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有機好米釀造的醋就是這麼香!】尋覓好久終於找到這款香醇有機玄米醋,酸中帶有溫順底蘊,是以自然農法栽種的花東有機糙米與自家的米麴,三段發酵供序釀造而成,無添加防腐劑、甜味劑及人工色素,嚐起來有濃厚的糙米香,不論料理、醃漬、沾醬都很合適。
🥰 現在買最划算,全館「台灣農產品」滿500送100,滿2500送500。只到月底喔!
👉有機玄米醋這裡買:http://bit.ly/2WyfSxn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 適合 種的花 在 TOKYO U (悠遊東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東京景點~飯田橋「小石川後樂園」
這幾天台灣的天氣轉涼了,大家會不會想到過去前往日本賞楓、看銀杏的喜悅?一般在東京這個時節是看銀杏的最佳時間,雖然比較少提到東京的賞楓,若提到東京都內的賞楓景點,有五大景點不可錯過~「新宿御苑」、「昭和公園」、「六義園」、「日比谷公園」及「小石川後樂園」。
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小石川後樂園」,它是位於文京區後樂的一座都立庭園,面積約為7萬平方米,是附近東京巨蛋的1.5倍大。這裡是在江戶時代初期的寬永6年(1629年),最初由水戶德川家的祖先賴房興建,在二代藩主光圀時期完工,庭園的樣式是以池塘為中心的「洄游式假山泉水庭」。光圀在建園時採納了明朝遺臣「朱舜水」的意見,在建築風格上引進了圓月橋、西湖堤、小廬山等中國名景,就連園名也是取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因此這裡也被稱為「洋溢著中國趣味的深山幽谷」。
1952年3月,「小石川後樂園」根據日本的《文化財產保護法》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家特別史跡和特別名勝」。得到這樣雙重封號的庭園截至目前為止,東京都有2處(另一處為「濱離宮恩賜庭園」),而放眼日本全國也只有9個地方有得到這樣的封號保護。在園區中有仿製關西地區的特色景點,代表琵琶湖的「大泉水」,模仿京都嵐山的「渡月橋」、「大堰川」這個區域的紅葉倒影是最有人氣的區域。
每年在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小石川後楽園都會有「深山紅葉を楽しむ」的活動,「小石川後樂園」雖然沒有像「六義園」有夜楓可欣賞,但此園中所栽種的花種很多,春天可以賞櫻、後續還有杜鵑花、菖蒲可觀賞、秋天的紅葉、冬天的梅花~~,一年四季都能欣賞到當季的花卉,是一年四季都適合造訪的一個景點。喜歡旅遊的悠遊自在、不受約束的行程,來到這裡會讓你忘記了塵囂的喧嘩。在秋天時節,可以安排早上參觀「小石川後樂園」、下午到「東京大學」看銀杏、晚上再到駒込「六義園」看夜楓,這裡就可以讓你安排上一整天的行程~~分享給喜歡這樣悠閒行程的你!
2019年12月初我們一行8人在9點開園就入園,逛到中午才離開,人少好拍照,也趁著一早的幽靜,享受著市區鬧中取靜的悠閒!「小石川後樂園」所在地~飯田橋就位於神樂坂,在賞楓之餘也可順便在充滿著日式雜貨的神樂坂上散步,或去附近的東京大神宮祈求愛情運,也會是很充實又美妙的一天!
地址:文京区 後楽一丁目(入園料300日圓,65歳以上老者150日圓)
開園時間:9:00~17:00
#都營大江戶線
#JR總武線
#METRO南北線
#METRO東西線
#METRO有樂町線
#飯田橋站
台灣 適合 種的花 在 少女 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帶美國朋友去吃火鍋,是一個不智之舉:異地生活,什麼時候才算融入當地文化?]
有一次,一對美國情侶朋友來台灣拜訪我,他們從來沒有到亞洲旅行過,對亞洲菜的認識也近乎於零,因為這樣,某天晚餐就發生了一件頗尷尬的事情。
我帶他們去吃個人小火鍋,店員點火上鍋,湯滾之後,我熟練地把火鍋料噗通噗通丟入,期間去醬料櫃以完美比例配好沾醬,回來時自顧自開始涮肉片,津津有味地開吃。過了一會,我意識到美國朋友們面有難色地盯著眼前的火鍋,瞥一眼他們調的醬料,簡直嚇死我,一碗裡只有香油跟白醋,另一碗裝了半碗的醬油,他們舉著筷子,面對眼前滾滾沸騰的湯,完全不知道該怎麼下手。我趕緊教他們把火鍋料丟下去煮,肉片涮一下就可以吃了,他們雖然照做,但臉上充滿狐疑,時不時夾起丸子、魚餃等物,問我「這熟了沒?」他們覺得我不用算時間就知道東西熟不熟,幾乎是一個可以寫進履歷「技能」欄的才華。
/
你也可以到我的網站讀這篇文章:https://urbananimalsabby.com/2020/10/06/how-you-eat-and-the-local-culture/
/
最後兩人的鍋,不是煮得太爛就是太生,筷子夾不好,料不小心整個沈入沾醬裡,夾起來放入口中又鹹到令人臉皺,他們想必是內心微崩潰,吃到一半就禮貌微笑說自己吃飽了,而鍋裡和火鍋盤上還有好多沒吃沒煮的東西,我覺得可惜,但又不好逼他們,幫他們煮又很怪,於是只好心懷歉意地自己吃完美味的一餐(但後來有帶他們去買炒飯回飯店吃啦)。
經過那件事後,我才發現,原來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吃火鍋時,要用什麼比例去搭配沙茶醬、醬油、香油、糖與蔥蒜,也不是每個人都天生懂得「吃火鍋」的眉眉角角。這是文化訓練出來的習慣與能力。因此我想,一個人旅行異國,或許只有在對當地飲食進入游刃有餘的狀態時,才能毫不心虛地說自己真正融入當地文化吧?
/
很多去過義大利的人都說,義大利以美食聞名世界沒錯,但真的說起來,吃來吃去也就是披薩、燉飯、義大利麵這三種,一堆澱粉,再好吃吃久了也會膩。
一開始我也這麼想,並且在義大利生活的初期,甚至對義大利菜產生排斥,覺得什麼都是澱粉、起司、橄欖油......,實在是太單調了!不像川菜的麻與辣,泰式的鹹甜與酸、印度的香料搭配那樣多層次。
但在那邊生活久了,才漸漸發現自己錯了。人的味蕾真的是能訓練的,以前我覺得橄欖油全部一個味道,後來我開始吃出橄欖油不同的風味與辛辣度時,簡直是發現新大陸。接著我開始懂的品味不同品種的花蜜、不同製法的起司、不同家庭釀造的紅酒、不同山區石封出來的豬油......,而這些風味獨特、帶有多層次前中後味的新鮮食材,彼此之間也能互相搭配,但不能亂搭,有些東西特別適合彼此,配對了,宛如發現魔法公式,就像沙茶醬配醬油很適合一樣。我最愛的搭配,例如在帕瑪森起司上抹花蜜、清蒸劍魚搭配糖煮葡萄、從樹上「很慢」(台語音)的無花果搭配 Ricotta Cheese…...。
在義大利生活的第二年冬天,我和一群朋友在花園露台上閒聊、打牌,突然覺得餓了,就到廚房搬出麵包、帕瑪森起司、兩種不同火腿 Prosciutto di parma 和 Mortadella,一些生菜,接著熟練地切麵包、切起司,夾入不同火腿與生菜,淋上了橄欖油、黑胡椒與一點蜂蜜,整個包起來,津津有味地開吃。我本來自己吃得旁若無人,突然一位義大利朋友開口,她對我手中的 Panini 點頭讚許,說:「妳現在也吃得像個義大利人了。」
/
後來,每次我跟外國朋友出去吃飯,都會仔細觀察他們,要是變成網路媒體的心理測驗,大概是這種心態:「從飲食的掌握度,猜你在臺灣生活多久」而我曾觀察到最令我驚艷的有以下幾個狀況:
1/ 吃小籠包湯匙會在下面用湯匙接住才咬,不浪費一丁點湯汁
2/ 吃傻瓜乾麵,能熟練地加入烏醋、辣渣等調味,並且強調一定要半熟蛋包
3/ 半夜肚子餓, 會自己到 7-11 搭配出豪華套餐
4/ 吃火鍋時,知道「醬油+沙茶醬」等經典醬料配法
5/ 分得出「肉粽」不只一種
6/ 吃烤香腸時,會咬生大蒜
7/ 吃牛肉麵會加白醋和酸菜
8/ 甜不辣吃完後,剩下的甜辣醬料拿去加湯
9/ 去傳統豆漿油條早餐店,點鹹豆漿並且加辣油
10/ 買便當會跟老闆要辣菜脯,並且打包湯
還有哪些看似「內行」的台灣菜吃法,會讓你對外國朋友表達讚許呢?有什麼不錯的「內行」吃法,可以分享一下?
補充:
這篇文章發佈後,陸續收到幾封網友私訊,說我「放任」美國朋友掙扎吃鍋,很不懂待客之道。在這邊說明一下:
我和他們相處的幾天中,一起去吃過熱炒、清粥小菜、米粉湯等等,每一餐都吃得很愉快,我除了和他們聊食物、解釋食物外,他們也觀察我怎麼吃,有樣學樣。
吃火鍋那晚,我也有事前和他們解釋一下什麼是小火鍋,開吃後,看到他們面對滾湯面露遲疑,我也鼓勵他們「現在可以放這個」、「接下來可以放這個」等等,並重新替他們配好醬料(這些細節我並沒有在原文裡講,因為文章主題是要講,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小習慣,原來是文化習得的產物(不然外國人怎麼需要教?),若放入太多這類與文章主題目的不相關的細節,例如像這樣還要細細解釋我的動機,便會過於冗長並且離題。
外國人雖然對某些文化不熟悉,但他們也不是三歲小孩,而是聰明有邊看邊學能力的獨立個體。就像我在義大利生活時,也沒人貼身教我該怎麼吃,我也是觀察義大利人自己學習的,甚至還自行買書上網閱讀,學習當地飲食文化。
總之,吃鍋那天,依照前幾天的經驗,我認為稍微講解後,他們便會看著我有樣學樣吃起來,但並沒有,他們面對滾湯就是不斷面露遲疑,無論我怎麼鼓勵,他們看起來就是面有難色,到了一個程度是,如果我繼續「鼓勵」,就是有點不懂看臉色,勉強他們吃他們不想吃的東西,所以最後雙方放棄這一回合。但他們並沒有怪我,過後他們只是跟我開玩笑說,「火鍋看起來滿恐怖」,也沒放在心上。我認為,就是有人會不喜歡吃火鍋,而這對美國朋友一方面是不熟悉, 一方面可能也是單純不喜歡而已。
最後,回到正題,這篇文章目的,是在探討人們習以為常的飲食小習慣,其實是文化不知不覺養成的。這篇文章並不是在講怎麼招待外國人最正確。
ps. 辦了個「少女A」的 IG,未來文章也會在上面同步發表,歡迎大家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飲食 #文化 #內行台灣菜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