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當年去 NYU Stern 讀書時得到的第一個大領悟。
我們從小都用學數學的方式在學英文,第三人稱單數動詞加 S、昨天要用過去式、哪個動詞加哪個介係詞、字母重音在哪、發音如何,小心翼翼的套用公式,深怕用錯就是零分。
但我看到歐洲、拉丁美洲來的同學,把英文摻雜著自己的語言,發音、文法、時態、介係詞都不管隨便亂講,美國同學卻一點也不以為意。美國人說,外國人英文不正統很正常,重點是表達出什麼想法,拋出什麼好主意。
英文是語言,比起形式上的精確,更重要的是真能拿來溝通、討論。當我們的英文教育只注重形式,卻沒有讓大家真的拿來表達,結果當然是失敗。
#台灣必須面向國際 #面向國際從用英文開始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
台灣必須面向國際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

台灣必須面向國際 在 李佑群老師的CHANNEL YO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時尚人行銷人經營者都應該看的書
#榮幸為其撰寫推薦序
#參加抽獎送你親筆簽名UNIQLO和ZARA的熱銷學
謝謝商業周刊老友,今天收到了日前為其撰寫推薦序的好書,齊藤孝浩先生的著作,《UNIQLO和ZARA的熱銷學(修訂版)》。 很多人一定有感,伴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近幾年快時尚勢力似乎在急速消退,然而,為何以ZARA、UNIQLO依然可以屹立不搖,穩居東西方零售服飾龍頭?這件事,對我們從事時尚產業的人來說,有時候比起研究它們服裝的設計風格還要感到興趣。
書裡面從行銷、零售、經營面剖析了兩個品牌背後完整的面貌,我深深覺得,無論你自翊為時尚人還是行銷人,又或者和我一樣身為經營者,這本書真的值得仔細閱讀一番。
也因此,當商周的朋友來向我邀稿推薦時,便二話不說馬上答應,畢竟,能為心中其中一本工作領域上的聖經推薦,是何等榮幸的事。 『只有快,充其量只能成就成衣界的速食或外送品牌,UNIQLO與ZARA之所以能夠抵抗住服裝零售業瞬息萬變的浪潮,絕對有值得我們觀察與學習之處。這本書都幫我們完整剖析了。───李佑群(國際時尚大師、時尚雜誌總編輯)』 📚 因此,商業周刊和我,特別準備了兩本我親筆簽名的《UNIQLO和ZARA的熱銷學(修訂版)》新書,想要在這裡獻給兩位幸運的粉絲家人。 『佑群老師送你UNIQLO和ZARA的熱銷學』老師親筆簽名新書抽獎活動👉🏻見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354722248544/posts/10157981038778545/?d=n
#UNIQLO和ZARA的熱銷學 #快時尚 #推薦序 #EditorinChief #Stylist #FashionDirector #YouGunLee #李佑群老師 #佑群老師 #李佑群 🖊以下文章轉載自我為本書寫的推薦序,文章有點長,但不妨看一下,我想比許多臉書上的內容應該有意義多了:
在閱讀這本書內容的時候,腦海快速地閃過了這些年和「快時尚」為伍的各種畫面,有工作時的,也有日常中的點滴,「快時尚」的演進,彷彿一部零售服裝業現代史的縮影,原來它已經完全滲透進我們的生活。
2002年我還住東京的時候,幾乎每個週末都會走進UNIQLO看看新上架的單品,朋友也經常拜託我從日本寄給他們喜歡的大衣,那時是快時尚開始走進我們日常的濫觴。2008年H&M進駐銀座好不風光,為了搶購聯名商品大排長龍的景象,至今依然歷歷在目,各大快時尚品 牌在那個時候爆炸性地飛快成長,印有它們品牌名字的標籤,迅速佔據了你我的衣櫃,那是 我剛剛獨立成立公司的時候。
十年河東,H&M日本第一號店的銀座店,於2018年夏天正式宣布閉店了,Forever21亦在19年9月宣告破產,我發現身邊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比起走進快時尚的實體店舖,開始更熱 衷沈浸在電商購物的快樂中。
在電商競爭如此白熱化,快時尚急速冷卻的新時代,卻有兩支品牌始終屹立不搖。UNIQLO以及ZARA,營收都能維持穩定成長,從我們從事時尚產業的角度來看,還真有些特立獨行。
我突然想起09年在東京訪問現任迅銷集團副總裁勝田幸宏先生時,他對我說的話。
他跟我說:「李先生,如果在報導中描述我們品牌的時候,請不要只說『快時尚』好嗎?UNIQLO想要成為『Life Wear』,真正走入每個人生活成為必須品,也只有這樣才能長久。」接著 他又說,他們的目標之一是營收超越GAP。
現在回想,兩件事他們都做到了。
這十多年間,我經常接受到來自日本直接的委託,處理許多UNIQLO大大小小的行銷專案, 包括台灣第一間旗艦店廣告的顧問、網路宣傳片的製作、《UNIQLOOKS》全球城市街拍專案等等,在與這個品牌工作的過程中,我能明確感受它們的與眾不同,那種不同,從銷售、 陳列、廣告、行銷策略中都能窺見端倪,會成為「日本第一」,我一點都不意外。
ZARA也ㄧ樣,2011年正式進軍台灣,在台北101開設第一間店時,我有幸參與了開幕盛況,並在過幾天訪問了當時的INDITEX集團CCO Jesus Echevarria Hernandez。
他也說: 「我不認為我們只是『Fast Fashion』,我們不只有完整的物流控管,我們更注意與消費者 之間的互動,倒不如稱我們為『Accuracy Fasion』(正確的流行)更恰當。」 的確,只有快,充其量只能成就成衣界的速食或外送品牌,UNIQLO與ZARA之所以能夠抵抗住服裝零售業瞬息萬變的浪潮,甚至一直站在浪頭,絕對有值得我們觀察與學習之處。
開心的是,齊藤孝浩先生的這本書都幫我們完整剖析了。
不僅是正在或有心從事時尚、服裝產業的人應該要看,兩大品牌的熱銷學涵蓋了零售、電商、 行銷、創業、經營管理的所有面向,應該說,如果我們想多了解這個時代,都應該好好拜讀。
李佑群

台灣必須面向國際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小說
─────
為什麼人需要刷存在感?沒存在感會怎樣?會死嗎?藝術就是創造獨特性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上一集我們談到《紐約三部曲》的壓卷之作〈禁鎖的房間〉。天才范修將手稿和自己的妻子託付給好友「我」;作品出版後大獲好評,然而眾人卻開始懷疑,范修其人根本是「我」所虛構出來的。於是出版商希望由「我」來執筆范修的傳記,平息爭議。「我」因此開始探訪范修的生平軌跡。而在「我」漫長的追索中,在許許多多其他人的呈堂證供裡,范修的面貌卻並非逐漸變得清晰,反而愈來愈撲朔迷離。「我」如此敘述:
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已經了解了有關范修的所有事情。不過我所知道的事情,並沒有給我任何幫助,但也跟我原本知道的沒有牴觸。或者換個角度:也許我所認識的范修,並不是我所要找的范修。最後,他們的話只是確定一件事,發生的事也可能不會發生。范修是和善的,范修也可能是兇殘的......從范修消失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事情都是矛盾的。
伊格言分析:此段敘述,乍看莫名其妙,卻又理所當然──因為人原本就是複雜的、費解的,有各種可能互相抵觸的面向;幾乎等同於一本天書。一個殺人魔也隨時可能善待一名流浪漢。而如果說一種天書般謎樣的存在竟奪取了你的存在,那麼這種「個體殊異性」的消失確實可能引發恨意。我們必須承認:人對自己的存在感似乎是有著天生的執迷的。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想假藉撰寫傳記之名,偷偷找到范修,並且將之殺掉的原因。
於此,奧斯特的筆鋒終究探向了存在的深淵......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