551
陳豐惠:311,林茂生教授受難日。佇「台灣白話字文獻館」拍「林茂生」揣,就thang看著:新台灣話的陳列館/宗教心理學/基督教文明史觀佮散文小說劇本等等台語文作品。做伙讀伊的作品來siàu念台灣頭一个哲學博士。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026614407358980&id=100000313814197
蔣為文:論設立林茂生教授紀念圖書館的必要
/蔣為文
台南市政府斥資近二十億元完成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於今年一月初開館後普遍受到民眾好評。該館之規畫始於賴清德市長任內,完成於現任黃偉哲市長手中。儘管台南市立圖書總館規劃相當完善,卻仍有一件遺憾之事,就是民眾容易將新、舊總館混淆。筆者建議不如將現有新總館更名為「台南市立林茂生教授紀念圖書館」,理由如下:
第一,避免新、舊總館混淆。目前新總館位於永康區的康橋大道,舊總館位於公園北路。若僅以總館稱呼,民眾經常搞混。若改名為「台南市立林茂生教授紀念圖書館」,簡稱林茂生圖書館,將可明確區分新舊兩館。
第二,林茂生教授為成大首位台籍教授且曾擔任圖書館館長。國立成功大學前身為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林茂生於一九三一年起即在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教授德文與英文並擔任當時學校圖書課之課長(相當於現在的主任或館長)。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改制為大專學院後,林茂生為當時第一位台籍的教授。
第三,林茂生教授之學問遠超過胡適,為當時台灣第一人。林茂生分別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在的東京大學)文學士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林茂生以〈王陽明的良知觀〉為畢業論文取得當時東京帝國大學的文學士,為台灣人第一位取得文學士之殊榮。林茂生後來又去知名的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其博士論文標題為《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成為台灣第一位關心教育議題而取得博士學位的台灣人。林茂生與同時期中國的胡適同樣為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但,林茂生不僅熟悉美國教育制度,也熟悉日本的教育,遠勝於胡適。胡適在台北有胡適紀念館及胡適紀念公園。然而,對台灣教育貢獻遠大於胡適的林茂生卻沒有任何紀念館。不是很遺憾嗎?
第四,林茂生教授一生熱心奉獻於台灣民眾的教育。林茂生終其一生都在做教育的工作,分別在長榮中學、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商業專門學校、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成功大學和台灣大學等任教,受其教誨的學子無數。林茂生堪稱為台灣的首席教育家,稱他為台灣現代的孔子也不為過!若將林茂生的生日十月三十日訂為教師節,才能凸顯台灣教育的獨特性。
第五,林茂生教授建構以台灣語文為基礎的「台灣學」教育。林茂生不僅精通日文、英文、德文等外文,林茂生本身也精通台語白話字(羅馬字),且支持與實踐台灣語文的現代化與標準化。譬如,他曾於台灣第一份台語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開闢台灣話的專欄「新台灣話陳列館」,用白話字書寫並探討台灣話的未來及書寫標準。台灣人用白話字做文化啟蒙運動及創作新文學均源自十九世紀末,遠比二十世紀初中國的五四運動還早三十多年。
第六,設立紀念圖書館算是還林茂生教授一個公道與名譽。林茂生在台灣大學文學院擔任代理院長時,因替台灣人發言而得罪中國國民黨政權,最後於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一日遭特務非法逮捕並殺害。時至今日,中國國民黨仍未公布究竟林茂生在何時、何地、如何遭殺害。(作者為台灣教授協會會員、成大台灣文學系教授)
原載台灣時報專論2021/3/3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027761573922418&id=100000658454093
張庭瑋:#福爾摩沙解殖
林艾德:
什麼叫文化刨根?
當你看到台語家庭的母親帶著小孩去上游泳課,聽到旁邊的小朋友問媽媽說:「他們是外國人嗎?」這才叫文化刨根。
當你想送鐘給朋友時,很自然地覺得這樣不吉利,卻不知道過去台語社會送鐘錶是大禮,「送鐘」的諧音只有中國話才有。這才叫文化刨根。
當你聽到白色恐怖受難者說,當年哥哥來探監時,他只用台語問了一句:「阿母身體安怎?」電話馬上被切斷,中國人對他吆喝:「說國語!」但他們兄弟不會說,只能一邊哭一邊點頭。這才叫文化刨根。
我們台灣人最好的畫家陳澄波被你們殺了,第一個哲學博士林茂生被你們殺了,創辦台灣人第一家金融機構的經濟學博士陳炘被你們殺了,我們一整代最好的醫師跟律師幾乎都被你們殺了,我們台灣最好的外交官陳智雄,在死前高呼「台灣獨立萬歲」,結果你們連他的腳鐐都懶得拆,直接把他腳踝砍斷拖到行刑場,至今台灣還沒什麼人知道他名字。
這才叫文化刨根。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337720019706392&id=100004052491543
魔魔嘎嘎: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905067586394434&id=1551089615125578
台籍少年工 在 漫遊藝術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書推薦】📖
(陳子福手繪海報圖像╱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繪聲繪影一時代: 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
陳子福為台灣電影史上代表性海報繪師,一生完成近五千幅作品。本書精選陳子福經典海報,並縷述其生命歷程、創作策略與美學風格,及海報修護、西門町小史與對照年表等。是對職人精神的勾勒,更是台灣電影史的縮影。
★國寶級電影海報繪師、第43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陳子福生涯與創作專書。
★收錄近250幅手繪海報原稿圖版,完整呈現圖像構成、片名字型、宣傳文案與演職員陣容等。
★「金蝶獎出版設計大獎」金獎得主黃子欽操刀裝幀設計,特16開,全彩印刷。
他一生手繪近5000幅電影海報,描摩了無數歌台舞榭、悲歡離合、刀光劍影,
他畫出了半世紀的台灣電影史,也召喚了無數教人念念不忘的光影記憶。
- - - - - - - - - - - - - - - - - -
▌台灣第一電影海報繪師的傳奇 ▌
從第一部自製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到明星登台演出的《舊情綿綿》;從在地風光的《蚵女》到名揚國際的《俠女》;從賣座風行的《王哥柳哥》到異軍突起的《男人真命苦》,無數讀者與影迷耳熟能詳的台灣電影的海報,原來都出自同一人手筆,即曾獲二○○六年第四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有台灣電影海報宗師之譽的陳子福。
陳子福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台北西門町,曾為台籍日本兵,少年時受總督府徵召自願加入海軍,遭遇沉船事件而倖免於難。戰後,投身電影海報繪製工作。陳子福倚仗天賦、自學,以及嚴謹敬業的職人精神,在台語片興盛時期,操刀了絕大多數的海報,最高紀錄一個月畫就了四十多幅作品。直至一九九四年的《金色豪門》後封筆。近五十年創作生涯中,陳子福共完成近五千幅作品,品質與數量俱獨步一時。
- - - - - - - - - - - - - - - - - -
內文精摘
●吸睛密技二:美麗壞女人
致命女性(Femme Fatale)曾是黑色電影中一道明媚的風景,女主角甩動如波長髮,身著曲線畢露的晚禮服,手持長菸管,款擺媚態,冷若冰霜,憑藉著美色及詭計與男性角色周旋,就像織著羅網的黑寡婦,獵捕意志薄弱的男人。約莫一九五○年代,在上海拍攝製作的電影,無論國語片還是台語片,都運用了這個角色類型。由於此一類型角色總是以賣弄性感為號召,因此在造型描繪上容許更多肢體裸露的空間。陳子福筆下總是不吝於讓這些人物袒胸露乳,甚至超過影片內容原有的尺度。例如《凸哥與凹哥》、《孫悟空遊台灣》、《海女黑珍珠》。對此,陳子福的解釋是,當時規定攝影照片禁止露點,但繪畫則允許,因為是「藝術」。當時的《電影檢查法》規定,電影中凡是出現「妨害善良風俗者」就應予修改或刪剪或禁演,然而手繪海報因其「繪畫」媒材本質,得以不受法令限制。也因此在民風淳樸、氣氛禁閉的年代,達到相當煽動的宣傳效果。(節錄自陳雅雯:〈眾聲喧譁:陳子福海報的圖像策略與類型分析〉一文。)
陳雅雯,文化工作者。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為《陳子福電影海報研究》,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人文與文化研究博士,研究領域為十九世紀視覺文化與早期電影。現居瑞士,任職博物館,從事教育推廣、藝文導覽等。)
- - - - - - - - - - - - - - - - - -
【購書資訊】
👉博客來
https://reurl.cc/V33vzN
👉誠品
https://reurl.cc/kVVjO9
👉亦可自行擷取資料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https://www.tfi.org.tw/News/NewContent?PageId=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