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我們是父母?還是要像個朋友?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的家庭,不是熱鬧一片的吵架爭執?就是靜默的只聽得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嗎?
我們家的兩個青少年,有時安靜,有時吵鬧,有時讓人讚賞,有時使人覺得討厭,但更多時候,覺得他們著實有趣。
前幾天國二的長子要準備月考,他一邊複習功課一邊玩玩平板,九點半表定的睡覺時間到了,我提醒他。他冷不防的在我眼前把平板一丟,落在櫃子上,我問:「你這是幹甚麼?」他說:「我丟我自己的平板。」我說:「你丟的是你的平板,但是你嚇到的是我。下次要發脾氣丟東西,在你自己的家丟,這是我的地盤。」
看著他的背影坐在書桌前拿起習題開始寫,我們都沒有再開口。我知道他剛才應該是遊戲輸了,突然很不爽,想發洩,這就是典型的青春期情緒,來得快又突然,如果父母每次都要斤斤計較的回應,而不是抓重點回應,那我們就得常常要水裡來火裡去,彼此都痛苦。親子要的是互相相愛與理解,而不是互相傷害而撕裂。
父母的包容與忍耐,不是放任或是溺愛,而是在孩子突然情緒失控時,接住他,讓他有機會沉澱,去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恰當?
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我們到底是父母?還是要像是朋友會比較好?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個跳躍在故意與失控之間的精靈,我們要跟他維持父母關係的親密感與安全感,讓他感受到不餘匱乏的愛和信任,同時也要跟他像是朋友一樣,保持著適當的社會距離,讓他覺得被受尊重與保留隱私。
晚上,原本母子三人在聊天,弟弟不小心拿東西打到哥哥,哥哥說:「你打到我了,要跟我道歉。」弟弟說:「你剛才罵我是廢物時,都沒跟我道歉!」我說:「弟弟,你不小心打到哥哥,應該跟他道歉。我們三個人來約定。都不要跟對方說像是廢物這種垃圾話。如果講了要跟對方下跪道歉,我們來打勾勾蓋印章。」哥哥馬上笑著跟我打勾勾蓋印章,然後說:「媽媽,您是廢物!」接著跪在地上用五體投地的姿勢跪著說:「媽媽,我對不起您,請您原諒我!」弟弟看了一笑,馬上跟我打勾勾蓋印章。
不出所料,兩兄弟異口同聲說:「媽媽,您是廢物!」接著不用彩排,動作一模一樣的用五體投地的跪姿笑著說:「媽媽,我對不起您,請您原諒我!」
這演得是哪齣戲?是你,你會生氣嗎?我被他們逗得哈哈大笑?他們也在笑聲中起立走進房間去洗澡。
青春期的孩子啊!真的很有趣!當他們搞笑不正經的時候,父母偶爾陪他們瘋一下,又何妨?大家開開不傷大雅的玩笑,嬉鬧一陣,既療癒又抒壓。
臨睡前,長子突然縫起東西,我問:「為什麼這麼晚才在縫?」他說:「媽媽,我知道您這是在關心我,而不是嘮叨。」我笑著說:「聽你這麼說,媽媽好安慰,趕快縫完要睡覺了!」順便摸了摸他的頭。適時的肢體接觸,是傳遞愛最溫暖的途徑。
家規、作息表,這些由一家人制定出來的約定,當孩子在青春期時,總是要有更多的彈性因應。
常常有讀者問我,孩子現在很叛逆,都說不得,大的喜歡管小的,但大的自己又做不好,小的不服管教,只會學大的不對的行為,要怎麼辦?
通常在和讀者的問答中,會發現,家長明顯的疼愛小的,因為大的之前管不動,就把寄望都放在小的身上,當小的也進入青春期一失控,父母就慌了!
父母可以怎麼辦呢?當然是要先把大的扶正啊!孩子不是聽你教的、說的,而是學著你做的,同時也模仿著哥哥、姊姊的行為和態度。
父母是家庭穩固的磐石,面對孩子青春期的挑釁與挑戰,很多家長受不了這樣的刺激與傷害,就全面棄守的放棄了所有的管教與規矩,由著孩子去。
我們的抗壓性如果這麼低,我們的柔軟度與包容性,原來一戳就破,請問你要拿甚麼來給孩子做榜樣?
父母當然不是神,不是萬能,但是孩子在青春期之前,也是你形塑出來的,你要找出跟他最好的相處之道,而不是他發脾氣就由他去,或是罵得比他更大聲。
給孩子多一點自主的空間與時間,只要適時的關心他有沒有把該做的事做好?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隨時因應孩子的情緒變化,偶爾冷處理,當孩子發現不對勁時,自己會收斂行為。
只有父母保留適當的彈性,對孩子用更多的耐心與尊重,跟孩子像朋友一樣保持些適當的社會距離,孩子才可以在快速發展卻顯得有些紊亂的青春期,相信父母還是深愛著自己、支持自己,而能夠勇敢地展現自己、做自己。
孩子在青春期時,正是考驗著父母的挫折耐受度,和機智反應的應變力?讓自己變得更成熟與睿智的機會來了,你,可以接招了嗎?
#十年前的相片和現在相對
#微風輕吹孩子就長大了
Search