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fieldwork)是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核心。隨著「做田野」成為學校社會科學領域乃至業界諸如市場調查分析與使用者經驗研究等範疇時常見的詞彙,田野裡人際互動與社會關係的建立與經營之道成為重要的議題。在 新作坊 的這篇文章,帶我們看到,進入田野後產生的不只是「約訪」、「做訪談」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關係。對於與當地人接觸互動如何「觀」與「察」以蒐集觀察田野調查資料與分析,生活日常「聊天」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一直往學術社群中走去,人類學逐漸不再是大家沒聽過的神祕概念,但「聽過」仍是基於某種既定印象,例如「人類學家不寫paper,只寫小說」。也經常有人說,我們做研究的時候不像在做研究,沒有穿著白袍、沒有使用結構嚴謹的問卷、沒有拿著高科技儀器(頂多就是相機、錄影機、錄音筆),通常只有一本筆記本、一支手機、或什麼都沒有,好跟「報導人」(研究參與者)好好聊天,或一起從事他們正在做的事。
事實上,「聊天」這個與人群互動的方式,並非專屬於人類學學門,但民族誌式田野工作中的「聊天」,確實有其特殊功能與邏輯。人類學家/田野工作者以自己作為「研究工具」,用「聊天」創造一個符合真實人際互動的情境。
...
我們經歷了一個「建立關係」的過程,包含共食、共飲、共作(例:下田),及生命禮儀的共襄盛舉(例:慶典)與陪伴(例:喪禮)。其中,「聊天」串起了這其中所有的人際互動。大家圍坐分享食物、飲料,一邊暢聊的場景是部落中最日常的活動。在幾次這樣的場合上,部落長輩對我說:「妳想問什麼就問吧!」他們知道我「研究者」的身份,怕「浪費我的時間」,和藹地建議我善用時間蒐集資料,但這並非我出現在那些場合的本意。某一次我回應:「今天是想來陪大家聊聊天、聽聽故事,也學習大家重視的事,沒有特別要問什麼啦!」長輩們聽完後,表示認同與覺得受到尊重,有人直接說:「這樣說就對了。」
...
在剛進入田野的階段,很多時候「聊天」的用意並非獲取研究資料,而是傾聽報導人希望訴說的個人想法、故事、日常生活遭遇的困難、想吐的苦水等等。報導人與田野工作者的關係,到後來往往不僅止於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而是在真實的人際互動中找到連結。臺東大學團隊到部落參加喪禮時,我們往往跨越了「研究者」或「觀察者」角色,到場的目的不是記錄,而是致意與陪伴,希望為喪家帶來一點走過悲傷的力量。
...
臺東大學團隊藉由「聊天」接觸部落不同群體,逐步拼湊出部落生活的樣態。倘若沒有這些深入、個人化的連結,很難真正掌握田野地或研究社群的脈絡,也難以找出應該被討論、卻易被忽略或被認為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議題。因此面對報導人的信任,田野工作者有保護他們的義務。若「聊天」的內容成為研究資料,對其之保存與使用將份外謹慎。
...
經由多次聊天,感受出部分部落成員對於外來者跑來學走他們的文化與知識未必有好感。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似乎)握有更多文化、社會、經濟資源的學者可以對部落有何貢獻?同樣地,對話過程中發現,「共學共作」、「把主體性還給部落」等希望凸顯部落話語權與能動性的論述,也不必然獲得部落一致認可,反而有聲音期望我們帶著明確目的或問題意識,直接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怎麼解決問題、如何有成效。
此種情況下,「聊天」被理解為田野工作者們還在不清楚狀況的階段。我們認為釐清「他們想做什麼」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他們期待的是我們提出「我們想做什麼」。因應這些反應,田野工作團隊持續與眾多不同年齡、立場、背景的部落成員溝通、討論,藉此聽見不同聲音,也讓不同群體覺得受到尊重,增加計畫的公共性、正當性、參與度、包容度。田野工作者們長期在部落走動,參與各種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的互動,不急著解釋或提解決方案,而是傾聽部落說出自己的看法或提案,讓他們慢慢感受到誠意,並理解我們工作的步調與邏輯。雙方已逐漸磨合出共識,而這場「聊天」馬拉松還會繼續。
(引用自: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86/articles/314)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20的網紅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科展60高中生紀錄影像創作培育計畫】 12組同學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imoCS8liTKnXB1eC1FhiNPN9m55w8FPf 科展60周年,重新思索科展的意義與精神,並嘗試以紀錄片的方式記錄當屆參展學生們遇到問題、思索解...
參與觀察田野調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之前為了調查昆蟲,必須常常閱讀台灣山岳雜誌,了解要去的山區林道狀況如何,自己的裝備到底夠不夠,後來有段時間常跑國外的雨林,就比較少在接觸山岳雜誌了!
今年年初獲得雲天老師的邀約,因此有機會把我常去的登山步道,變成照片與文字跟大家分享。當時最熱衷到處田野調查的時間點,都是在新北市附近的山區活動,就這麼剛好,撰寫的方向剛好是「新北市微笑山線」,於是在我的記憶中開始搜尋,將好走的、景觀特別的、體能考驗的、生態豐富的、交通方便的,全部都納進來!
當讀者時沒想到有這一天,我也是台灣山岳的作者,我的文字絕對沒有什麼艱深與難懂的詞彙,也不會有語意優美的形容詞,但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我最真的體驗,我所寫的所拍的,一定都是我親自踏過的路!
熱血阿傑在這邊敬請各位跟我一起
手起刀落訂閱三年「台灣山岳雜誌」❤️
下面有網址
下文為複製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的發文
因為這樣觸及率會更高
誠摯邀請朋友們訂閱台灣山岳雜誌
朋友們好,重新復刊的台灣山岳雜誌已經出版兩期,我們戰戰兢兢以獨立媒體的方式重新出發,請到日本受訓最專業的主編與美編執行編輯,以最尊重作者與攝影師的方式企畫內容與付費取得授權,希望為台灣的山岳文化與創作者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平台。
我們很謹慎的經營,有關品質的投資絕對到位,並透過長時間的持續觀察,調整我們的服務品質,近期許多讀者的建議我們都有用心聆聽,全新的台灣山岳雜誌訂閱版面正式推出,不論是單獨訂購一期雜誌,還是一年訂購、兩年訂閱、三年訂閱,合購優惠訂閱,我們都設計了美觀容易操作的購買選擇介面。
整本雜誌採日本進口紙,環保油墨,紙袋包裝,八台128頁,邀請所有有意願創作的戶外人一起參與,並於日本、紐西蘭、美國、瑞士安排特派員提供海外資訊,希望帶給讀者多元、活潑有內涵的閱讀樂趣。
這本雜誌品質真的很好,一流的內容與專業的照片,一年四期僅1000元,希望能獲得各位戶外同好與喜愛台灣山林朋友們的支持與訂閱,讓擔負台灣戶外文化傳承的台灣山岳雜誌可以繼續存在。
請各位朋友幫忙分享與轉發,由衷感謝各位。
訂閱網址:https://twmountain.com/view.php
台灣山岳雜誌 敬上
黃仕傑
熱血種植物
#台灣山岳
#新北市微笑山線
參與觀察田野調查 在 鏡週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郭珍弟因參與紀錄片與公民團體活動,產生《期末考》創作靈感。從田野調查、勘景到選角,她都親自走訪觀察。 #期末考 #階級差距 #偏鄉教育
👉 加鏡會員看淨新聞 ➜ https://reurl.cc/qmoLK3
參與觀察田野調查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科展60高中生紀錄影像創作培育計畫】
12組同學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imoCS8liTKnXB1eC1FhiNPN9m55w8FPf
科展60周年,重新思索科展的意義與精神,並嘗試以紀錄片的方式記錄當屆參展學生們遇到問題、思索解決之道,相互傾聽、表達、分享與合作的學習歷程,並期望以高中生紀錄高中生的方式,由不同學習背景的青年視角去詮釋科展研究的過程,以及參加科展對他們的意義;同時期望透過這個計畫,讓除了科學領域專長的學生也能有機會親近、接觸科展,並以他們的專長參與一年 一度的科學盛會。
影像與科學的碰撞
紀錄片與科展的媒合,能夠幫助不同領域的青少年相互認識理解,並能夠由內部觀點,讓觀眾們更加了解這個世代的孩子們對於科學與世界的探索。
青少年階段正是由內在轉向外在探索的時期,透過紀錄片的學習,幫助孩子們更有系統與方法的去理解這個世界,也促進孩子們關心身邊的事物。
攝影機可以成為他們的雙眼,透過影像來接觸並觀察世界。讓孩子們學會以影像作為表達工具,不只表達內心的想法,更能透過影像去傳遞思想,並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人永遠比紀錄片重要
這是我們堅持的信念。攝影機是觀察世界的角度,紀錄片是表達想法的工具,但因爲拍攝與觀看的對象都是人,我們希望學員在學習拍攝紀錄片之前,要先學會愛人。擁有愛的能力,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雖然紀錄片傳遞的是作者的思考,但要對拍攝的主題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才可能接近事件的核心,我們希望培養學員對世界的熱情與謙卑,教導學員田野調查的觀念與技巧,讓孩子們更知道該怎麼走向人群與世界。
在多年的紀錄片培訓經驗中,我們深深體會,年輕創作者們需要的不只是教導,而更是陪伴,在遭遇挫折時有人鼓勵,心中有困惑時有人能夠相互辯證,陪伴是我們對所有學員的承諾,這不只是形式上隨時接電話或隨時協助這種客服式的陪伴,而是與學員們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夥伴關係。
本屆學員所追蹤拍攝的科展紀錄片主題範圍多元,十二組作品中,有正在準備報名明年全國科展的團隊、也有落選國際科展的團隊;而記錄到入圍本屆國際科展的作品有五組,其中有四組在國際科展中晉級獲獎,有一組入選國際參賽之資格。同時也有作品記錄了2019年青少年科學獎得主在本屆回來協助評選;也有不少組別紀錄了校園中一直致力於指導科展的老師;此外,更有作品追蹤記錄了從體制外如何以自學的方式學習科學並升學的過程。
參與觀察田野調查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科展60高中生紀錄影像創作培育計畫】
影展12組同學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imoCS8liTKnXB1eC1FhiNPN9m55w8FPf
科展60周年,重新思索科展的意義與精神,並嘗試以紀錄片的方式記錄當屆參展學生們遇到問題、思索解決之道,相互傾聽、表達、分享與合作的學習歷程,並期望以高中生紀錄高中生的方式,由不同學習背景的青年視角去詮釋科展研究的過程,以及參加科展對他們的意義;同時期望透過這個計畫,讓除了科學領域專長的學生也能有機會親近、接觸科展,並以他們的專長參與一年 一度的科學盛會。
影像與科學的碰撞
紀錄片與科展的媒合,能夠幫助不同領域的青少年相互認識理解,並能夠由內部觀點,讓觀眾們更加了解這個世代的孩子們對於科學與世界的探索。
青少年階段正是由內在轉向外在探索的時期,透過紀錄片的學習,幫助孩子們更有系統與方法的去理解這個世界,也促進孩子們關心身邊的事物。
攝影機可以成為他們的雙眼,透過影像來接觸並觀察世界。讓孩子們學會以影像作為表達工具,不只表達內心的想法,更能透過影像去傳遞思想,並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人永遠比紀錄片重要
這是我們堅持的信念。攝影機是觀察世界的角度,紀錄片是表達想法的工具,但因爲拍攝與觀看的對象都是人,我們希望學員在學習拍攝紀錄片之前,要先學會愛人。擁有愛的能力,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雖然紀錄片傳遞的是作者的思考,但要對拍攝的主題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才可能接近事件的核心,我們希望培養學員對世界的熱情與謙卑,教導學員田野調查的觀念與技巧,讓孩子們更知道該怎麼走向人群與世界。
在多年的紀錄片培訓經驗中,我們深深體會,年輕創作者們需要的不只是教導,而更是陪伴,在遭遇挫折時有人鼓勵,心中有困惑時有人能夠相互辯證,陪伴是我們對所有學員的承諾,這不只是形式上隨時接電話或隨時協助這種客服式的陪伴,而是與學員們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夥伴關係。
本屆學員所追蹤拍攝的科展紀錄片主題範圍多元,十二組作品中,有正在準備報名明年全國科展的團隊、也有落選國際科展的團隊;而記錄到入圍本屆國際科展的作品有五組,其中有四組在國際科展中晉級獲獎,有一組入選國際參賽之資格。同時也有作品記錄了2019年青少年科學獎得主在本屆回來協助評選;也有不少組別紀錄了校園中一直致力於指導科展的老師;此外,更有作品追蹤記錄了從體制外如何以自學的方式學習科學並升學的過程。
參與觀察田野調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民俗節慶:嶄新呈現一年四季歲時節俗的民俗意涵與祭祀文化 」介紹
訪問作者: 李秀娥
內容簡介:
嶄新呈現一年四季歲時節俗的民俗意涵與祭祀文化
隨著相關民俗節日的到來,喜歡遵循傳統的歲時慶典節日過生活的民眾,總會忙著準備各式應節的供品與祭拜用品,好歡度民俗慶典。而在過日過節的熱鬧氣氛下,到底有多少人深入了解──台灣民俗節慶的由來、內容和象徵,或是祭拜前應注意什麼細節?祭祀用品應如何準備?供品又隱含什麼意義?一年四季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又會遇到什麼樣的祭祀慶典與習俗?本書作者以嚴謹的田野調查方法,長年觀察與紀錄台灣傳統民俗節慶,除了進行宏觀的論述,並以極為細膩的分類,依四季循環一一介紹台灣的民俗節慶,簡明扼要,是參與台灣民俗節慶最佳讀本。
[春令節俗——祈福迎春]
新年開正、接神日開市(迎財神)、初七人日、初九天公生、十三添丁日、開燈、上元節(元宵節)、作頭牙(土地公生)、犒將(犒軍、賞兵)、清明掃墓
[夏令節俗——驅暑逐疫]
端午節、半年節、開天門、七夕七娘媽、生中元普度
[秋令節俗——秋報豐收]
中秋節、重陽節
[冬令節俗——謝神送冬]
下元節、冬至、尾牙送神、天神下降、除夕
作者簡介:李秀娥
臺灣省雲林縣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等研究助理、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大葉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民俗文化研究者,從事臺灣漢人曲藝文化、民間信仰文化、歲時節慶、生命禮俗等研究多年。
◆著有《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灣民俗節慶》、《鹿港的信仰與曲館研究》、《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圖解台灣民俗節慶》等專書。
作者粉絲頁: 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出版社粉絲頁: 晨星出版、 晨星圖解台灣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參與觀察田野調查 在 2023臺大社會營- 【活動介紹—— 小田野調查】 田野是什麼? ... 的推薦與評價
... 田野即是走進一個陌生的地區,和當地人聊天、觀察在地的地景與人群互動。但在概念上,田野是將身體、感受、意識與思考浸入田野地之中,透過以身為度的參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