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彥的《霧中》入圍了威尼斯的影展VR非競賽單元「特別選映」。
某種程度,這個短片等於是EROS《野狼亂交館》,或G@me Virtual Date的再升級,等於把電腦D槽裡面的那些淫猥妄想藉由立體8K VR技術效果把一整座三溫暖發展場搬到你面前來。
某個手機的廣告詞是「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或者也可以改成「科技始終來自性」,我們追求更高的頻寬、更高階的電腦、更巨大的硬碟容量,是為了實踐那些關起門來一個人在房間裡對荒淫的色情念頭。
周東彥所有創作似乎都在回應這個問題。
無論是這一次的《霧中》,之前與澳洲藝術家跨界合作的《虛擬親密》,或者在更早更早之前紀錄片《你找什麼》,他彷彿某種趨光的昆蟲在寂寞的暗夜中飛向手機、電腦等科技的光源。
也知道不能耽溺於社群網路交友軟體了,兩年前擔任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推出的行動藝術《國家級徵婚》,在1天之內連續約了35個男人,給彼此10分鐘,相互詢問:「你是我找的那個人嗎?」
其實人到中年,其實不大會被性欲擺布,但寂寞還是時不時地冒出來,逛街看見喜歡的酒杯,都是成雙成對地買,幻想有一天會遇見喜歡的人可以對飲,但總是平白無故打破杯子。
他與人最親密的關係大概是某連鎖按摩店的某號按摩師,「他時間很好配合,漸漸有點固定的感覺。我們不大說話,但他很貼心,我長得高,棉被蓋不到的地方,手腳容易冷,他會主動幫我蓋2條被子。」覺得寂寞不好,應該要改變,但人生充滿太多「可是」,「我也想學網路的人約抱睡,可是我每天都睡不好,睡覺大腦還處於開機80%的狀態,約抱睡怎麼會睡得好呢?」
以下是兩年前的訪問。
《因為寂寞的緣故/周東彥》
時間是某個星期三下午,地點是誠品信義咖啡館,青年藝術家周東彥坐我對面,聲音沉穩而低沉,很低很低,簡直低到桌子裡了。週間上班日的午後,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殷殷切切地迴盪在空中,鄰桌婦人窸窸窣窣地議論著誰整形失敗,誰老公有外遇,置身如此懶散的氣氛中,也讓訪談有一點八卦和窺探的意味。
「所以那天來了35個男人,只有一、二個是你的菜?」「會再碰面吧,才過一個禮拜而已啊,我們有在LINE繼續聊天,但我不斷在會議跟下一個會議之間穿梭,太忙了。」「你到底喜歡哪一型?」「對工作有熱情,喜歡他正在做的事情。可以一起去看表演,但他要打瞌睡也是可以的。下雨天穿著白色運動鞋,會加分。」
周東彥與我的談話與鄰桌碎嘴八卦的婦人並無不同,然而他講話字字斟酌,彷彿文化部長發表演說那樣慎重。周東彥是台灣當代備受矚目的劇場工作者和紀錄片導演,以劇場結合多媒體投放建立風格。我們談話內容論及婚嫁,乃他現為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辦了一個「國家級約會計畫」。今年5月24日,台灣同婚法案通過這一天,他穿上西裝,拿著玫瑰,拍徵友照片,張貼在國家戲劇院外頭燈箱,昭告天下他正在尋找男朋友,一百多個人來信,他遴選其中35人,於7月7日當天給彼此十分鐘,相互詢問:「你是我找的那個人嗎?」
他說同志相關議題公投後,他一直思索該如何活得更同志,如何突破同溫層,「在兩廳院徵友,除了可以跟進出兩廳院的中高產階級家庭、家長進行對話,我也在想是否能給還不敢認同自己的同志,多一點點信心。」前年,他入圍金馬獎的紀錄片《你找什麼?》談論的男同志網路交友文化,明年即將推出的舞台劇《虛擬親密》亦聚焦網路世代對親密關係探索,社群媒體上的寂寞已然成為他近年創作核心,問這一切與他單身5年有直接關係?他說:「是。」
周東彥今年38歲了,至今談過4場戀愛,開頭二段是念北藝大時認識的學弟和學長,2008年在巴黎駐村,網路上認識一個住布魯塞爾的義大利人,後來他回台灣了,用SKYPE維繫情感,但濃烈的情感不敵遠距離,二人2010年分手。2年後,他又在同志交友軟體JACK'D認識一個住北京的青島人,一年後還是走不下去,「我後來二段感情都是遠距離,可是我真的很認真,我受夠這一切了,我不想再和手機談戀愛了。我並不是說交友軟體不好,科技帶來很多美妙的事情,創造了許多不可能,但它也帶來許多可怕的事情,人跟人認識的速度來得快,但感情消逝也去得快。我做約會計畫單純只想回到真實的生活,人跟人的互動有呼吸,有體溫,我可以看見人,也想被人看見。」
交友軟體確實可怕,三貞九烈的地方媽媽在網路上需要火辣的性愛;道貌岸然的異性戀護家盟在午夜色情聊天室比誰都淫蕩,誰在網路上都是人格分裂,誰都是一人分飾二角,故而我不懷好意地問:「周東彥,身為當代備受矚目的劇場工作者,你在交友網站怎麼介紹你自己?」「就放自己的照片啊,跟人聊天,入圍金馬獎那次,有人認出我來了,就祝我得獎。」談話如同文化部長一樣慎重的人會沒有偶像包袱,我不信,遂命令他打開他的交友軟體,在眾多袒胸露背,肉香四溢的交友照片之中,果然他的徵友照片與放在表演節目冊上的宣傳照沒有什麼差別。
假裝我是手機那一端的陌生人,他會這樣對我介紹他自己:「我是周東彥,劇場工作者,紀錄片導演,我喜歡男孩子,而且從小就是。小時候去游泳,木柵的游泳池很原始,沒有隔間,我發現我一直盯著我不該看的,彷彿一切感官都放大了,快快穿上衣服離去。我高中念明倫高中,大概1997、1998年的時候,我會去看屏風表演班,看耕莘小劇場,有一次在劇場外頭看到一個人拿著攝影機拍攝,那個人是陳俊志,覺得拍片這件事很酷,我媽幫我買了一台小攝影機,開始透過小視窗認識這個世界。差不多是同一時間,我讀到一本雜誌叫做《同言無忌》,我確定我是同志,我在大一新生訓練就宣告出櫃。」
年輕藝術家人生沒有櫃子,但不知為何,講話有一種架子,一個字一個字拖得慢慢的,內容明明應該是輕鬆詼諧的,但他口氣始終是事不關己的,淡漠的。問他講話就是這樣子嗎?「應該是吧,我小學一、二年級上課都趴在桌子上,我們老師都叫我懶骨頭。我講話很慢嗎?我講話速度很快欸,我今天有告訴我自己講話一定要放鬆。大概昨天晚上沒睡好,吃了一顆安眠藥,藥效還沒退吧。」「我覺得你講話有一種架子,優雅的,像女明星一樣的派頭,有架子並不是壞事,你身處藝文圈,你得要撐一個專業的形象,去公部門開會,這個架子可以讓你跟舒淇當閨密,但不可能讓你收穫一個理想男朋友啊。」
「或許吧,我自己有想過我這樣的狀態在男同志界都是不優的,不好的,」對我的觀察,他不以為忤,淡淡地說:「大概小時候看了太多時尚雜誌的關係吧,我在高中會去誠品買《VOGUE》之類的外國雜誌,然後聞它的味道。時尚雜誌教了我認識很多名牌、名模,不只是牌子怎麼拼、怎麼唸,還有每個品牌、人物、甚至配件的故事。好東西是非常努力地打造出來的,不論是一個手工包包,還是一個讓人仰望的明星。」從時尚雜誌學會講話要得體,做人要優雅,所以當我問他誰是他做人處事的典範?他說張艾嘉,一點也不讓人意外,「我沒有真的很認識她,但她是那個會照顧人,會關懷別人的人,大器又得體,她沒有滿足於當一個女明星,當所有的女明星都停下來了,她還是不斷地往前走,金蟬脫殼好幾次。我的Role Modle都是這樣獨立的,堅強的。」「你跟林懷民合作過,也跟林奕華共事,不把他們當標竿,將自己投射在張艾嘉莫非是性向使然?」「我也沒有不把林懷民和林奕華當偶像,但張艾嘉比較美啊。」
因為喜歡張艾嘉的獨立自主,故而從懶散的創作者變成經營者也解釋得通了:他2010年自立門戶,創立狠主流影像公司,從3個人的工作室演變至今10個人的公司,在同輩的創作者並不尋常,他解釋有些大型的案子,就需要比較大的建置才能負荷,然而與他因《關於島嶼》有過合作的林懷民對此卻是憂心忡忡,「到底他是用團隊養創作,還是用創作去養團隊呢?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他的創作都是手工的,勞力密集的,但市場太小,他隨時都把自己搞得很累,永遠都像一隻生病的貓咪。」
生活忙與盲 孤單想找伴
我向他轉述林懷民的說法,「還好誒,比我辛苦的人大有人在,每個人都有不容易的地方,不是我不跟你講,是我自己都沒去看到。」他不訴苦,回應依舊像女明星一樣雲淡風輕的,舉止氣質像是優渥家庭出身的孩子,但母親的說法又是另外一種版本:「我們家也不是很有錢的家庭,他爸爸身體不好,現在中風,我以前早上要送報紙,然後去幼稚園煮點心。他去英國念碩士是自己貸款,跟二家銀行一共貸款150萬元。他念博士班,我跟他爸爸覺得不行,幫他籌錢,念了一個學期,沒錢念下去,我們很自責,他反過來安慰我說:『媽媽,我念藝術是要美化人心,如果要讓爸爸媽媽辛苦那就不美了。』東彥從小就貼心,斯斯文文,乖乖的,小時候被同學叫周妹妹,我知道後很生氣,但他跟我說:『媽媽,我們不要理他,我們努力就好了。』他說自己是同志,所以更要努力,不要讓別人瞧不起。」
拿張艾嘉當標竿,希望當個獨立堅強的人,不被別人看輕,也把自己活成一首張艾嘉的〈忙與盲〉:「盲盲盲,忙忙忙,盲得已經沒有主張,盲得已經失去方向,忙忙忙,盲盲盲,忙得分不清歡喜和憂傷,忙得沒有時間痛哭一場。」手機上行事曆,五顏六色的色塊,各式各樣的工作排到明年秋天,問他最近一次痛哭是什麼時候呢?「二年前,世界劇場展在台灣辦頒獎典禮,我下午跟學弟聊天,彷彿上演《大象席地而坐》,覺得一切都很無力,晚上金曲獎工作人員找我吃飯,他們很能喝,我沒吃什麼,就一個止痛藥,然後傳來消息說學弟得獎了,我哭是為了他高興,但也為自己其他的事哭一哭。我很容易哭,但後來壓抑到哭不出來了。」
原來他講話低沉不是學習女明星的慵懶,就只是疲累。人至中年,其實不大會被性欲擺布,但寂寞偶爾還是會跑出來,逛街看見喜歡的酒杯,都是成雙成對地買,幻想有一天會遇見喜歡的人可以對飲,但總是平白無故打破杯子,只能一個人孤孤單單在週末夜喝酒。每個跨年會許願改變自己嗎?「會啊,不論跨年或生日,都會跟自己說真的不要再鬧了,真的要找一個伴了。我沒有歸咎是工作耽誤了姻緣,我還有自己的問題,我太挑,不符合市場上肌肉、蓄鬍的需求。我應該在網路上勇敢表現自己,但因為我在很多工作場合已經過度表現自我了,所以覺得不知道如何是好。」
忙碌的青年藝術家最親密的關係大概是某連鎖按摩店的某號按摩師,「他時間很好配合,漸漸有點固定的感覺。我們不大說話,但他很貼心,我長得高,棉被蓋不到的地方,手腳容易冷,他會主動幫我蓋二條被子,這種細節他都注意到了。」於是,孤單的人到頭來只能仰賴陌生人的慈悲。他也覺得這樣不好,應該要改變,但人生充滿太多「可是」,「我也想學網路的人約抱睡,可是我每天都睡不好,睡覺大腦還處於開機80%的狀態,約抱睡怎麼會睡得好呢?」
他是矛盾的,那像喜歡男人穿白球鞋,採訪拍照的這一天,也穿著一雙刷得乾乾淨淨的白色球鞋,偏偏這天下雨,在積水的窟窿都踩髒了。
想太多的人活著就是自找麻煩,問他近日為追求愛情做出勇敢的事,他得意地說他有一天遇到了《美麗少年》的羅國宇,「他就是那種環境很好的台北小孩,前三志願 ,完全是我的型。我很積極地打招呼,並且加了LINE,但我丟訊息說:『嘿,有一天我們可以一起出外Hang Out(鬼混)。』卻打成了Gang Out。」 為愛踏出了第一步,明明是值得歡呼的事,他卻為了無傷大雅的錯誤,擔心對方以為自己邀約「群交」,自責了好幾天。
只有老公看不到我的世界劇透 在 台灣妞韓國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很喜歡看Netflix做的犯罪系列紀錄片
有的真的拍的蠻冗長跟翻白眼的
但有的真的拍的很不錯
這部不算紀錄片,是實際案件改編成連續劇
這幾天剛看完的是叫做 Unbelievable
我的平台因為是韓國端,只有簡體可以看
簡體翻譯片名是難以置信
但我覺得這個翻譯不太好
應該直接字面翻譯“不被相信”
總之這部片開場就是一個青少年被強暴
然後我們跟著一起在旁邊看她反覆又反覆的被各方單位問話、檢查身體
依照法律她必須反覆的陳述她被強暴的經過
而由於現場跟她身上沒有採集到任何有別人在場的證據
以及該青少年的身世背景很坎坷
寄養家庭影射她行為偏差
最後警察幾乎是誘導跟逼迫她
讓她說出自己其實是謊報
同時間在美國的另一個州
發生了手法極為類似的強暴案
受案警察追蹤之下懷疑這強暴案是連續犯
戲劇跟著這位警察辦案的角度
和那個被迫謊報的被害者兩個視角同步進行
但步調算是蠻緩慢的一部片子
因為它花很多時間在鋪陳被害者和警察的情緒
但我覺得非常好看,推薦給有興趣的人
----以下要爆雷----
----這是防雷區----
----我要爆雷了----
•被害青少年•
在被逼迫謊報以後
她失去朋友,整個社區孤立排擠她
覺得她是問題少年
並且被美國司法單位控告她謊報濫用警察資源
導致她有案底而失去部分社會福利
同時她又因為被強暴的陰影
情緒失控、失去她的工作、她的朋友和身邊關心她的人
她有一段跟心理醫生對話的畫面
是唯一讓我覺得她人生被真的關心的時刻
•辦案的警察•
全心奉獻犧牲自己生活想要抓住犯人
卻還是不免被被害者控訴辦事不力
警察辦案的無力感和自責
身為警察的責任感和對自己生活難以抓到平衡點
也從很多細節可以感受到
好加在主要的兩個女警的老公都非~~~~常支持她們
算是片子蠻溫馨的地方
•受害者•
因為要跟著警察一起去跟很多受害者談話
年齡層區域非常廣泛18-65歲的女性
各種人種和身材
整部片特別營造她們的平凡生活
但她們遭受到強暴過後那種異常冷靜和努力陳述回想細節的過程
反而讓人特別的揪心
而且更貼近事實
像是一名理科學生背景極端理性的受害者
非常冷靜陳述過程和提供線索
只在最後打給朋友的瞬間開始啜泣
感受到被害者想要用堅強保護自己的一面
彷彿如果自己崩潰了
整個世界會一起崩塌
•最後•
她們抓到強姦犯以後
找到片頭青少年被強暴的現場照片
那是一張被害青少年的肚子特寫
上面放著她的身分證
身分證上的她笑的可愛燦爛
辦案警察透過那張身分證得知
她們遺漏了一個被害者
我在那一幕哭翻了
而當初逼她放棄報案的警察其實也不是壞人
那個警察收到照片震驚的表情、內心的愧疚和抱歉也拍的很好
最後在法院審判的時候
被害者出來說了一些話
她問加害者是什麼讓他選擇了她?
她無法理解是什麼事情讓她被選上
所以她變成生活上不再有任何規律的習慣
她曾經在草皮澆花、坐在陽台喝茶
這些生活的小事和習慣她再也不做
讓她自己生活圈變得非常小
但即使這樣她還是感受不到安全
被害者出來講的話我真的也是哭慘慘
這部片其實我看到更多的是女生的堅強、韌性和在不同領域的難處
都用一種柔軟又堅強的方式處理應對很多事情
真的很好哭的一部劇啊啊啊啊啊啊
只有老公看不到我的世界劇透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親親摸寧星期二給自己一個閱讀的機會
我其實是害怕書名有濃厚雞湯味的書籍,打開書單介紹,一定會略過,但是這一本,裡頭寫的故事太有意思了!這一本書你該給自己一個認識的機會,裡頭講的故事和心得,其實我自己有很多共鳴,除了 #先完成再完善 這句話、他在 #父母並不是萬能的 這主題提到不把你各種辛苦讓原生家庭去揹黑鍋是成熟的開始,這點我也同意,畢竟自怨自艾的時間真的可以拿來做很多事情。『很多時候,一個人的「長大」,就是透過「反抗」父母達成的。一個不懂得守護個人分際、不懂得為自己爭取利益、容許父母的意志在自己身上體現的人,進入社會、職場和婚戀關係,也會變成別人的客體。』We are young, should be WILD,這本書很適合覺得自己還是半成熟階段的你翻一翻,或許會讓你日子因此更釋懷清亮一些。
書名:謝謝我自己,不完美也很美;重塑內心秩序、理清關係、強大自己的24個練習題
作者: 湯蓓
出版社: 幸福文化
父母的功能性養育/湯蓓
我們常常聽到「養兒防老」這句話,將養老這樣功利的目的堂而皇之地講出來。「功能性養育」是我在看電視劇《都挺好》(2019年中國大陸都市情感劇)時突然想到的,它在愛奇藝和八大電視都有排播過。劇中的蘇家有三個孩子,代表了三種功能:
老大蘇明哲是用來光宗耀祖的,全家傾盡一切供他出國,甚至不惜犧牲女兒蘇明玉的前途;老二蘇明成是用來提供情緒價值的,即使啃老,父母也願意為他買單;老三蘇明玉則是出氣筒,這個家裡所有成員的不滿和憤怒,都能任意倒在她的身上,每個人都能使喚她。反正女兒是「賠錢貨」,朝她出氣、讓她幹活也算是「物盡其用」。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功能,被明碼標價、不公平對待,家庭不是用愛維繫親情關係,而是以一種功利的目的運轉,就連一隻雞腿,也是大哥吃,所以愛是有差別的。這時候,家庭是一個權力博弈的空間,誰掌握的資源更多、誰更強大,誰就擁有支配家庭成員的權力。當老三蘇明玉離開家,經濟實力和社會資源逐漸碾壓其他人時,權力結構才被扭轉了。
我很欣賞蘇明玉認清家庭關係真面目後的反抗精神。任何一個強大的人,其實都需要一點「六親不認」的特質。我這裡所說的「六親不認」,並不是真的不顧親情,而是面對家庭關係能看清本質,能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能守好自己的分際,並在親人觸碰分際時,能乾脆俐落地保護自己。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長大」,就是透過「反抗」父母達成的。一個不懂得守護個人分際、不懂得為自己爭取利益、容許父母的意志在自己身上體現的人,進入社會、職場和婚戀關係,也會變成別人的客體。
父母和孩子的共生是有期限的,當孩子沒有具備獨立生活能力的時候,父母養育孩子是義務、是責任;但當孩子成年、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後,父母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就會變成控制和壓榨。
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有些父母總是在該陪伴的時候缺席,在該放手的時候插手。
想想看,在孩子最需要雙親陪伴的幼年,有多少年輕的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境,而缺席他們的童年?把年幼的孩子留在老家、丟給祖父母,自己外出打拚事業,而在孩子長大後,需要獨立生活、探索這個世界時,缺席多年的父母突然出現?美其名說要把失去的時光彌補回來,開始全面插手孩子的大小事,從生活習慣到戀愛擇偶統統指揮一遍,搞得雞飛狗跳、人仰馬翻。父母覺得自己犧牲那麼多、努力打拚卻得不到孩子的感激,而孩子無法理解的是,未曾參與成長過程的父母,為什麼要在自己可以獨立生活後跑來強行彌補?整個局勢變成父母一輩子都在等孩子說「謝謝」,孩子一輩子都在等父母說「對不起」。
父母並不是萬能的
對父母的認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在於:父母不是萬能的。越早了解這一點越好。依賴父母會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舒適,他們就是我們的底線和智囊團,但隨著年紀漸長,我們應該認識到:父母也會有局限性。
例如,選擇職業時,有些父母很喜歡給孩子意見,通常會建議他們從事教職、律師、醫生、公務員等。
很多孩子也非常喜歡詢問父母的意見,覺得父母歷練多,比較有經驗。可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職業的選擇,問的對象比問的問題更重要:
●你要諮詢的這個對象是否從事過相關領域的工作?
●你要諮詢的這個人是否在這個領域處於頂端?
●你要諮詢的這個人目前的生活狀態如何?是不是很富有?
活得久並不代表就了解一切。
一個在生活經濟上疲於奔命的人,教別人如何賺錢是沒有說服力的。
實際上,有些父母自己的生活都過得普普通通,既沒有實際參與過兒女職場的行業,也不懂得目前社會真實的發展。甚至大多數的父母,他們可能面臨即將被社會淘汰,對社群軟體不夠熟悉,對媒體和網路一無所知。年輕人是要站在未來趨勢的,怎麼能輕信這些已過時的經驗呢?
例如,在婚戀方面,有些父母企圖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度量孩子,孜孜不倦地在感情這件無法衡量和計算的事情上分享經驗。戀愛、結婚、生孩子,本該是人生的選擇,卻硬是披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外衣,而變成不得不選的必修課,原本幸福的事情變了調,甚至成為痛苦的來源。
尤其是一些媽媽們,在女兒的人生大事上總是意見一堆,成為健忘症患者:
她忘了自己曾經也有一個沒來得及實現的夢想;
她忘了老公出軌後自己流淚到天亮的心痛;
她忘了壓在箱底的昂貴洋裝;
她忘了放到發霉的高跟鞋;
她也忘了看到標價後,把喜歡的包包放回原位的尷尬和無奈。
就是這樣的媽媽,卻不厭其煩地對女兒說:
「女人一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嫁個好人家!」
「錢多少算夠呢?反正有人給你就花啊!」
「這個工作真好,雖然錢不多,但是時間自由,可以接送孩子!」
「何必買那麼貴的保養品呢?結婚了,要精打細算!」
我在自己當媽媽以後,才開始思考更多關於父母的話題。我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悲哀地發現,我越來越像自己的母親,經常採用小時候母親對待我的方式去對待女兒。儘管小時候我並不認同母親的教育方式,可是我似乎已經繼承了她的精神!發現這件事讓我非常沮喪,但也讓我意識到,女兒的降臨是為了提醒我,她才是我的老師,教會我重新看待關係,也給我重新療癒自己童年的機會。
年輕的父母,其實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大多在完成養兒育女階段之後,才獲得成為好父母所需的智慧、耐心、理解和愛心。初為人父人母,挑起養育孩子的重任時,他們只有很少的生活經驗,自己還尚未度過被撫育的階段,就面臨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所以,他們仍在尋找答案,仍在尋找線索。
他們甚至尚未了解自己,就開始試圖引導和養育比自己更幼稚的生命。他們甚至尚未了解自己生命的意義,就開始試圖賦予孩子生命的意義。他們甚至尚未定位自己,就開始試圖匆忙為孩子規劃未來;他們的父母錯誤地定位他們,他們在成為父母的初期,也仍然沒有擺脫自己父母的影響。
他們承受著極大的生活壓力,急於把壓力化解,可是在他們沒有化解生存壓力前,反而很容易搞砸自己以及孩子的生活。
有些人覺得自己出生在一個不好的家庭,在家裡遭遇暴力、虐待;有些人雖然出生在正常的家庭,卻覺得父母太過普通,心裡想著如果是富二代,有特別好的環境,又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想說的是,大部分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太好,我們忽略了其實父母也是「學生」,他們也是第一次學著為人父母,可能也沒有被好好愛過。因此,當有一天,你不再把你人生所有不幸福、不如意、不成功都丟給父母、丟給原生家庭去「背黑鍋」的時候,也許就是真正成熟的開始。
書籍連結按這裡:
🌿 博客來 https://bit.ly/3tbfLHp
只有老公看不到我的世界劇透 在 #請益#只有老公看不到我的世界 - 動漫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哈嘍大家好~~請問有人看過只有老公看不到我的世界,可以劇透我嗎,非常感謝- 尋漫,漫畫,日漫,狗血,請益. ... <看更多>
只有老公看不到我的世界劇透 在 BL劇討論區|BL chu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抱怨需要防雷嗎?) 因為只發行DVD,沒有發行藍光,對畫質本來就不抱什 麼期望了,但是實際看到480p的模糊畫質,內心還是嚴 重受創……我要高解析度的晉循安和白朗啊! ... <看更多>
只有老公看不到我的世界劇透 在 [問題] PS遊戲推薦- 看板PlaySt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更
昨天玩power wash simulator玩太晚
睡起來感謝大家熱烈的推薦
會去看大家推薦的實機遊玩影片
再看看合不合胃口哈哈
雙人成行一直在考慮內
現在也五折優惠中
但是坐等老公答應跟我一起玩哈哈哈
他比較常跟朋友玩電腦類的遊戲
-
因為霍格華茲原因腦衝買了PS5
遊玩時間總共80小時
在今天終於拿到白金獎盃
想問問有沒有類似推薦的遊戲
因為平常比較多玩的是NS家的遊戲
之前PS4是有玩過《 王國之心 3 》
原因是玩遊戲很吃IP
迪士尼跟哈利波特都是我很愛的IP
目前正在玩Power Wash Simulator
舉例一下自己喜歡的遊戲種類
《 霍格華茲的傳承 》因為喜歡哈利波特
《 王國之心 3 》因為是迪士尼愛好者
《 聖靈之光 》《 天穗的咲稻姬 》畫風很讚
有玩過但玩不太下去的遊戲
《 蜘蛛人 》
操作對我來說有點複雜劇情上get不到
《 空洞騎士 》比起這個更喜歡聖靈之光多一些
《 鬼滅 》覺得有點無聊
之前PS4是老公的,他一直還沒想買PS5
結果是我自己被霍格華茲燒到就腦衝買PS5了
老公目前PS5有興趣只有邁爾斯
但他前陣子Steam特價的時候就入手了
怕PS5被我放在那邊長灰塵到《王國之心 4》出
所以想說上來問問大家有沒有推薦的遊戲
先謝謝大家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15.17.23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layStation/M.1680025628.A.C2E.html
※ 編輯: OIMKKO (59.115.17.232 臺灣), 03/29/2023 01:47:43
※ 編輯: OIMKKO (59.115.17.232 臺灣), 03/29/2023 01:48:19
※ 編輯: OIMKKO (59.115.17.232 臺灣), 03/29/2023 14:46:5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