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知道,我是台語很破的人,因為家庭背景關係,雖然家裡不是沒人會講,但沒人會在生活中使用台語,所以台語對我來說一直是相對陌生的語言。
雖然這幾年比較有意識的試著講台語,不過現在還是很破,聽大致可以,講起來就會很卡;而且有趣的是,討論政治的話我完全聽得懂在講什麼,反而是生活的話題很容易聽無(thiann-bô)😂
會想學台語,是因為像在和街坊鄰居相處或跑基層的時候,其實常會遇到對我很友善也很溫暖的人,卻因為習慣語言的不同,而感覺稍稍多了一層隔閡。這時我心底會感到有點可惜,「啊,要是我能用台語和他聊天,我們之間的距離肯定能更近一些吧。」
人與人的相處就是這樣吧,每個人都有差異,但怎麼在這些差異之上更向彼此靠攏一點;像是我去參加台語為主社群例如長老教會的活動時,所有我遇到的人都非常友善,都會擔心先問我講台語我會不會聽不懂,或是直接配合我切換成華語。陳柏惟也是這樣的人,我們私下吃飯聊天時他也都是和我講華語,反而是有時候我試著用台語回應他的時候,他會滿臉問號「你講啥?」「你要不要說華語就好」🤣
---
昨天柏惟在立法院質詢國防部長邱國正的時候,因為語言與翻譯問題引起一陣風波。邱國正部長強調許多次「語言就是個工具」,我想或許部長覺得,明明你就聽得懂華語、也會講華語,為什麼一定要用台語然後找個翻譯來質詢我?是不是想在這件事情上作文章?既然我們都會講華語那不是直接用同一種語言溝通比較方便也有效率嗎?
但我覺得我能理解柏惟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站在語言多元發展的立場,一個語言能不能在社會上廣泛的流通和被使用,跟這個語言是否出現在社會上層結構其實是密切相關的。
所謂上層結構,不是指上流階級或有錢人有沒有講台語;而是說在例如流行文化內容產製、政治經濟中心等領域,這個語言是不是一個通行的工具?有沒有許多人們交流甚至交易時所需要使用到的資訊,是以這個語言為媒介儲存的?就好像貨幣一樣,如果一個貨幣只能在國家內的部分區域使用、或是一些重要的商品沒辦法用這個貨幣購買,那麼這個貨幣就始終存在逐漸被淘汰乃至消失的風險。
以台語為主的流行歌曲、電影、戲劇等這幾年已經越來越頻繁出現,這是台語擺脫過去被壓迫的身份,走向文化主流的象徵。但在政治與經濟的正式場合出現的仍然偏少,我想這是為什麼柏惟會希望在外交國防委員會使用台語質詢的原因。
當你這個語言出現的場合和議題本身很重要的時候,例如質詢國防部長這樣的國家大事,關心這件事的人自然會透過你的質詢接觸到台語,也會在無形中習慣台語作為一種正式的語言工具。我想這是3Q團隊的初心,也是柏惟最後說「未來還是會繼續用台語質詢」的用意。
---
昨天的質詢,可能在一些誤會和溝通不足下,坦白說是次不太成功的嘗試。但回到語言發展這件事本身,母語的自由使用仍是件值得追求的美好的事,希望未來還是有機會在立法院這個象徵著多元與代表的殿堂,看到委員和官員們自由使用各種不同母語的景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RUBY YE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語不靈光的培培準備參加台語故事比賽,努力的練習了唷!^^...
參加台語 在 他是瑞典人但我們說日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都-3度到-10度左右,
散步都繞鴨子湖ㄧ圈就快步走回家😂
.
途中看到鄰居小孩走出來倒垃圾,
戴著墨鏡,
倒完垃圾稍微踩一下雪,
再看看太陽,
好輕鬆自在真可愛啊😍
可是!!!他竟然穿短袖耶!!!!
哈哈哈全身穿超多的我跟他就是不同季節啊😂
雖然家裡都有暖氣但他家竟然能暖到穿短袖嗎😱
我家暖氣有的暖有的不暖,
上週跟房東反映過後也是敷衍的說會處理然後就沒下文了🤪🤷♀️
.
昨天跟羅賓宣布我們這週末來講日文吧!
(上次限動我講完台語後覺得現在沒事應該要多輪流復習不同語言☺️)
然後我發現自己在講一個很久沒講的語言時,
竟然會很享受聽自己的聲音耶😆
上次講台語的片段我也是重覆聽了好多遍,
覺得聲音好好聽好可愛(有夠自戀啊😂)
而羅賓是會在自己用了厲害的文法,
或跟日本人的講法很像時才會有小小的自豪感,
哈哈哈跟我完全是不同款的人啊🤪
.
太久沒講日文,
都覺得此專業名稱好像真的可以改了🤔
#聽到我的破台語的大家ㄧ定想不到我小時候是參加台語演講比賽的人吧🙈
#二月最冷但最美最明亮
#不知道是不是現在大家出門次數稍微減少所以雪融化的速度也變慢了😍
參加台語 在 RUBY YE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台語不靈光的培培準備參加台語故事比賽,努力的練習了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