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空難18死 空難軍魂成神?
#西編:十八將軍祠藏有文字密碼?
#空難 #東勢空難 #軍魂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正義終究沒有缺席 太原戰役指揮官王靖國將軍入祀忠烈祠 太原保衛戰,是國共內戰中最慘烈的一役。根據中國大陸2009年所攝製的紀錄片《決戰太原》報導,太原之役,是其所謂「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攻堅之戰。 山西太原在國軍死守了六個多月,直到彈盡援絕...
十 八 將軍祠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正義終究沒有缺席 太原戰役指揮官王靖國將軍入祀忠烈祠
太原保衛戰,是國共內戰中最慘烈的一役。根據中國大陸2009年所攝製的紀錄片《決戰太原》報導,太原之役,是其所謂「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攻堅之戰。
山西太原在國軍死守了六個多月,直到彈盡援絕,於 1949年4月24日城破淪陷,守城最高軍事指揮官第十兵團司令兼太原守備司令王靖國將軍被俘,兩年後病死於中共獄中。半世紀多來,此一悲壯、忠烈之事蹟,無形中已被湮滅。
然而,正義雖然遲到,終究沒有缺席,事隔七十餘年,今天(三月二十六日)上午八時三十分,陸軍司令陳寶餘上將主持了王靖國將軍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的儀式,算是政府正式還了王將軍一個公道。
參加此一入祀儀式的王氏家屬,包括王將軍的哲嗣王壽來、王福來與他們的家人,此外,還有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秘書長廖旭東少將、副秘書長鍾傳濤少將,以及山西同鄉代表徐寶壽等鄉賢多人到場觀禮。軍方莊嚴肅穆的入祀儀式結束後,王將軍的後人隨即在武烈士祠舉行了家祭。
入祀案申情人王壽來(前文化部文資局長)百感交集地對外表示,在1949年國共內戰的最後階段,徐蚌會戰結束不久,被三十多萬共軍團團圍困的太原城,岌岌可危。他同父異母的姐姐被共軍派遣入城勸降,王將軍對女兒說:「妳革妳的命,我盡我的忠」,由此亦可見出其奮戰不屈的決心。
王壽來固然很感謝現今政府肯定他父親英烈的事蹟,最終能讓其入祀忠烈祠,但此一作為來得太遲,他高齡的母親及長姐皆已謝世,她們生前若能親眼見到這一幕,必然很感安慰,而不至於抱憾以終。
去年八月底王壽來在臺北「華山光點電影館」發表了他個人贊助,由台北市前文化局長謝小韞監製,黃玉珊、陳堯興兩位導演聯合執導的紀錄片《故人故居故事,一代名將王靖國》,彰顯了王將軍當年率領軍民死守太原的英烈事蹟,也還原了國共內戰中最慘烈一役的歷史真相。
D82C3BA0-C560-426C-B94D-DC67F461405C.jpg
當時,應邀出席此一特殊題材紀錄片發表會的眾多來賓,包括電影界、藝文界、教育界、新聞界的朋友,他們在觀看此片時無不為之動容,甚至不禁熱淚盈眶。前國安會秘書長胡為真先生觀後致詞說:「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我們應把自己所知道的真實歷史還原出來,讓國人知道我們的先人是如何用其生命捍衛這個國家。」
這部抱持「不容青史盡成灰」信念所攝製的紀錄片,引起相關政府關部門及人士的重視,對王靖國將軍得以入祀忠烈祠,顯然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凡此各方種種的努力,王壽來說他都看在眼裡,感激於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J9tGUdwlqw/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4MzB0AFxE2P73wd9TR4ziXAJ1Zg)
十 八 將軍祠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青山宮八將團」的歷史,由於文獻記載的較少,口述歷史較多,因而衍伸出許多說法。根據林團長表示,「青山宮八將團」的歷史超過80年,但正式的編制是在60多年前所奠定,一開始只是向「靈安尊王」還願的將腳,大約4到8人不等。
「青山宮八將團」正式成軍後的傳承,大多是父傳子、地緣關係所組成,但要進八將團,最重要的還是「品德」。林團長表示,由於「青山宮八將團」並非職業陣頭,大家都是自願為「靈安尊王」服務,再加上幾乎是「一年一次」的限定版,所以對八將團內的成員都會嚴格要求,大家出軍時可以開心,但不能隨便,因為團內成員都有共識,所以八將團內幾乎沒有鬧事或者與其他陣頭起衝突的紀錄。
「如果頭人(負責人)或團長肯出來約束,大家和和氣氣,都是為神明服務,就可以減少很多問題。」這是去年林團長接受訪問時說過的話,也因為「青山宮八將團」確實的恪守紀律,讓八將團成為名副其實的「將中之將」。
在團中除了開臉的「將軍」與「顧將」的團員,另有一位「面師」以及一位「法師」。八將團的「面師」就是保庇NOW曾專訪過的林自賢師父,專門替出軍的「將軍」打面開臉;「法師」則負責在出軍時為每一位「將軍」淨身。
艋舺青山宮的歷史與艋舺發展史脫不了關係,相傳在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艋舺一帶發生瘟疫,泉州惠安籍的移民回原鄉奉請祖廟的靈安尊王到艋舺驅瘟,由大溪口(今第一水門附近)登岸,行經舊街(今西園路一帶)時神轎突然加重,無法抬起,信眾就焚香請示神意,尊王指示不必再往前行,信眾就在神轎駐蹕之處建一小祠供奉靈安尊王。
靈安尊王進入艋舺後,許多來參拜的信眾都在這場瘟疫中安然無恙,其後瘟疫果然逐漸消失,一時間神威遠播,也奠定了青山宮往後的信眾基礎。在靈安尊王進入艋舺的兩年後,當地信眾覺得供奉靈安尊王的小祠無法容納更多信眾,因而於現址(貴陽街)建立新廟,歷時三年完工,就是現在的青山宮雛形。日治昭和十三年(1938年)重修過一次。青山宮後殿原為舊式建築,因年久失修,民國六十八年時拆除重建,就是現在後殿的三層樓建築。
廟內主神為靈安尊王,但有許多信眾稱呼祂青山王、青山王公,也有人稱呼祂為「張老闆」,因為靈安尊王本名張梱,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將軍,奉孫權之命治理福建一帶,因任內政績顯著,往生後被當地百姓奉為神明,稱「青山王」。
故老相傳,張梱的聖號原本只有「青山王」,在宋朝時,曾顯靈救駕宋朝皇帝,因而被封為「靈安尊王」,又因為是受宋朝皇帝敕封,所以在「靈安尊王」的儀仗隊中有一面執事牌寫著「大宋明臣」,在青山宮廟門之上也有「敕封大宋明神」的字樣。
青山宮內的靈安尊王金身有很多尊,大家最熟悉的,也就是每年「暗訪」期間負責坐上神轎的是「二祖」。「老祖」,也就是一百六十多年前由先民帶過來的那一尊目前由廟方妥善收藏。吳克東先生表示,當年要渡過黑水溝是不容易的事,所以「老祖」並不大尊,再加上屬於歷史文物也不適合出巡,所以廟中事務大多由「二祖」為主。由於「二祖」負責在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二日出巡且僅限於艋舺地區,所以如果青山王要出巡外地,則是由「三祖」負責。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RwMS0NlV2U/hqdefault.jpg)
十 八 將軍祠 在 林lillian_lin1029常容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廳----位於八斗街148巷41號
約西元一七七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福建泉州馬鑾鄉十六都人杜昭文,其兒子茲麟等因聽說台灣漁產豐富,決定遠渡來台求發展。兄弟等人抵達雞籠後,覓得八斗子島東南側(今日長潭里海邊),作為定居之所,搭蓋了四、五間草屋,隔年並返鄉將家人、家族神明「將軍爺」與杜氏神主牌位一起帶回台灣。並且用漁獲跟原住名換取一些民生用品。所以現在瑞濱以前叫做『換番(台語)』。
用茅草蓋屋,在一次出海捕魚時茅草屋失火燒光,所以移居到八斗子,也就是目前這個地方。而原來蓋茅草屋地方 (台語)』「舊厝門口」。
至杜氏祖先第三代(天來)來記公時,建蓋大廳及房產,作為家族及五個兒子的產業,俗稱的「五柱內」,並把將軍爺與祖先牌位供奉於大廳,從此大廳成為杜氏族人的信仰與祭祀中心。
在漳泉械鬥時,和平島(社寮)漳州人,不滿八斗子泉州人「焚寄網」漁獲豐收,賺很多錢(因為太有錢了所以叫富貴巷),起了滅村的念頭,當時八斗子人較少,往瑞濱討援兵,村中老弱婦孺就是躲在大廳(杜氏宗祠)在將軍爺保護度過難關。
一樣是產權複雜無法修復,原來大家族如今只剩第六代『朝明』居住,左右翼都坍塌無法居住。在居住安全考量下,2017年5月將200年的屋頂翻修。古宅無法維護,是八斗子最無奈與緊迫的事。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LaTRZvcl3o/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haguh8HoJmEK1QULjRjkww6oV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