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讀大稻埕📚 #線上書單 /
#用閱讀理解你所不知道的大稻埕
↠ 大稻埕碼頭:一座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
📣 《#臺灣摩登咖啡屋: #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
◼︎ 選讀關鍵字:#大稻埕小市民日常
一本認識臺灣摩登時代中的庶民生活。
大約在1920末到30年代,「力フェー」──咖啡屋風潮從日本興盛繼而傳入臺灣,一時間風靡各大城市。與菓子店、喫茶店的純情風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大部分咖啡屋直接訴求感官歡愉和娛樂消費,而當摩登尖端的跳舞社交風氣在昭和初年也加入咖啡屋陣容後,咖啡屋於是被喻為是一處真正「歡樂的王宮」,甚至也可算是現代化過程中,社會生活消費的摩登象徵之一。
在讀以前,你不曉得昔日台灣的模樣,用閱讀重返台灣昔日摩登歲月,看見「昭和年代臺北島都的文藝青年」!
特此節錄六種「臺灣咖啡屋型態」:
•「純粹咖啡屋」(以販賣咖啡為主要營業者)
•「麵包店」(以販賣糕點、麵包、糖果、簡餐為主)
•「蘇打、清涼飲料店」(以清涼飲料蘇打水、冰淇淋等為主)
•「餐廳」(以西洋料理為主)
•「酒吧」(酒館)
•「cabaret」(酒家、夜總會)(供應飲食物外、還提供餘興如爵士樂團、舞蹈表演等或設有舞池者)
◼︎ 作者介紹 ◼︎
#文可璽
早期因追尋有關臺灣咖啡種植歷史之謎,而一腳踏入臺灣在地咖啡種植的世界,曾踏查各地罕無人跡的咖啡栽培地,以後從生產面轉為考察日治時期庶民在咖啡館、喫茶店消費的歷史。這幾年也欣見臺灣咖啡產業逐漸從摸索到精緻,精品咖啡的評鑑制度也日臻完備,國際上的咖啡杯測分數更屢傳佳績,期盼不久將來,臺灣咖啡豆的色相會出現在世界咖啡地圖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走讀大稻埕】系列講座明日陸續公布!
✨✨ 8 / 8日,一起在線上理解大稻埕 ✨✨
出版社| 前衛出版社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走讀臺灣
#講座詳見明日粉專 #大稻埕走讀 #走讀台灣 #走讀大稻埕線上書單 #台灣與世界接軌的碼頭 #青鳥選讀 #文可璽 #臺灣咖啡 #臺灣咖啡屋 #咖啡 #摩登時代
台灣咖啡產業的歷史考察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GLOsBlog🌏🇹🇼] 話說我們悄悄地開了一間「GLOs Café」之餘,也和這咖啡店的老闆建立了一個「GLOs Club 」,一併入股他旗下另外五間咖啡店,希望變成有不同風格的連鎖俱樂部,供不同國際主題活動策展。個人最有感覺的,其實不是香港這幾間,而是台北大稻埕那間港式café。
雖然到了台北無數次,但對大稻埕依然頗為陌生,只知道這是老區,始終未有親身考察。直到發掘了這間咖啡店,再認真走了一大圈大稻埕,才發現這裏的歷史,足以完成無數論文。它不但早在晚清發跡,日治期間更是日商、台商與外行鬥法的商業中心,今天不少舊房子,都是曾經顯赫一時的富商居住,也有不少西洋風格的老建築。雖然早已沒落,卻逐漸變成文青進駐的聖地,不同古蹟都變成咖啡店和茶室,我們那一間主打港式懷舊,樓上兼營和式民宿,充滿時光倒流的浪漫。
自從第一次到台灣後,就覺得那是退休的好地方,不過說到工作,香港1/4的薪酬不到,自然是另一回事。談起「國際關係產業化」,其實台灣的朋友比香港朋友更雀躍,怎樣構建一個文化網絡,也始終教人期盼。
台灣咖啡產業的歷史考察 在 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 台灣咖啡後製設備流程考察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January 3, 2019 at 3:24 AM · Taiwu, Taiwan ·. 台灣咖啡後製設備流程考察, 屏東吾拉魯滋咖啡產業館~~.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Shares. ... <看更多>
台灣咖啡產業的歷史考察 在 Re: [新聞] 台灣咖啡誌追尋在地黑金發展史- 看板TW-history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首先感謝C大分享新聞。
不過看過之後,我對其中一些報導感到疑問
: 1938年,台灣咖啡栽培面積與收成已達高峰
: 第二次大戰結束,台灣咖啡的盛世漸衰。
: 戰後山林管理所接管後,咖啡園變成林木地,或改種其他作物。
: 直到2003年,雲林古坑舉辦首次台灣咖啡節...
: 台灣咖啡拉開新序幕。
所以查了一下維基百科...
啊,打錯,是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發現這個主題十年前有人研究過:
李宛凌
2008碩士論文 台灣咖啡產業的歷史考察
(薛化元老師指導)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以下是我個人重點摘要:
1. 新聞的這一句很可能不對
: 1938年,台灣咖啡栽培面積與收成已達高峰
若李同學的碩士論文無誤
則台灣咖啡的栽培面積最大是在1942年。
1938年的栽培面積其實連1942年的一半都不到。
而台灣光復後,栽培面積的確遠不如日治,
但可能是種植技術的進步吧,收成的話,倒是光復後比較多。
日治時期只有1940年這一年破十萬公斤
光復後則有1959, 1961, 1962,三年破十萬公斤 (1960是八萬公斤)
可見1938年的收成也沒有達到高峰。
2. 新聞所說
: 第二次大戰結束,台灣咖啡的盛世漸衰。
: 戰後山林管理所接管後,咖啡園變成林木地,或改種其他作物。
: 直到2003年,雲林古坑舉辦首次台灣咖啡節...
: 台灣咖啡拉開新序幕。
這幾句從李同學的論文來看,也頗有疑問。
比較詳細的論文敘述我摘要於下,供版友們參考,以補新聞之不足。
當時台灣的咖啡園,由於戰時疏於管理,多半已經荒蕪,僅有斗六農場勉強維持。
在農林處林務局接收管理後,於1950年改組為雲林縣經濟農場,
1954年農復會邀請夏威夷國際中心副主任來台考察,研究台灣咖啡生產的可能性,
其後農復會依專家建議,制訂咖啡增產計畫。
1956年時,經濟農場已整理恢復舊有咖啡園約35公頃的面積,更施用化學肥料,咖
啡產量可望達到高峰,並可防止銹病的發生。
當時認為若欲發展咖啡產業... 為此,農復會撥款購置咖啡烘焙及研磨機,將咖啡
加工以供台灣國內消費所需。
更將南投、雲林、嘉義及高雄等各地所生產的咖啡送往美國品評,證實台灣咖啡的
品質已達到中美洲咖啡的水準,未來在美國市場應甚有銷路。咖啡產業外銷潛力也
受到重視。
台灣咖啡本應有不錯的前景,但其後因國際咖啡生產過剩,咖啡市場價格大亂,台
灣咖啡價格無法與其他剩產國家競爭,外銷困難。
隨著1950年代後期至1960年代初期,台灣產業發生轉變,使農村剩餘勞力逐漸減少
,民間亦無企業願意投資發展,必須仰賴大量勞力與經費配合的咖啡產業面臨經營
不善的情況。
1962年以後,農復會不再推廣咖啡產業。缺乏政府的推動、補助,且因台灣人飲用
咖啡的風氣未開,市場前景不佳,致使許多農民紛紛將咖啡園改建成為竹筍、果樹
、茶葉等作物的種植地,台灣咖啡面臨經費與人力來源皆困難的局面,使咖啡產業
進入低潮。
隨著社會變遷與全球化經濟的影響,農村人口老化、田園廢耕。為解決農村發展窘
況,民間開始出現一股改善台灣農業現況的力量。
1984年起,雲林古坑一帶開始有人再次展開咖啡種植事業,此時人們種植咖啡的目
的已與過去不同,無關乎增產外銷或內銷以減少國際消費,而是走向與歷史文化、
觀光休閒結合,成為具有地理依存性、地域特殊性的「地方文化產業」。
配合行政院文建會於 1995 年起所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理念與運動,藉著社會
力量與政府資源相互整合的過程,調整過去傳統文化政策由上而下的思考模式,結
合各地民間自發性力量,因應時代衝擊與挑戰,以「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
精神,使原本沒落的咖啡產業得以順利發展,進而推動地方經濟與文化再生。
---
好像算長文?
感謝大家閱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68.107.7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history/M.1549134435.A.B09.html
※ 編輯: moslaa (219.68.107.76), 02/03/2019 03:41: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