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傳的一篇文章,如果屬實,真的不簡單。
風向及網軍治國,可以嚐到甜頭,但對國家及民眾長遠發展,卻未必是好事。
===
轉傳
[走進歷史的真相]
今年5月,哈佛大學找彰化縣加入「卡介苗對武漢肺炎防護效果」研究計畫;6月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也宣布,要與彰化縣合作萬人新冠肺炎血清抗體檢測,想了解台灣社區感染程度。
許多人在問:為何不是台北、新北,而是六都之外的彰化?
也許只能是彰化。
台灣新冠肺炎第一個本土案例、第一個死亡案例都在彰化;這裡還有連續16年舉辦全縣萬人健檢的經驗,以及全台任職最久的衛生局長葉彥伯。
年省5,000萬元未來醫療支出
葉彥伯從偏鄉衛生所醫師做起,2004年起接掌彰化縣衛生局,經歷藍、綠4任縣長。這16年宛如一部台灣公衛發展史——三聚氰胺毒奶粉、塑化劑、頂新混油案與六輕空污案等,都發生在彰化。
葉彥伯也是全台唯一有公衛博士學位的衛生局長,平日還在台大開設「結核病流行病學」——這種台灣高盛行的傳染病,是他的博士論文主題;而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正是葉彥伯的碩博士論文指導教授。
這對師徒,加上出身彰化永靖的六輕污染權威、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成為撐起彰化人健康的鐵三角——16年健檢,找出超過1萬個癌病變民眾,省下約5,000萬元未來醫療支出,也提升地方公務員的能力,有十多位衛生局同仁正在台大念公共衛生碩士。
彰化縣與台大公衛長期推動萬人健檢,吸引外國公衛學者前來取經。(圖片來源:王惠美臉書)
其實1999年後,台灣各縣市陸續開辦社區健檢,但有的做做停停、有的參與率低。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認為,持續系統化、科學化推動健檢的,當屬彰化。
彰化與台大公衛的合作經驗,每年還會登上4、5場國際研討會,去年還有14國公衛學者來健檢現場取經。
這3個人,如何把一個127萬人規模的社區健檢,做到世界知名?
首長、地方參與,如媽祖遶境
6月13日清早,「未來城市@天下」記者跟著詹長權搭上最早一班高鐵,來到今年彰化健檢第一站、「口罩套之鄉」社頭。
社頭國小前一天就用紅帳篷搭起報到處,彰化縣長王惠美、葉彥伯與陳秀熙早等在現場,8點不到,已有262位民眾報到。為拉開社交距離,檢查動線從有冷氣的大禮堂,拉到後排教室走廊;上百位穿桃紅上衣的衛生局所人員與黃色上衣志工,在各檢查站穿梭,確保流程順暢。
2005年開辦的萬人健檢有如彰化版「媽祖遶境」,首長、民代一定出席,民防、義消主動維持交通,社區民眾除了當志工,還有人扛來一桶桶豆漿、仙草冰,餵飽剛空腹做完健檢的民眾。
今年健檢原要取消,後來決定從4月延到6月、從30多場減少到27場。王惠美說,民眾因疫情不出門,全國癌症篩檢人數遽降15%到36%,彰化也少了10%到27%,才決定用鄉親熟悉的「傳統」作為解封儀式,也讓社區醫療回歸常軌。
16年,不只把健康檢查變成健康信仰,也推升了彰化衛生服務的細緻度:
插入健保卡,健檢項目就會印成一張表,民眾按表索驥,便能像大地遊戲般跑關做檢查;表上還有條碼,視力、體重量測結果,「嗶」一下就上傳資料庫,全自動化。
民眾依序坐在紅板凳上等抽血,前排一空,志工立刻吆喝大家往前移;早期用布簾圍成的子宮抹片檢查臨時診間,現在也改用一天租借費1萬元的輕隔板,「這樣才沒有隱私問題,」葉彥伯說。
第一年開辦健檢前,彰化傳出鴨蛋含有戴奧辛,決定放寬健檢年齡。結果民眾擠成一團,縣長被團團圍住;一場400人的檢查,從早上6點半驗到下午1點才結束;中途還因為跳電,X光機燈管燒壞,10幾萬元瞬間報銷。
現在參與人數不變、檢驗項目更多,卻只需一半的時間。早上9點最後一位民眾完成報到,5分鐘後報表就送到葉彥伯手上;10點最後一位民眾健檢完畢,接著開檢討會,隔天要接力舉辦的線西鄉工作人員,站在一旁聆聽。
「衛生局團隊向心力很高,葉彥伯專業受各方肯定,換了別人不一定做得起來!」詹長權觀察。
彰化縣衛生局團隊怎麼做?
第一步,列項目。
「地方健檢最困難的,是整合中央政策與地方需求,」陳秀熙說,健檢項目是中央癌症篩檢,加上地方成人保健。但過去健保署是「想到一種病就做一種篩檢」,台大公衛居中整合後,把彰化健檢變成「量販店」——每一場健檢有20多個項目,可篩檢癌症、能測三高等慢性病;還能隨科技進步或重大事件,隨時加測項目,例如這次的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
「健檢平台搭得扎實,加測什麼都方便,」陳秀熙說,為理清流程,2005年起陸續針對肝癌、大腸直腸癌、乳癌、口腔癌等重大疾病,設計檢驗流程,十多年來開了120次會。直到現在,他仍每週帶博士生到彰化,與衛生局人員分組討論。
他舉例,前幾年,民間流行檢測骨質密度,但多數檢測方式並不準確;偏偏民眾不愛做子宮頸抹片,常上演「護士追著民眾跑」的畫面。陳秀熙便建議將骨質密度鑑定,安排在抹片檢查之後,作為誘因,之後再換成專業的骨密檢定車。
「衛生專業知識不斷進展,不跟學術界保持聯繫,專業能力會退化,」葉彥伯認為,健檢不能「有做就好」,這正是必須與台大公衛合作的原因。
第二步,抓資料。
健檢前一個月,衛生局會從中央資料庫下載彰化縣民的健康資料,找出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然而,各疾病分屬不同資料庫,光癌症就有4個,而且格式不一,衛生局同仁必須一筆筆下載,重新整併後,再串接縣民通訊錄——直到這一步,誰多年沒做健檢、誰又是某疾病高危險群,才水落石出。
名單彙整後,交給鄉鎮衛生所接棒。他們會寄出1萬多張名信片,甚至還試寄過白色明信片、有色明信片和彩色DM,結果傳統白明信片反應最好,因為「一看就知道是衛生局寄的!」儘管如此,仍只有3到4%民眾願意來;所以還要一個個打電話邀請,檢驗前一天再提醒,記得空腹、不要穿有亮片的衣服好做X光⋯⋯直到這幾年改用語音電話,才減輕第一線的負擔。
「做健康檢查最難的,就是讓民眾願意來,」葉彥伯笑說,第一年請民眾早上6點半來做健檢,民眾卻以為是詐騙電話,大罵:「哪有人透早做這種?聽你在給我騙!」
「永遠要優先關注不知道、不來的人。他們不是不願意來,只要好好解釋,他會聽,」葉彥伯說,局裡做過實驗,今年不來的,明年再問一次,大概10%會來。「對方了解、接受,都需要時間,」他強調,「溝通的過程就是衛教。」
溝通過程很慢,但他寧可慢,也不用縣府預算買贈品鼓勵民眾,「必須教育民眾,政府已經為健檢花了很多錢!」
由於第一線人員的不厭其煩,健檢從第一年的27場,做到現在一年100多場;參與率也從一成,成長到3、4成;今年加測新冠肺炎血清抗體,第一場31位也是全到。
這幾年,彰化人已漸漸把健檢當福利,甚至有2、3成民眾,時間一到,就主動打電話到衛生所預約健檢。也因為年年健檢,衛生局擁有8成民眾的電話號碼,成為防疫成功的關鍵。
第三步,整系統。
參與縣市健檢多年,陳秀熙認為最大的挑戰在於連結醫療系統。「很多免費健檢都『斷頭』,」醫療系統若沒有立即接手病患,就白白流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意義。
彰化的做法,是把醫療系統拉進健檢。
比如,衛生所不是寄給健檢結果給民眾,護士會先檢查健檢報告結果,將需要看診的部分寫好轉診單,註記掛號科別,2週後再請民眾來一對一講解;講解時,除了衛生所醫師,診所醫師也會出席,協助轉診。
「醫師看到病人有病變,然後去治療,才會認為篩檢真的有價值,」葉彥伯他的策略是,每增加一項社區衛生服務,就拉進一個盟友:替毒癮患者驗C型肝炎,就與獄政系統合作;做偏鄉老人流感接種,則與村里長與診所合作。漸漸把健檢從一個點,撒成一面網。
這幾年,還把幾所中部大學體育學系拉進健檢系統,趁發健檢報告時,請大學生幫民眾測驗體適能。
「什麼叫『心肺功能不好』?登階運動做下去會喘就是啦!」葉彥伯笑著說,「衛教知識用講的,沒用啦,要用體驗的!」
「學術研究不能做完就走」
彰化人在體驗「做得到」的衛教,詹長權與陳秀熙也在實踐有成效的公衛研究。
學術計畫大多3、5年結束,兩人陪著彰化縣走了16年,從一開始沒經費,做到拿下近年最重要的高教深耕計畫;連爭議最高的六輕空汙也直球對決,透過萬人健檢發現—與雲林六輕僅有濁水溪之隔的彰化大城鄉民,尿液含有多種重金屬。
詹長權與陳秀熙,用一個計畫接著一個計畫,將計劃的評估經費投入健檢項目,再將研究結果回饋給民眾,形成正向循環。「一方面替國家節省大筆研究經費,一方面訓練地方公務員,」陳秀熙強調,學界不能做完研究就走,一定要建立永續平台,持續提供新的健康服務,「這就是合作。」
而這項中央、地方、醫界、學界與社區的合作成果,今年還拿下美國公共衛生學院暨學程學會哈里森.C.史賓瑟傑出社區服務獎」,理由是「使公共服務與永續醫療照顧,能透過各種創新健康宣導與預防服務傳遞到社區」。
「我們不是做研究,而是做公衛服務,同時帶一點研究,」詹長權笑著說。
原來,真正的公衛實驗室,就在社區。
是不幸,也是幸。彰化因緣際會發生了這麼些指標性的公共衛生事件,又適逢有這麼一位學有專精、有抱負又肯犧牲的衛生局長;從其良知,勇於任事,超前部署,反遭官僚無情批判、網軍恣意意詆毀。公道自在人心,天理必將伸張。
(您可以刪掉這份報導,就讓努力做事的人被消滅;也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那些人正在努力的實踐自己的理念與專業,讓台灣更好。)
台灣 不能 不要 六輕的 理由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泛藍與紅共一起對李登輝的逝世,出言嘲諷,惡言相向,反應的只是這些人的人格低下。但有些裝模作樣的「理性藍」,更令人作嘔,常以與李登輝有限的往來,自認大內高手洞悉李登輝內心,甚至以造王者之居,噁心死了。對這些白頭太監話當年,李忠憲寫的最好,「這種愚蠢前後邏輯不一致、人生沒有核心價值和信仰的人,只不過是哲學家為了達成理想玩弄的一顆棋子罷了。」
但我想講比較嚴肅的李登輝功過。李登輝的政治成就在這幾天,被大幅報導,毫無疑問是偉大的。但李登輝因為他的政治成功,在很多經濟政策上反而是失敗,一直到今天,台灣都還承受著後果。
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台北捷運裡,單單就文湖線是中運量,系統不合,運量又小。這是因為當初李登輝當台北市長時,拍板先蓋一條中運量,先求有,再求好。這就是國民黨官僚體系的升官之道。蔣經國最近公開的日記,稱讚李登輝是幹才。要在威權政府裡當幹才,先決條件是要能處理事情,不要出錯,不要惹麻煩。李登輝當市長、省主席,沒有任何耀眼的建設,也沒有任何過錯,就是他政治幹才的表現。
當國民黨政府終於放棄反攻大陸的美夢,不再把台灣當「復興基地」後,回頭一看,台灣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速度太快,基礎交通建設完全落後,在民意的反應下,國民黨政府終於決定蓋捷運。但忙著在蔣經國麾下生存的李登輝,豈敢大刀闊斧,於是就先弄了條中運量的木柵線,不但運量低,還在市中心高架穿越,非常難看。而沒有遠見的李登輝,也沒有識人之明,黨內後來出來個更沒遠見的馬英九,也是只求有,不求好地,把中運量一路通到內湖。
一樣威權政府的南韓,一九七四年就蓋了第一條首爾地鐵。四不像的木柵線,一九九六年才通車。一路官運亨通的李登輝,對交通建設沒有任何想像,沒有任何願景。如果不是殷琪,而是讓李登輝的愛將劉泰英來蓋,可能今天高鐵都還沒通車,預算追加到爆也沒用。這就是國民黨的官僚體系下養出來的官,權力很大,但都忙著對上逢迎,彼此鬥爭,而做不了什麼事。
李登輝最有名的經濟政策,當屬「戒急用忍」,這也是他政治成功造成經濟失敗的另一個例子。國民黨政府在李登輝當政的時候,已經沒有經濟政策可言,靠著中小企業的對外征戰,台灣取得經濟奇蹟,但先是放著台商全面西進,幾乎要把根都給斷了,把台灣經濟都賭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後,才突然「戒急用忍」。從千島湖事件後,台灣慢慢從「大陸尋奇」的對中好奇,轉成近乎全面性的反中情緒。李登輝因為政治上的需要,逐漸脫離傳統國民黨的大陸政策,「抗中」成為民粹領袖的新語言,配合李登輝要當民選總統的第一人,「戒急用忍」因應而生。
二十幾年後來看,西進是全盤皆錯,但這「戒急用忍」政策不代表李登輝的遠見,因為越戒越西進。李登輝的好朋友,王永慶、許文龍、張榮發這些人,早就在中國有盤根錯節的生意,戒都戒不了。勉強要逼王永慶回台,李登輝就拿全民利益輸送給台塑,把中油的輕油裂解獨佔,和台塑六輕均分變成寡佔,油品不但沒有自由化,還賠上了雲林的環境發展。
中國的改革開放,磁吸力太強,全世界的商人沒有人擋得住這個吸引力。美國也是要到川普上台之後,才忽然醒悟,為了中國利益,最後犧牲了什麼代價。台商前進中國而上了當,嚴格來說不能算國民黨的錯。但李登輝的「戒急用忍」除了沒有效果外,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他沒有任何的經濟發展替代方案。這一點,又和他的政治成功有關。
李登輝充分運用他對農業的研究,牢牢掌握農漁業的政治勢力。認真的說,李登輝為了政治需要,以及他對農業的「使命感」,李登輝讓農民政治勢力,變成他個人的權力提款機。好的方面來看,是隨著李登輝的被逼宮離開國民黨,保守的本土中南部選民,一下從國民黨鐵票,變成民進黨鐵票。不好的方面是,李登輝拿經濟資源交換政治資源,農漁會、農田水利會等既得利益團體,都無法改革。一直要拖到蔡英文任內,才有辦法撼動這個傳統的既得利益惡勢力。
但李登輝的農業政策,變成台灣經濟無法成功戒急用忍的主要原因。
要對抗中國低廉勞動力的磁吸,得要有經濟轉型政策配合。台灣經濟起飛,在民間累積了資本,要經濟轉型,大致有三個方向可走,一個是導引資金投入內需,二是提高生產力,擺脫對低廉勞動力的依賴,三是公共建設。而這三個方向,最後也都會合流,內需和公共建設,促成營造業、房市的繁榮,而交通建設的開發,進一步提升生產力,更促進內需產業及服務業的發達。但這三個方向都要有土地和經濟自由化來配合。而李登輝對農業的抱殘守缺,讓大片台灣土地一直綁在生產力最低的農業,缺乏利用,到今天都還是阻滯內需產業,以及房價高居不下的罪魁禍首。
李登輝年少讀馬克思,偏左,做學問,又做農業發展,也左,入社會後就在國民黨巨大官僚體系裡打滾,更是相信大政府的左。所以經濟自由化,不在李登輝的辭彙裡。因為這些理由,所以李登輝的經濟政策,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理念,保農業,但犧牲全社會,戒急用忍,但又沒有其他藥方,相信大政府,但又讓少數財團持續把持利益。簡單地說,沒有理念,莫衷一是。
李登輝忙著搞政治,而對經濟不行的另外一個事蹟是核四。掌權十幾年的李登輝,幾乎沒有和爭議這麼大的核四沾上邊,不是很奇怪嗎?這就像他拍板木柵線中運量一樣,政治忙碌的他,沒有必要亂開戰場。台電就在國民黨政府的眼皮底下,變成難以控制的怪獸,於是台灣錯失發展未來電力政策的三十年黄金時光,李登輝責無旁貸。
李登輝最常被批評的就是「黑金政治」,這一點沒錯。因為他的人生目標是政治成功,經濟政策不在他的強項裡,可以給他用來達成政治目的的人物,管他是黑,還是金,通通可以是他的工具。但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李登輝取政治,棄經濟的方略,對台灣其實是好的。李登輝的個人取捨,也等於為台灣做了選擇,台灣選擇了先進行政治民主化,而不是經濟自由化。這就和新加坡分出了高下。政治先民主,經濟可以日後再談自由化,再談發展。但如果像新加坡一樣,先嚐了經濟果實,而放棄了政治民主,那反而是條不歸路,不是日後得賠上經濟發展,就是民主自由遙遙無期。因為李登輝的哲學訓練,加上不斷的閱讀,他對民主政治,他對自由人權是有充分了解。所以他才能堅定地推動台灣的民主化。
未來的歷史會給經濟不行,但政治一百分的李登輝,越來越高的評價。而李光耀會越來越差,而終究會淪為歷史上,面目不清而數目眾多的獨裁幹才。李登輝作為「台灣的民主先生」,名符其實,千古流芳。
台灣 不能 不要 六輕的 理由 在 連我爸爸都沒有打過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近半環保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元毓說
當初政府要王永慶兄弟到雲林麥寮海埔自己生陸地出來蓋六輕營運。20年後環保團體對於已經被趕到海之濱營運近20年的六輕仍有諸多意見。
對於自1940年代起就開始挖礦的 #亞洲水泥橫山廠、對於無良排放有毒廢水的 #日月光…等許多環保議題,我強烈建議這些環保人士 #自掏腰包花錢把這些上市公司買下來然後結束營業,並要求原本營運者簽約承諾競業禁止50年內不在台灣從事或投資相似行業。問題不就解決了?價格夠高這點小要求都不會是問題的。(要記得遵照你們的左派理念,給員工 #優渥遣散費、#醫療費 跟 #養老金 喔)
甚至只要 #買超過50%股份,就能絕對掌握董事會並決策關閉台灣地區所有生產營運,把那些污染源工廠通通移往中國大陸、美國或世界任何其他國家。根本毋須吹風晒日地抗議,餓著肚皮絕食抗爭。
未來只要出現不環保的開發案,你們就花錢買下該案權利與競業禁止權,然後當場廢棄。什勞子的立法院、行政院通通不用跑了。
哪需要管礦業法?誰有礦權你們就通通買下廢棄!
什麼清境農場違法民宿?小問題,土地建築通通高價買下來然後封山,把山林還給動植物最環保。
什麼國有林地被盜採改為檳榔園?小問題,買下全台灣檳榔攤然後結束營業加競業禁止,既環保又照顧國人健康。
什麼排放廢氣廢水?小問題,工廠買下來結束營業,老闆員工安排國外提早退休都不用做了,污染源瞬間消失。
#如果環保真的這麼重要,我相信你們不會在乎這麼一點小錢的。或者,這麼點小錢一定很容易 #群眾募資 的。
這都要感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 Coase的 #Coase定律 啊~
以下我進行一些簡單經濟分析:
為什麼要環保團體出價購買?因為從產權經濟學來看,真正覺得問題切身相關的人,應該是 #真正願意付出代價的人。是的,#口嫌體正直 是人性弱點,經濟學不斷告訴我們:不要看一個人說什麼,要看他把財產生命壓在哪裡。
單純透過政治活動運用政府合法暴力禁止污染源生產或繼續污染,Coase告訴我們,這樣的行為本身也侵害了污染者的權利。重點本身不在誰侵害了誰,而是產權要劃分給誰。污染者一般都有清楚劃定的生產權能,但產生的汙染,也就是所謂的「外部成本」(順帶一提外部成本是錯誤的經濟學觀念,不要再亂用了),其實只是難以被清楚界定劃分的污染權或不被污染權。
一種解決方案,是由污染者向被污染者購買「污染權」,這也是現在常見的安排 — 六輕之類的廠商給周遭人民或政府回饋金,比方2014年六輕就給麥寮鄉民達3億元回饋金。這樣的安排缺點在於:a. 每個人對於自身被污染代價願意用多少錢交換不一樣,因此有人有消費者剩餘,有人反倒是淨損;b. 污染範圍難以界定,邊際污染區的人可能根本拿不到回饋金;c. 政治力介入後回饋金也不見得是反應a點所指之交易,而牽涉到政治人物的算盤,與d.看不見的交易容易出現在政治人物與污染者之間。
因此被污染者如果 #真的在乎也計較污染,那另一種有效率的解決方案是透過市場交易,由被污染者買下污染者的產權與未來繼續生產權利。
這同時也說明,為什麼不能由政府出面收購污染者產權?
因為政府收入來自於稅金,稅金包含了污染者或其他並不在乎污染的人的錢,用政府資金買入則侵害了這二種人的權利。尤其是當污染者交的稅金遠高於被污染者(包含實際上可能沒被污染的環保人士)時,會出現:「你們強迫我納稅,再用我交的稅金強迫買下我的資產要我滾蛋」的實則侵害污染者產權的現象。
那為什麼現實沒有環保團體這樣出錢買下污染者產權呢?我認為理由有三:
1. 其實環保團體人士多數 #並不真的那麼在乎污染問題,因為他們不願意付出夠高的市價。又或者他們找不到足夠多的、真正在乎特定問題的資金,同時暗示著 #多數人其實也沒那麼在乎。
2. 多數環保人士想利用政治影響,好付出低於市價的代價來達到目的。這是 #民主制度的弊病,無條件一人一選票必然產生的缺點。其結果是污染者權利受到侵害但沒有補償,同時透過政府也創造很大的 #尋租與制度化貪汙空間。因此帶來第三點:
3. 少數環保人士想要的是 #政治影響力與貪汙空間,並非真的在乎污染問題。(事實上若污染真的沒了,這些少數環保人士反倒失去收入了)。
本文主要談論了環保議題的解決方案之外,其實也順道談了法律經濟分析上一個重要題目–「#外部成本」。
一些自以為懂法律經濟分析的專家,文章、會議開口閉口「外部成本內部化」,其實會談「外部成本」本身就代表他 #經濟學不及格。之所以存在外部成本正是因為產權效果界定存在高度費用,才會有外部/內部之分別。換言之,不可能透過單純課稅或立法,就解決這個制度費用的問題,我們只能透過不同產權規劃排列得知序列上制度費用是否有所改變。
講白了,談「外部成本內部化」只是一種脫褲子放屁的套套邏輯言論,外部成本理論本身也不符合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要求,更對瞭解真實世界運作以及解決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我知道許多學者嚷著外部成本還能用複雜軟體跑一堆統計迴歸show出成本,其實八成只是在編造故事,並非科學。
http://www.yuanyu.idv.tw/?p=1806
#一切都是環境的錯 #社會的錯 #你們的錯
#嘴巴那麼在乎環保就是不肯拿出錢來
#往別人褲兜掏錢是這些人最大特色
#用群眾暴力的方式要別人就範
#這跟聖戰組織有什麼兩樣
#民主真是個好東西
#有民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