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來水公司前董事長郭俊銘的投書,非常值得看,裡面談台灣水資源沒有一體調配,用水大戶自己申請地下水權,不買自來水,抽地下水只需要電費,這麼便宜就可能產生使用無節制的情形,而且發生全民「水補貼」現象,例如河川乾旱一般人無水用,但工業用水無虞。
台灣的經濟走入新一輪擴張期,這些水資源的利用與訂價或許需要好好梳理一次,重做思考。
其中有兩段特別引起我注意,他說他去台積電,看到廠內再循環利用的水,成本每噸25元,但台水每噸11.5元,他問莫里斯為何不向台水採購,莫里斯說這是公司對環評的承諾(感人)。另一段是為了解決跟濁水溪奪水、造成民眾水補貼的問題,台塑六輕的海水淡化廠明年八月就要啟用了,每噸水成本38-45元,甚至比台積電的25元循環水還貴很多。
殘酷的事實是沒有錢就沒有環保,最環保的技術可能很燒錢,如果你沒有資本投入研發參加競賽,根本不可能走進跑道。不花錢訓練選手卻想拿世界第一,這種心態怎麼會成功。
郭俊銘這篇文章可以看出,整個環境的保護,需要政府政策一體協調全盤調度,以及願意投入環保技術的業者帶頭示範、實驗。環保科技也是一種經濟,便宜地下水的成本不該如此計算,有了合理的訂價以後,業者也會投入環保技術採購,那也會帶動環保科技產業。
其實環保和經濟從來就不能偏廢,如果把「未開發狀態」當作環保的宗旨,那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環保技術越來越成熟,包括電動車、綠能發電,都是經過很昂貴的投資期,才走到比較便宜的平價期,你在前面放棄,根本就走不到最後。各種能源報告都指出,綠能發電在越來越多國家使用、今年開始全球綠能發出的電已經高於核能,產生規模經濟的同時,綠能電力成本持續下降,已經比不斷追加安全設備費用的核能便宜。
台灣的國土太小,資源太少,他是更需要環保再利用技術進入科技製程的,世界上國土面積同樣大小的國家沒有人能像台灣有這麼傑出的經濟成就(其實大部份大面積國家也不如台灣),台灣有絕佳的機會成為環保製程的領先國家,這兩年很多日本廠商來台灣學離岸風電,那就是因為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領先其他亞洲國家。
我們的國家很明顯已經在再創高峰的路上行走,這中間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一起努力,我們想要怎樣的一個國家,怎麼樣讓台灣蛻變成一個更好、更強的國家。以前他們說是某些人讓台灣經濟起飛,但是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加入賽局,我們有機會證明拋棄top-down模式,我們大家一起,也可以創造未來,不歸功於誰,就是我們台灣人一起創造的未來。
——————————
二○一六年十二月初,我跟台水同仁去拜訪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現任總裁魏哲家也在場。
當時台積電是我們自來水公司第二大客戶(僅次於中鋼),在百大客戶中,台積電製程使用的原水,百分之百都是自來水,每噸十一.五元;然而,他們將用水不斷循環,再處理成本卻高達每噸二十五元。因此,我向張董事長表示,當時寶山、寶二兩個水庫都滿水位,加上頭前溪川流量很大,水源豐沛,建議台積電公司可儘量再向台水採購每噸只要十一.五元的自來水,製程回收水只要處理到合格就放流,這樣可以讓他們節省每噸二十五元的水處理成本。沒想到,張董事長回答我們:「雖然跟你們買水,比我們自己處理節省很多費用,但這是我們公司對環評的承諾!」
六輕每天三十六萬噸的用水,在枯水期占整個濁水溪川流量比例很高。濁水溪河床缺少溪水流過,造成的沙塵又讓兩岸居民飽受風沙之苦。這些,就是典型的水補貼!慶幸的是,台塑企業已動支五十四億元興建海水淡化廠,規劃日產十萬噸,明年八月啟用後,將可有效緩解此一窘境。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441068
台積電總裁董事長誰大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千萬不要小看台灣的實力!台積電先進製程的未來,部分關鍵就藏在台南一座使用100%再生能源電力製造的綠色氫氣(Green Hydrogen)生產工廠中.....(03/24/2021 天下雜誌719期)
亞東工業氣體揭幕全球最大超純低碳氫氣生產設備,典禮上,台積電與美商半導體企業代表坐滿一整排,連台電董事長也特別出席。氫氣為何攸關台灣半導體競爭力?
文:劉光瑩
3月18日上午,在台南科技工業區,一座兩層樓高的嶄新廠房外,貼著「水電解室」、「氧氣純化室」,以及許多三角形的警示標誌,乍看是普通的工業廠房,但卻藏著半導體產業先進製程不可或缺的原料。
這是亞東工業氣體廠最新完工的超純氫氣設備,預計以再生能源供電,電解超純水產出氫氣。亞東工業氣體是全球第二大工業氣體供應商、法國液空集團(Air Liquide)與遠東新世紀集團合資,為法國在台投資最大的製造商。
氫氣究竟有什麼重要?關鍵就藏在新聞稿裡的這一句話:
「這些氫氣生產設備將滿足極紫外光微影技術(EUV)應用中,對超高純度氫氣的新興需求,並利用更環保的氫氣製程,支援台灣主要半導體產業客戶對環境與氣候的目標。」
台積電與美商半導體企業都派代表出席
誰是「主要半導體客戶」?應該不難想像。在完工典禮現場,來自台積電與美商半導體企業的代表,坐滿現場一整排位子,不言自明。
但EUV為何會用到氫氣?還要超高純度?
簡而言之,EUV光的產生,是用每秒5萬次雷射光束轟擊液態錫,過程中錫被氣化後容易沉積在EUV的反光鏡上造成霧化,影響製程。因此注入氫氣,與錫結合成氣態的氫化錫,然後被抽出腔體。
根據業界人士估算,台積電第18廠等明年全面投產後,每天的氫氣需求量高達48輛槽車。
因應將來可見的新增需求,聯華氣體也已在南科樹谷園區購置土地,將設立2座以天然氣當原料的氫氣產製設備。
亞東的綠氫廠最不同的一點,就是將向台電購買綠電,以電解超純水的方式產出超純氫氣,生產過程無碳排。
無碳排的「綠氫」,幫助供應鏈抗暖化
亞東工業氣體總裁歐柏叡(Olivier Blachier)在完工典禮上表示,一座以綠電驅動的水電解製氫設備,跟天然氣製程相比,每年可減少8000噸碳排。等到5座綠氫 (Green Hydrogen) 設備都完成,減碳效果相當於達到100萬棵樹的固碳量。
他更強調,未來3年內,法國液空集團將確保全球所有氫氣生產都來自綠色能源。3月23日,液空集團更宣布新的永續目標,要在2035年前投資80億歐元發展氫能低碳供應鏈,更預計成為全球第一個宣布達到碳中和的工業氣體公司。
至於在台南的這座電解製氫設備,預計2年內完備購買綠電的程序,屆時生產出來的氫氣,就會是無碳排的「綠氫 (Green Hydrogen) 」,有別於來自化石燃料所製成的「藍氫 (Blue Hydrogen) 」(來自天然氣)與「灰氫 (Grey Hydrogen) 」(來自煤)。
這為何重要?因為在巴黎協議之後,「減碳」乃至於「零碳」,已經成為全球科技供應鏈不能不正視的議題。蘋果宣布,將在2030年前使整體供應鏈達到碳中和,屆時消費者手中的每一台iPhone、iPad等蘋果裝置,生產過程淨碳排量必須為零。
這就是為何蘋果全球供應商,在生產製造與能源使用上,都盡力追求降低碳排,能減多少是多少。例如台積電至去年7月為止,就簽下1.2GW再生能源購買契約,預計可年減218.9萬噸碳排。
"亞東工業氣體表示,整體綠氫設備完工並搭配再生能源生產後,與傳統製程比較,每年將減少超過3萬5000噸碳排。"
台電能源轉型,氫能是最關鍵的技術
除了半導體製程需要用氫氣,在完工典禮上現身的另一位貴賓,也揭示了新的變化。
「能源轉型是台灣現在的關鍵目標,」台電董事長楊偉甫在致詞時指出,最近許多社會關注焦點都在能源轉型,包括核電議題和藻礁公投,「最後都劍指發電來源。」
他強調,全球零碳電力發展,氫能是最關鍵的技術。他沒說錯,因為過去幾年,氫氣在全球各國都成為發展重點,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德國、澳洲、北歐各國,無不投入巨大資源研發氫能,用於工業製造、儲能、新能源車等,儼然成為能源轉型的要角。
"「台電是國家電力公司也是台灣最大碳排來源,我們一定要探索新技術,」他更提出,希望2050年,台灣能達到零碳社會、台電成為無碳電力公司。"
從全球到台灣、從半導體龍頭到國家電力公司,無不卯足全力拚減碳。正如比爾蓋茲在3月出版的新書中所說,達到零碳未來並不容易,但並非不可能,所有人與企業都必須傾全力,才能避免氣候災難。(責任編輯:吳廷勻)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w.com.tw/amp/article/5113276
♡
台積電總裁董事長誰大 在 黃欽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官員謹小慎微,是誰的錯?
經濟部技術處新任處長邱求慧接受本報的專訪,談到「台灣需學著接受九成創新失敗率」的事實,我深以為然。文章中指出,矽谷的失敗率九成,工研院承接的專案成功率卻高達九成,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算術」的問題,不是政策的成功。
經濟部一年190億元的科專預算,有150億元屬於技術處管理的專案,其中有80億元進了工研院的口袋,資策會也有10億元。除此之外,工研院還有來自交通部、工業局、環保署等許多政府機構的委辦專案,累積來自中央政府的收入高達151億元,如果吹毛求疵的話,這151億元的專案是否禁得起考驗,我是很懷疑的;但政府所屬財團法人本就應該挑戰高難度的研究計畫,我支持政府繼續投資科專計畫,但應該容許更高的失敗率。
我自己就是從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出來創業的,深刻理解創業的困難,以及在財團法人機構裡頭可以得到的培訓機會。「創業」確實可以用九死一生來形容,但台灣得天獨厚,以強大的資訊電子產業為後盾,成功率會高於其他國家。
民意機構,甚至媒體很會「見縫插針」,政府官員只好謹小慎微,明哲保身。政府機關得找到更好的專案管模式,不是在成功率上打轉。終於有官員講了實話,我們支持講實話的官員,也樂意看到專案管理方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