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裡的保西宮 Temple in the night
水彩 57 x77 cm
拖了近三個禮拜,終於完成了這幅作品。雖然經過不斷的練習,我已經可以熟練的處理夜景,但創作這幅以「夜中小廟」為主題的作品,倒還是頭一回。
那麼,這幅畫想呈現什麼樣的感覺?
試著想像,在夜幕低垂的晚上,你偶然彎進一條巷弄,在它的深處看見一間還未休息的小廟,散發著如顏料般艷紅的色彩,默默的守護著社區。你看見這間小廟就像漁船看見了燈塔一樣,感到一絲絲的安心。
安定的感覺,便是這幅畫背後想傳達的意義。
不過說實話,以前我對走進廟宇是相當反感的,不知道為何,一直會將它們和不良少年與封建迷信聯想在一起。直到這一兩年有所接觸了解後,才慢慢改變以前的想法。或許,神的存在,更多的時候並不是要展現神蹟,而是給人們一種依靠的寄託吧!
我們總羨慕西方的每個村莊都有漂亮的教堂,但卻忘了自己生活的社區也有一棟刻畫著歷史與文化的小廟。
因為畫了保西宮,我順便和大家分享這間廟宇和社區的歷史。
在三百年前台江內海還未陸化的時代,保西宮已經建廟存在,據史籍記載,約略是西元1719年的時候。保西宮在當時就位在稱為「草仔寮」的台江海濱,如果對照現在的位置,那麼從前的海岸線,就剛好位在保西宮前方巷弄的出口,西門路上。
先民們將故鄉的王爺信仰帶了過來,在保西宮供奉起『葉、朱、李』三府千歲。王爺是玉皇大帝授命下凡巡查人間善惡的神明,頗有代天巡狩的意味,因為這個原因,祭拜王爺的廟宇多稱代天府。又因為王爺尊稱千歲,於是又有了X府千歲的別號。
王爺信仰屬於人鬼崇拜。在我的認知裡,有點像古代名人的紀念館,只要有功於國家故里,都能被後人「封神」成為王爺。拿保西宮主祀的三府千歲來說,他們都是唐朝時,漳州刺史陳元光(被後人封為開漳聖王) 的部將,分別為葉清、朱參、李柏瑤。人們感念這三位將軍隨主公開拓漳州,闢土立基的功業,在宋代將其追封為王爺,建廟祭祀。
讀到這裡,我們大概能明白,保西宮是由漳州移民建立的,剛好也印證了在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的組成中,漳州也是其中的一個發源地。因此,雖然保西宮不是一線大廟,卻是府城移民史上重要的見證。
隨著時間的推移,台江內海漸漸陸化。在這段過程中,形成在府城裡錯綜復雜的河運水道,古人稱為港。保西宮前面的海濱消失了,成為河道「蕃薯港」,是清代府城對大陸輸出蔗糖和蕃薯籤的地方。滿載貨的船隻可以順著蕃薯港,經過正興街,進入台南運河,最後到安平出海。常常在想,如果將保西宮所在的西門路二段136巷正名為蕃薯港巷,是不是更有歷史的意義呢。
後來,連河運水道也消失了,港變成了巷。但因為保西宮的巷弄就緊鄰著宮古座戲院,而且巷道較深,反而成了繁華的廟前商業聚落,營業項目多是由戲院所衍生出來的副產業,像是服飾店、咖啡屋、酒吧等等,直到蓬勃發展的電影院在時代的衝擊下大量倒閉後,巷道才又歸於平靜。
從海邊草仔寮到繁忙的貨運港口,再到熱鬧繁榮的電影商店街,最後成為寧靜巷弄。不論城市如何變遷,保西宮像燈塔一樣,總在同樣的地方,靜靜的守護著社區的平安。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