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爆日奇觀 🇺🇸
「沉睡17年的蟬......即將爆炸性重生歸來!」美國東岸5月中旬後,就要迎來睽違17年的周期蟬(Periodical cicadas)大舉成熟破土的世界級「蟲蟲奇觀」。屆時將會有將近10億隻周期蟬,席捲美國東部、中部以及南部地區共15州,包括俄亥俄、肯塔基、印第安納,一路蔓延直到華盛頓特區和紐約。10億隻的周期蟬,將會在短短的幾周內求偶、交配、產卵,然後在蟬鳴高潮中驟然死亡。
.
所謂的周期蟬,指的是生命周期為13年或17年的蟬,主要分布於北美大陸上,屬於半翅目昆蟲。13年蟬有4種、17年蟬有3種。在交配期間,雄蟬會發出80至100分貝的叫聲來吸引雌蟬(大約是汽車或摩托車行駛經過的音量大小)。而雌蟬則會在樹枝上鑽孔、產卵,當卵孵化成幼蟲,牠們就會從樹上掉下來,並鑽入土壤中,依靠樹根處的汁液生活,整個交配產卵的過程將會持續約6個星期。然後這些幼蟲將會在地底待上13或17年,然後迎接下一個周期的到來。
.
而今年將要在美洲大陸破土而出的周期蟬,是名為「第十群」(Brood X)的17年蟬,擁有深黑色身軀、紅色眼睛、橘紅色的翅膀,身長約2-3公分,同時也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昆蟲。
.
之所以命名為「第十群」,最早是由美國昆蟲學者查爾斯.馬拉特(Charles Marlatt)提出的。他將同一周期出現的蟬群稱為「群」(Brood),再以羅馬數字標示次序。在1893年出現的蟬被稱為第一群(Brood I),在下一個周期,也就是17年後的1910年出現的也會被稱為第一群;而1894年出現的蟬被稱為Brood II,依此類推……2021年的蟬為第十群。
.
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嚇人,但周期蟬的爆發其實對自然有許多好處。周期蟬並不會咬人、沒有毒性、通常不會進入室內、也不會破壞大多數植物或樹木(但幼樹除外,可能會因為母蟬在幼樹產下太多卵造成死亡),因此並不需要特別驅趕或殺死。唯一可能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就是雄蟬會發出的噪音相當惱人。另外,牠們也不進食,只依靠喝水過活。牠們的幼蟲在土壤中成長,可以幫助鬆土;而當大規模成年蟬四處飛舞,也間接提供了許多昆蟲、鳥類營養豐富的食物來源。牠們的屍體也提供土壤營養的氮肥。
.
每到了17年周期的5月,當土壤溫度達到特定溫度(約為華氏64度;攝氏17.7度)、並且在大雨過後,最容易孵化。今年估計,蟬已在5月初開始陸續在南方州現身;5月中旬,將會出現在印第安納州南部和俄亥俄州;隨後再一個星期,出現在賓州、馬里蘭州、紐澤西、紐約州等地。
.
現存對周期蟬最早的英文文獻紀錄,是由抵達美國的清教徒在1634年於普利茅斯記錄下來的。不過早在歐洲移民抵達前,美洲印第安人就知道周期蟬的存在。根據報導,身為印地安人一支的奧農達加族(Onondaga) 人,在許久之前就會將周期蟬當作食物的一種,常見的料理方式為用油脂拌著大蒜與鹽炒。《紐約時報》也指出,周期蟬在奧農達加的部落文化中是相當神聖的昆蟲。許多族人相信蟬是從土地裡冒出來的,每隔17年就會固定出現一次,因此周期蟬也象徵大自然的無盡循環、以及和歸於塵土的祖先重新建立連結。
.
而周期蟬之所以沉睡時間這麼漫長,是因為在距今180萬年前,北美地區氣候仍未如現在穩定,有時會遇到夏天的氣溫不夠高,成年蟬在不夠熱的氣候下難以羽化,因此演化成較長的生命周期,以提高群體存活率。
.
上一次第十群出現,是在2004年,當時還是由小布希擔任美國總統、Facebook才剛剛出現,雅典要準備舉辦當年的夏季奧運。在當時,也有許多媒體捕捉了成千上萬隻蟬瘋狂飛行、交配、產卵的畫面。
.
而今年即將爆發的周期蟬,也吸引大批美國民眾的好奇。已經有學者開發了名為「Cicada Safari」的應用程式,讓民眾可以在地圖上標記看到蟬的地理位置。也有民眾建議要應對大規模的蟬,「出門記得戴上口罩、帽子、隨身攜帶蒼蠅拍,開車時車窗要關好。」來準備迎接這一次的周期蟬奇觀。
.
photo credit:(1)EPA/大量發生中(2)AFP/馬里蘭州的周期蟬、(3)也是小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
#蟬 #cicada #周期蟬 #美國 #periodicalcicada #invasion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
印第安人祖先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之前找資料看到一篇
「太平天國殘軍,到南美洲橫掃千軍,現在這個城市有1/4的中國人」
大意就是太平天國的軍隊
跑到南美洲差點建立國家
然後那邊一堆中國人的後代
後來我參考了
《之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
仔細比對後,就是一篇農場喇叭文
我好奇心驅使下,在Google搜尋 中國後代的文章
結果一堆...到底是多想當全世界人的祖先啊
1.殷商後裔被周朝滅亡後,移民美洲,變成印第安人,因為他們見面會問候“殷地安否?”
2.秦始皇派遣徐福到蓬萊島上尋找長生不老藥,後來徐福來到了日本,成為了日本人的祖先。
3.宋朝的梁山泊好漢阮小二的後代逃到了越南,建立了越南的阮朝,所以越南人多姓阮。
4.太平天國殘軍,到南美洲橫掃千軍,現在這個城市有1/4的中國人
5.非洲竟有一支中國人後裔,自稱祖先是中國明朝人,有漢字墓碑為證 ...
6.西亞一國竟是中國後代!當地人都以承認自己的祖先是中國人為榮
7.印度這個群族自稱是中國後代,為保證血統,拒絕與印度人通婚
8.非洲某部落堅稱是中國人後代,祖祖輩輩盼望回國
9.該國自稱中國後代,國旗為中國龍旗,怎奈被印度控制-
10.成吉思汗西征時留下一「民族」,如今自稱中國後代,使用十二生肖 ...
11.美國發現甲骨文印第安人是中國人後裔:毋庸置疑
12.南美一國竟然是中國人後裔:為一事給中國降半旗
13.中東最神秘的民族,自稱中國人後裔,如今中東戰亂,渴望回歸故土 ...
14.中國邊境這個地區都是中國人後裔,但是永遠不能回歸祖國
15.一個生活在歐洲發達國家的土著民,總人口約七十萬,是中國人後代
16.歷史上最早訪問歐洲的中國人,並且在歐洲留下了後代
是我再做十五部影片來破解一下嗎?
破解太平天國殘黨逃到南美 在南美洲橫掃千軍 ▶ 華工的歷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KNVr48HtXU
印第安人祖先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迷幻治療】迷幻藥物研究已成一門學問?
早在俄勒岡州和華盛頓特區11月宣布醫用裸蓋菇素(Psilocybin)(俗稱「迷幻磨菇」)合法化之前,向精神病科和內科醫療工作者傳授如何在治療中使用迷幻劑的學校已經迎來日益增長的入讀需求。儘管監管方面還有很多未知數,但無阻該產業正在崛起的大趨勢,醫師們開始自學裸蓋菇素以及大麻MDMA(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搖頭丸的主要成份)等藥物的治療潛力,他們還押注在聯邦政府身上,比如希望當局會在不久的將來承認這些藥物的合法性。
這樣的學校有幾十所,例如加州整合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該校提供迷幻劑輔助療法和研究的學業證書。位於科羅拉多州的佛教大學那洛巴大學(Naropa University)去年則開設了關於MDMA輔助療法的課程。Compass Pathways也推出了一套核心培訓課程。 這些網絡和面授課程的培訓時長從幾星期到幾個月不等,價格則在幾百或數千美元之間,其中一些公司開發了自己的專利和商標註冊項目。
因為美國的醫護人員目前沒有合法渠道使用大麻和氯胺酮(Ketamine,俗稱K仔)以外的迷幻劑,大多數項目或課程都專注於向醫務工作者講授如何在患者出現幻覺前後幫助他們,這種做法被稱作「幻覺整合」。「臨床醫師並不是要推薦迷幻劑,而是支持患者的自主選擇,例如他們可能會去秘魯參加一種名為阿亞瓦斯卡的宗教儀式(Ayahuasca,南美洲印第安人認為可令靈魂出體、與祖先交流的儀式),」戈爾曼(Ingmar Gorman)說,他在2019年與他人共同創辦了一間迷幻劑培訓學校。
目前還沒有為迷幻劑治療行業培訓制定標準的機構。臨床專家擔心,由於缺乏政府監管,潛在的學員很難找到可靠的課程,而一些自稱專家的人士其實僅僅是製作過迷幻藥物而已。「不同項目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霍蘭說。「每個人都僅僅是在透過自己的方式來傳道授業。」
拉茲維還提醒未來的學生要在選擇學校之前做好調查研究。「迷幻產業的市場很龐大,而且似乎沒有門檻,這很可怕,」他說。「美國西海岸的一些培訓場所中有許多薩滿教巫醫,他們在迷幻劑方面有很多經驗,亦會認為他們的培訓方式與其他人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Michelle Lhooq
#迷幻藥 #Ketamine #治療 #大麻 #Psilocybin #迷幻蘑菇 #MDMA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213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訂閱聯絡方法
網站:www.bbwhk.com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印第安人祖先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
印第安人祖先 在 國家地理雜誌- 美洲原住民為什麼叫「#印第安」人?因為這些人 ... 的推薦與評價
美洲原住民為什麼叫「#印第安」人?因為這些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國殷商時代,那時商人被周人擊敗,流亡的商人一路逃逃逃,最後抵達美洲,成為後來的印第安人 ... ... <看更多>
印第安人祖先 在 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国人吗?美洲又有惊人考古发现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经过调查对比,美国人发现这些与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十分接近。由此引发了关于 印第安人 是中国商朝移民的猜想,今天欧阳来为这段历史揭开神秘面纱!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