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呼籲所有人民,面對目前疫情,要非常小心謹慎,但是不要恐慌 --
對於目前政府的作為,我也實在沒甚麼好說的,只能希望我們人民自力自強,保護自己保護別人
1. 出門務必戴口罩:
我還是看到太多民眾目前在相對密閉空間的地方,還是不戴口罩,更甚者是有咳嗽跟打噴嚏現象的也沒戴口罩。如之前我有提到目前該病毒的傳播方式可走"氣溶膠傳播",而且台灣也已經有明確的案例是帶原者本身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如果種種因素不小心都加起來,後果實難想像。所以真的別再鬧了,把口罩戴上吧......
2. 口罩的重複使用方法:
網路上近期有傳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網站上關於口罩方面的文章,有口罩阻隔的原理並由此說明哪種"消毒"方式可較可行,也果然如我之前想的(我建議大家參考乾式的消毒方法),濕式的消毒是有問題的,特別是用酒精對口罩消毒更是不可行。至於乾式消毒的方式,是要達到:在70℃高溫空氣中消毒30分鐘。所以烤箱可以 (那種可以定溫定時的最好),電鍋也是要用"乾"蒸。至於操作步驟大家可以加考他人之方法,不然就自己用自己家裡的設備試做看看,找出符合自己設備的設定。
不織布公會網站:
http://www.nonwoven.org.tw/
3. 與人保持距離,特別是張口的時候:
雖然為了國人的團結,我選舉期間是希望大家能攜手向前,不過面對此疫情,大家心連心就好,別牽手了,最好還要保持點距離,尤其是"口無遮攔"的時候。吃東西、喝飲料,這時候配點"話題",真的最開心的時候,不過也是飛沫傳播最容易發生的時候。在目前疫情不明朗的狀況下,大家還是忍耐點吧 !
4. 勤洗手:
這個主要是要避免病菌透過手而進入眼、鼻、口,所以揉眼睛、摳鼻子,指甲剔牙或是手拿東西吃,都很可能造成病菌的進入。因此勤洗手 (最好是有肥皂、洗手乳等清潔更好),減少手上可能的病菌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大陸方面遇到目前這可怕的疫情,我是希望大家能更有同理心的去看待,真的停止撕裂式的操作....
PS :
病毒跟疾病的名稱演變:
日前WHO重新將此命名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簡稱:COVID-19)。大陸方面也從新型冠狀病毒(後接感染的肺炎)改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其實我方名稱如果依衛福部公告,應該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但一般稱為武漢肺炎。至於WHO為這個疾病或病毒命名時要避開地區一事,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個文章
https://www.dw.com/zh/%E6%AD%A6%E6%B1%89%E8%82%BA%E7%82%8E%E9%82%A3%E4%BA%9B%E6%9B%BE%E5%9B%A0%E4%BC%A0%E6%9F%93%E7%97%85%E8%80%8C%E9%81%AD%E5%88%B0%E6%B1%A1%E5%90%8D%E5%8C%96%E7%9A%84%E5%9C%B0%E5%90%8D/a-52382120
我們要繼續使用武漢肺炎其實我也沒意見,本來名稱就是要讓人易懂,但是如果是要藉此繼續操弄兩岸的分裂的對立,這是我完全不能接受。所以那些持續散播IKEA ( ==> IKEA)、COSTCO ( ==>COSTCO)、COVID-19 ( ==> "中國"武漢肺炎)分別怎麼念的以及傳 COVID-19 是 China Output Virus in December 2019 等訊息者,我在此希望大家能停止。
台灣 區飲料工業 同業公會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沒有覺得家裏面的紙箱一直都沒有減少過(就是愛買)
#印刷與報刊用紙需求陷入衰退_瓦楞紙需求持續快速增長
【全球進入紙箱大增産時代,東南亞成為重要生產基地】
受惠於電子商務市場迅速擴大,用於包裝及配送的瓦楞紙需求不斷增加,帶動全球瓦楞紙需求規模快速增長。根據日本瑞穗銀行研究指出,預估至2022年,瓦楞紙原料的全球需求規模將達2.8億噸,較2016年提高17%。目前全球最大瓦楞紙市場為中國大陸,2022年中國市場規模可望達7,200萬噸,成長幅度約22%,佔全球需求量的25%。
市場高成長性帶動全球大型造紙企業積極增産。例如全球第2大的中國玖龍紙業宣布將加快進行增産投資,擴大重慶及瀋陽等5家工廠的規模,預期2019年6月前將産能提高20%,達1,700萬噸以上。日本大型造紙企業RENGO亦計劃於今年7月以50億日圓收購「凸版印刷公司」旗下瓦楞紙生産子公司,同時規劃持續提高産能。
除了整體市場的擴大外,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需求結構的變化。受到中國大陸推動廁所革命、以及東南亞等新興國家人口增長與都市化的帶動,紙巾等衛生用紙的全球需求規模顯著成長,預估2022年全球市場將達5,750萬噸,成長6%。此外,新興國家經濟成長帶動消費力提升,使家電産品、食品飲料、日用雜貨等商品運輸至各地零售門市的包裝用紙需求亦大幅增加。但另一方面,受到電子媒體普及的影響,印刷與報刊用紙的需求規模則陷入衰退,預估2022年將減少14%,降至1.1億噸。對此,造紙業者均積極採取因應對策,例如全球造紙龍頭業者美國國際紙業(International Paper)將印刷用紙産能較10年前減少約50%,降至約480萬噸,並同步調高瓦楞紙産能至2倍左右,達1,500萬噸。
做為亞洲的重要的生產基地,同時也是快速成長的市場,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近年吸引不少國際造紙業者切入,積極開拓當地市場並輸出海外,連帶帶動當地造紙企業與週邊業者業務規模持續擴大。以日本最大造紙企業王子控股(OJI)為例,該公司2010年開始將「擴大以東南亞為核心的海外事業與建置供應鏈體系」,拉高至整體經營戰略層面。2017年OJI海外營收比例達31%,年增2.8個百分點。海外布局重點集中於以包材為主的生活產業資材、以及以家庭用紙/衛生用紙為主的生活消費財領域,具體做法包括新建廠房以及提高產能兩項主軸。
王子控股以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與印度為重心,在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積極擴大產能及新建工廠,除開發內需市場外,亦同步著手建立海外供應鏈體系。計劃5年後將東南亞産量提高約20%,並計劃投資超過百億日元,至2022財年(截至2023年3月)將産銷量提高至300萬噸。同時亦積極研擬進入印尼與菲律賓市場的可能性。
台灣方面,過去我國造紙業面對許多不利因素,包括市場狹小、產業外移、供過於求、土地/人力成本過高、水資源不足以及加入WTO後產生衝擊等。然而近年受到海外市場快速成長帶動,整體產業走勢迎來春燕。根據台灣區造紙工業同業公會最新產銷統計顯示,雖然我國內需市場飽和,國內紙與紙板2017年總消費量為416.4萬公噸,年減1%,創近10年新低。然而在出口力道暢旺帶動下,我國造紙產銷量2017年創下3項10年新高,包括產量達402.7萬公噸,年增2.3%,為近10年最佳表現,外銷量總計141.5萬公噸,占總產量35%,為10年來之最。此外,與全球市場趨勢相同,我國2017年瓦楞紙箱用紙(裱面紙板、瓦楞芯紙)外銷量也創下10年來最高紀錄。外銷前3大市場分別為中國大陸、越南、馬來西亞。
整體而言,與日本業者相同,持續開拓海外市場已成為我國造紙業者未來重要的經營策略之一,同時亦可做為我國推動新南向產業生態圈輸出海外的重點標的之一。
圖片來源:日經中文網、王子控股
https://zh.cn.nikkei.com/…/m…/30616-2018-05-23-09-47-01.html
台灣 區飲料工業 同業公會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更多人認識醬油的細微差異。
每回拿到沒看過的醬油品牌,總喜歡享受開瓶的剎那。醬味既複雜且迷人,有時帶著微微的八角香,有時散發著醬瓜味,有時帶著點核果或柴魚的氣息。這麼有趣的事情怎能不分享?於是我自2008年開始,參考了品酒的規範,不定期舉辦醬油品嘗會,以眼睛、鼻子和舌蕾,描述醬油的顏色、香氣、滋味和後韻。
幾次醬油品嘗會之後,我開始覺得困惑。因為每個人對味道的觀點都不同,我的醬瓜味不見得是你的醬瓜味,味道認知沒共識,所以描述的用語很混亂。回想舉辦醬油品嘗會的初衷,並不是評判醬油品牌間的高低好壞,而是希望和愛好者一起分享醬油風味,然而對味道沒共識,又該如何表達?又該如何分享?
既然品醬油的方式源自品酒,我想起品酒學中的風味輪(Wine Aroma Wheel)。自從美國教授Ann C. Noble將香氣和味道以視覺圖形呈現,做出風味輪後,參與者就可以透過標準化的風味術語,說明每一杯酒的彼此差異。
「能不能做出醬油風味輪呢,發展醬油的品味術語指標?」
這個想法在心頭發芽,然後我突然覺得……,或許風味輪是個推廣台灣醬油產業的好方法?以葡萄酒產業為例,有風味輪作為溝通橋樑,品酒會成了世界各國推廣葡萄酒最常見的方式。假使有人對味道有疑惑,譬如某人不清楚「紫羅蘭花香」是什麼,只要拿出「紫羅蘭花」的香精瓶,味道就能繼續溝通。因為每一個風味輪中的味道,多有對應的香精瓶,所以主持品酒會的人能輕鬆凝聚對味道的共識。
除了葡萄酒之外,舉凡啤酒、威士忌、咖啡、紅茶、橄欖油、巴薩米克醋……,這些產業發展迅速的歐美食物都已經有了風味輪,用有共識的風味描述語推廣味道。眼看著這幾年台灣飲食面對的國際競爭挑戰,如果要推廣咱的台灣醬油味,應該要好好考慮建構醬油風味輪吧?
於是我拜訪中臺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劉伯康教授,他是研究食品感官品評的專家,根據美國食品科技學會(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 , IFT)的定義,感官品評指以科學方法藉著人的視嗅嚐觸及聽等感覺,測量與分析食品或其他人使用的物品性質的一門學科,這門科學正是建構風味輪的基礎。
「有沒有興趣建立台灣醬油的風味輪?替台灣醬油產業拿下在國際推廣時的發球權?」我開門見山直接問,他愣一下,表示醬油不是飲料,除了直接品評,還要考慮加熱後的變化,因此必需進行很多場感官品評,譬如風味描述分析法(FPM)、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和時間與感官強度的關係(TI)等,進行品評實驗前,還要先訓練一批品味員,依訓練強度決定時間為三個月到半年。因為所以,研究經費在哪邊?
「我建議出錢的單位是釀造公會或是具有號召力的大廠牌,因為做出醬油風味輪後,必需獲得這些廠商承認,才能達成國際推廣的效果。」他的建議很中肯,做出風味輪的目的是推廣,所以必須取得多數醬油廠的共識。
於是我拜訪台灣某一家大醬油廠的老闆,他是臺灣區釀造食品工業同業公會(Taiwan Fermenting Food Industry Association)的重要會員,我提起日本人推廣醬油文化的種種努力,也談到這外國買家面對醬油時,往往分不清中國醬油和台灣醬油的差異,面對幾年中國崛起所引起的中華廚藝熱潮,開始有不少歐美廚師學習用醬油入菜,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台灣的醬油業界是否該整合行銷資源?是否考慮建立風味輪進行國際推廣?
我說得激動,他聽得高興,然後……,他面有難色告訴我,以我的藍圖,建立風味輪只是個開始,後續的推廣路程還很長,由於公會的經費不屬於私人,他必需先找同業討論,再來評估或擬訂計劃。
這個說法很合理,等待答覆的期間,我繼續四處提倡醬油風味輪的概念,一年之後,我看到林巧姿女士在2012年寫的碩士論文《醬油風味描述語之建置及風味特性分析》,內容已經非常扎實,除了以感官品評分析不同釀製方法醬油在烹煮後的差異,也透過有經驗的品評員,將純釀醬油的主要風味描述語分為「鹹味、甜味、酸味、苦味、豆味、鮮味、焦糖味、麥味、金屬味、發酵味」等十種。
「太好了,至少第一步已經踏出了。」讀完論文後,我真是高興,雖然距離建立醬油風味輪還有距離,但卻是個很棒的開始。我立即聯繫林巧姿就讀的高雄餐旅大學餐飲創新研發所,曾裕秀主任告訴我,原來他們曾找劉伯康教授協助官能品評訓練,因此才能踏出品醬油的第一步。
回到家時,我躺在床上,想起曾經有個夢想,希望舉辦台灣醬油品嘗會時,已經有著醬油風味輪做輔助,講師經過完整的醬油品嘗訓練課程,且擁有品醬師的證照。
夢想還沒完,我期待將來到很棒的中式餐廳時,當我點了幾份和醬油有關的菜餚,會有專人向我說明不同菜餚採用的醬油差異處,如果我進一步詢問,他會解釋清楚不同原料或是釀製手法對於醬油風味的差異。當我滿意道謝時,他會自信地拍拍衣服掛的胸章,那是個醬油品嘗師的標章。
我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進行式,我正努力讓它實現。
台灣 區飲料工業 同業公會 在 台灣區飲料工業同業公會- 发现 的推薦與評價
聰賢是台灣區飲料工業同業公會的理事長,而家銘則是嘉義縣糕餅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難得的夜晚,邀他們來跟亮點茶莊夥伴敍敍,不論是同行或異業,合作就從名片的交換與彼此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