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可借鏡日本的經驗嗎?】#生態圈
在疫情侵襲期間,日本 2020 年的非現金交易比例逆風而行,從 2019 年約 27% 直跳到 36%。
另外,外賣平台的市場成長率也達到了 50%,是前一年的 10 倍。
▍新刊上市《全球焦點在東京》 >> bit.ly/3xU2pjI
台灣非現金支付比例 在 邱志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17
【財政委員會】
#數位支付
#台幣升值
首先,針對「數位支付」的議題,2016年金管會提出「電子化支付比率五年倍增計畫」,希望到2020年能將我國電子化支付比率提升至52%,然而現今非現金支付僅占民間支出比例39%,因此我詢問金管會黃主委,為何會有此預期落差?無法達標的原因為何?我認為金管會要推動數位支付,首先必須先研究台灣不同電子化支付系統的共同性、差異性及消費者使用比率,再者,從需求端跟供給端同時著手,包含擴大應用場域及鼓勵消費者行為改變,相關部門必須創造誘因且配合業者給予回饋機制。我建議金管會參考韓國推動數位支付的經驗,在考量國情差異的前提下,學習可引用至我國的政策。
再者,因今天下午央行將會召開第4季理監事會,我提醒央行陳副總裁,在台幣升值造成中小企業極大壓力下,央行身為貨幣政策決策者,要方方面面考量到。除了須維持新台幣匯率穩定,也要考量到易受匯率波動影響產業的需求。我理解匯率走勢有操之在我及非操之在己的部分,然而我們要把握自己能掌控的部分,思考如何透過貨幣政策,減輕傳統產業受到的衝擊。
台灣非現金支付比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天下專欄 台疫情控制佳,造成數位化落後?
很多人說,疫情是數位化的渦輪加速器。這一論點,從兩大國際數位支付公司 PayPal 與 Square,近期相繼公布的第三季財報,可以略窺一二。
PayPal 第三季在美國處理的支付總金額達美金 1,496 億元,年增 40%。此前四季,年增率分別為 30% (Q2)、22% (Q1)、26% (19Q4)、28% (19Q3)。可以明顯看到第二季後,疫情所帶來的加速。
Square 旗下經營的 Cash App 電子錢包,第三季處理的支付金額約為美金 30 億元,產生美金 4.4 億元營收,年增 174%。此前四季,年增率分別為 140% (Q2)、98% (Q1)、96% (19Q4)、115% (19Q3),同樣在第二季出現加速。
McKinsey 近期出版的研究指出 [*],在此加速下,美國非現金支付比重,將在今年底達到 72%,較 2010 年大幅提升 23%。相較之下,疫情較為緩和的新加坡,雖奮力推行全國通用二維碼,希望加速非現金支付比例,但今年底僅會達到 61%,較 2010 年提升 20%,由此看來疫情的確比政策還有效。
回頭看看台灣,疫情前,在政府努力推動下,非現金支付比例從 2015 年的 28%,成長至 2019 年的 41%。理論上,在疫情加速下,有機會在今年底達到 52% 的政策目標。但日前公布第一季數字,在疫情高點時,非現金支付卻反向降至 39%。
同樣是疫情,為何在台灣反造成現金使用比例成長?主要因為國人支付出國費用以刷卡為主,因此第一季開始刷卡量大減,較去年第四季衰退 14% 的緣故。而後振興券發放,還將讓比例更惡化。雖然該券有數位版,但紙本優惠較多,有高達九成民眾選用。
該政策還有蝴蝶效應,三倍券刺激下,全國零售第三季恢復成長,整體營業額年增 5%,回到去年第三、四季正常水準。實體百貨、超商是其中的大受益者,第三季營收年增達 11% 與 15%,遠高過去年同期的 6% 與 3%。反觀 PChome 營收年增減速至 9%,較第二季的 17% 幾乎腰斬,也是去年 2017 第一季以來首次跌破 10%。
這就是台灣要加速數位化,所面對的根本問題,一方面知道它是極其重要的長期戰略,但短期執行時,卻又經常瞻前顧後、投鼠忌器。
只能期待新成立的數位發展部,發揮火車頭的功效。
[*] McKinsey: Accelerating winds of change in global payments
October 1, 2020 https://mck.co/3ggktxt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