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工作狂嗎 #我才不是呢
#原來背後有好多焦慮 #工作成癮解方
工作狂,是指那些自發性過度工作的人。這類人總覺得自己非拚命工作不可,不是基於使命感,就是認為拚命工作是避免失敗的必要手段。
如果你就是如此,很值得做個實驗,看看減少工作量會發生什麼事。你說不定會發現,當工作時間變短,你的產能反而更高。即使沒有,這麼做對你的好處依然大於偏低的產能,或者你會因此發現,自己高估了過度工作的必要(好比當你減輕工作量,考績並沒有從「良好」掉到「差」。)
💡解決辦法
#允許自己體驗不過度工作。如果現在的你像在滾輪上狂奔的倉鼠,你需要立刻離開滾輪,以便認清整個情勢。例如,為了讓頭腦更清醒,不妨休假一天,去國家公園或風景區健行,或者整週的夜晚都遠離手機或電腦,或者到外地一週,不帶工作,也不追蹤工作進度。
#從最細微的層面著手,試著慢慢深呼吸幾下,允許自己暫時遠離眼前的問題,花五分鐘感受平靜。接下來的五分鐘內,你不太可能因為暫時放掉工作就大禍臨頭,何妨放寬心,讓自己享受活在當下的感覺。如果你喜歡這個策略,可以慢慢延長時間。當你覺得壓力如影隨形或是令你喘不過氣,這時特別推薦這個策略。
|#人之所以工作過度
|#往往因為一停下工作
|#焦慮立刻上身
這類人拚命投入工作,暫時解決焦慮,然而,長期來看,這麼做只是讓不工作便焦慮的問題一直延續,沒有解決的一天。如果你就是如此,讓自己喘口氣會對你有幫助。
#把別人的勸告聽進去。比如說,如果配偶一直提醒你該上醫院接受檢查,或者你已經在不划算的工作上投入大量時間,配偶觀察到的事實可能管用(或者非常管用)。這正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對於我們正面臨的問題,他人的提醒可能特別管用,哪怕他們認為的解決之道與事實不符(或是坦率到惱人的地步)。
如果你是工作狂,或許低估了 #休息對於締造最佳效率的重要性。在許多情況下,休息不一定能換來最佳產量。以後再做決定或是先去做其他活動(洗澡、運動、洗碗、開車等等),這類策略能讓繃緊的心智放鬆,大腦就能整合複雜的思緒,自動評估該如何做決定。
如果你習慣慎重而深刻地思考,你可以享受雙邊好處:在工作中帶入有意識的思惟(你的強項),如果解決方案沒有那麼快出現,不妨休息一下,做些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這時大腦還是會繼續找答案。讓潛意識為你處理問題,充分運用這類獨特的心理本領,找出解決方案。這一招很快就能讓最好的辦法浮現,它的卓越功效將令你訝異不已。拚命工作絕對無法取代它。
#請考量其他興趣對職涯帶來的潛在益處。當你待在一條狹窄的職業道路上,你擁有的知識幾乎同行也有。若能培養其他興趣,你的思考模式將會改變,這能為你的職業生涯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因為你整合了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在同行之間獨樹一格。
舉例說明,如果你從事某種運動,相關思考層面可能會改變你在工作上的思考模式。或許這項運動偶爾需要運用直覺,而不是反覆思量。或許透過它,你學會在比賽的最後幾分鐘凝聚勝利所需的意志力。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進行大量分析,或許依靠直覺的嗜好能為你帶來幫助。如果你的工作與強烈情感有密切關連(好比心理師),與數學相關及不帶情感的嗜好(要是你剛好對這方面感興趣)或許能為你帶來益處。想一想,外部興趣如何強化大腦的另一區,讓你連結自己的另一個層面?
經過一段期間的緊密工作後,#投入嗜好或興趣可以讓你培養大量富有創意的見解。這時工作依然盤據在心頭,你會在意識當中將嗜好與工作連結起來。以下是我運用的策略:夜深人靜時,我會挑一個喜歡的播客節目,從目錄當中選一個最不吸引我的段落來聽。這能幫助我接觸更多元的思考。在這種昏昏欲睡的狀態下,我的心快樂徜徉,新舊觀念便在此時進行富於創意的連結。
試著想一想:如果你要進行一項極小的工作,假設一天只花兩小時,你會做什麼?如果你要將絕大多數工作授權或外包出去,最後留下的工作是什麼?從細微處著手,有時候會幫助你看見之前從未發現的選項,也能釐清事情的先後順序。
當主管、老闆或同事期盼你超時工作,#很可能只是因為他們的想法太偏頗狹隘。大多數人往往自然而然低估別人的產能,對於同事的貢獻沒有完整的認識。如果有人要求你做不合理的工作量,或者工作已經嚴重干擾你的生活,此時應該協助主管或同事了解,你分擔的工作或許已經夠多了,好讓他們修正對你的期待。
#請釐清有哪些心理因素導致你過度工作。比方說,你在一系列任務上超時工作,是否為了逃避令你更焦慮的其他問題。誠如上一章探討的內容,這種情況在逃避依附者身上很常見。有時候人之所以變成工作狂,因為這讓他們在伴侶面前有十足的優越感,像是這樣:「看看我,我從早到晚都在工作。所以說,我多麼崇高,而你多麼懶惰。」如果你有負擔症候群,想一想它和你工作過度之間的關連。你之所以超時工作,是否因為你把它當成逃避某個災難的方法?你是否仰賴過度工作以避免犯錯,這樣一來,你的負擔症候群才不會發作,或者你的(自己想像的)冒牌貨身分才不會被揭穿?
看看同行(在其他公司從事相同工作)和/或家庭狀況與你一樣但沒有過度工作的人,查出他們做了哪些事(以及沒有做哪些事)。他們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他們的哪些本領能幫助你減輕工作量?
查驗看看,#自己是否因錯誤的捷思法導致過度工作。舉例說明,你的捷思法是這樣:如果某項任務由你來執行比別人快兩倍,那麼你就會自己去做。這個想法表面看來很合理,事實上可能使你承擔過多責任,錯失授權機會。同時,你的同事或團隊夥伴也沒有機會學習提升效能。
想一想,從客觀角度評估,超時工作明明不值得,你是否因為沈沒成本謬誤才會這麼做?例如,你是否捨不得已經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因而堅持嘗試解決問題,其實你明知放棄才是上策?
#試著列舉導致工作過度的所有認知偏差(比如說,低估了執行任務所需時間)。擬定去除或減少這些偏差思考的作戰計畫,尋找可以解決一種以上問題的捷思法。「優先處理價值一百美元以上的任務」幾乎幫我解決了排定先後順序的問題,簡簡單單就搞定。想一想,這個捷思法對你有沒有幫助?
請評估工作上的哪些層面對你來說有價值又有意義。想一想,你如何在不過度工作的情況下獲取這些益處?
--
✍️本文作者為情緒管理專家愛麗絲.博耶斯,2019年二月,我們曾介紹過她的第一本書《與焦慮和解: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2020年四月,她的第二本書《與焦慮和解2: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上市囉,本文就是出自她的第二本書。
在第二本書中,愛麗絲.博耶斯分享了更多由焦慮引發的煩惱,可以透過怎麼樣的方式來有效處理與應對,好比本文提到的「工作狂」、「時間管理」、「金錢帶來的焦慮」、「太有責任感」等。歡迎大家參考~
📖與焦慮和解2:https://tinyurl.com/antianxi01
📖與焦慮和解1:https://tinyurl.com/antianxi02
📖與休息當朋友:https://tinyurl.com/3powerrest
🤝高寶書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ERNEST案內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想和我一樣30天升10000訂閱:http://goo.gl/zNT6Ck 港日Talk:香港有人自殺?關我鬼事? 自殺問題 日本和香港同樣有自殺問題,日本的香港留學生,我決定分享多點日本和香港都值得關注的事情和有趣的事情。 之前香港有一單新聞被好多人喺Facebook係咁share,都引起咗唔...
原來背後有好多焦慮 在 ERNEST案內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想和我一樣30天升10000訂閱:http://goo.gl/zNT6Ck
港日Talk:香港有人自殺?關我鬼事?
自殺問題
日本和香港同樣有自殺問題,日本的香港留學生,我決定分享多點日本和香港都值得關注的事情和有趣的事情。
之前香港有一單新聞被好多人喺Facebook係咁share,都引起咗唔少嘅討論-就係教育局副局長個仔自殺嘅呢單新聞。係,呢單嘢係過咗好耐,但你聽我講埋先。好喇,總之因為呢單嘢事主個阿媽係教育局副局長,所以突然間好多人就出嚟紛紛討論,而我講嘅好多人入面有啲人係咁㗎:
嗱嗱嗱,你地唔好對號入座呀!我知道有好多人都好貼地咁討論呢單嘢㗎!而睇到呢度有啲人可能會話我,挑又想借政治上位呀嘛?你唔好咁敏感先,邊邊都未hi到,我地就一於唔講政治講下時事!
香港由2015年9月1號開學日開始發生學生連續自殺事件
2015年-12單;上年總共38單;今年到現時唯止-19單,即係由2015到而家喺香港有超過70個學生自殺,亦即係話每年有超過23個學生自殺死亡。
23個人死代表啲咩?
一場足球比賽兩邊嘅出場球員全部死哂;音樂節入面起碼5隊band嘅死亡;亦都可以係一班學生嘅全班人數。
其實唔講到數字,好多人都會唔醒覺有問題出現:
喺日本,由40年前開始每年自殺人數超過2萬人,上年20歲以下嘅自殺人數接近500,而每年18歲以下嘅自殺人數大概3-400。一本叫『不登校新聞』入面嘅編輯長提及過大多數學校都會隱瞞欺凌事件,小朋友都唔敢話比大人知,其中原因係唔想比大人知道佢地受緊苦。尤其係呢個智能手機時代,學生斯凌已經可以去到用LINE集體恐嚇同學,例如同被欺凌嘅人講:「你聽日唔好返學呀」「快啲去死啦」等等。
自殺本身就係一個問題,而問題嘅背後總有原因
喺日本有一個現象叫「9月1日問題」:
就係4月開始嘅春學期唔少學生因為成績唔好或者係因為被人排斥同欺凌而令到佢地喺9月1日自殺,即係暑假完結之後嘅開學日。
日本有呢個問題,相信無人想見到自殺問題喺香港惡化。潘匡仁自殺呢件事好多人都將焦點放喺佢呀媽度,而忽略事主尋死嘅其他原因。例如香港同日本嘅學生自殺其中一個原因係學業問題,而喺香港好多人會集中喺家長要點點點,教育制度要點點點,但好少人會將重點擺返喺學生度,去講點樣去關心多啲受壓嘅學生,或者係點樣教導學生去關心多啲所謂嘅「邊緣人」。
當我地睇嘢嘅角度只放於一點,有其他更值得正視嘅問題會被忽略。例如由一開始媒體將標題定為「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長子 擎天半島墮樓亡」令大家都將重點放咗係事主呀媽到但其實事主嘅自殺原因先係重點。潘匡仁因為三項鐵人賽嘅意外頭骨碎裂,經歷咗一個月喺ICU嘅搶救雖然死過翻生但係因為創傷後遺症而有抑鬱,最後因為抑鬱病惡化自尋短見。好大家可以話佢呀媽有責任,但只談死者自殺,我地係咪都應該放重係點樣關心抑鬱症病人到呢?再者講到自殺問題,點樣關心多啲學生係咪先係重點呢?有時候當我地轉換一下視角去睇呢個世界,其實會發現喺自己崗位盡力去關心同解決唔同嘅問題先係我地應該做嘅嘢,而唔係乜都唔做盲目地去批評呢個世界。
我知道我嘅觀眾有唔少係學生,呢條片入面嘅嘢如果你地啱啱先知嘅請大家嘗試去關心多啲唔同嘅人,陳奕迅有首歌叫Shall We Talk,係林夕喺自己有焦慮症嘅時候寫,講人與人之間嘅溝通好重要,試下專心聽下呢首歌,再試下細心留意身邊嘅人,你會發現即使有人遇到好大困難,只要你肯同佢地傾下計,關心佢地,你已經救返唔少人。
時事又好政治又好,都係呢個世界比唔同事物嘅一啲稱呼,只要我地一日唔麻木,所有我們見到感覺到嘅事都唔會係關我鬼事㗎。
之後我都會以唔同嘅主題去講下港日文化,如果你中意嘅就記得Like同Share之後㩒埋個subscribe制喇,同埋響埋個噹噹。我地下條片見!
【未成年勿入?】原來日本超商這樣賣A書?!
https://youtu.be/ks52E2PNuKc
一講起香港,日本人會諗起咩?
https://youtu.be/6GGOHzj6HWI
【日本不可不知】小心!可能你已經在日本成為怪人!
https://youtu.be/DDqL46Fx7HY
想留意更多我的動態,記得緊貼DuoCRAZY #tokyo
DuoCRAZY #tokyo社交平台:
DuoCRAZY #tokyo channel:
https://www.facebook.com/DuoCRAZYTokyo/
Ernest DoCRAZ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rnestDoCRAZY/
Ernes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rnest_pch/
Win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ng_chan_/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6TeX8hFpzI/hqdefault.jpg)
原來背後有好多焦慮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當你正對它感到焦慮的時候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所以當焦慮發生時,伴隨著自動的威脅或危險思考,你可能會感覺無助和無法適應 ... 這一段很重要,因為很多媽媽常感覺心累,而心累的背後跟焦慮有關。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