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員練習影片觀察到一個關於 TDD 的有趣現象】
極速開發的課後練習作業,雖說重點是放在極速開發要學習的技巧與刻意練習的模型,但開發的方式、順序也是刻意安排成類似 TDD 的進行方式,來讓生產力最大化(TDD 本來就是幫助開發的,不是幫助測試的)
我從2位第一次上我課的學員(當然就是 #極速開發,代表他們沒上過#單元測試 跟 #TDD與持續重構),雖然他們是照著示範影片、上課教學用 TDD 在寫整個 tennis 的過程,但從他們執行測試的時間點就可以發現:
「他是用測試來驗證 production code 的正確性」,即使他先寫了測試,也不先執行,沒有看到紅燈,每次都等到 production code 寫完了,應該要綠燈時,才執行測試。
而其他上過 TDD 課的同學 ,或是上過單元測試的同學,知道測試是用來描述情境,如果現在「加入的這個情境是新的需求或需求異動,代表目前 production code 還不支援這個情境,執行測試跑出的紅燈,就是等等 production code 要完成的 #目標」
test-frist 從來都只是 TDD 其中一個小小的衍生產物,而不是全貌。TDD, 測試驅動開發 從來都是一種開發方法,而不是測試方法。
總有些人老愛把 TDD 拿來跟測試相提並論,就總是喜歡把 test-first 當作靶子打,覺得違反人性跟直覺,覺得先寫測試在很多情況下是浪費時間或是不 work,可能拿來跟一堆測試的方法論相提並論,或總是只拿回歸測試的效益來當作 TDD 的整體。抑或是陷入 isolation unit test 與 integration test (其實就是非 isolation 等級、有實際依賴的自動測試)之爭。
```
註:TDD 事實上是可以不是單元測試等級的。
```
要比較正確看待 TDD 的角度,首先要知道它是幫助開發的、它是一種開發方式(當然不是唯一一種,甚至也不會是最好的一種,因為根本沒有最好,只有剛好)
接著要了解 TDD 可能用 IPO 模型還比較貼切,input-process-output,在你開發任何功能之前,你總要先想過這件事。而先想這件事,才是 TDD 的最基本精神。
接著是怎麼把你想好的東西,變成可執行的 spec,我們只是用測試程式來「描述」你腦袋中的「IPO模型」,把 process 的過程當作一個黑箱子。
而這個 IPO 模型在結合成「使用情境」,就會帶來「高易用性 API 的好處」,只有在一開始就先想好怎麼給別人用,最後才會好用。所謂的一開始想好,指的不是預先設計一堆 class,而是 input/output 想清楚期待(一般會結合實例化需求,搭配 Given/When/Then 的 gherkin style 來把前置條件、資料、前提想好,當發生什麼事,應該是怎樣的結果),然後描述它。在紅燈定義清楚目標,綠燈完成 input/output 關係且沒弄壞前面的所有情境後,來針對 process 進行重構(事實上 Kent Beck 的 TDD by Example 更多是用 refactor 來 #完成 process。
```
註:所謂的 output 不一定只有回傳值,包含外部依賴狀態、資料的改變,甚至顆粒度小一點,針對物件導向設計的話,物件內部狀態的改變也算,只是物件內部狀態改變,驗證點要嘛是拿得到內部狀態,要嘛就是要驗證物件哪個行為會因這個內部狀態而有所不同。
```
## 戰 TDD 之前該先做好的功課
要戰 TDD,是不是至少要把 Kent Beck 的 TDD by Example 看完?
要戰 TDD,請不要拿它跟測試方法論來比,那只是一下就被人看破手腳。因為它是個開發方法論。
要戰 TDD,請不要把它的好處只限縮在跟回歸測試、自動測試的比較,因為那只是它的衍生好處,當你試過在白海報紙上 TDD 就懂,TDD 是在釐清你的思緒的同時,又可以以終為始,確保你在 production code 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滿足某個期待的情境。
要戰 TDD,請不要去把 單元測試、整合測試捲進來,那是測試的顆粒度,那是測試的分類,TDD 從來都不是只能限於單元測試。
要戰 TDD,請不要在那邊戰他是 bottom-up ,是直接從程式/class 的角度出發,事實上 TDD 既不是 bottom-up, 也不是 top-down, (書裡面就有講這件事咩),實務上的 TDD 結合倫敦派(GOOS)跟芝加哥派(Classic TDD),會更像 Outside-In 的進行方式,先定義好驗收情境,接著從最外部(也就是使用者看得到的部份)一路把依賴往另一邊的系統邊界推,直到推到系統以外的依賴資源(persistence 或 external API/service)
```
註: ATDD by Example 中 ATDD by Example, Kent Beck 寫的序最後的一段話。
Kent Beck:
「就像我曾說過的,TDD的一個缺點是,它可能會退化為一種用來滿足開發人員需求的編程技能。某些開發人員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待TDD,輕易在他們測試的不同抽象級別間跳躍。然而在ATDD中不存在歧義,這是一種加強與非編程人員溝通的技術。我們之間良好的協作關係,以及作為這種關係基礎的溝通,能夠使軟件開發更有效率。採用ATDD是向著溝通更清晰這個目標邁進的重要一步,而此書是一本全面又平易近人的入門讀物。」
```
要戰 TDD,請不要只關注在 test-frist,因為他只是用 test 來幫助你 think-first,不要邊寫邊想。然後不要過份依賴或相信你腦袋的能力,把你想好的東西具體化出來,最好可以被直接執行,最好除了你以外每個人執行出來的結果都會一樣(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
要戰 TDD, 請不要把論點放在見樹不見林,如果你有看 TDD by Example 的 Part 1, Part 2 那兩個加起來共 24 個章節,就知道一開始就得把當下想到的全貌紀錄在一個「紙本」的 backlog (所謂的紙本,只是要講這並不依賴於任何工具)
而這個需求輪廓的全貌,會隨著你逐漸完成一部分一部分的情境,設計逐漸浮現後,而隨時跟著增減調整。
但不代表 TDD 就是先想到一個測試案例,就直接先幹下去了,那根本是亂搞。
以上這些,都還不是在列 TDD 的好處,而是針對那些從來沒搞懂 TDD 但又愛戰 TDD 的人一點提醒,你戰的很可能是「你誤解的 TDD」。
TDD 還有許多實務上的用途,列上我在譯者序中的一小段:
>> 測試驅動開發(Test-Driven Development, TDD)!一種以測試為開發輔助、以測試來描述需求情境、以測試來當作目標、以測試來表達期望、以測試來驗證疑問、以測試來實驗學習、以測試來溝通協作、以測試來協助設計高易用性 API 的「開發方法」。
譯者序有開放給大家看,請見:https://tdd.best/book/tdd-by-example/
拜託,要戰之前去看一下祖師爺 Kent Beck 對 TDD 的原始見解:https://www.tenlong.com.tw/products/9789864345618?list_name=srh
如果你想正確的使用 TDD 來幫助你在實務上產生許多的價值,帶來許多的好處,尤其是需求釐清、持續重構、小步快跑的部份,最好理解的培訓課就在這:https://tdd.best/courses/classic-tdd-by-example-video-training/
最後我想講一段話:
TDD 從來都不該被導入到團隊中,但它是一種很好的自我鍛鍊與學習的方式,也是一種能用很低的成本來帶來很多好處的開發方法(見下方註腳),然而它也不是適用所有的情況,但它可以讓『完美』變成一個動詞,而非不變的形容詞。
```
註:
Kent Beck 在 DHH 靠腰:《TDD is Dead》 之後寫的一篇反串文:《RIP TDD》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63422864115918/
我幾年前的簡易翻譯,通常也是 TDD 可以幫助你解決的問題,如下:
- Over-engineering (過度設計)
- API feedback (改善API的設計與可用性)
- Logic errors (想的跟寫的不一樣,寫的跟需求不一樣)
- Documentation (寫跟維護文件是痛苦的)
- Feeling overwhelmed (找不到切入點)
- Separate interface from implementation thinking (抽象設計)
- Agreement (確保已修正問題的證據)
- Anxiety (改東壞西的擔心受怕)
```
很久沒對 TDD 發表這種長篇大論了,因為不理解、不想理解、不同角度理解的人居多,能真的到各自的塔上用不同角度來看原義,以及實務上用它來幫助解決的問題有哪些的人,真的太少。
大部分人只想針對這個詞彙來攻訐以博得流量跟吸引目光,而不是想著「我可以用它來幫助我什麼」
問題跟需求是中性的,解決問題跟滿足需求的手段與方式有千萬種,不會只有一種,也不會有所謂的對錯,多點角度去了解不同的方法、方式,然後融會貫通,發揮綜效,在實務上用最少的成本與風險來產生最大的價值,這才是真正的目標。
導入敏捷不該是目標,導入 TDD 也不該是目標,目標永遠都是在實務上產生價值、解決問題、滿足需求。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陳其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新!」 疫苗意願登記,今天下午5時為止收單! ✅50歲以上民眾 ✅18歲以上第9類民眾 請儘速前往登記! 預計在7月13至15日,符合資格的民眾,會陸續收到1922發送的通知預約簡訊,才能進行後續預約,並且預計最快在7月16日開始接種,未來三週均是AZ疫苗。 提醒:若想早點接種提升保護力...
原始資料定義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
⠀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
⠀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原始資料定義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
⠀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
⠀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原始資料定義 在 陳其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新!」
疫苗意願登記,今天下午5時為止收單!
✅50歲以上民眾
✅18歲以上第9類民眾
請儘速前往登記!
預計在7月13至15日,符合資格的民眾,會陸續收到1922發送的通知預約簡訊,才能進行後續預約,並且預計最快在7月16日開始接種,未來三週均是AZ疫苗。
提醒:若想早點接種提升保護力,可上預約系統更改疫苗種類。
➡️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https://1922.gov.tw/
➡️詳細資訊請看:https://reurl.cc/R0RQje
.
高雄連續第10天+0!
台灣個案數已經降到28例本土個案,但雙北地區仍存有個案尚未找到感染源。
相信透過精準疫調,社區傳播零星火源撲滅會更接近。
感謝大家配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才讓案例很快速降低。
在觀察社區感染通常以潛伏期14天為觀察指標,高雄已連續十天+0,再努力一點,加四個零!高雄相對來講就會是安全的社區。
#終結疫情還是要打疫苗
⭐【65歲以上長輩 按通知來施打】
7/12-7/14 為67-69歲長輩來施打(原住民55歲以上)。
7/13-7/15 為 65-66歲長輩來施打(原住民55歲以上)。
請以上年齡的市民朋友按通知書上時間地點前往接種,落實分流。
⭐【50歲以上成人/高風險疾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 請務必先進行意願登記】
7/12下午5點前,中央 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系統( http://1922.gov.tw )
開放第9類、第10類,及65歲以上補打長輩 進行「意願登記」。
請記得要前往登記,才會收到「1922」通知您預約接種的簡訊喔!!
怎麼使用?拿著手機、健保卡照著做,五分鐘即可完成!歡迎分享圖卡。
註:
第9類對象為18-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
高風險疾病者定義: https://reurl.cc/R02Qx6
罕見疾病定義: https://reurl.cc/Nr2E36
重大傷病者請依健保卡註記或重大傷病卡為主
第10類對象為50-64歲成人。
.
今天也請高醫鍾飲文院長,來跟大家說明最新的疫苗相關事項。
- 不同變異株的傳播力(R0值)
- 期待疫情的結束?有多少疫苗覆蓋率才夠?
- 台灣COVID-19疫苗施打狀況
- 疫苗保護力
- 疫苗施打後多久,染病的風險會降低?
- 疫苗對變異株保護力
- 高雄市採檢量能
R0值牽涉到疫苗需多少覆蓋率,COVID-19的原始株,R0值為2.5,如果要達到群體免疫,必須要有60%以上。
目前國內最多的英國株,R0值4-5,P值(人口裡面有多少比例已經有受到疫苗接種與覆蓋,也就是1-1/R0)必須要75-80%。
印度Delta變種病毒R0值為5-8,群體覆蓋率必須要80-87.5%才能達到。
目前高雄市疫苗接種狀況很好,75歲以上有近七成(68%)覆蓋。
台灣整體覆蓋率則是13.98%,令人擔心的是,75歲以上55.7%、65-74歲13.1%,離世界各國經驗群體免疫覆蓋率達到30-40%後,慢慢逐步解封還有一點距離,希望可以再增加。
這禮拜有2篇重要的醫學研究報告,第一篇是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以真實世界的保護力而言,美國六個州第一線醫護人員,沒有接種疫苗染疫人數,是只打一劑的15倍、完全接種兩劑的30倍,可見接種疫苗的重要。
另外,以小於50歲、大約50歲的結果來說,疫苗保護力沒有影響,發燒及住院風險也降低。
.
不只打疫苗,高雄市也持續注重落實防疫措施、每日監控疫情,對疫情做預判及部署,並提高檢驗量能。
◎高雄市社區監測成果: https://reurl.cc/DgYDME
國內各個疫苗,從全球資料來看保護力都差不多,對降低重症、死亡都有效果。
不需挑疫苗,盡快施打、盡快提升保護力就對了!

原始資料定義 在 鍾日欣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是JC老師
電腦相關課程授課超過6000小時的一位 Photoshop 課程講師
由於實在太多同學像我反映希望可以有線上課程學習
所以就決定錄製一系列的 Photoshop 線上影片教學
而且不加密、不設限、不販售,就是純分享
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這系列 Photoshop 教學影片
是由初學到深入,專為初學者設計
後半部進階內容與範例並非一般商業用途
而是針對 Photoshop 與 3ds Max 之間的整合教學
包含無縫貼圖製作、建築合成調色、室內設計合成調色、遊戲貼圖製作方面
如果這部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按個讚,給我點鼓勵
也多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喔~
Photoshop CC 2020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u0WwWG
Photoshop CC 2020 線上教學影片範例下載:http://bitly.com/2FTNygJ
JC-Design 網站:http://jc-d.net/
JC-Design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jcdesigntw/
JC-Design LINE ID:@umd7274k
---------------------------------------------------------------------------------------------------
文字
● 建立文字時,會在「圖層」面板中增加新的文字圖層。建立完文字圖層後,可以在圖層中編輯文字以及套用圖層指令。
● 如果更改文字圖層並造成它必須點陣化,Photoshop 便會將向量式文字外框轉換為像素。此時,點陣化的文字就不再具有向量外框,並且無法當成文字進行編輯。
● 在 Adobe Photoshop 中,文字是由向量式文字外框 (一種以數學方式定義的形狀,可描述字體的字母、數字和符號) 所構成。許多字體都具有多種格式,最常見的格式是 Type 1 (也稱為 PostScript 字體)、TrueType、OpenType、New CID 和未受保護的 CID (僅適用於日文)。
文字工具種類
● 水平文字工具
● 垂直文字工具
● 水平文字遮色片工具
● 垂直文字遮色片工具
錨點文字(單行文字)
● 點下文字工具後,在圖面點一下即可打字
● 每一行文字都是彼此獨立的,該行的長度會隨著編輯而增長或縮短,但是不會換到下一行。
● 輸入的文字會顯示在新的文字圖層中。
● 屬性列上可以做基本格式設定,可以做文字彎曲
● 文字會自動產生新圖層
● 每一行文字都是獨立的,不會自動斷行
● 拖曳變形框時,文字會跟著變形
段落文字(多行文字)
● 拖曳文字框
● 拉出文字框後,在文字框內打字
● 輸入段落文字時,文字會換行以符合邊界方框的尺寸。可以輸入多個段落,並選取段落齊行選項。
● 屬性列上可以做基本格式設定,可以做文字彎曲
● 文字會自動產生新圖層
● 適合多行段落文字
● 加按Shfit可以拖曳出正方形文字框
● 文字遇到文字框時會自動斷行
● 拖曳文字框時,文字會自動依據文字框的大小進行換行,文字大小並不會跟著改變
● 字元面板
● 設定字元參數
段落面板
● 設定段落參數
文字變形
● 利用變形框變形
● 轉成圖像變形
● 彎曲文字
● 設定文字變形
輸入文字是按下選項列的
● 在錨點文字和段落文字之間轉換
● 可將錨點文字轉換為段落文字,調整邊界方框內的字元排文。或者,也可將段落文字轉換為錨點文字,使每一行文字的排文彼此獨立。當您將段落文字轉換為錨點文字時,會在每一行文字的結尾加上一個換行符號 (最後一行除外)。
● 在「圖層」面板中選取文字圖層。
● 選擇「文字 / 轉換為錨點文字」或「文字 / 轉換為段落文字」。
● 點陣化文字圖層
● 有些指令和工具 (例如濾鏡效果和繪圖工具) 無法在文字圖層中使用。必須先將文字點陣化後,才能套用這些指令或使用這些工具。點陣化會將文字圖層轉換為正常圖層,讓它的內容變成無法編輯的文字。如果選擇的指令或工具需要使用點陣化的圖層,就會顯示警告訊息。有些警告訊息會提供「確定」按鈕,您只要按一下就可以點陣化圖層。
● 選取文字圖層,並選擇「圖層 / 點陣化 / 文字」
● 從文字建立工作路徑
● 您可以將文字字元轉換為工作路徑,將字元當做向量形狀處理。工作路徑是顯示在「路徑」面板中的暫存路徑,用來定義形狀的外框。從文字圖層建立工作路徑後,可以將它儲存起來,並以處理任何其他路徑的方式來處理它。您無法將路徑中的字元當成文字編輯;不過,原始的文字圖層可保留不變,且可編輯。
選取文字圖層,並選擇「文字 / 建立工作路徑」。
● 註解:您無法從不包含外框資料的字體 (例如點陣字體) 建立工作路徑。
● 將文字轉換為形狀
● 將文字轉換為形狀時,會以包含向量圖遮色片的圖層取代文字圖層。您可以編輯向量圖遮色片,並將樣式套用到圖層上;但是,不能將圖層中的字元當成文字編輯。
● 選取文字圖層,然後選擇「文字 / 轉換為形狀」。
● 建立文字選取範圍邊界
● 使用「水平文字遮色片」工具或「垂直文字遮色片」工具時,會建立文字形狀的選取範圍。文字選取範圍會出現在作用中圖層上,可移動、拷貝、填色或塗畫,就像處理其他任何選取範圍一樣。
● 選取要顯示選取範圍的圖層。為了取得最佳結果,請在正常的影像圖層上建立文字選取範圍邊界,而不是在文字圖層上。如果您想要使用填色或筆畫工具來處理文字選取範圍邊界,請將它建立在新的空白圖層上。
● 選取「水平文字遮色片」工具 或「垂直文字遮色片」工具 。
● 選取其他的文字選項,並在插入點或邊界方框中輸入文字。
● 輸入文字時,作用中圖層會出現紅色的遮色片。按一下「確認」按鈕 後,作用中圖層的影像中就會出現文字選取範圍邊界。
---------------------------------------------------------------------------------------------------
==延伸線上教學連結==
Photoshop CC 2017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2A9PH3B
3ds Max 2015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qn3
AutoCAD 2015 2D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m6Y
TQC AutoCAD 2008 2D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QtB
JC-Design 鍾日欣的官網

原始資料定義 在 鍾日欣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是JC老師
電腦相關課程授課超過6000小時的一位 Photoshop 課程講師
由於實在太多同學像我反映希望可以有線上課程學習
所以就決定錄製一系列的 Photoshop 線上影片教學
而且不加密、不設限、不販售,就是純分享
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這系列 Photoshop 教學影片
是由初學到深入,專為初學者設計
後半部進階內容與範例並非一般商業用途
而是針對 Photoshop 與 3ds Max 之間的整合教學
包含無縫貼圖製作、建築合成調色、室內設計合成調色、遊戲貼圖製作方面
如果這部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按個讚,給我點鼓勵
也多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喔~
Photoshop CC 2020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u0WwWG
Photoshop CC 2020 線上教學影片範例下載:http://bitly.com/2FTNygJ
JC-Design 網站:http://jc-d.net/
JC-Design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jcdesigntw/
JC-Design LINE ID:@umd7274k
---------------------------------------------------------------------------------------------------
文字
● 建立文字時,會在「圖層」面板中增加新的文字圖層。建立完文字圖層後,可以在圖層中編輯文字以及套用圖層指令。
● 如果更改文字圖層並造成它必須點陣化,Photoshop 便會將向量式文字外框轉換為像素。此時,點陣化的文字就不再具有向量外框,並且無法當成文字進行編輯。
● 在 Adobe Photoshop 中,文字是由向量式文字外框 (一種以數學方式定義的形狀,可描述字體的字母、數字和符號) 所構成。許多字體都具有多種格式,最常見的格式是 Type 1 (也稱為 PostScript 字體)、TrueType、OpenType、New CID 和未受保護的 CID (僅適用於日文)。
文字工具種類
● 水平文字工具
● 垂直文字工具
● 水平文字遮色片工具
● 垂直文字遮色片工具
錨點文字(單行文字)
● 點下文字工具後,在圖面點一下即可打字
● 每一行文字都是彼此獨立的,該行的長度會隨著編輯而增長或縮短,但是不會換到下一行。
● 輸入的文字會顯示在新的文字圖層中。
● 屬性列上可以做基本格式設定,可以做文字彎曲
● 文字會自動產生新圖層
● 每一行文字都是獨立的,不會自動斷行
● 拖曳變形框時,文字會跟著變形
段落文字(多行文字)
● 拖曳文字框
● 拉出文字框後,在文字框內打字
● 輸入段落文字時,文字會換行以符合邊界方框的尺寸。可以輸入多個段落,並選取段落齊行選項。
● 屬性列上可以做基本格式設定,可以做文字彎曲
● 文字會自動產生新圖層
● 適合多行段落文字
● 加按Shfit可以拖曳出正方形文字框
● 文字遇到文字框時會自動斷行
● 拖曳文字框時,文字會自動依據文字框的大小進行換行,文字大小並不會跟著改變
● 字元面板
● 設定字元參數
段落面板
● 設定段落參數
文字變形
● 利用變形框變形
● 轉成圖像變形
● 彎曲文字
● 設定文字變形
輸入文字是按下選項列的
● 在錨點文字和段落文字之間轉換
● 可將錨點文字轉換為段落文字,調整邊界方框內的字元排文。或者,也可將段落文字轉換為錨點文字,使每一行文字的排文彼此獨立。當您將段落文字轉換為錨點文字時,會在每一行文字的結尾加上一個換行符號 (最後一行除外)。
● 在「圖層」面板中選取文字圖層。
● 選擇「文字 / 轉換為錨點文字」或「文字 / 轉換為段落文字」。
● 點陣化文字圖層
● 有些指令和工具 (例如濾鏡效果和繪圖工具) 無法在文字圖層中使用。必須先將文字點陣化後,才能套用這些指令或使用這些工具。點陣化會將文字圖層轉換為正常圖層,讓它的內容變成無法編輯的文字。如果選擇的指令或工具需要使用點陣化的圖層,就會顯示警告訊息。有些警告訊息會提供「確定」按鈕,您只要按一下就可以點陣化圖層。
● 選取文字圖層,並選擇「圖層 / 點陣化 / 文字」
● 從文字建立工作路徑
● 您可以將文字字元轉換為工作路徑,將字元當做向量形狀處理。工作路徑是顯示在「路徑」面板中的暫存路徑,用來定義形狀的外框。從文字圖層建立工作路徑後,可以將它儲存起來,並以處理任何其他路徑的方式來處理它。您無法將路徑中的字元當成文字編輯;不過,原始的文字圖層可保留不變,且可編輯。
選取文字圖層,並選擇「文字 / 建立工作路徑」。
● 註解:您無法從不包含外框資料的字體 (例如點陣字體) 建立工作路徑。
● 將文字轉換為形狀
● 將文字轉換為形狀時,會以包含向量圖遮色片的圖層取代文字圖層。您可以編輯向量圖遮色片,並將樣式套用到圖層上;但是,不能將圖層中的字元當成文字編輯。
● 選取文字圖層,然後選擇「文字 / 轉換為形狀」。
● 建立文字選取範圍邊界
● 使用「水平文字遮色片」工具或「垂直文字遮色片」工具時,會建立文字形狀的選取範圍。文字選取範圍會出現在作用中圖層上,可移動、拷貝、填色或塗畫,就像處理其他任何選取範圍一樣。
● 選取要顯示選取範圍的圖層。為了取得最佳結果,請在正常的影像圖層上建立文字選取範圍邊界,而不是在文字圖層上。如果您想要使用填色或筆畫工具來處理文字選取範圍邊界,請將它建立在新的空白圖層上。
● 選取「水平文字遮色片」工具 或「垂直文字遮色片」工具 。
● 選取其他的文字選項,並在插入點或邊界方框中輸入文字。
● 輸入文字時,作用中圖層會出現紅色的遮色片。按一下「確認」按鈕 後,作用中圖層的影像中就會出現文字選取範圍邊界。
---------------------------------------------------------------------------------------------------
==延伸線上教學連結==
Photoshop CC 2017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2A9PH3B
3ds Max 2015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qn3
AutoCAD 2015 2D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m6Y
TQC AutoCAD 2008 2D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QtB
JC-Design 鍾日欣的官網

原始資料定義 在 原始資料 - 中文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原始資料 (firsthand data,original data),指的是在所有地質調查工作中獲得的第一手材料(第一性資料)。原始資料是進行各項綜合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礎。原始資料是 ... ... <看更多>
原始資料定義 在 原始資料_百度百科 的相關結果
原始資料 (firsthand data,original data),指的是在所有地質調查工作中獲得的第一手材料(第一性資料)。原始資料是進行各項綜合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礎。原始資料是 ... ... <看更多>
原始資料定義 在 原始資料(營銷) - MBA智库百科 的相關結果
原始資料 (Source Material)原始資料也稱第一手資料,是指營銷調研所需的信息沒有被別人收集,尚未經整理簡化或別人已經收集但調研單位無法獲取的信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