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用帆布搭建的棚子,空間不大,似乎是用來作攤販或是停車堆放雜物的地方。藍白相間的塑膠布價格便宜用途廣泛,可用來防風防塵防水,是台灣十分普及的家用品,因為時常看見,塑膠布也成為一種熟悉的符號。一旁的招牌寫著台灣檜木太師椅,手寫的字體看起來特別有溫度。而最吸睛的則是將棚子團團圍住的炮杖花,讓這個平凡無奇的棚子彷彿圍上了貂皮大衣,變得雍容華貴起來。在觀看城市的時候不妨可以多用點想像力與幽默感,將眼前的建築擬人化,也許會多了許多趣味。
我很喜歡攀附在房子上的植被,我在自己經營的工作室牆上種了許多薜荔,最初也是希望他能趕緊攀上牆面,甚至還在光滑的牆面抹上補土,希望增加一些摩擦力,但最後發現這都是徒勞。
因為植物在適合的環境下自然會生長的很好,反之則是揠苗助長,植物也像人一樣需要時間適應環境,當他適應了環境,之後的生長便會更加強壯,也因為有這樣的等待,當植物成長後我們與他會有更深厚的情感。蔣勳老師在其著作「天地有大美」中提到:「一個緩慢的心情,一種跟物質緩慢接觸的情感,才有可能變成我們自己重新在生活中找回美的一種態度」。
記得有一次與一位年長的畫友一同寫生,他說:「我這把年紀,畫畫就只是在『咀嚼時間』」,我忽然覺得好感動,相較於自己常東奔西跑的在街頭畫畫,是不是已忘了畫畫帶給我們的平靜與快樂那種最初的純粹?
但現在的人似乎太習慣用金錢與速度來衡量價值,樹對於少數掌握權力與金錢的人來說只是一種花錢就可以獲得的「物品」,喜歡就花錢買一棵大樹種下,不喜歡就挖掉,不需要跟他說什麼「等待」。同樣的心態也反映在觀光文化上,總以為花大錢速成的蓋好一個景點就可以吸引遊客造訪,杜撰一些故事就算是有文化底蘊,不需要跟他談什麼「時間的堆疊。但「快速」真的就是萬靈藥嗎?也許我們一直詬病的城市美學,只是反映了我們太迷信快速的現代化生活罷了。
#剛回國馬不停蹄繼續寫書
#南部中部寫完接著寫北部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