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潘懷宗專欄】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國人的平均壽命已達80.9歲,創下歷年新高紀錄,伴隨高齡而來的老年人口,未來亦將大幅增多,加上低生育率、少子化的問題也迎面而來,老人的照顧責任(特別是失能或失智的老人)對小家庭而言更是沉重的壓力,而完善且足夠的社區老人日間照護機構,可以紓解家屬的負擔,但由於現有的收托數量遠遠不足,因此目前政府的口號是:一國中學區一日照,縱使能100%做到,也仍然不敷使用,更遑論連這樣的目標也都尚未達成。
近日筆者台北市議會辦公室,接獲士林區芝山國小家長來信陳情,憂心老人日間照顧機構即將進駐該校,恐影響學童學習、活動、進出與安危。經向社會局、教育局詳細詢問後得知,該新設的老人日間照顧場地是由台北市政府協調,經芝山國小同意後才定案,且未來標租所得租金將全數交由校方統籌運用,如需增添學校的教學用具、遊憩設施等等,均可立即支應,免去漫長的申請核撥時程。
台灣正快速邁向高齡化社會,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20年超高齡(85歲以上)人口占老年人口10.3%,到2070年將增長至27.4%,但目前全台北市社區式長照機構(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收托服務人數僅1166人,雖然社會局將陸續於今年增設13家(592人),明年8家(435人),後年4家(169人),總計可以增加的收托人數為1196人。但對比市長柯文哲的發言,明年台北市老人人口比例即將超過20%,也就是平均每5人就有1位老年人的「超高齡社會」,社會局轄下老人日照機構,總照顧量能到後年(2023年)時,也只有區區2362人,可說是供需嚴重失衡,根本不敷實際需求。
歐美先進國家比我們更早步入高齡化社會,歐洲研究發現老人日照中心設於校園內,可提供老年人與學童之間的正面的雙向連結,讓老年人及在學學生彼此受益,藉由課程安排與活動設計,可以讓有耐心、有時間健康的老年人和剛剛開始探索人生的學生們講述正確的人生觀,回憶當年勇,是一部部活生生的生命教材。另一方面,學生們活潑好動的舉動,也會使得失能的老人家變得有朝氣,生活得比較開朗快樂。而面對失智的老人,也能讓小朋友提前了解老年退化性疾病的需求與照護。
面對目前一國中學區設置一老人日照中心的政策,顯然也遇到了些許阻力,期望市府透過與社區和家長會的持續溝通,能夠平和地解決大家的疑慮,創造雙贏才是。
作者為博士/教授、台北市議員
http://www.i-media.tw/Article/Detail/15231
台北市教育政策2023 在 柯文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身為醫生,我深刻了解「面對空污,人人都是弱勢」,所以台北市的空氣品質是我非常重視的事情。
在今年4/22世界地球日,台北市政府已經啟動「空氣品質清新行動計畫」,2014年臺北市細懸浮微粒年平均濃度是19.6μg /m3,經過近1年努力,目前已降低至18.7μg /m3,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還是會持續努力。我們會繼續與中央、首都生活圈各縣市、市民及企業共同合作,透過補助、管制、取締等政策,加速改善空污。希望在2020年前將臺北市的細懸浮微粒(PM2.5)降低至15μg/m3(微克/立方公尺),並挑戰在2023年降低至美國空氣品質標準12μg /m3。
臺北市各級學校已於今年9月1日同步進行校園空氣品質旗幟試辦計畫,採較教育部更嚴格的規範,即當日掛紫旗(即PM2.5濃度達71μg/m3 以上或PSI達200以上),臺北市所屬學校將體育課改至室內進行,戶外活動或大型活動暫停或延期辦理。
環境保護是價值選擇的問題,就是隨時在心中想著我們要留下一個什麼樣的台灣給下一代?其實空氣污染和暖化都是人類對大自然毫無節制掠奪與濫用的結果,如果不要再被霧霾糾纏,不想再面對一雨成災、旱澇交替的惡夢,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培養環保意識,在生活中落實,環境保護就從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